图书介绍

植物病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植物病理学
  • (美)GeorgeN.Agrios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7269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924页
  • 文件大小:369MB
  • 文件页数:947页
  • 主题词:植物病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病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总论3

第1章 绪论 3

1.1 绪言:问题4

1.2 植物和植物病害4

1.2.1 植物病害的概念5

1.2.2 植物病害的类型7

1.3 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和早期的重要病害8

1.3.1 绪言 8

1.3.2 因能引起植物病害,真菌的地位日趋重要 21

1.3.3 其他侵染性病害病原的发现23

1.4 植物病害造成的损失29

1.4.1 植物病害会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29

1.4.2 植物病害会限制一个地区的植物和工业的种类32

1.4.3 植物病害可以使植物产生有毒的物质37

1.4.4 植物病害会造成经济损失41

1.5 20世纪的植物病理学 46

1.5.1 早期发展 46

1.5.2 发展的主要领域47

1.6 植物病理学的今天和未来的方向53

1.6.1 分子植物病理学53

1.6.2 应用植物病理学的概念55

1.7 植物病理学作为一个行业在全世界的发展情况58

1.7.1 国际农业研究中心59

1.7.2 植物病理学教学和培训潮流60

1.7.3 植物病害诊所60

1.7.4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人(practitioners)和实际操作(practice)61

1.7.5 专业植物病理学家的证书61

1.8 植物病理学对农作物生产和社会作出的贡献63

1.8.1 历史上和当前一些植物病害造成损失的事例63

1.8.2 植物病害与全球作物生产63

1.8.3 病、虫、草害造成的作物损失66

1.8.4 农药与植物病害67

1.9 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步骤70

1.9.1 是病原物还是不良环境70

1.9.2 侵染性病害70

1.9.3 非侵染性病害71

1.9.4 先前未知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假设)[Koch's Rules(Postulates)]72

