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上下五千年 1 精华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志敏编 著
- 出版社: 海口:海南出版社
- ISBN:754430846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78页
- 文件大小:149MB
- 文件页数:1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 1 精华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蒙昧而遥远的传说时代一、盘古开天1
二、女娲造人1
三、夸父追日2
四、尧舜禹禅让2
第二篇 新旧交替的夏朝3
一、第一个王朝的诞生3
二、大禹治水3
三、少康之兴4
四、夏桀亡国5
第三篇 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一、玄鸟生商7
二、商汤灭夏8
三、帝乙归妹8
第四篇 宗法与封建并存的西周一、周人先祖的传说10
二、公刘居豳11
三、古公迁岐11
四、文王求贤12
五、文王衍《周易》13
六、殷纣王的暴虐残政13
七、牧野之战15
八、周公东征16
九、周初大分封17
十、周昭王南征19
十一、国人暴动20
十二、宣王中兴之道20
十三、周平王东迁21
第五篇 群雄争霸的春秋时代一、郑庄公兄弟相残23
二、州吁之乱24
三、文姜乱鲁25
四、楚武王伐随26
五、齐鲁长勺之战28
六、卫国亡而再生29
七、召陵之盟30
八、葵丘之会31
九、宫之奇谏假道31
十、骊姬之乱32
十一、秦晋韩原之战33
十二、子带之乱34
十三、晋楚城濮之战35
十四、烛之武退秦师37
十五、秦穆公霸西戎38
十六、秦晋殽之战39
十七、楚庄王灭庸40
十八、晋楚邲之战41
十九、晋秦麻隧之战44
二十、齐晋鞍之战45
二十一、晋厉公之乱46
二十二、晋齐平阴之战48
二十三、齐庄公袭晋49
二十四、崔庆之乱50
二十五、向戍弭兵53
二十六、专诸刺吴王54
二十七、吴楚柏举之战54
二十八、勾践卧薪尝胆56
二十九、《道德经》的产生57
三十、孔子讲道58
第六篇 合纵连横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一、三家分晋60
二、李悝变法61
三、西门豹治邺63
四、商鞅变法64
五、司马错灭巴蜀65
六、楚怀王客死秦国66
七、老庄学说的创立68
八、“君主论”的诞生69
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71
十、沙丘宫之变72
十一、范睢相秦73
十二、乐毅伐齐75
十三、火牛破燕军76
十四、田单相齐78
十五、蔺相如完璧归赵79
十六、秦赵长平之战80
十七、信陵君救赵81
十八、李牧击匈奴82
十九、李园献妹杀黄歇83
二十、李斯相秦84
二十一、荆轲刺秦王85
二十二、王翦灭楚86
二十三、王贲灭齐87
第七篇 一统天下的秦朝89
一、修筑万里长城89
二、郡县制的推行89
三、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90
四、巡游天下92
五、蒙恬征匈奴93
六、焚书坑儒94
七、陈胜吴广起义95
八、李斯之死97
九、项梁起兵98
十、钜鹿之战99
十一、刘邦入关中101
第八篇 强盛的西汉104
一、鸿门宴104
二、分封诸侯106
三、韩信拜将106
四、楚汉彭城会战108
五、井陉之战109
六、蒯通说韩信110
七、四面楚歌112
八、平城之围113
九、英布之死114
十、叔孙通制礼116
十一、萧规曹随117
十二、牝鸡司晨118
十三、诛灭诸吕文帝即位120
十四、张释之执法126
十五、吴楚七国之乱127
十六、董仲舒与“贤良对策”129
十七、汲黯直谏137
十八、汉武帝反击匈奴139
十九、张骞出使西域141
二十、汉武帝求仙143
二十一、汉赋的兴盛145
二十二、司马迁撰修《史记》146
二十三、汉武帝平南越149
二十四、李广利征大宛150
二十五、巫盅之祸152
二十六、控制西域154
二十七、苏武牧羊155
二十八、汉征朝鲜157
二十九、霍光辅政158
三十、燕王谋反160
三十一、黄霸治民161
三十二、赵充国击西羌162
三十三、石渠阁会议163
三十四、石显专权164
三十五、萧望之之死166
三十六、陈汤袭杀郅支167
三十七、今古文经学之争168
三十八、赵氏姊妹专后宫170
三十九、昭君出塞171
四十、王莽篡汉172
四十一、王莽改制174
四十二、绿林赤眉起义175
四十三、昆阳之战177
第九篇 宦官与外戚专权的东汉一、刘秀平隗嚣179
二、窦融归汉181
