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形式与政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形式与政策](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3281594.jpg)
- 徐豫龙等主编;山东省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0306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形式与政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2
第一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2
第二节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和原则5
第三节 形势与政策学习的形式和方法10
第2章 形势13
第一节 形势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3
一 形势的含义13
二 形势的种类14
三 形势的基本特征15
第二节 形势发展的制约因素20
一 国内形势发展的制约因素20
二 国际形势发展的制约因素26
第三节 分析形势的基本原则28
一 整体原则28
二 本质原则29
三 求实原则30
四 时空原则31
第3章 政策33
第一节 政策及其制定33
一 政策的含义及其类别33
二 政策的制定36
第二节 形势、任务、政策41
一 形势与政策的关系41
二 政策与任务的关系43
第三节 路线、方针、政策44
一 路线、方针与政策44
二 总政策与具体政策的关系46
第4章 分析形势的方法和贯彻执行政策的要求第一节 分析形势的方法48
一 科学分析法48
二 矛盾分析法50
三 比较分析法51
四 动态分析法52
第二节 贯彻执行政策的要求54
一 整体认识、科学分析54
二 抓住关键、敢于变通56
三 因地制宜、联系实际57
四 检验评估、适时调整59
五 置身其中、承担责任60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总政策第一节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63
一 中国的基本国情63
二 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69
一 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69
二 正确认识两个基本点的关系71
三 排除僵化和自由化的错误倾向72
第三节 改革开放是初级阶段的总方针和总政策74
一 改革开放总方针总政策的形成74
二 全面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76
三 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78
第四节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前景80
一 改革开放的成就80
二 改革开放的前景83
第6章 经济形势与发展战略85
第一节 经济形势85
一 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85
二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89
第二节 经济发展战略90
一 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90
二 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91
三 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92
四 经济发展的战略布署94
第三节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措施95
一 把科技、教育放在首位95
二 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96
三 进一步搞好对外开放98
四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99
第四节 农业的战略地位102
一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102
二 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条件104
三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的必要前提104
第五节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06
一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06
二 经济振兴的根本保证107
三 渡过改革难关的重要条件108
第7章 经济体制改革110
第一节 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10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111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12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114
四 逐步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节体系116
五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17
六 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119
第二节 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21
一 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121
二 促进横向联合的进一步发展124
三 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25
第三节 价格体系改革与物价涨落126
一 价格体系改革的方针、原则和内容127
二 正确看待物价的涨落131
第8章 政治形势与政治体制改革134
第一节 我国当前的政治形势134
一 当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134
二 当前的大好形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正确指导的结果137
三 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好的政治形势而努力140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40
一 实行党政分开141
二 进一步下放权力143
三 改革政府工作机构144
四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145
五 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145
六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146
七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47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48
一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48
二 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特征149
三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150
四 现阶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方针、基本任务及意义152
第四节 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56
一 安定团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156
二 安定团结来之不易158
三 进一步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60
第9章 党的统战政策和一国两制构想163
第一节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163
一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基本出发点163
二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及基本政策166
三 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发挥统战工作作用172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75
一 “一国两制”提出的依据175
二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178
三 实现“一国两制”的客观可能性181
四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182
第10章 科技、教育形势与政策185
第一节 科技形势与政策185
一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185
二 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187
三 新技术革命的主要特点189
四 挑战与对策191
第二节 教育形势与改革196
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196
二 必须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198
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02
一 人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202
二 人才的识别,选择和使用204
三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道路204
第11章 思想文化发展的方针和政策208
第一节 文化发展战略208
一 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208
二 文化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209
三 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措施211
第二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呜212
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科学、繁荣文化的正确方针212
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15
第三节 对外开放与文化发展216
一 对外开放历来是世界性文化现象217
二 对外开放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217
三 思想文化建设与吸收外来文化220
第四节 文化艺术体制改革222
一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改革的指导方针222
二 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的目的224
第12章 国际形势的总格局227
第一节 国际政治军事形势227
一 国际政治的概念227
二 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228
三 国际军事形势与发展趋势231
第二节 世界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33
一 世界经济的现状233
二 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与展望236
第三节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240
一 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240
二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242
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243
第13章 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及其影响247
第一节 “人本主义思潮”及其影响247
一 社会历史背景247
二 基本观点及特征248
三 主要影响与评介251
第二节 “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影响253
一 发展概貌及基本观点253
二 共同特征及简析259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影响261
一 社会背景及发展概貌261
二 基本观点与特征263
三 主要影响与评介267
第四节 西方文艺思潮及其影响268
一 社会历史背景及发展概貌268
二 理论基础及内容特征271
三 主要影响与评介274
第14章 我国的外交政策276
第一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276
一 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276
二 我国对外关系的总原则278
三 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279
四 实行对外开放280
第二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任务282
一 我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282
二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284
三 进行反霸斗争,维护世界和平286
第三节 我党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关系的原则288
一 坚持在马列主义基础上发展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288
二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91
第15章 我国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292
第一节 中美关系292
一 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292
二 中美建交293
三 中美关系上存在的问题295
第二节 中苏关系295
一 中苏关系友好发展阶段295
二 分歧由来及关系恶化296
三 中苏关系有所缓和297
四 中苏关系的前景298
第三节 中日关系299
一 血的历史不能忘记299
二 中日友好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00
三 中日建交301
四 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303
第四节 中国和西欧的关系304
一 发展中国同西欧关系的动因304
二 中国和西欧关系的发展305
第五节 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关系307
一 第三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307
二 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忠实朋友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