第2章 寄生性和病害的发展75

2.1 寄生性和致病性75

2.2 病原物的寄主范围76

2.3 植物病害的发展77

2.4 植物病害发展的阶段:病害循环77

2.4.1 接种78

2.4.2 侵入前现象79

2.4.3 侵入84

2.4.4 侵染86

2.4.5 病原物的传播91

2.4.6 病原物的越冬和/或越夏96

2.5 病害循环与病害流行的关系98

第3章 病原菌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101

3.1 绪言102

3.2 病原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02

3.3 病原菌对寄主植物水分和养分转运的影响102

3.3.1 干扰水分和无机养分的向上运输102

3.3.2 影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104

3.3.3 影响水分在木质部的迁移104

3.3.4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104

3.3.5 干扰有机营养物在韧皮部中的运输109

3.4 病原物对寄主呼吸作用的影响109

3.4.1 感病植物的呼吸作用112

3.5 病原物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113

3.6 病原物对转录和翻译的影响114

3.6.1 对转录的影响114

3.6.2 对翻译的影响114

3.7 病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15

3.8 病原菌对植物繁殖的影响115

第4章 植物病害的遗传学119

4.1 绪言121

4.2 基因与病害122

4.3 生物的变异性123

4.4 变异机制124

4.4.1 一般变异机制124

4.4.2 病原菌的特殊变异机制126

4.4.3 培养物病原菌毒性的丢失127

4.5 病原菌的变异进程128

4.6 植物的抗病类型129

4.6.1 真抗性129

4.6.2 表观抗性132

4.7 病原菌毒性的遗传学与寄主植物抗性的遗传学133

4.7.1 基因对基因学说134

4.7.2 抗病的本质135

4.7.3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基因136

4.7.4 过敏性反应的抗病遗传学144

4.8 抗病品种的培育157

4.8.1 植物的自然变异性157

4.8.2 植物育种对植物变异的影响157

4.8.3 植物的抗病育种158

4.8.4 利用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技术的抗性育种159

4.8.5 通过原生质体的融合提高抗病性160

4.8.6 植物抗病细胞的遗传转化160

4.8.7 垂直或水平抗性的育种优势与问题161

4.8.8 作物的遗传学均一性易受植物流行病的攻击161

第5章 病原物如何侵袭植物167

5.1 病原物施加于寄主组织的机械压力169

5.2 病原物的化学武器171

5.2.1 植物病害中的酶类172

5.2.2 植物病害中的微生物毒素181

5.2.3 植物病害中的生长调节因子187

5.2.4 多糖192

5.2.5 对低分子量抗菌分子的解毒作用192

5.2.6 无毒基因对细菌毒性的促进192

5.2.7 Ⅲ型分泌系统在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193

5.2.8 植物防卫反应的抑制子193

5.2.9 病毒和类病毒的致病和毒性因子193

第6章 植物如何防御病原物197

6.1 无论是植物的防卫或抗性,都是由它的基因控制198

6.1.1 非寄主抗性199

6.1.2 部分、多基因、数量或水平抗性199

6.1.3 小种特异性、单基因、R基因或垂直抗性200

6.2 先前存在的结构和化学防卫200

6.2.1 先前存在的防卫结构200

6.2.2 先前存在的化学防卫201

6.3 通过缺少基本因子的防卫202

6.3.1 缺少寄主与病原物间的识别202

6.3.2 缺少寄主受体和毒素敏感位点202

6.3.3 缺少病原物所需的基本物质202

6.4 诱导的结构和生物化学防卫202

6.4.1 寄主植物识别病原物202

6.4.2 传输警报信号给寄主防卫的提供者:信号传导203

6.5 诱导的结构防卫204

6.5.1 细胞质防卫反应204

6.5.2 细胞壁防卫结构204

6.5.3 组织防卫结构204

6.5.4 坏死结构防卫反应:通过过敏性反应的防卫206

6.6 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207

6.6.1 诱导的生物化学非寄主抗性207

6.6.2 在数量(部分、多基因、普遍或水平)抗性中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209

6.7 在过敏性反应(小种特异性、单基因、R基因或垂直)抗性中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210

