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
  • 韦玖灵著 著
  • 出版社: 香港新闻出版社
  • ISBN:962875386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学南传与壮族思想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1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壮民族的形成1

二、壮族先民认同汉文化,接受儒学,遵从礼教,步入文明,思想不断发展5

注释12

第二章 壮族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社会条件13

一、壮族地区的自然条件13

(一)自然地理概况13

(二)古代壮族地区物产特点14

(三)古代壮族地区商业交通开发总貌18

二、古代壮族地区的政治变迁21

(一)郡县划一时期政治隶属与政治区域的变迁21

(二)羁縻制度时代地方行政的调整与政治区域的变迁27

(三)土司制度时代地方行政的调整、改土归流与逐步定型化31

三、古代壮族地区的经济开发36

(一)先秦到隋唐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36

(二)宋元明清壮族社会农业、工矿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经济的初步繁荣42

注释48

第三章 古代壮族地区的民族关系51

一、壮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广西的土著民族51

二、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62

(一)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62

(二)岭南瓯骆人与楚人的交往70

(三)壮族先民与汉族的密切关系74

三、壮族称谓的演变与壮民族的形成76

(一)羁縻制度时代壮族先民的称谓与分布77

(二)土司制度时代壮族先民的称谓与分布79

(三)壮民族的形成85

四、古代壮汉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同化91

(一)古代壮汉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与同化91

(二)从古代广西壮汉人口比例变化看壮汉民族的互为融合与同化97

(三)壮汉民族相互融合与同化的基础101

注释112

第四章 壮族思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古老端源117

一、中国文明的曙光与壮族文明的萌发117

二、壮族文明的起源从考古资料得到证实121

三、壮族社会原始文化风尚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得到印证和补充129

注释139

第五章 先秦时期壮族思想观念的萌芽140

一、先秦时期的壮族社会140

二、壮族原始宗教观念143

(一)自然神崇拜观念143

(二)鬼神观念145

(三)灵魂不灭观念147

三、图腾崇拜观念148

(一)花图腾崇拜观念149

(二)龙蛇图腾崇拜观念150

(三)蛙图腾崇拜观念152

(四)鸟图腾崇拜观念155

四、天地生成观念157

(一)气生天地观念157

(二)气化万物观念159

(三)万物有灵观念160

(四)劳动改变环境观念163

五、人类起源观念168

(一)花朵变人观念168

(二)洪水劫后衍人生观念169

注释170

第六章 秦汉时期儒佛道的传入与壮族思想的开发171

一、秦汉时期的壮族社会171

二、儒、佛、道传入壮族地区173

(一)秦汉之际儒学传入壮族先民地区173

(二)佛教在汉末魏晋时期传入壮族先民地区178

(三)道教在汉末传入壮族先民地区180

三、壮族思想的开发和壮族先民地区知识分子的成长182

(一)“三陈”是开启壮族思想最早的儒士183

(二)士燮是壮族地区的儒士以及政治家和经学家186

(三)牟子是壮族地区传播佛教,糅合儒、佛、道的首位代表人物192

四、壮族思想开发的特征197

(一)接受儒学,遵从礼教,步入文明197

(二)开坛讲学,发展教育,人才渐增199

(三)各种思想,兼容并蓄,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加速壮族思想的开发和文化的发展199

注释200

第七章 隋唐时期壮族思想的成长203

一、隋唐时期的壮族社会203

二、历代朝廷命官的教化措施,官学的兴起,科举的推行及其对壮族思想成长的影响205

三、冼夫人“忠孝”、“信义”、“怀集百越”、“赤心奉国”的爱国思想行为212

(一)结“信义”于本乡,怀集百越,促进民族和睦与团结214

(二)劝诫子孙,“赤心”奉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215

四、《大宅颂》和《智城碑》及韦敬办、韦敬一的元气哲理及“人皆礼义”的社会思想218

(一)《大宅颂》、《智城碑》全文219

(二)《大宅颂》、《智城碑》的思想222

注释226

第八章 宋明时期壮族思想的发展227

一、宋明时期的壮族社会227

二、教化措施的广泛推行,州县社学的普遍兴起,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书院的逐步建立,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229

