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唱和诗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赵以武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 ISBN:7806082824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唱和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唱和之“和”1
二 关于和诗出现的背景2
(一)诗与和诗2
(二)赠答、拟古、同题与唱和4
(三)汉乐府相和歌辞的古为今用6
(四)佛教传播中的外来影响10
三 和诗出现于东晋末庐山一带13
(一)虞姬《和项王歌》不是和诗14
(二)傅玄《和班氏诗》也不是和诗16
第一章 东晋末年的和诗18
一 刘程之、张野、王齐之三首和慧远诗写于入山之后18
二 陶渊明的两首和诗写于刘程之、张野入山之前22
(一)《岁暮,和张常侍》22
(二)《和刘柴桑》27
三《和郭主簿》二首为陶渊明与“郭主簿”唱和合收之作32
四 陶渊明“和”“戴主簿”、“胡西曹”二诗略解35
(一)《五月旦作,和戴主簿》36
(二)《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乃写胡之作38
五 和诗始作于陶渊明39
第二章 南朝宋代和诗41
一 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和”的是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43
二 鲍照《和王义兴〈七夕〉》诗反映王僧达新赴任前无奈之情47
三 鲍照另两首和王僧达之诗50
(一)《学陶彭泽体(奉和王义兴)》50
(二)《和王护军〈秋夕〉》51
四 鲍照与“王丞”、“傅大农”唱和试解52
(一)《和王丞》53
(二)《和傅大农〈与僚故别〉》55
五 江淹《感春冰,遥和谢中书》二首为谢朏、江淹唱和共收之作56
六 江淹“和”“殷长史”二诗59
(一)《灯夜,和殷长史》60
(二)《赠炼丹法,和殷长史》61
七 谢庄、王僧达的两首和诗62
(一)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62
(二)王僧达《和琅琊王〈依古〉》64
八 宋代和诗小结66
第三章 南朝齐代和诗(一)——原唱可见的情形69
一 谢朓的六首和诗及其原唱72
(一)《和江丞〈北戍琅琊城〉》73
(二)《和王长史〈卧病〉》75
(三)《和徐都曹〈出新亭渚〉》78
(四)《和刘中书绘〈入琵琶峡望积布矶〉》80
(五)《和萧中庶〈直石头〉》83
(六)《和沈祭酒〈行园)》87
二 集体唱和之作89
(一)永明八年(490)秋唱和《经刘?墓下》89
(二)永明九年(491)春唱和《离夜》91
(三)永明九年(491)底《阻雪联句》唱和93
(四)建武三年(496)秋《还途临渚》联句唱和94
第四章 南朝齐代和诗(二)——原唱不存的情形96
一 谢朓和诗八题九首99
(一)《夏始,和刘潺陵》99
(二)《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101
(三)《和王著作融〈八公山〉》103
(四)《和宋记室〈省中〉》105
(五)《和王中丞〈闻琴〉》107
(六)《和何议曹〈郊游〉》诗二首为唱和合收之作108
(七)《新治北窗,和何从事》110
(八)《和纪参军〈服散得益〉》111
二 江淹、沈约、王融的几首和诗112
(一)江淹《冬尽难离,和丘长史》112
(二)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移病〉》113
(三)沈约《出重围,和傅昭》114
(四)王融《寒晚,敬和何征君点》115
三 表二所列和诗概述116
(一)关于嵌名类唱和诗117
(二)关于咏物类唱和诗118
(三)关于佛、道类唱和诗118
(四)关于闲情类唱和诗119
(五)关于唱和诗合收的情形119
(六)补充说明119
四 齐代和诗的诗点120
第五章 南朝梁代和诗(一)——原唱为帝王之作的情形123
一原唱为武帝萧衍之作的和诗134
(一)任昉、柳恽和《登景阳楼》诗写于天监元年(502)秋135
(二)由萧纲、释智藏和《会三教》诗看萧衍“舍道事佛”的时间137
(三)萧统《和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系悬想之作139
(四)萧纲《和〈藉田〉》140
(五)萧纲为太子后写的《和〈赠遗民〉应诏》四言诗142
