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 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蒲蕊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7396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77页
- 主题词:国家制度-关系-学校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 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问题的缘起与分析视角1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4
(一)研究目的4
(二)研究对象界定5
三、主要研究问题及基本框架5
(一)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
(二)基本框架6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7
(一)学校自治与自主权的角度7
(二)放权与分权的角度8
(三)对政府与学校关系本身的探讨12
五、研究的方法论15
第一章 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时代背景21
一、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对政校关系的挑战21
(一)市场机制对政府管理教育模式的影响22
(二)市场机制对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影响25
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对政校关系的挑战28
三、市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校关系的影响33
四、全球化与信息化及其对政校关系的挑战39
(一)全球化及其对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影响39
(二)信息化及其对政校关系的影响43
第二章 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理论基础48
一、国家与社会48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48
(二)有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52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思考56
二、政府与市场59
(一)政府与市场的功能60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62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66
三、制度理论71
(一)制度的概念71
(二)制度的类型78
(三)制度创新理论81
第三章 政府与学校关系模式的制度分析89
一、中央集权模式90
(一)法国的政府与学校关系90
(二)前苏联的政府与学校关系94
二、地方分权模式97
(一)美国的政府与学校关系98
(二)德国的政府与学校关系103
三、中央与地方合作模式108
(一)日本的政府与学校关系108
(二)英国的政府与学校关系113
四、政府与学校关系模式的比较分析117
(一)不同模式下的政府与学校权限的比较分析117
(二)影响政府与学校关系模式选择的制度环境118
第四章 政府与学校关系现状与困境的制度分析12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改革历程12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122
(二)改革开放以来123
二、我国政府与学校关系现状描述130
(一)各级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现状130
(二)学校拥有的权力133
(三)校长对办学自主权的评价151
(四)影响学校办学自主权落实的因素155
三、当代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困境的制度分析159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的主要困境159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困境的制度根源163
第五章 西方国家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与制度创新实践167
一、各国调整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改革实践167
(一)美国的改革167
(二)新西兰的改革177
(三)英国的改革180
(四)日本的改革183
(五)法国的改革186
(六)瑞典的改革190
二、差异与趋同193
(一)各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中存在的差异193
(二)各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中共同的趋向197
三、各国政府与学校关系改革出现的问题203
(一)扩大学校自主权未必实现改革目标203
(二)管理者角色变化与学校内部新的集权204
(三)改革削弱了教师的职业特性205
(四)市场导向的改革影响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206
第六章 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制度创新209
一、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创新209
(一)政府管理教育职能的重新定位210
(二)教育管理权力的重新分配214
(三)政府间关系的重新调整217
二、教育财政制度创新219
(一)建立公正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219
(二)建立多渠道教育经费筹集制度221
(三)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223
(四)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25
(五)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225
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226
(一)扩大校长权力产生的问题226
(二)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229
四、社会参与制度创新234
(一)通过立法保障社会参与235
(二)建立健全审议与咨询制度236
(三)建立学校、家长、社区间的伙伴关系238
(四)大力发展和完善教育中介组织240
五、制度环境的建设与完善247
(一)经济体制247
(二)政治体制247
(三)文化层面248
结语250
主要参考文献255
致谢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