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新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创新与师资队伍标准化建设实务全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最新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创新与师资队伍标准化建设实务全书
  • 李延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89337632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最新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创新与师资队伍标准化建设实务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概述3

第一章 高校教学管理理念3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的含义3

第二节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综述3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重构6

第二章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特征10

第一节 素质构成10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养成的基本途径12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养成的环境支撑13

第三章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规范14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师德规范14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规范14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规范15

第四章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16

第一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校长的基本职责16

第二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教务处处长的基本职责16

第三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学院院长的基本职责17

第四节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中系(教研室)主任的基本职责17

第二篇 高校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21

第一章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21

第一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与作用21

第二节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22

第三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23

第四节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24

第二章 高校专业建设与管理25

第一节 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方向25

第二节 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26

第三节 专业建设的管理26

第三章 高校课程建设与管理28

第一节 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28

第二节 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28

第三节 课程建设方法与途径29

第四节 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31

第四章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33

第一节 教材建设的目标和原则33

第二节 教材建设的组织34

第三节 教材体系与特色建设35

第四节 教材建设管理36

第五章 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37

第一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标准37

第二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38

第三节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任务39

第四节 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40

第六章 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41

第一节 教风与学风的概念41

第二节 教风与学风的特征41

第三节 教风与学风的功能42

第四节 教风与学风的形成43

第三篇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教师聘任第一章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概述47

第一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涵义47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48

第三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现状49

第二章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程序与内容50

第一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程序50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内容51

第三章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原则与方法54

第一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原则54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模式与方法55

第四章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58

第一节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概述58

第二节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64

第五章 高校教师素质71

第一节 高校教师素质概述71

第二节 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分析74

第三节 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82

第六章 高校教师聘任制概述88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88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重要意义89

第七章 高校教师聘任制解析92

第一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内容92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模式94

第三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内涵96

第八章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与发展98

第一节 目前高校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98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建议101

第三节 实施聘任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04

第四篇 高校教学系统设计109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09

第一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109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121

第三节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140

第四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和层次147

第二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上)151

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151

第二节 学习需要分析166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174

第三章 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下)192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分析192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205

第三节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208

第四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217

第五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221

第四章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231

第一节 建构主义与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231

第二节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步骤236

第三节 自主学习策略与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243

第四节 学习环境的设计263

第五节 研究性学习270

第六节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评价280

第五章 “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290

第一节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方法290

第二节 网络课程(或课件)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流程305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上)319

第一节 电视教材的设计319

第二节 电视教材的设计案例326

第三节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328

第四节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案例347

第五节 网络课程的设计361

第六节 网络课程的设计案例365

第七章 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下)375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375

第二节 典型的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案例388

第五篇 教学运行规范化管理创新397

第一章 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397

第一节 教学大纲制定的内容与要求397

第二节 教学大纲的制定方法与建议397

第二章 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401

第一节 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01

第二节 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管理的方法与建议401

第三章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404

第一节 实验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404

第二节 实习的组织管理405

第三节 实训的组织管理405

第四节 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406

第四章 学籍管理413

第一节 学籍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13

第二节 学籍管理的方法与建议413

第五章 教师工作管理415

第一节 教师工作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15

第二节 教师工作管理的方法与建议415

第六章 教学设施管理420

第一节 教学设施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20

第二节 教学设施管理的方法和建议420

第七章 教学档案管理423

第一节 教学档案管理的内容与要求423

第二节 教学档案管理方法与建议423

第三节 教学档案的档号编制方法及保存期限424

第六篇 高校教改中的课堂教学改革429

第一章 高校教学改革前沿:课堂教学改革429

第二章 教学主体与客体:关于信息流动方式438

第三章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就评估448

第七篇 素质教育与实践性教学461

第一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461

第二章 核心界域:创新精神469

第三章 专业特点的影响力与素质测评477

第八篇 高校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一章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489

第二章 素质教育建设评估与监控体系496

第三章 教学保障系统评估体系505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514

第一节 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514

第二节 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的特殊性516

第三节 高校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517

第五章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522

第一节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概述522

第二节 监控内容与框架结构522

第三节 组织设计与制度安排524

第四节 运行模式与预警机制525

第六章 关键评估:教研室评价528

第一节 名分困惑528

第二节 地位误区536

第三节 评价结果的作用评估544

第九篇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557

第一章 职称评审制度概述557

第一节 职称评审制度的历史沿革557

第二节 高校实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重要意义559

第二章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562

第一节 准备阶段562

第二节 申报阶段563

第三节 业绩贡献公示阶段564

第四节 评审阶段564

第三章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566

第一节 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66

第二节 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建议568

第十篇 高校教师评价573

第一章 高校教师评价概述573

第一节 教师评价的概念573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目的574

第三节 教师评价的作用575

第四节 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576

第二章 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581

第一节 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容581

第二节 教师评价的种类与方法583

第三章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587

第一节 奖惩性教师评价587

第二节 发展性教师评价588

第三节 整合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589

第四章 构建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591

第一节 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591

第二节 构建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593

第五章 教师评价的角色误区597

第六章 发展性评价604

第七章 区分评价613

第十一篇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623

第一章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概述623

第一节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改革的历程623

第二节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的主要模式627

第三节 国外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概述630

第二章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评析632

第一节 国内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632

第二节 国内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634

第三章 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队伍建设636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功能导向636

第二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637

第十二篇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643

第一章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概述643

第一节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概念643

第二节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644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646

第二章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现状649

第一节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途径649

第二节 高校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理解650

第三节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分析652

第三章 改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654

第一节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思路654

第二节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654

第三节 改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656

第四章 高校教师专业化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658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概述658

第二节 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意义658

第三节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对策660

第十三篇 高校教师激励667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与建设要求667

教学型高校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674

转型期高校教师的基本特征677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的原理682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强化693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主体的基本要求698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原则的准确把握706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效应的有效强化712

转型期高校学科建设的行动研究718

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的分段实施方案724

大学教授与学术活动732

大学教授激励目标体系的完善737

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优化745

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应用752

高校师资培训原则体系相关问题研究760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评价相关问题研究765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评价标准和方法771

高校师资培养激励机制相关问题研究782

高校师资培养激励方法研究786

高校师资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791

对青年教师助课的认识和体会796

中国计量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对策798

学习型人才的基本特征805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808

第十四篇 高校创造教育861

第一章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历史与比较861

第一节 国外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861

第二节 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866

第三节 创造学研究的国际努力及其对我国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研究的启示873

第二章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思想880

第一节 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与高等学校创造教育880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890

第三节 大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898

第四节 著名教育家的创造教育思想剖析901

第四章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目标(一)——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907

第一节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907

第二节 大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910

第三节 大学生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发展916

第四节 大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想象的发展925

第四章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目标(二)——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929

第一节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内部动力系统929

第二节 大学生创造动机的发展932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形成935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938

第五章 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943

第一节 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其依据943

第二节 高等学校定位与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与多样性947

第三节 高等学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创业教育952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957

第一节 高等学校管理的“温室效应”与创造性环境的优化和利用95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与创造性人才培养961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创造性人才培养966

第四节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保障机制9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