6.7.1 过敏性反应210

6.8 植物解毒病原毒素223

6.9 植物免疫抵御病原物223

6.9.1 通过植物抗体的防卫223

6.9.2 通过预先接种致病性减弱突变体的抗性224

6.10 系统获得抗性224

6.10.1 通过人工接种微生物或化学试剂处理诱导的植物防卫224

6.11 通过植物抗病遗传工程的防卫229

6.11.1 采用植物源基因229

6.11.2 采用病原物源的基因230

6.12 通过病原物源基因引起的RNA沉默的防卫230

6.12.1 RNA沉默的抑制子232

第7章 植物病害侵染及发展的环境影响因子235

7.1 温度的影响237

7.2 湿度的影响239

7.3 风的影响241

7.4 光的影响243

7.5 土壤pH值与土壤结构的影响243

7.6 寄主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243

7.7 除草剂的影响246

7.8 空气污染物的影响247

第8章 植物病害流行学251

8.1 病害流行的要素253

8.1.1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寄主因素254

8.1.2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病原物因素255

8.1.3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环境因素257

8.1.4 人类栽培技术和防治措施的影响258

8.2 植物病害和产量损失估计259

8.3 病害流行的类型260

8.4 病害流行的比较261

8.5 病害流行的发展262

8.6 植物病害流行的模型263

8.7 病害流行的计算机模拟265

8.8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266

8.8.1 病害诊断:预测任何植物病害流行的关键266

8.8.2 病害流行阈值的评估266

8.8.3 经济损害阈值的评估267

8.8.4 病害初始菌量的评估267

8.8.5 影响病害发展的环境因子的监测267

8.9 病害流行学的新工具267

8.9.1 分子工具268

8.9.2 地理信息系统268

8.9.3 全球定位系统268

8.9.4 地统计学268

8.9.5 遥感268

8.9.6 图像分析269

8.9.7 信息技术269

8.10 植物病害预测系统的实例269

8.10.1 根据初始接种体数量的预测269

8.10.2 根据适于再侵染发生的天气进行预测270

8.10.3 根据初侵染和再侵染接种体数量的预测271

8.11 植物病害流行的风险评估271

8.12 病害预警系统271

8.13 植物病理学中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利用272

8.14 决策支持系统273

第9章 植物病害防治275

9.1 隔离病原物的防治方法277

9.1.1 植物检疫和检验277

9.1.2 规避或避开病原物278

9.1.3 使用无病繁殖材料278

9.2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防治方法280

9.2.1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农事操作防治方法281

9.2.2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生物方法285

9.2.3 利用拮抗微生物减少病原物群体数量286

9.2.4 用物理方法杀灭或减少接种体291

9.2.5 用化学方法铲除或减少接种体293

9.3 通过提高寄主免疫力或抗病性的方法防治病害295

9.3.1 交叉保护295

9.3.2 诱导抗性:系统获得抗性295

9.3.3 植物防御激活剂296

9.3.4 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296

9.3.5 利用抗病品种297

9.3.6 使用转基因植物防治植物病害299

9.3.7 利用转基因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302

9.4 直接的植物保护302

9.4.1 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直接保护302

9.5 杂草的生物防治308

9.6 化学防治直接保护308

9.6.1 植物病害防治的药剂施用方法311

9.6.2 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药剂类型316

9.6.3 防治植物病害化合物的作用机制323

9.6.4 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性324

9.6.5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325

9.7 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325

9.7.1 多年生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治326

9.7.2 一年生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治327

第2篇 各论333

第10章 引起植物病害的环境因子333

10.1 绪言334

10.1.1 一般特点334

10.1.2 诊断334

10.1.3 控制334

10.2 温度的影响334

10.2.1 高温的影响334

10.2.2 低温的影响335

10.2.3 低温对室内植物的影响336

10.2.4 低温和高温伤害植物的机制340

10.3 湿度的影响340

10.3.1 低土壤湿度的影响340

10.3.2 低相对湿度的影响340

10.3.3 高土壤湿度的影响341

10.4 氧供应不足342

10.5 光照342

10.6 空气污染343

10.6.1 空气污染物及对植物伤害的种类343

10.6.2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345

10.6.3 空气污染如何影响植物345

10.6.4 酸雨347

10.7 植物的营养不足347

10.8 土壤矿物质对于植物的毒害347

10.9 除草剂的伤害353

10.10 冰雹的伤害356

10.11 闪电356

10.12 其他不适当的农事操作358

10.13 胁迫病害经常造成混乱的病原学358

第11章 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361

11.1 绪言363

11.2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364

11.2.1 形态学364

11.2.2 繁殖364

11.2.3 生态学366

11.2.4 传播366

11.3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367

11.3.1 类似真菌的生物367

11.3.2 真真菌368

11.4 鉴定374

11.5 真菌在植物上引起的病害症状375

11.6 真菌(和细菌)的分离375

11.6.1 分离的准备375

11.6.2 病原物的分离377

11.7 真菌的生活史378

11.8 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379

11.9 类似真菌的生物引起的病害380

11.9.1 粘菌门(粘菌纲)引起的病害380

11.9.2 根肿菌引起的病害383

11.9.3 卵菌引起的病害385

11.10 真真菌引起的病害  409

11.10.1 壶菌(壶菌纲)引起的病害 409

11.10.2 接合菌引起的病害 409

11.11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病害 414

11.11.1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 428

11.11.1.1 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 429

11.11.1.2 枝孢属引起的病害 432

11.11.1.3 针叶树落针病和叶枯病 432