(六)《和武帝〈(讲武)宴〉》诗二首的写作背景144
(七)萧纲《奉和〈登北顾楼〉》诗写的是父皇情事145
(八)庾肩吾《奉和武帝〈苦旱〉》147
二 原唱为昭明太子萧统之作的和诗149
(一)陆倕等四人《(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149
(二)萧纲、萧绎和《林下作妓》151
(三)萧绎《和〈弹筝人〉》二首153
三 原唱为萧纲之作的和诗154
(一)《奉和〈泛江〉》154
(二)庾肩吾《奉和〈泛舟汉水往万山〉应教》156
(三)陆罩等五人和《往虎窟山寺》158
(四)王训等四人和《望同泰寺浮图》160
(五)刘遵等五人和《汉高(祖)庙赛神》161
(六)萧衍、王筠和《忏悔》诗的有关背景163
(七)庾肩吾、释惠令和《受戒》165
(八)刘孝威《奉和简文帝〈太子〉应令》167
(九)其他和萧纲诸诗之作综述167
四 原唱为萧绎之作的和诗170
(一)萧琛、徐勉和诗与《去丹阳尹,尹荆州》171
(二)阴铿、朱超和《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173
(三)萧纲《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176
(四)其他和萧绎诸诗之作综述178
第六章 南朝梁代和诗(二)——原唱为一般文人之作的情形180
一 何逊的两首和诗185
(一)《和刘谘议〈守风〉》186
(二)《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188
二 王筠、庾肩吾的几首和诗190
(一)王筠《和萧子范〈入襄王第〉》191
(二)王筠与萧纲、庾肩吾同赋《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诗192
(三)庾肩吾《和刘明府〈观湘东王书〉》194
三 萧纲其他几首和诗195
(一)《和萧东阳〈祀七里庙〉》196
(二)萧子显、萧纲、萧绎三人唱和《春别》诗的情形197
四 萧绎的其他几首和诗198
(一)《和刘尚书〈兼明堂斋宫〉》与《和刘尚书〈侍五明集〉》199
(二)关于《燕歌行》唱和诗201
(三)《和王僧辩〈从军〉》202
五 其他零散和诗204
(一)刘孝绰、刘孝先兄弟唱和《夜不得眠》的背景204
(二)庾信《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206
(三)邓铿《和阴梁州〈杂怨〉》207
(四)谢瑱《和萧国子〈咏柰花〉》209
(五)阴铿《和傅郎〈岁暮还湘州〉》210
(六)周弘正《和庾肩吾〈入道馆〉》211
六 梁代和诗出现的新情况214
第七章 庾信入北后写的和诗217
一 与赵王宇文招的唱和之作222
(一)《和赵王〈送峡中军〉》222
(二)《和〈从驾登云居寺塔〉》224
(三)《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225
(四)《奉和〈夏日〉应令》227
二 与入北南人的唱和之作228
(一)《和王内史〈从驾狩〉》诗写王褒从猎228
(二)《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229
(三)《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231
(四)《和刘仪同臻》诗中南下广陵者不是庾信233
(五)《和庾四》诗中“庾四”不是庾季才234
(六)《和张侍中〈述怀〉》诗中情事不属庾信235
(七)《奉和〈示内人〉》诗似为和萧悫之作237
(八)《和侃法师》三绝似为和法侃之作238
(九)《和何仪同〈讲竟述怀〉》239
三 与北方君臣、文士的唱和之作241
(一)《奉和〈法筵〉应诏》241
(二)《奉和〈平邺〉应诏》242
(三)《奉和〈阐弘二教〉应诏》243
(四)《和裴仪同〈秋日〉》244
(五)《和李司录〈喜雨〉》245
(六)《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诗与李昶原唱247
(七)《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249
(八)《和淮南公〈听琴闻弦断〉》250
四 小结252
第八章 北齐、北周及南朝陈代和诗254
一 北齐时期的和诗258
(一)李孝贞《奉和从叔光禄愔〈元日早朝〉》258
(二)关于薛道衡已佚和诗260
(三)萧悫《和崔侍中〈从驾经山寺〉》261
(四)萧悫《和司徒铠曹阳辟疆〈秋晚〉》263
二 王褒入北后的五首和诗264
(一)《和殷廷尉〈岁暮〉》264
(二)《和庾司水〈修渭桥〉》266
