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青海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农业全书 青海卷
  •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农业全书·青海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856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全书 青海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

一、地形地貌1

(一)祁连山地1

(二)柴达木盆地2

(三)青南高原2

二、土地资源类型及利用现状2

(一)土地面积2

(二)土壤类型2

(三)土地利用现状6

1.耕地7

2.园地7

3.林地7

4.牧草地7

5.居民点和工矿、交通用地8

6.水域8

7.未利用土地8

三、土地资源综合评价8

(一)土地面积大、利用率低8

(二)土地资源类型多、质量差8

(三)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大8

(四)土地生态环境严峻8

第二节 气候资源9

一、光能资源9

(一)太阳辐射9

(二)日照9

二、热量资源9

(一)气温9

(二)积温9

(三)无霜期11

三、降水资源11

(一)降水量12

(二)蒸发量13

四、风和风压13

(一)风向、风速13

(二)风压13

五、气压和含氧量13

(一)气压13

(二)含氧量14

六、主要气候特征14

(一)气温低、日较差大14

(二)日照充足、潜力大14

(三)降水少且不均14

(四)气象灾害频繁14

第三节 水资源14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形式14

(一)冰川资源14

(二)地表水资源15

1.河流15

2.湖泊15

3.补给类型16

4.资源数量16

5.时空分布17

(三)地下水资源17

1.地下水资源量17

2.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17

3.可开采量17

二、水质特征18

(一)河流天然水质18

1.黄河流域18

2.长江流域18

3.澜沧江流域18

4.内陆河流域18

(二)地热水18

1.隆起山地断裂型18

2.沉降盆地型18

(三)河流泥沙18

1.河流含沙量及输沙模数18

2.主要江河输沙量19

(四)水质污染19

三、水力资源19

(一)水力资源蕴藏量及可开发容量19

(二)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19

1.小型水电站19

2.大中型水电站20

四、水资源评价20

第四节 生物资源21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21

(一)粮食作物21

1.小麦21

2.青稞(裸大麦)21

3.蚕豆21

4.豌豆21

5.马铃薯21

6.玉米21

7.小杂粮22

(二)经济作物22

1.油菜22

2.胡麻22

3.甜菜22

4.药材22

(三)园艺作物22

1.蔬菜22

2.瓜类22

3.果树22

4.花卉23

二、林木品种资源23

(一)林木品种资源分布与结构23

(二)树种资源及常见树种23

1.树种资源23

2.主要森林类型23

(三)现有古树23

1.青杨23

2.小叶杨23

3.旱柳23

4.垂柳24

5.榆树24

6.桑树24

7.兰考泡桐24

8.暴马丁香24

9.栾树24

10.核桃24

11.香椿24

12.国槐24

13.青杄24

14.卫矛24

15.合欢24

16.冬瓜杨24

17.沙棘(沙棘王)24

(四)珍贵稀有树种24

三、天然草地与人工牧草资源24

(一)天然草地类型24

1.高寒干草原类24

2.山地干草原类24

3.高寒荒漠类24

4.山地荒漠类24

5.平原荒漠类25

6.高寒草甸类25

7.山地草甸类25

8.平原草甸(盐生草甸)类25

9.附带草地类25

(二)天然草地饲用植物种类25

(三)人工半人工草地饲料资源26

1.粗饲料26

2.精饲料26

3.食品、酿造业副产品26

4.动物性饲料26

5.复合饲料26

四、畜禽品种资源27

(一)绵山羊27

1.地方品种27

2.培育品种27

(二)牛27

1.青海牦牛27

2.青海白牦牛28

3.犏牛28

4.青海黄牛28

(三)马28

1.大通马28

2.河曲马28

3.柴达木马28

4.玉树马28

5.青海挽乘兼用马28

6.青海毛驴28

(四)骆驼28

(五)猪28

(六)鸡28

(七)蜜蜂28

1.东方蜜蜂(中华蜜蜂)28

2.西方蜜蜂28

3.自繁杂交蜂29

4.蜜源资源29

五、渔业资源29

(一)鱼类资源29

(二)分布29

(三)主要经济鱼类29

(四)养殖鱼类30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31

(一)野生动物资源31

1.野生动物种类及其地理分布31

2.珍贵动物名录32

3.野生经济动物和珍稀动物饲养33

(二)野生植物资源33

(三)自然保护区34