三、大将来歙184
四、窦宪征匈奴185
五、王充著《论衡》186
六、班超通西域188
七、班勇征西域189
八、许慎撰《说文解字》190
九、蔡伦造纸191
十、杨震之死192
十一、梁冀专权193
十二、奸官侯览194
十三、羌人起义195
十四、党锢之祸197
十五、陈蕃窦武诛宦官199
十六、黄巾大起义201
十七、关东联军伐董卓203
十八、道教的兴起204
十九、佛教的东传205
第十篇 政权割据经济发展的三国时代一、官渡之战207
二、曹操统一北方209
三、三顾茅庐211
四、赤壁之战212
五、曹魏的建立214
六、蜀汉的建立216
七、火烧连营七百里218
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19
九、陈寿撰《三国志》221
十、孙吴的建立222
十一、关羽之死223
十二、高平陵事变225
十三、淮南三叛227
第十一篇 民族大融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30
二、士族门阀232
三、晋初奢侈贪鄙之风233
四、魏晋玄学的兴起234
五、八王之乱237
六、西晋的灭亡240
七、邓攸舍子救孤242
八、少数民族的内迁243
九、流民起义245
十、巴氐据蜀247
十一、刘渊起事248
十二、慕容氏的兴起250
十三、西燕小王朝251
十四、后秦的创立253
十五、后燕的建立254
十六、东晋的建立256
十七、王导扶植东晋257
十八、三定江南261
十九、祖逖闻鸡起舞263
二十、王敦之乱264
二十一、苏峻之乱266
二十二、淝水之战267
二十三、孙恩卢循起义269
二十四、桓玄篡晋271
二十五、晋代的书法艺术273
二十六、拓跋部的兴起275
二十七、刘裕建宋276
二十八、北魏入主中原277
二十九、孝文帝改革279
三十、北齐的鲜卑化281
三十一、北齐的暴政282
三十二、佛教石窟的开凿284
三十三、北周的建立286
三十四、府兵制287
三十五、北周灭北齐289
三十六、刘裕篡晋291
三十七、徐傅废立293
三十八、元嘉之治294
三十九、彭城王专政296
四十、刘劭政变298
四十一、刘宋王朝自相残杀299
四十二、南齐的建立301
四十三、侯景之乱302
四十四、中外关系及文化交流313
第十二篇 加强中央集权并巩固统一的隋朝一、杨坚称帝316
二、改易官制318
三、高熲与“输籍之法”318
四、科举制320
五、隋抗突厥320
六、统一南北321
七、隋炀帝及其暴政322
八、开通大运河324
九、东都洛阳城的营建324
十、隋末农民大起义325
十一、隋炀帝之死327
第十三篇 空前繁荣的唐朝一、李渊晋阳起兵328
二、唐前期的法律329
三、玄武门之变331
四、贞观之治332
五、科举制度的完备334
六、均田制与租庸调制335
七、官修五代史337
八、玄奘西行338
九、“将军三箭定天山”339
十、遣唐使341
十一、侯君集平高昌343
十二、河西四镇的兴废344
十三、从《氏族志》到《姓氏录》345
十四、文成公主和亲347
十五、初唐的诗歌348
十六、修定《大唐雅乐》349
十七、陈子昂上书350
十八、武则天参政354
十九、杨贵妃进宫360
二十、开元之治362
二十一、使职的产生和官制的变化364
二十二、《大唐六典》的编撰366
二十三、长安城的兴建367
二十四、唐代的丝绸之路368
二十五、唐诗的鼎盛369
二十六、天宝十节度371
二十七、安史之乱373
二十八、日本遣唐使来华375
二十九、鉴真东渡377
三十、回纥的兴衰377
三十一、朔方军始末378
三十二、唐代的盐铁官营379
三十三、两税法381
三十四、二帝四王之乱382
三十五、蕃将的崛起384
三十六、河北藩镇的割据386
三十七、唐蕃会盟388
三十八、神策军中尉的设置389
三十九、“二王八司马”事件391
四十、宦官吐突承璀392
四十一、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393
四十二、元和中兴398
四十三、牛李党争399
四十四、古文运动401
四十五、新乐府运动403
四十六、血腥的甘露之变404
四十七、会昌武功405
四十八、唐武宗灭佛406
四十九、唐与南诏的关系407
五十、张议潮归义409
五十一、裘甫起义410
五十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412
五十三、火药的发明及使用413
五十四、唐代的茶业413
五十五、唐代中晚期的史学发展414
五十六、庞勋起义415
五十七、唐代的地理学416
五十八、佛教在唐代的发展417
五十九、唐代的道教419
六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421
六十一、摩尼教在中国422