11.11.1.4 球腔菌属引起的病害 432

11.11.1.5 壳针孢属引起的病害 435

11.11.1.6 尾孢属引起的病害 438

11.11.1.7 稻瘟病 440

11.11.1.8 禾谷类和禾本科草的旋孢腔菌、核腔菌和刺球腔菌病害 442

11.11.2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茎秆和枝条溃疡病 448

11.11.2.1 樱桃和李的黑结节病 449

11.11.2.2 板栗疫病 452

11.11.2.3 丛赤壳溃疡病 452

11.11.2.4 白座壳囊孢溃疡病 454

11.11.2.5 森林树木溃疡 455

11.11.3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炭疽病 457

11.11.3.1 月季黑斑病 459

11.11.3.2 痂囊腔菌属引起的炭疽病和疮痂病 460

11.11.3.3 刺盘孢属引起的病害 462

11.11.3.4 日规壳属炭疽病和叶斑病 474

11.11.3.5 山茱萸炭疽病 476

11.11.4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果实和一般病害 477

11.11.4.1 禾谷类作物及草类的麦角病 477

11.11.4.2 苹果黑星病 480

11.11.4.3 核果褐腐病 483

11.11.4.4 链疫孢属引起的可可荚腐病 486

11.11.4.5 灰霉病 486

11.11.4.6 葡萄黑腐病 490

11.11.4.7 瓜类蔓枯病和黑腐病 492

11.11.4.8 间座壳属、拟茎点霉属和茎点霉属的病害 494

11.11.4.9 苹果黑腐病 495

11.11.5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维管束萎蔫病 498

11.11.5.1 镰刀菌枯萎病499

11.11.5.2 轮枝孢萎蔫病502

11.11.5.3 榆树枯萎病(荷兰榆病)504

11.11.5.4 长喙壳枯萎病508

11.11.6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病510

11.11.6.1 赤霉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穗腐及苗枯病510

11.11.6.2 镰刀菌引起的小粒谷类作物穗枯病或赤霉病513

11.11.6.3 镰刀菌引起的非谷类作物的茎腐和根腐病513

11.11.6.4 小麦全蚀病517

11.11.6.5 串珠霉引起的根黑腐病519

11.11.6.6 瓜类黑点根腐病和败藤病519

11.11.6.7 菌核病520

11.11.6.8 瘤梗孢菌根腐病522

11.11.7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植物产品采后病害528

11.11.7.1 水果和蔬菜的采后腐烂病531

11.11.7.2 水果和蔬菜采后腐烂的防治533

11.11.7.3 谷类和豆科种子的采后腐烂病533

11.11.7.4 真菌毒素和真菌毒素中毒症534

11.11.7.5 采后粮食霉变的控制535

11.12 担子菌引起的病害537

11.12.1 锈病537

11.12.1.1 禾谷类作物锈病540

11.12.1.2 豆科植物锈病546

11.12.1.3 雪松-苹果锈病549

11.12.1.4 咖啡锈病550

11.12.1.5 林木锈病552

11.12.2 黑粉病557

11.12.2.1 玉米黑粉病558

11.12.2.2 禾谷类散黑穗病559

11.12.2.3 小麦坚黑穗病或腥黑穗病562

11.12.3 担子菌引起的根腐病和茎腐病568

11.12.3.1 由“不育真菌”丝核菌和小核菌所引起的根腐病和茎腐病568

11.12.3.2 树木根腐病578

11.12.3.3 由担子菌引起的木材腐烂与腐朽579

11.12.3.4 可可丛枝病586

11.12.3.5 菌根587

第12章 原核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细菌和柔膜菌591

12.1 绪言592

12.2 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594

12.2.1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594

12.3 细菌性斑点病和疫病603

12.3.1 烟草野火病604

12.3.2 菜豆细菌性疫病605

12.3.3 黄瓜角斑病606

12.3.4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或细菌性疫病606

12.3.5 禾谷类作物和杂草的细菌性叶斑病和疫病606

12.3.6 番茄和甜椒的细菌性斑点病609

12.3.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611

12.3.8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611

12.3.9 木薯细菌性疫病612

12.3.10 核果细菌性斑点病612

12.4 细菌性维管束萎蔫614

12.4.1 葫芦科细菌性萎蔫病615

12.4.2 梨和苹果火疫病617

12.4.3 茄科作物的细菌性萎蔫病623

12.4.4 香蕉细菌性萎蔫病625

12.4.5 马铃薯环腐病625

12.4.6 番茄细菌性溃疡和萎蔫病625

12.4.7 十字花科细菌性萎蔫病(十字花科黑腐病)629

12.4.8 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玉米斯图尔特萎蔫病)630

12.5 细菌性软腐病632

12.5.1 蔬菜细菌性软腐病632

12.6 细菌性肿瘤638

12.6.1 冠瘿病638

12.7 细菌性溃疡病643

12.7.1 核果类果树的细菌性溃疡和流胶病643

12.7.2 柑橘溃疡病647

12.8 细菌性疮痂病650

12.8.1 马铃薯普通疮痂病650

12.9 豆科植物根瘤651

12.10 难养维管束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654

12.10.1 木质部习居的难养细菌654

12.10.2 韧皮部习居的难养细菌659

12.11 柔膜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植原体和螺原体663

12.11.1 菌原体的特点664

12.11.2 植原体665

12.11.3 螺原体667

12.12 柔膜菌引起植物病害的病例667

12.12.1 植原体病害667

12.12.2 螺原体病害675

第13章 寄生性高等植物、入侵性攀缘植物和寄生性绿藻引起的植物病害681

13.1 绪言681

13.2 寄生性高等植物682

13.2.1 菟丝子682

13.2.2 独脚金684

13.2.3 列当687

13.2.4 针叶树上的矮槲寄生688

13.2.5 叶槲寄生690

13.3 入侵性攀缘植物692

13.3.1 小叶海金沙692

13.3.2 山葛藤693

13.4 寄生性绿藻694

13.5 藻类引起的植物病害695

第14章 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699

14.1 绪言700

14.2 植物病毒的特点701

14.2.1 检测701

14.2.2 形态学705

14.2.3 病毒的组分与结构705

14.3 植物病毒的特性:病毒组分的生物学功能——编码707

14.4 病毒侵染与病毒合成707

14.5 病毒在植株中的转移与分布709

14.6 植物病毒导致的症状710

14.7 病毒侵染植株的生理学713

14.8 植物病毒的传播(传染)713

14.8.1 通过无性繁殖的病毒传播715

14.8.2 病毒的机械传播(通过汁液)715

14.8.3 种子传播717

14.8.4 花粉传播717

14.8.5 昆虫传播717

14.8.6 螨类传播718

14.8.7 线虫传播718

14.8.8 真菌传播719

14.8.9 菟丝子传播719

14.9 植物病毒与类病毒的流行学719

14.10 植物病毒研究与操作:植物病毒的提纯719

14.11 植物病毒的血清学720

14.12 植物病毒的命名与分类723

14.1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727