1.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

2.孟达自然保护区35

3.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

4.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

(四)禁猎区35

(五)国际狩猎35

(六)野生动植物保护35

第五节 农村能源36

一、能源资源36

(一)地方性常规能源36

1.水电资源36

2.煤炭资源36

(二)生物能源36

1.农作物秸秆36

2.薪柴资源36

3.畜粪资源37

4.泥炭37

(三)农村新能源37

1.太阳能37

2.风能37

3.沼气37

二、农村能源消费37

1.生活用能消费37

2.生产用能消费38

第六节 旅游资源38

一、旅游资源的分布38

(一)自然风光旅游资源38

1.草原风光旅游资源38

2.森林风景资源38

3.湖泊景观资源38

4.山体旅游资源39

5.特殊地理地貌旅游资源39

6.江河旅游资源39

7.狩猎旅游资源39

(二)人文景观资源39

1.寺院39

2.墓葬、石刻39

3.人造景观旅游资源40

(三)民族风情与民俗活动40

二、主要旅游景点40

(一)青海湖40

(二)鸟岛40

(三)塔尔寺41

(四)瞿昙寺41

(五)柳湾古墓群41

(六)同仁热贡艺术41

(七)盐湖41

(八)原子城41

(九)十世班禅大师故乡41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资源开发前景41

1.河湟旅游区42

2.青海湖旅游区42

3.青南旅游区42

4.西部旅游区42

第七节 农业环境43

一、农业环境演变43

(一)初步恢复时期(1950—1957年)43

(二)严重破坏时期(1958—1972年)43

(三)依法保护时期(1973—1997年)43

二、农业环境现状43

(一)农业环境污染43

1.城市工业“三废”43

2.乡镇工业“三废”43

3.农用化学物质43

(二)农业环境质量44

1.大气环境质量44

2.水环境质量44

3.噪声环境质量44

(三)农村牧区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44

1.水土流失严重44

2.土壤沙化严重44

3.草原退化严重44

4.物种生存条件恶化44

(四)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与处理44

三、农业环境保护44

(一)依法管理农业环境44

(二)控制农业环境污染45

(三)水土流失治理45

(四)开展植树造林45

(五)沙漠化治理45

(六)加大资金投入46

(七)生态农业建设46

1.兴修农田水利工程46

2.解决人畜饮水困难46

3.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46

4.森林覆盖率增加46

5.农区畜牧业发展加快46

6.农业生产稳步发展46

(八)草原建设46

(九)建立自然保护区46

第八节 农业自然灾害46

一、农业气象灾害46

(一)干旱47

(二)霜冻47

(三)雹灾47

(四)洪灾47

(五)风灾48

(六)雪灾48

二、病虫害48

(一)农作物病虫草鼠害48

1.病害48

2.虫害48

3.草害49

4.鼠害49

(二)草地鼠虫害49

1.鼠害49

2.虫害49

3.草地毒草50

(三)森林病虫鼠害50

1.病虫害50

2.鼠害50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51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51

一、农村人口51

(一)农村人口增长情况51

(二)农村人口的分布52

1.人口分布东稠西疏52

2.人口分布结构比例东部下降西部上升52

3.人口密度52

(三)农村人口的构成53

1.性别比53

2.年龄比54

3.民族比55

二、农村劳动力56

(一)农村劳动力分布56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56

1.性别比56

2.文化程度结构56

(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及转移57

1.农村劳动力的素质57

2.农村劳动力转移58

3.劳务输出58

第二节 农业资金59

一、农业资金投入59

(一)财政支农资金59

1.基本建设农牧业支出60

2.财政支援农业支出60

3.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农业支出60

4.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60

5.中央财政支农资金60

(二)农业信贷资金60

(三)引进利用外资61

(四)农村集体资金投入61

(五)农民个人资金积累及投入61

(六)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构成61

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62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62