第十四篇 南北对峙的五代十国时期一、李存勖建后唐424
二、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426
三、刘知远建后汉427
四、郭威建后周428
五、周世宗的改革430
六、十国的兴衰431
七、陈桥兵变建北宋433
八、李筠反宋434
九、后蜀之灭436
十、平定南汉437
十一、平定南唐438
十二、漳泉归附440
十三、吴越入朝441
十四、平灭北汉442
十五、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443
第十五篇 积贫积弱的宋王朝一、王小波李顺起义446
二、澶渊之盟447
三、宋辽交争448
四、北宋与西夏的和战449
五、侬智高起事451
六、崇文院的建立452
七、书院的兴盛453
八、宋代古文运动454
九、《资治通鉴》的编纂456
十、理学的兴起457
十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459
十二、指南针的发明460
十三、火药的发明461
十四、北宋诗文革新运动462
十五、宋词的繁荣464
十六、庆历新政467
十七、王安石变法468
十八、宋徽宗崇奉道教471
十九、蔡京专权472
二十、方腊起义474
二十一、宋江起义476
二十二、宋金海上之盟477
二十三、靖康之变478
二十四、太原之战480
二十五、榷场贸易481
二十六、市舶司的设立482
二十七、纸币的流通483
二十八、金兵南侵484
二十九、岳家军抗金485
三十、抗金五战役487
三十一、郾城大捷490
三十二、岳飞被害风波亭491
三十三、绍兴议和492
三十四、钟相杨么起义493
三十五、鹅湖之会494
三十六、小说话本的流行495
三十七、襄樊保卫战496
三十八、合州之战498
三十九、扬州之战499
四十、潭州之战500
四十一、南宋灭亡501
四十二、留取丹心照汗青503
第十六篇 对外扩张与兼并的元朝一、铁木真统一蒙古505
二、蒙古建国506
三、成吉思汗伐金507
四、金宣宗南迁509
五、红袄军起义510
六、成吉思汗西征511
七、蒙古灭西夏512
八、金哀宗抗蒙513
九、蒙古灭金514
十、蒙古南宋交恶515
十一、窝阔台西征517
十二、贵由汗之立518
十三、蒙哥汗之立519
十四、旭烈兀西征520
十五、忽必烈治理中原521
十六、忽必烈征服大理522
十七、蒙哥伐宋523
十八、忽必烈建国524
十九、元灭南宋526
二十、阿合马专权527
二十一、马可·波罗来华529
二十二、郭守敬修授时历530
第十七篇 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明朝一、朱元璋起兵533
二、鄱阳湖之战534
三、击败张士诚536
四、夺取福建537
五、削平两广538
六、北伐中原539
七、攻克大都540
八、扫平秦晋541
九、消灭大夏542
十、征服云南542
十一、防御蒙古543
十二、建文帝削藩544
十三、靖难之役545
十四、迁都北平547
十五、乌斯藏入明548
十六、荆襄流民起义549
十七、改土归流551
十八、改高丽国号553
十九、征服安南554
二十、郑和下西洋555
二十一、东北三卫的设立557
二十二、朱棣亲征558
二十三、唐赛儿起义560
二十四、治理漕运560
二十五、江南治水562
二十六、皇陵之变563
二十七、刘六刘七起义564
二十八、白莲教起义566
二十九、瓦剌南侵567
三十、土木之变568
三十一、云南之乱569
三十二、明景帝在位570
三十三、南宫复辟572
三十四、曹石之变573
三十五、弘治之中兴575
三十六、朱寘鐇叛乱575
三十七、朱宸濠之叛576
三十八、大同兵哗变577
三十九、明代七子复古主张578
四十、吴门画派的创立580
四十一、心学的创立581
四十二、明世宗崇道教582
四十三、征剿河套583
四十四、蒙古南犯584
四十五、《永乐大典》的编纂586
四十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587
四十七、努尔哈赤称汗588
四十八、皇太极继汗位589
四十九、戚继光抗倭589
五十、东林党争592
五十一、西学东渐594
五十二、明宫三案596
五十三、徐鸿儒起义597
五十四、萨尔浒之战598
五十五、宁远之战600
五十六、魏忠贤专权601
五十七、陕北起义603
五十八、太监乱国605
五十九、张献忠起义606
六十、李自成进北京608
六十一、大战一片石609
第十八篇 从极端专制到封建末路的清王朝一、清朝定都北京611
二、大顺政权的覆亡612
三、南明的兴亡613
四、大西政权614
五、圈地令615
六、剃发令616
七、顺治帝亲政617
八、抗击沙俄入侵618
九、郑成功收复台湾619