三、侬智高的“大南国”及爱国主义思想246

(一)侬智高生平简况246

(二)侬智高“以战求附”的爱国思想250

(三)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历史功绩259

四、冯京的社会思想264

(一)冯京生平简况264

(二)冯京的社会思想265

五、李壁的社会思想266

(一)李壁生平简况266

(二)“匪教弗成”的教育思想267

(三)“善政惠民”的政治思想268

(四)“桂海天留修贡地”的爱乡之情269

六、瓦氏夫人的忠君爱国思想及岑氏兵法271

(一)瓦氏夫人生平及桂西岑氏土官世家简况271

(二)瓦氏夫人“语以朝廷恩海”的忠君思想273

(三)瓦氏夫人“誓不与贼俱生”的爱国思想273

(四)瓦氏夫人抗倭致胜是她灵活运用岑家兵法的结果275

注释276

第九章 明末清初壮族思想的升华279

一、明末清初的壮族社会279

二、《传扬诗》的伦理道德思想283

(一)《传扬诗》产生的背景及年代283

(二)“以上补下,搭配公平”是《传扬诗》提出的道德理想和基本原则286

(三)诚信真心、勤劳志气是《传扬诗》阐发的社会道德规范291

(四)尊老爱幼、和睦团结是《传扬诗》阐扬的家庭道德准则299

三、刘定逌《三难通解训言述》等诗文及其人生哲学和爱国思想307

(一)刘定逌生平简况307

(二)崇奉孔孟思想,服膺程朱理学309

(三)“心”“义”、“立志”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312

(四)“读书穷理”,“明志”、“蹈矩”的修行方法和途径314

(五)忧怀家国、饥溺情深的爱国思想317

四、张鹏展的《峤西诗抄序》等诗文及其哲学理念和伦理思想319

(一)张鹏展生平简况319

(二)“诗有三义”,“气人合一”的文学思想320

(三)“崇实、黜浮”,“躬行为本”的哲学理念322

(四)“养德”、“友爱”,“忠节”、“孝敬”的伦理思324

(五)关怀桑梓,关爱民生的忧国爱民思想327

五、韦天宝的《士先器识论》之哲学思想及改革政弊的历史观328

(一)韦天宝生平简况328

(二)韦天宝的《士先器识论》全文330

(三)器识性心的主体思想332

(四)格物致知的认识过程336

(五)絜矩慎德的品行修养338

(六)素位持守的处世之道340

(七)弘毅居敬的修行途径342

(八)关心民瘼、改革政弊的历史观344

六、黎建三父子的《素轩诗集》及其关心民瘼的思想347

(一)黎建三父子生平简况347

(二)黎建三立身勤恳,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347

(三)黎君弼“武不可黩”,“文德怀柔”的思想351

注释353

第十章近现代社会壮族思想的飞跃357

一、近现代的壮族社会357

二、郑献甫的《四书翼注论》、《补学轩散骈文集》等诗文及其思想362

(一)郑献甫生平简况362

(二)信奉儒学,注释儒经,自称“寒儒”,批评佛道363

(三)反对摹拟蹈袭的创作风格,提出“神明出变化”、“名将无阵法”的变化、发展观365

(四)坚持“仁学”,认为“心体”是“孝”的根本,“孝弟”是“仁学”的根本366

(五)敢反潮流,质疑“性善”,赞同“性恶”,提出自己的人性观368

(六)控诉列强入侵,鞭挞清廷昏庸的爱国主义思想372

三、韦丰华的《今是山房吟稿》、《今是山房吟余琐记》等诗文及其思想376

(一)韦丰华生平简况376

(二)“正心术”,“明学术”,“振文风”,“品端洁而行轨”的教育思想377

(三)“真情实感”的创作思想中所体现的反映论观念379

(四)同情民众疾苦,抨击贪官污吏380

(五)正确处理人情世故,鄙弃土豪劣绅,誓不攀龙附凤382

四、黎申产的《菜根草堂吟稿》等诗文及其思想384

(一)黎中产生平简介384

(二)“忠君”、“孝敬”的伦理思想385

(三)贞节烈志的道德理念387

(四)关心民瘼的忧患意识388

(五)反对封建迷信的禁巫观念389

五、黄焕中的《苦农行》、《杂感》、《感时》、《感怀》等诗文及其思想391

(一)黄焕中生平简况391

(二)“造此不平局”的鲜明政治理念393

(三)“归我以侵地”的强烈爱国思想397

六、韦绣孟的《茹芝山房吟草》等诗文及其思想412

(一)韦绣孟生平简况412

(二)尊孔崇儒思想412

(三)反对清廷乞和投降、丧权辱国的爱国主义思想415

七、黄诚沅的《武缘县图经》、《娲寄庐文撮》等诗文及其思想419

(一)黄诚沅生平简况419

(二)上帝是天地万物本原的思想420

(三)孔子是中国的大教主422

(四)崇儒“尊经”,重视“中庸”,躬行实践,反对佛道424

(五)施行“仁、德、义”,志在富民强国427

(六)反对军阀政治的爱国忧民之情429

(七)时势造就英雄的忧患意识432

注释433

后记4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