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欧晓昆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6444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系统的分布及其变化1
第一节 研究方法1
一、数据源1
二、地理参考1
三、数据预处理2
四、植被分类2
第二节 植被分类系统3
一、《云南植被》分类系统3
二、植被遥感分类类型4
三、植被动态(监测)分类类型6
第三节 现状植被的分布7
一、分类精度7
二、各植被类型的面积8
三、各植被类型的分布9
四、各区域的植被组成11
五、植被的自然性14
第四节 植被的动态变化16
一、精度分析16
二、各植被类型的时间变化17
三、各区域的植被变化21
第二章 生态系统变化的测定46
第一节 选择的区域、数据及方法47
一、研究区47
二、研究数据48
三、研究方法52
第二节 植被的变化53
一、变化的结果53
二、变化和无变化区域测定54
第三节 结果的分析55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59
第一节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问题59
一、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59
二、生物多样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60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对稳定环境的重要意义62
一、稳定性的基本概念62
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62
三、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稳定性的重要作用63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评价65
一、生物多样性评价65
二、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65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背景、内容及方法67
一、国外的法律背景67
二、国内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法律背景69
三、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内容及方法70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关键内容73
一、景观73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多样性74
三、物种和种群74
四、断裂和隔离的影响75
第六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75
一、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与规划的融合75
二、规划环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77
三、生物多样性影响控制指标体系77
四、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81
第四章 指示性物种与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83
第一节 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概述83
一、生态系统监测83
二、生态系统评价85
第二节 生态指示参数与指示性物种86
第三节 指示性物种在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88
一、选择标准89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2
第四节 案例研究——指示功能群与人为干扰强度的定量化评价93
一、简介93
二、选择的方法与研究区域95
三、植物功能分类96
四、生态指示参数与综合指数97
五、案例的研究结果97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演变的驱动因素——来自高山栎组植物的启示105
第一节 高山栎组植物的现代分布105
第二节 高山栎组植物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的气候生态学特征108
一、高山栎组植物总体的生物热量特征108
二、高山栎组植物分布上、下限的生物热量特征111
三、高山栎组分布的热量气候带划分112
四、高山栎组水分气候指标特征116
五、高山栎分布界线上的水分特征118
六、高山栎的水分带119
七、气候因子的主成分分析119
第三节 对高山栎分布的认识120
一、高山栎分布与气温带的对应关系120
二、高山栎分布与气候指标的关系120
三、高山栎分布界线的限制因子123
第四节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126
第五节 高山栎的生理生态特征与海拔的关系128
一、帽斗栎和黄背栎蒸腾与光合作用中的表现128
二、气温对两种高山栎光合速率的显著影响128
三、高山栎不同海拔间的生理特性差异129
第六章 区域物种的快速分化及其重要驱动因子133
第一节 角蒿属植物的起源与扩散133
第二节 点地梅属的分化与迁移扩散134
第三节 风毛菊属的快速分化136
第四节 绣线梅族的生物地理138
第五节 区域生物进化驱动因子的认识138
第七章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140
第一节 纵向岭谷区的生物多样性概述140
一、物种多样性特征140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154
第二节 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评价169
一、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169
二、纵向岭谷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特征172
三、纵向岭谷区是罕见的多元文化并存地区175
第三节 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脆弱性176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76
二、纵向岭谷区生物多样性的脆弱性特征178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规律及驱动力181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182
一、数据及处理方法182
二、研究方法183
第二节 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及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识别184
一、地理要素与城镇密度的相关分析186
二、地理要素与城镇密度的回归分析187
三、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190
四、人口密度与人为活动指数关系190
五、人口密度与植被覆盖变化的相互关系191
六、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及土地利用的关系191
第三节 土地利用格局的主导要素分析193
一、海拔因子和水系因子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194
二、土地利用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动态度197
三、人为干扰空间格局与“通道-阻隔效应”200
四、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主导要素201
第四节 区域与县域尺度土地利用时空分布规律202
一、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分析202
二、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04
三、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规律206
第五节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的时滞效应207
一、植被-气候关系的“时滞效应”207
二、植被-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210
三、植被覆盖的年内变化211
四、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异与气候的时滞效应211
第六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212
一、驱动力类型PCA分析212
二、驱动力地域差异的聚类分析215
三、土地利用的驱动力216
第九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案例——独龙江流域的研究217
第一节 独龙江流域概况217
一、自然地理条件217
二、社会经济状况218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219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220
一、数据的获取与处理220
二、土地利用变化223
第四节 独龙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224
一、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24
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226
第五节 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土地利用变化229
一、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29
二、独龙江公路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分析232
三、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235
第六节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综合分析237
一、独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237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分析238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239
第十章 生态安全——概念及理论241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定义241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和定义241
二、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244
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245
四、生态系统管理246
第二节 生态安全的研究247
一、国内的研究247
二、国外的研究251
第三节 生态安全的因素与调控254
一、生态不安全及其因素254
二、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59
三、生态安全的调控260
第十一章 生态安全评价与流域评价261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评价尺度261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标准261
第三节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问题262
一、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基本要点263
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内容关键要点264
三、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关键要点265
四、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建立要点267
第十二章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272
第一节 评价的数据与尺度272
一、评价的数据272
二、评价的尺度272
第二节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273
一、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模型273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74
第三节 生态安全的现状评价279
一、单因素评价279
二、综合评价288
第四节 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的阈值294
一、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与国际标准294
二、背景值与本底值294
三、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294
参考文献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