(三)《和张侍中〈看猎〉》诗写“张侍中”事268
(四)《和从弟祐〈山家〉》二首为唱和合收之作268
三 北周时其他几首和诗270
(一)周明帝宇文毓《和王褒〈咏摘花〉》271
(二)崔仲方《奉和周赵王〈咏石〉》272
(三)李昶《奉和〈重适阳关〉》273
(四)宗懔《和〈岁首寒望〉》275
(五)颜之推《和阳纳言〈听鸣蝉篇〉》276
四 南朝陈初的几首和诗279
(一)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280
(二)阴铿《和樊晋陵〈伤妾〉》283
五 南朝陈代中后期的和诗285
(一)张正见《和阳侯〈送袁金紫葬〉》285
(二)徐孝克《仰和令君》诗与江总原唱286
(三)江总《奉和东宫〈经故妃旧殿〉》288
第九章 隋代和诗291
一 奉和杨广诸作综述297
(一)关于写作时间298
(二)关于用韵情形300
(三)关于和诗和意的特殊变化302
二 萧悫入隋后写的七首和诗304
(一)《奉和〈咏龙门桃花〉》诗与隋炀帝营建东京304
(二)《奉和〈济黄河〉应教》诗写隋炀帝北巡突厥306
(三)其他五首和诗307
三 文人间唱和之作314
(一)吕让《和〈入京〉》314
(二)江总与元行恭、薛道衡唱和《秋(日)游昆明池》315
(三)孙万寿《和张丞〈奉诏于江都望京口〉》318
(四)孙万寿《和周记室〈游旧京〉》320
(五)薛道衡、虞世基各和杨素《出塞》二首322
(六)卞斌《和孔侍郎〈观太常新奏乐〉》诗及其原唱323
(七)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325
四 小结328
第十章 南北朝“同”诗330
一“同”诗初见于齐末331
二 齐代“同”诗始作于谢朓337
(一)谢朓《同谢谘议咏〈铜爵台〉》337
(二)谢朓《同王主簿〈有所思〉》339
(三)谢朓《落日,同何仪曹煦》339
三 梁代“同”诗340
(一)任昉《同谢朏〈花雪〉》341
(二)吴均《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341
(三)吴均《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馀杭〉》343
(四)庾肩吾《同萧左丞咏〈摘梅花〉》344
(五)萧纲《同刘谘议咏〈春雪〉》345
(六)其他几首“同”诗347
四 陈代“同”诗348
(一)陈叔宝“同”陆瑜、陆琛三诗综述349
(二)陈叔宝《同平南弟〈无日思归〉》350
(三)陈叔宝《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及其唱诗351
(四)徐陵《同江詹事〈登宫城南楼〉》353
(五)徐孝克《仰同令君〈摄山栖霞寺山房夜坐〉六韵》355
五 庾信入北后的两首“同”诗358
(一)《同卢记室(从军〉》诗言卢恺从军358
(二)《同颜大夫〈初晴〉》诗反映颜之仪遭贬前的心境361
六“同”诗小结362
结论365
一 唐代以前的和诗统计365
二 和诗写作的情形368
(一)和诗的出现及其大量写作都是必然的368
(二)和诗写作的规定性及其体制371
三 和诗的价值评估375
(一)独特的艺术价值376
(二)无可取代的文学史价值377
(三)珍贵的史料价值383
四 怎样解和诗385
(一)识题很要紧385
(二)原唱之意要首先追寻386
(三)和诗的写法要了解387
附论:唐代和诗的演变389
一 唐代和诗的基本状况390
(一)严格的和诗有二千六百余首390
(二)前十位和诗作者391
(三)唐人唱和诗专集的情形391
二初、盛唐唱和一仍六朝之制394
(一)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395
(二)王维、岑参、杜甫三人同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辨识398
(三)“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仍在和意402
三 白居易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改造了和诗403
(一)白居易的唱和主张404
(二)元、白唱和之作408
(三)刘、白唱和之作411
四 大历、晚唐诗人的唱和情形412
(一)大历诗人的前呼413
(二)晚唐皮、陆唱和次韵成后应414
五 几点认识415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419
后记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