1.建成了一批农田水利工程62

2.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62

3.林业建设成绩显著62

4.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机构逐步健全62

5.牧业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提高63

6.加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63

(二)农村经济实力增强63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63

2.粮食产量稳步上升63

3.农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63

(三)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63

(四)投入产出效益比63

1.整体计算比较63

2.单项计算比较63

三、存在的问题64

(一)监督管理偏松,影响使用效益64

(二)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64

(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下降64

第三节 化肥、农药、农膜64

一、化肥64

(一)发展历程64

1.引进、试验阶段(50—60年代)64

2.积极推广、普遍使用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64

3.科学施肥阶段(80年代以后)64

(二)使用水平65

(三)经营销售65

二、农用塑料薄膜66

(一)发展历程66

(二)使用水平66

(三)经营状况67

(四)应用成效67

1.提高了农作物产量67

2.丰富了“菜篮子”67

3.改善了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67

4.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67

三、农药67

(一)发展历程67

(二)使用水平68

(三)经营销售68

第四节 农牧业机械化68

一、发展历程68

(一)国营示范初创时期(1953—1965年)68

(二)社队购机集体经营时期(1966—1980年)69

(三)个体经营时期(1981—1997年)70

二、农业机械装备水平70

1.农机总动力和原值70

2.耕作机械70

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71

4.收获脱粒机械71

5.植保机械71

6.畜牧机械71

7.渔业机械71

8.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1

9.运输机械71

10.其他农用机械72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72

1.耕、播、收机械化水平72

2.灌溉机械化水平72

3.牧业机械化水平73

4.运输机械化水平73

5.其他农业机械化水平73

四、农机化服务体系73

第五节 农村电气化73

一、发展历程73

二、农村电力建设74

(一)电源建设74

1.小水电建设74

2.小火电建设75

3.太阳能发电75

4.风力发电76

(二)电网建设76

1.大电网覆盖下的农村电网76

2.地方独立电网76

(三)电气化县建设76

1.第一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76

2.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77

3.第三批农村电气化县建设77

三、农村用电水平77

(一)通电率77

1.县(市)通电率77

2.乡(镇)通电率78

3.村(社)通电率78

4.农(牧)户通电率78

(二)用电量78

1.农村用电量78

2.县城用电量79

(三)人均用电量79

第六节 农田水利80

一、发展历程80

(一)新中国成立前80

(二)新中国成立后80

1.恢复和稳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80

2.曲折前进阶段(1958—1978年)81

3.健康发展阶段(1979—1997年)81

二、水利建设水平82

(一)水库工程82

(二)渠道工程82

(三)电灌工程82

(四)河防工程83

(五)机井工程83

(六)小型水利83

(七)饮水工程83

(八)排水工程83

(九)雨水集流工程83

第七节 水土保持84

一、发展历程84

(一)新中国成立前84

(二)新中国成立后84

1.起步阶段84

2.曲折发展阶段84

3.稳步发展阶段84

4.新的发展阶段84

二、水土流失及分布特征84

(一)黄河流域84

(二)长江流域85

(三)内陆河流域85

三、治理成果85

四、综合效益86

(一)经济效益86

(二)社会效益86

(三)生态效益86

第八节 农用工业86

一、农业机械工业86

(一)发展历程86

1.起步阶段(1950—1964年)86

2.发展阶段(1965—1979年)87

3.改革调整阶段(1980—1997年)88

(二)发展水平88

1.拖拉机88

2.柴油机88

3.机引农具88

4.场上作业机械88

5.畜牧机械88

6.农用运输机械89

7.排灌机械89

8.农业机械配件89

二、农用化学工业89

(一)化学肥料工业89

1.发展历程89

2.生产水平90

(二)农药工业90

1.除草剂91

2.杀鼠剂91

(三)农用薄膜工业91

第九节 农村交通运输与邮电91

一、农村交通运输91

(一)发展历程91

1.县、乡公路的兴建与发展92

2.县乡公路的改善与提高92

(二)公路交通93

(三)农村运输93

1.以畜驮、马车为主的民间运输阶段93

2.以拖拉机、汽车为主的运输阶段93

二、农村邮电通信94

(一)邮政通信94

1.发展历程94

2.农村邮政分支机构95

3.邮路95

4.农村邮政通信95

(二)农村电话96

第三章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业区划97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97

一、发展历程97

(一)建场垦殖阶段(1950—1957年)97

(二)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1年)98

(三)内涵提高阶段(1962—1987年)98

(四)综合开发阶段(1988—1998年)98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98

2.一期农业综合开发(1990—1992年)99

3.二期农业综合开发(1993—1995年)100

4.三期农业综合开发(1996—1998年)101

二、主要做法102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102

2.以水为中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03

3.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103

4.广泛动员,积极组织群众搞开发103

5.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外资103

6.强化管理,注重质量103

7.增加科技投入,开展科技示范104

三、开发资金的筹措和使用104

四、群众劳动积累105

(一)群众劳动积累的形成105

(二)群众劳动积累的重点和数量105

1.水利建设105

2.农田建设105

3.植树造林106

4.草原建设106

5.机耕路建设106

五、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成效106

1.扩大了耕地面积106

2.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106

3.提高了项目区的综合生产能力106

4.增加了农牧民收入106

5.促进了科技兴农兴牧106

6.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106

六、重大建设项目107

(一)“2708”工程项目107

(二)“3557”工程项目107

(三)WFP5717/IFAD424项目工程107

(四)黑泉水库工程108

(五)中国、青海、海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8

七、农业综合开发前景109

第二节 扶贫开发109

一、基本情况109

(一)贫困县、贫困乡109

(二)区域分布110

(三)贫困入口110

二、贫困的特点112

(一)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112

(二)贫困程度深112

(三)自然条件严酷112

(四)经济结构单一112

(五)社会发育滞后112

(六)宗教负担沉重112

三、扶贫开发的历程112

(一)初期扶贫阶段(1984—1993年)113

1.政策措施113

2.主要做法113

(二)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115

1.实施扶贫“三大工程”115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15

3.实行扶贫到户115

4.加强科技扶贫115

5.建立定点、联点帮扶制度115

6.扶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116

四、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116

1.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116

2.农牧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116

3.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116

4.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高116

5.民族团结,社会秩序安定116

五、今后扶贫工作的思路和主要对策117

(一)扶贫思路和目标117

(二)主要对策117

第三节 农业区划118

一、发展历程118

(一)50年代118

(二)60年代118

(三)70年代118

(四)80年代118

(五)90年代119

二、综合农业分区119

(一)东部黄土高原农林牧副区119

(二)青海湖环湖牧农林渔区119

(三)柴达木盆地牧农林工矿副食区119

(四)青南高原牧林区120

三、农业区划成果与应用120

(一)主要成果120

(二)成果应用120

1.经济效益120

2.社会效益120

3.生态效益121

第四章 农业生产水平122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122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122

