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建构主义 一种新的哲学范式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刘保,肖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991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建构主义-社会哲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建构主义 一种新的哲学范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用社会建构“看”世界1
一 一种新的视界1
二 从认识论到本体论4
三 引人人胜的疑惑10
第一章 追源溯流13
第一节 早期思想:古希腊先哲之说13
一 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术”13
二 柏拉图:真实世界何在?17
三 亚里士多德:为世界建立秩序20
第二节 近代发展:从康德到维柯24
一“白板说”预留的空间24
二 人为自然界立法27
三 绝对理念的自我实现32
四 第一次清楚的描述35
第三节 现代中兴:发生认识论43
一 认识是生成的43
二 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45
三 扩展建构:逻辑、数学及其他48
四 合理启示49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制造科学52
第一节“未完成的事业”53
一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53
二 默顿:“科学家的社会学”59
三 丰富的理论基础63
第二节 最相近的思想先驱66
一 维特根斯坦67
二 库恩73
三 最为相近的思想81
第三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83
一 爱丁堡学派与“强纲领”84
二 巴斯学派与科学争论研究89
三 巴黎学派与“实验室研究”94
四 约克学派与“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100
第四节 当代波澜: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102
一 两种文化的分裂103
二 关于科学的论战106
三“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110
四 一场错误的战争?112
第三章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型塑技术115
第一节 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型塑论115
一 社会研究:从科学到技术116
二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产生118
三 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内核: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关键词120
第二节 技术决定论的批判125
一 技术解释的多向模式126
二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131
第三节 主要理论方法133
一 利益分析134
二 系统分析137
三“行动者一网络理论”140
四 其他分层及特征143
第四节 对技术发展的技术社会型塑论分析147
一 从社会需求到社会调节148
二 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153
第四章 走向人本分析162
第一节“对话中的人”162
一 对话体现主体间性162
二 人在对话中建构意义世界164
三 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方式167
第二节 重勘“自我”167
一“内生的自我”168
二“植入的自我”170
三 到底有无“自我”?176
第三节 何谓“人格”?177
一 人格有常态177
二 人格在途中179
三 解释的张力:走向何方?182
第四节 性别:天生的抑或建构的?184
一 生理决定论看性别184
二 挑战生理决定论185
第五节 身体的规训与雕刻191
一 建构身体的社会因素191
二 雕刻身体:历史和现实的案例193
第六节 心理世界再审度196
一 维果茨基:新的心理观196
二 语言建构的心理世界198
三 重识心理现象200
第七节 回到马克思206
第五章 通往普遍方法209
第一节 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209
一 国际关系观的“转型”210
二 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的缘起213
三 从国际规范到物质资源216
第二节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育观220
一 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220
二 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225
三 教育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建构228
第三节 环境问题232
一 作为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233
二 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235
三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变暖的社会建构237
第四节 社会问题240
一 社会问题新解241
二 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244
三 观念变革:从定义到意义247
第六章 哲学意蕴251
第一节 在科学哲学的语境中251
一 历史主义251
二 科学研究纲领255
三 研究传统理论257
第二节 理解:从解释学看建构262
一 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理解262
二 理解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265
三“前理解”与建构的条件268
第三节 相对主义与建设性的辩证法270
一 传统相对主义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271
二“强纲领”中的相对主义274
三 建设性的辩证法278
第四节 引向“哲学范式”281
一 理论前提与思维特点282
二“本体论转换”中的得与失285
三“家族相似”下的多样性289
第七章 余问与评述292
第一节 利益决定一切?292
一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分析纲领”292
二“利益理论”的典型案例296
三 利益决定一切吗?298
第二节 真理的终结?301
一“真理”诸说301
二 另一种真理观:从认可到共识304
三“真理的真理性”究竟在哪里?308
第三节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以学术评价为例310
一 社会建构视野中的学术评价310
二 学术评价中的社会建构312
三 客观公正是否可能?315
结束语 两种视界的比较321
一 进化与建构之别323
二 进化与建构之同327
三 现代实践中的互渗331
四 两种视界的互补334
后记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