十、铲除鳌拜620
十一、三藩之乱621
十二、清初学术思潮623
十三、清政府统一台湾624
十四、康熙南巡625
十五、“南洪”与“北孔”626
十六、雅克萨之战628
十七、《尼布楚条约》629
十八、康熙亲征噶尔丹631
十九、平定策妄阿拉布坦633
二十、朱一贵起义634
二十一、摊丁入亩635
二十二、驱逐西方传教士636
二十三、平定罗卜藏丹津637
二十四、改土归流638
二十五、中俄《恰克图条约》640
二十六、军机处的设立641
二十七、征讨噶尔丹策零642
二十八、平定大小金川643
二十九、乾隆皇帝南巡645
三十、平定准噶尔部646
三十一、平定回部647
三十二、征讨缅甸648
三十三、土尔扈特部东归649
三十四、《四库全书》的编撰650
三十五、林爽文起义652
三十六、征讨安南654
三十七、四大徽班进京655
三十八、乾嘉汉学的兴盛656
三十九、击败廓尔喀658
四十、《钦定西藏章程》659
四十一、英国使团来华661
四十二、乾隆惩治贪官662
四十三、白莲教起义663
四十四、天理教起义665
四十五、平定张格尔666
四十六、清代文字狱的兴起668
四十七、鸦片战争669
四十八、虎门销烟671
四十九、东南沿海人民抗英672
五十、中英《南京条约》673
五十一、中美《望厦条约》675
五十二、中法《黄埔条约》677
五十三、太平天国起义677
五十四、曾国藩组建湘军679
五十五、太平军的北伐西征681
五十六、小刀会起义682
五十七、捻军起义684
五十八、八国联军侵华686
五十九、列强开辟租界688
六十、第二次鸦片战争689
六十一、中俄《瑷珲条约》691
六十二、洋务运动693
六十三、京师同文馆的设立695
六十四、阿古柏入侵新疆696
六十五、中法战争697
六十六、甲午战争699
六十七、中日《马关条约》701
六十八、反割让台湾斗争703
六十九、康有为的《大同书》704
七十、孙中山伦敦蒙难707
七十一、戊戌政变708
七十二、创立京师大学堂710
七十三、义和团运动711
七十四、《辛丑条约》的签订713
七十五、光复会成立715
七十六、中英《拉萨条约》716
七十七、中国同盟会成立717
七十八、预备立宪719
七十九、皇族内阁720
八十、武昌起义722
八十一、辛亥南北议和723
第十九篇 反抗内部专制与外来侵略的民国一、中华民国的建立726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727
三、二次革命728
四、袁世凯复辟帝制729
五、护国运动730
六、军阀割据731
七、张勋复辟732
八、护法战争732
九、新文化运动734
十、五·四运动735
十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36
十二、中共“二大”738
十三、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740
十四、中共“三大”741
十五、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742
十六、黄埔军校的创立743
十七、五卅运动744
十八、省港大罢工745
十九、北伐战争746
二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47
二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749
二十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749
二十三、“八一”南昌起义751
二十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751
二十五、红军反“围剿”战争753
二十六、“九一八”事变754
二十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755
二十八、红军万里长征756
二十九、遵义会议757
三十、“一二九”运动758
三十一、西安事变759
三十二、第二次国共合作761
三十三、“七七事变”762
三十四、南京大屠杀762
三十五、汪精卫投敌叛国763
三十六、皖南事变764
三十七、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765
三十八、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766
三十九、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67
四十、重庆谈判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