(一)第一产业123

(二)第二产业123

(三)第三产业123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与布局124

三、种植业结构与布局125

四、粮食作物结构与分布125

第二节 种植业126

一、发展历程126

(一)新中国成立前126

(二)新中国成立后127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6年)127

2.曲折前进阶段(1957—1965年)128

3.徘徊阶段(1966—1976年)128

4.改革发展阶段(1976—1997年)128

二、生产水平128

(一)粮食作物128

1.小麦128

2.青稞129

3.蚕豆129

4.豌豆129

5.马铃薯129

6.小杂粮129

(二)经济作物130

1.油料作物130

2.甜菜130

3.果品130

4.瓜类130

(三)其他农作物130

1.蔬菜130

2.青饲料作物和绿肥131

三、商品生产基地建设131

(一)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131

1.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131

2.改进了农业服务体系131

3.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131

(二)名、特、优基地建设132

1.油菜基地建设132

2.水果生产基地建设132

3.蔬菜生产基地建设132

4.蚕豆生产基地建设132

5.其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33

四、病虫害预测预报133

五、植物检疫133

(一)国内植物检疫133

(二)进出境检疫133

第三节 林业134

一、发展历程134

(一)新中国成立前134

(二)新中国成立后134

二、生产水平135

(一)绿化造林135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135

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136

2.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136

3.省级重点林业工程136

(三)天然林资源保护136

1.严格控制资源消耗136

2.加强林业法制建设136

3.建立林业管理和执法体系137

(四)沙区治理137

(五)森林经营管理137

1.森林经营137

2.森林保护138

3.护林防火138

4.森林病虫害防治138

第四节 畜牧业138

一、发展历程138

(一)新中国成立前138

(二)新中国成立后139

1.恢复发展阶段(1950—1957年)139

2.曲折前进阶段(1958—1965年)139

3.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139

4.改革振兴阶段(1977—1997年)140

二、生产水平140

(一)产值产量140

1.绵羊及绵羊产品140

2.山羊及山羊产品141

3.牛及牛产品141

4.猪及猪产品141

5.鸡及鸡产品141

6.马匹及马产品141

7.驴及驴产品141

8.驼及驼产品141

9.兔及兔产品141

10.蜂及蜂产品141

(二)草原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改善141

(三)科学养畜水平逐年提高141

(四)畜牧兽医和草原服务体系建设141

(五)农业区养殖业141

三、重点工程项目141

(一)青南防灾基地建设项目141

(二)国家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141

(三)农区“致富工程”建设项目142

四、商品基地建设142

(一)商品瘦肉型猪基地142

(二)毛绒及牛羊肉生产基地142

第五节 渔业142

一、发展历程142

(一)自然捕捞阶段(1949—1958年)142

(二)掠夺式捕捞阶段(1959—1979年)142

(三)保护利用阶段(1980—1997年)143

二、生产水平143

(一)渔业养殖143

1.水库养鱼143

2.湖泊人工养殖143

3.养鱼技术144

4.养殖品种144

(二)水产品产量144

(三)国外智力引进144

三、渔业资源保护145

(一)队伍建设145

(二)法规建设145

(三)封湖育鱼145

第六节 乡镇企业146

一、发展历程146

(一)社队企业的产生146

(二)社队企业的解体146

(三)社队企业的重新兴起146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46

二、生产水平148

三、地位和作用149

(一)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49

(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149

(三)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创汇150

(四)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150

(五)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50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150

(七)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150

(八)促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地方工业的合理布局151

(九)提高了农民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151

(十)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151

第七节 国有农林牧渔场151

一、农垦农场151

(一)发展历程151

1.格尔木农场152

2.贵南牧场152

(二)生产水平153

1.经济效益提高153

2.贡献逐年增加153

3.一、二、三产业持续发展153

4.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153

二、国营林场、苗圃153

(一)国营林场153

1.玛可河林业局154

2.麦秀林场154

3.东峡林场154

4.江西林场154

5.北山林场154

6.祁连林场154

7.仙米林场155

(二)国有苗圃155

1.大通县城关苗圃155

2.西宁市小桥苗圃156

3.互助双树苗圃156

4.乐都县林业苗圃156

三、国有种畜场156

(一)三角城种羊场157

(二)英德尔种羊场157

(三)河卡种羊场157

(四)湖东种羊场157

(五)大通种牛场157

(六)门源种马场157

(七)省牧草良种繁殖场157

四、国有渔场157

(一)青海湖渔场157

(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水产养殖场158

(三)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渔业公司158

(四)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158

五、国有良(原)种场158

(一)发展历程158

(二)生产水平158

六、国有园艺场159

(一)西宁市二十里铺园艺场159

(二)西宁市南滩园艺场159

(三)化隆县群科园艺场159

(四)民和县园艺场159

(五)循化县园艺场159

(六)乐都县园艺场160

(七)贵德县园艺场160

(八)化隆县甘都园艺场160

七、监狱农场160

(一)发展历程160

(二)生产水平160

(三)农田水利建设161

(四)农业机械化161

(五)林、果业161

第五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163

第一节 农村土地改革16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封建土地关系163

(一)生产资料占有163

(二)主要剥削方式164

1.地租164

2.转嫁负担164

3.额外剥削164

4.债务剥削164

5.赋税164

6.雇工164

7.沙娃164

8.宗教寺院的剥削制度164

二、减租和重点反霸164

三、土地改革165

(一)做法与步骤165

1.制定土地政策165

2.深入发动群众165

3.组织阶级队伍165

4.划分阶级成分165

5.开展反霸斗争165

6.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果实165

7.开展复查工作166

(二)土地改革成果166

1.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166

2.摧毁了封建势力的统治166

3.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66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66

