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 叶进,曾言,崔泽去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81830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4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8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1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实践根源1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大致过程21

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3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27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32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32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35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7

第二章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43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43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43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45

三、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47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4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48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51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53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53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理论意义54

三、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61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61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艰苦探索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65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65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72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7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走科教兴国之路75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8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81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过程81

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8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伟大意义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86

二、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8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8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9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91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93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94

四、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6

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98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1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的伟大创举101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01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特点105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106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07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113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14

四、完善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机制116

第三节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17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17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18

三、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121

第四节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27

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27

二、加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制129

三、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133

第五节 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133

一、在新的条件下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33

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135

三、深化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38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141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41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41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143

第二节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45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146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151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54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58

五、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16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61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161

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63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164

第四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65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66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167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169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17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目标173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73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178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7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18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80

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191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192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194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4

二、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198

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199

第八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战略202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202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202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206

三、当今世界并不安宁209

第二节 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210

一、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10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214

三、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和发展党际关系217

四、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219

第三节 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220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20

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21

三、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224

第九章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226

第一节 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226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依据226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28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29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231

一、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231

二、澳门顺利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重大胜利232

三、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232

第三节 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34

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4

二、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237

三、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240

四、“台湾独立”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公然挑衅242

五、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243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4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46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46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48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50

第二节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52

一、新时期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必要性252

二、新时期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253

三、当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六项重要任务257

四、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2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60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260

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62

三、依靠新时期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64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65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265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68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70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72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