14.14 植物病毒的经济重要性729

14.15 植物病毒的控制729

14.16 由直杆状ssRNA病毒引起的病害734

14.16.1 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烟草花叶病734

14.16.2 烟草脆裂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烟草脆裂病734

14.16.3 真菌传杆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6

14.16.4 大麦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6

14.16.5 花生丛簇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8

14.16.6 马铃薯帚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8

14.16.7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7 线状ssRNA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7.1 马铃薯X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7.2 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7.3 发样病毒属病毒和纤毛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7.4 葱X病毒属、凹陷病毒属病毒和葡萄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39

14.18 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40

14.18.1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40

14.18.2 由甘薯花叶病毒属病毒、柘橙花叶病毒属病毒、黑麦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和小麦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47

14.18.3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导致的病害749

14.19 由长线形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51

14.19.1 长线形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51

14.19.2 毛形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莴苣侵染性黄化病754

14.20 由等轴对称单链RNA病毒导致的病害755

14.20.1 由伴生病毒科水稻矮化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55

14.20.2 由番茄丛矮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57

14.20.3 由黄症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57

14.20.4 由未划分到科的单分体等轴对称(+)ssRNA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59

14.20.5 由豇豆花叶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60

14.20.5.1 由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60

14.20.6 由雀麦花叶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63

14.20.6.1 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63

14.20.6.2 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66

14.21 由等轴对称双链RNA病毒导致的病害768

14.21.1 由呼肠孤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768

14.22 由负义RNA[(-)ssRNA]病毒导致的病害770

14.22.1 弹状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770

14.22.2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72

14.22.3 纤细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75

14.23 双链DNA病毒导致的病害777

14.23.1 花椰菜花叶病毒属病毒和花椰菜花叶病毒科其他一些等轴对称病毒导致的病害777

14.23.2 杆状DNA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779

14.24 单链DNA病毒引起的病害781

14.24.1 双生病毒科引起的植物病害781

14.24.2 由矮缩病毒科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789

14.25 类病毒792

14.25.1 由类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792

14.25.2 类病毒的分类792

第15章 线虫导致的植物病害 801

15.1 绪言 802

15.2 植物病原线虫的特点 803

15.2.1 形态学 803

15.2.2 解剖学 804

15.2.3 生活史 804

15.2.4 生态学与传播 806

15.2.5 分类 806

15.3 线虫的分离 807

15.4 线虫危害引起的症状 808

15.5 线虫如何侵染植物 809

15.6 线虫与其他植物病原菌之间的互作 811

15.7 线虫的防治 811

15.8 根结线虫 813

15.9 胞囊线虫:胞囊属和球胞囊属 818

15.9.1 大豆胞囊线虫 818

15.9.2 甜菜胞囊线虫 822

15.9.3 马铃薯胞囊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和马铃薯白线虫 822

15.10 柑橘线虫 824

15.11 短体线虫 825

15.12 穿孔线虫 828

15.13 茎线虫 832

15.14 刺线虫 835

15.15 切根线虫:拟毛刺线虫和毛刺线虫 838

15.16 粒线虫 840

15.17 叶线虫 842

15.18 松材线虫病和红环腐线虫病:伞滑刃线虫 844

15.18.1 松材线虫 844

15.18.2 红环腐线虫 846

第16章 具鞭毛原生动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849

16.1 绪言 849

16.2 植物病原锥体虫的命名 851

16.3 植物病原锥体虫的分类 851

16.4 植物锥体虫的致病性 851

16.5 植物锥体虫的流行学和防治 852

16.6 由韧皮部限生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2

16.6.1 咖啡韧皮部坏死病 852

16.6.2 椰子树心腐病 852

16.6.3 油棕急性枯萎病 854

16.6.4 红姜枯萎和腐烂病 854

16.7 由乳汁管限生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6

16.7.1 木薯空根病 856

16.8 由侵染果实和种子的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6

16.8.1 果实限生锥体虫 856

术语表 861

索引8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