一、农村互助组166

(一)发展历程166

(二)组织形式与政策167

1.临时性互助组167

2.季节性互助组167

3.常年互助组167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67

(一)发展历程167

1.试办阶段(1952年春—1954年夏)167

2.发展阶段(1954年秋—1956年底)167

3.整顿巩固阶段168

(二)初级社的管理168

1.生产资料管理168

2.财务管理168

3.劳动管理168

4.分配制度168

(三)初级社的政策168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69

(一)建立过程169

(二)整顿合作社169

(三)高级社的体制与经营管理170

第三节 牧区民主改革和互助合作170

一、封建生产关系170

(一)草场占有170

(二)牲畜占有170

(三)主要剥削方式170

1.雇工放牧170

2.出租牲畜171

二、民主改革171

(一)实行“三不两利”政策171

(二)实行轻税政策171

(三)调整畜产品价格171

(四)发放牧业贷款171

三、互助合作运动171

(一)互助组171

(二)牧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牧场172

1.发展过程172

2.管理与政策173

第四节 农村牧区人民公社运动173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173

(一)建立过程173

(二)建社初期的管理体制174

(三)人民公社的初步整顿174

二、人民公社体制调整175

(一)纠正“一平二调”175

(二)调整经营管理体制175

(三)农村政策调整176

(四)改善经营管理176

1.计划管理176

2.劳动管理176

3.财务管理176

三、农村“四清”运动176

(一)“四清”运动的准备和试点176

(二)“四清”运动的展开及后果177

四、农业学大寨177

(一)发展历程177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78

第五节 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179

一、农村牧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变179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过程179

1.试办阶段(1979年初—1980年7月)179

2.发展阶段(1980年8月—1981年4月)179

3.普及阶段(1981年7月—1983年3月)179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本形式180

1.专业承包、联产计酬180

2.统一经营、联产到劳180

3.统一经营、联产到组180

4.包产到户180

5.包干到户180

(三)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过程180

二、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与巩固181

(一)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制度181

1.制定完善土地承包办法181

2.开展土地分等定产试点181

3.“两田制”试点182

4.延长土地承包期182

5.实行土地流转机制182

(二)稳定完善草场承包制183

(三)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84

1.建立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184

2.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84

3.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184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85

(一)发展历程185

1.起步阶段(1984—1987年)185

2.发展阶段(1987—1997年)185

(二)形式和特点185

1.多层次185

2.多行业186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186

第六章 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与卫生188

第一节 农业教育188

一、农业教育188

(一)高等农业教育188

1.初创、调整时期(1958—1966年)188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88

3.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7年)188

(二)中等农业专业教育189

1.新中国成立前189

2.新中国成立后189

二、农村教育190

(一)发展历程190

1.接管改造时期(1949—1952年)190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0

3.曲折前进时期(1958—1961年)190

4.调整充实时期(1962—1965年)190

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1

6.改革奋进时期(1977—1986年)191

7.依法治教时期(1986—1997年)191

(二)农村牧区普及教育191

1.发展历程191

2.农村教育管理体制192

3.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192

4.农村教师队伍建设192

(三)职业技术教育193

(四)农村成人教育193

1.扫除文盲教育193

2.农民文化技术教育194

3.绿色证书培训194

4.农村教育综合改革194

第二节 农业科学研究195

一、发展历程195

(一)新中国成立前195

(二)新中国成立后195

1.起步阶段(1949—1965年)195

2.停滞徘徊时期(1966—1976年)195

3.稳定发展时期(1977—1997年)195

二、科研成果195

(一)种植业195

1.品种选育195

2.栽培技术202

3.土壤肥料202

4.植物保护203

5.果树蔬菜203

(二)林业203

1.林木种子203

2.干旱浅山造林技术203

3.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203

4.沙漠化防治技术203

5.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203

6.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建设203

(三)畜牧业203

1.品种改良培育203

2.牲畜疫病防治及兽药疫苗的研制203

3.饲草饲料203

4.饲养管理及草原管理204

5.实用牧业新技术204

6.畜产品加工204

7.基础研究及软科学204

(四)水产204

1.渔业资源调查204

2.水产养殖技术204

(五)农田水利204

1.节水灌溉204

2.盐碱地改良204

(六)农业气象204

三、主要科技成果介绍213

1.高原338春小麦213

2.青春533春小麦213

3.青海10号蚕豆213

4.白菜型油菜青油241213

5.甘蓝型双低杂种油菜青油331214

6.甘蓝型双低油菜青油14号214

7.草原12号豌豆214

8.青海省马铃薯脱毒粒型种薯批量化生产及其推广应用的研究214

9.青海国家复份种质库的创建及30万份种质安全转移和保存中监测技术研究214

10.下寨65马铃薯214

11.五大作物农田杂草群落种群演替与一次性除草技术研究214

12.日光节能温室215

13.青海温暖灌区粮食作物间套复种技术推广215

14.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215

15.C型肉毒梭菌透析培养菌苗的研究215

16.利用荒漠和盐碱地建立人工草场的研究215

17.青海省家畜家禽疫病的病原诊断及流行概况215

18.绒山羊开发利用215

19.育成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215

20.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育种研究216

21.青海绵羊主要线虫寄生阶段幼虫动态及防治的研究216

22.青海省虹鳟鱼的引种及养殖示范研究216

23.黑颈鹤专业考察216

24.柠条直播造林技术推广项目216

25.房木害虫——梳角窃蠹的防治研究216

26.汇集径流抗旱造林整地技术216

27.高海拔沙地青杨深栽旱作造林技术216

28.《中国年最大一小时和六小时雨量均值、变差系数等值线图》216

29.《青海湖水位下降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217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217

一、种植业技术推广217

(一)推广机构217

(二)推广内容和方法218

1.以良种和常规技术推广为特征的初期阶段218

2.以丰收计划和科技承包为特征的大面积推广阶段218

(三)推广成果218

(四)效益分析220

1.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220

2.主要科技因素定量分析220

二、林业技术推广221

三、畜牧业技术推广222

四、农机技术推广222

五、水利技术推广223

(一)推广机构223

(二)推广内容223

1.节水灌溉技术223

2.盐碱地改良技术223

3.水利工程防渗抗冻胀技术223

4.“旱地龙”抗旱节水增产技术223

5.雨水集流利用技术223

第四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3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3

(一)机构沿革223

(二)发展历程223

1.组织群众自评、自选、自繁、自推阶段(1950—1957年)223

2.“四自一辅”阶段(1958—1977年)224

3.向“四化一供”过渡阶段(1978—1997年)224

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4

(一)绵、山羊良种繁育体系224

1.绵羊224

2.山羊225

(二)牛良种繁育体系225

1.牦牛225

2.黄牛225

(三)猪、禽良种繁育体系225

1.猪225

2.鸡225

三、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6

(一)林木采种基地建设226

(二)林木新品种引种与培育226

1.杨树226

2.果树226

3.柠条226

4.华北落叶松226

(三)苗木生产226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26

第五节 农村文化227

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227

二、农村文化工作队伍228

三、农村文化活动228

(一)发展历程228

(二)民间文化活动228

(三)民间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活动229

(四)文化网点服务活动229

(五)农村文艺创作229

四、农村民间艺术230

(一)民歌230

1.河湟花儿230

2.藏族民歌231

3.土族民歌231

4.回族、撒拉族“宴席曲”231

(二)民间舞蹈231

1.藏族民间舞蹈231

2.土族民间舞蹈231

(三)民间美术231

1.以民族服饰装饰为主的民间刺绣艺术231

2.以热贡艺术为代表的民间绘画艺术231

3.以酥油花为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231

(四)地方戏曲232

(五)民间曲艺232

五、农村民间习俗及民俗节日文化232

第六节 农村卫生233

一、发展历程233

(一)新中国成立前233

(二)新中国成立后234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234

2.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234

3.改革提高阶段(1978—1997年)234

二、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234

(一)农村牧区卫生组织建设234

1.“三级网”建设235

2.分级管理235

3.向青南地区派遣医疗队235

(二)预防保健236

1.初级卫生保健236

2.“三项建设”236

(三)地方病防治237

1.防治机构237

2.法规建设237

3.宣传教育237

4.疫源调查与防治237

(四)中医与民族医药237

1.中医与民族医药的发展237

2.专业队伍建设238

3.藏药资源238

三、农村计划生育238

(一)发展历程238

1.宣传动员阶段238

2.初步开展阶段238

3.全面开展阶段239

4.深入开展阶段240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就241

1.全省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241

2.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不断提高241

3.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241

4.人口素质有所提高241

5.农牧民群众生育观发生了转变241

6.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241

第七章 农村市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进出口贸易242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242

一、农村牧区国合商业的形成与发展242

(一)起步阶段(1950—1957年)242

(二)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7年)243

(三)健康发展阶段(1978—1997年)243

二、农村集贸市场244

(一)新中国成立前244

(二)新中国成立后244

1.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244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60年)245

3.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年)245

4.“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245

5.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1997年)245

三、农村个体私营经济246

(一)恢复发展时期246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246

(三)限制取消时期246

(四)健康发展时期246

(五)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247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248

一、粮食购销248

(一)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248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248

1.粮食统购248

2.粮食统销249

(三)合同定购计划销售阶段(1985—1992年)251

(四)市场购销阶段(1993年以后)252

二、油料购销252

(一)油料统购252

(二)油料统销252

1.城镇人口用油252

2.工商行业用油253

3.特需用油253

4.农村牧区用油253

5.中价油供应253

三、农牧副土特产品购销253

(一)购销政策253

(二)蜂产品产购销254

(三)瓜果产品产购销254

第三节 农牧产品价格254

一、农牧产品价格变化255

(一)粮食价格255

1.收购价255

2.各种差价256

(二)油菜籽价格256

1.收购价256

2.等级差价257

(三)畜产品价格257

1.绵羊毛257

2.牛皮258

3.羊皮258

4.菜牛羊258

5.生猪、猪肉259

(四)中药材260

1.收购价260

2.各项差率261

二、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262

第四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262

一、粮油加工与贮藏设施建设262

(一)粮油加工262

1.水磨加工262

2.制粉工业262

3.挂面生产263

4.油类加工263

(二)粮油储藏264

1.仓库设施264

2.仓储保管264

3.仓储管理264

二、畜产品加工与储藏设施建设264

(一)设施加工264

1.毛纺265

2.地毯265

3.皮革265

4.乳品265

5.肉类265

6.杂骨266

(二)仓储设施266

1.通用仓库266

2.专用仓库266

第五节 对外经济贸易与技术交流267

一、对外贸易267

(一)农副土畜产品的出口贸易267

1.收购调拨时期(1949—1979年)267

2.部分自营出口到基本自营出口时期(1980—1997年)267

(二)农业生产资料进口268

1.化肥进口269

2.农药进口269

二、利用外资269

三、争取无偿外援,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269

四、技术引进与交流269

1.日本国粮援项目270

2.青海省种子检验工作项目270

3.中国油菜改良项目270

4.欧援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270

5.中国欧盟技术合作“青海省畜牧业开发项目”271

第八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272

第一节集体经济收益分配272

一、互助组的收益分配272

二、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272

(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272

1.初级社的收益分配272

2.高级社的收益分配273

(二)牧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273

1.初级畜牧业生产合作社的收益分配273

2.公私合营牧场的收益分配274

三、农村牧区人民公社的收益分配274

(一)分配政策274

1.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形式(1958—1961年)274

2.“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形式(1962—1965年)275

3.“基本口粮加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1966—1978年)275

(二)分配水平275

1.收入水平275

2.收益分配结构276

3.粮食分配277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收益分配277

(一)分配形式的变化277

1.农业生产责任制277

2.牧业生产责任制278

(二)农村经济收入与分配278

1.总收入278

2.收入分配278

3.农牧民收入构成279

第二节 农业经济效益279

一、农业经济效益主要指标279

(一)劳动生产率279

(二)耕地利用率280

(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280

(四)投入产出率281

(五)粮食商品率282

(六)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及收益282

1.亩产值282

2.亩成本282

3.亩成本纯收益率282

二、农业经济效益变化特点284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6年)284

(二)徘徊阶段(1957—1978年)284

(三)稳定增长阶段(1979—1997年)284

第三节 农牧户经济收支284

一、农牧民总收入284

(一)恢复增长起步阶段(1950—1956年)284

(二)缓慢增长徘徊阶段(1957—1977年)285

(三)持续快速增长阶段(1978—1997年)285

二、农牧户总收入及构成285

(一)劳动者报酬收入285

(二)家庭经营总收入285

(三)转移和财产性收入285

三、农牧民生产经营支出及其构成285

(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286

1.非农产业费用287

2.生产费用287

3.商品性支出287

(二)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287

(三)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287

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7

(一)纯收入水平287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纯收入的主体287

2.来自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上升287

3.现金收入大幅度增长287

4.低收入户减少288

(二)在全国的位次变化288

五、农牧民负担288

第四节 农牧民生活28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牧民生活28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牧民生活290

(一)消费水平及变化特点290

(二)消费结构及变化特点290

1.食物质量明显提高290

2.购买中高档衣着用品明显增多291

3.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91

4.高档耐用消费品支出成倍增加291

5.银行存款成倍增加291

三、农村小康建设291

第五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292

一、政府救济292

(一)自然灾害救济293

1.生产自救293

2.互助互济293

3.救灾改革293

(二)社会救济294

二、农村五保户供养294

(一)孤儿院收养294

(二)五保户供养294

(三)敬老院安置295

三、农村优抚296

(一)群众优待296

1.代耕、帮工296

2.优待劳动日296

3.优待现金296

(二)国家抚恤和补助297

1.一次性抚恤金297

2.伤残抚恤297

3.定期抚恤和复退军补助297

(三)复员退伍安置和两用人才开发297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97

第九章 农村基层组织与精神文明建设299

第一节 农村基层组织299

一、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历程29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基层政权形式299

1.区乡(镇)、闾邻299

2.保、甲299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层政权建设300

1.农业区的基层政权建设300

2.牧业区的基层政权建设300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00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基层政权建设301

二、乡镇机构设置及干部配备302

(一)乡镇机构设置302

(二)乡镇干部配备302

(三)乡镇干部培训302

三、基层民主制度建设302

(一)农民代表会议制和人民代表会议制30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普遍选举制度303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04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在青海的活动及影响30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04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304

(二)困难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304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305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7年)305

1.支部领导班子建设305

2.发展党员工作305

3.村级组织配套建设306

4.党员干部培训306

5.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306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306

一、村(牧)民委员会的建立306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实施308

三、村(牧)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308

四、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309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309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309

(三)建立制度,完善法制309

(四)及时验收,适时命名309

(五)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309

第四节 乡村合作经济组织310

一、乡村集体经济组织310

二、农民专业协会310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311

(一)发展历程311

1.创建发展阶段(1951—1956年)311

2.曲折发展阶段(1957—1979年)311

3.改革发展阶段(1980—1997年)312

(二)改革成效312

四、农村股份合作制312

五、农村供销合作社313

(一)组建创业313

(二)曲折前进313

(三)改革发展313

六、农村保险互助组织314

第五节 农村牧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5

一、农村牧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15

(一)形势政策教育315

(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15

(三)民族宗教政策教育3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7

(一)发展历程317

1.起步阶段317

2.发展阶段317

3.规范阶段317

4.深化阶段318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318

1.坚持思想教育,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农民318

2.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318

3.坚持学先进,树典型318

4.坚持发展科教文化事业318

5.坚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318

6.坚持搞好阵地建设318

(三)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319

1.思想认识有了飞跃319

2.精神境界有了升华319

3.文化素质有了提高319

4.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319

5.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319

(四)基本经验319

三、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320

(一)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320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宣传工作320

2.改革开放时期的法制宣传工作320

3.依法治理工作320

(二)农业立法321

(三)农业执法321

(四)人民调解工作321

(五)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322

(六)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322

四、农村牧区社会治安管理32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牧区的社会治安工作322

(二)农牧区社会治安状况的发展演变323

(三)严打与专项斗争323

1.组织战役阶段(1983年8月—1987年1月)323

2.专项斗争阶段(1988—1998年)323

3.除“六害”斗争324

4.禁毒斗争324

5.收缴枪支324

(四)农牧区治保组织324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24

五、村镇建设324

(一)村镇建设历程324

1.初步建设阶段(1950—1957年)324

2.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8年)325

3.稳步发展阶段(1979—1997年)325

(二)村镇规划325

第十章州(地、市)农村经济326

第一节 西宁市326

一、农业自然资源326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27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28

(一)农牧业生产水平328

(二)农村产业结构328

(三)“菜篮子”工程328

(四)乡镇企业329

(五)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建设329

(六)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329

第二节 海东地区329

一、农业自然资源330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32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33

(一)种植业333

(二)林果业333

(三)畜牧业333

(四)渔业334

(五)乡镇企业334

(六)农业综合开发334

(七)农村改革335

(八)农民生活336

四、海东农业的战略地位336

五、制约因素与发展潜力337

(一)制约因素337

(二)发展潜力337

第三节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338

一、农业自然资源338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40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41

(一)种植业341

(二)林业342

(三)畜牧业342

(四)水产业342

(五)乡镇企业342

(六)农村产业结构342

(七)农牧民生活342

第四节 海北藏族自治州342

一、农业自然资源343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43

三、农业综合开发344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45

(一)种植业345

(二)林业345

(三)畜牧业345

(四)乡镇企业346

(五)农牧业区划346

(六)农牧民生活346

第五节 海南藏族自治州347

一、农业自然资源347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48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49

(一)种植业350

(二)林业350

(三)畜牧业350

(四)水产业350

(五)乡镇企业350

(六)农村产业结构350

(七)农牧民生活350

第六节 黄南藏族自治州351

一、农业自然资源351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352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53

(一)种植业353

(二)林业353

(三)畜牧业353

(四)乡镇企业354

(五)农村产业结构354

(六)农牧民生活354

第七节 玉树藏族自治州354

一、农牧业自然资源355

二、农牧业发展历程356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57

(一)畜牧业357

(二)种植业357

(三)林业358

(四)扶贫开发358

第八节 果洛藏族自治州358

一、农业自然资源358

二、农业发展历程359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59

(一)畜牧业359

(二)种植业360

(三)林业360

(四)扶贫开发360

第十一章 农业机构362

第一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沿革362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9月—1966年4月)362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9月)362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10月—1997年12月)362

第二节 省级农业管理机构363

一、中共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363

二、青海省农业厅363

三、青海省畜牧厅364

四、青海省水利厅364

五、青海省林业局365

六、青海省扶贫开发办公室365

七、青海省气象局365

第三节高、中等农业院校366

一、青海大学366

二、青海省农林学校366

三、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366

四、青海省水利学校367

五、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367

第四节 农业科研机构367

一、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367

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367

三、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368

四、青海省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所368

五、青海省水利科学研究所368

六、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368

七、青海省机械科学研究所368

八、青海省水产研究所369

九、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69

1.西宁市蔬菜科学研究所369

2.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369

3.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369

4.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369

5.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369

6.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369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69

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69

二、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机构370

三、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机构370

四、农业机械管理推广机构371

五、林业技术推广机构372

六、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372

七、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373

第六节 省直属农口企事业单位373

一、省人民政府直属企业单位373

二、青海省农业厅直属企事业单位373

(一)青海省农垦局373

(二)青海省水产局374

(三)青海省“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374

(四)青海省农业厅外资项目办公室374

(五)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374

(六)青海省种子管理站374

(七)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374

(八)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374

(九)农业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374

(十)青海省乡镇企业培训中心374

(十一)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374

(十二)青海省乡镇企业联合建筑总公司374

(十三)青海省乡镇企业供销总公司374

三、省畜牧厅直属企事业单位374

(一)青海省草原总站374

(二)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374

(三)青海省畜牧科技咨询站374

(四)青海省兽医卫生检疫站374

(五)青海省饲料兽医药监察所374

(六)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374

(七)青海省大通种牛场374

四、省水利厅直属企事业单位374

(一)外事外经办公室374

(二)防汛抗旱办公室374

(三)水资源费征收办公室374

(四)水利管理局374

(五)水土保持局374

(六)黑泉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375

(七)水文水资源勘测局375

(八)水利水电工程局375

(九)地方水电处375

(十)建设管理中心375

(十一)机关后勤服务中心375

(十二)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375

(十三)雪龙滩水电厂375

(十四)古浪堤电厂375

(十五)水电实业有限责任公司375

(十六)格尔木水电有限责任公司375

(十七)格尔木河水电综合开发公司375

五、省林业局直属事业机构375

(一)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站375

(二)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375

(三)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375

(四)青海省林产化工物资供应站375

六、省气象局所属单位375

(一)青海省气象台375

(二)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375

(三)青海省气象科研所375

(四)青海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376

(五)青海省气象通信台376

(六)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376

(七)青海省气象局后勤服务中心376

(八)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376

附录一 农业大事记377

附录二 重要农业文献、法规目录385

附录三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387

后记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