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稳定研究 城乡之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稳定研究 城乡之间](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3435642.jpg)
-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5486019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42页
- 主题词:社会稳定-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稳定研究 城乡之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吴方彦 刘康磊1
一、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社会稳定2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稳定状况4
三、风险社会中的危机管理8
四、集体行动的动员10
五、社会组织与和谐社会建设12
六、民主与政治社会稳定14
第一篇 政治信任与政治合法性3
中国政治信任的持续与变迁(1993~2002)&史天健 吕杰3
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5
二、中国的政治信任是如何形成的10
三、统计模型与经验结果14
四、结论17
论现代合法性及其实现&杨雪冬20
一、现代国家与合法性21
二、现代合法性实现的过程25
三、现代合法性的实现机制29
四、余论:消费文化、管理的合理性和全球化的挑战40
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袁峰45
一、意识形态一致化过程45
二、一条重要研究思路49
三、政治系统保持政治合法性53
“党团—苏维埃”政制:执政合法性的嬗变、借鉴与反思——基于国家主权危机管理的宪政视角&陶庆57
一、国家主权危机:“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嬗变59
二、危机管理:中共对“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借鉴63
三、消弭危机:中共对“党团—苏维埃”政制的反思67
四、结语70
善治、公共性与协商民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政治合法性&周国文72
一、善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价值蕴含72
二、公共性: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维度78
三、协商民主:一个发育的和谐社会的目标途径83
政府合法性: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及实践框架&张健88
一、合法性概念:语言学分析框架及对它的语法解析88
二、政府合法性的获得:历史根据、民意认同、说服能力90
三、当代中国政府合法性问题:市场根据、话语转换、民意资源95
第二篇 理论研究103
尽快开启越来越逼近的制度出口&单光鼐103
一、群体事件仍处于初始阶段103
二、群体事件的五个新动向104
三、应对在进步,但还有严重挑战106
四、“整合”策略优于“排他”策略108
五、创新社会管理体系109
六、高度关注“偶然因素”110
七、开启“制度化”进程,促使群体事件转型112
八、防止“共意性”向“冲突性”转化113
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刘能114
一、引言114
二、社会变迁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中结构性风险的定位115
三、当代社会中的群体性集体行动:经验案例的展示和类型学框架的建构119
四、与社会控制者/危机管控者的对话:理论启示和政策方向124
国家—社会关系与当前社会国集体行动的类型与机制&王国勤130
一、集体目标的对象与对象关系131
二、理论分析意义133
三、小结141
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于建嵘143
一、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143
二、社会泄愤事件的基本特点146
三、社会泄愤事件的主要原因149
四、走出管治困境的主要对策152
风险社会中的地方政府治理与信访制度——T市“禁麻”事件的解读&刘勤155
一、引子155
二、动员式“禁麻”156
三、抗争:弱者的选择160
四、回应:信访局的策略实施165
五、探究:风险社会中的地方政府治理与信访机构169
六、结语175
“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组织内部集体抗争中的高风险人群&冯仕政178
一、组织与社会运动179
二、风险人群与集体抗争参与182
三、理论假设184
四、数据与变量189
五、结果与解释192
六、总结与讨论197
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近三十年来农村稳定为例&肖唐镖200
一、利益格局变化的影响201
二、农民观念及其组织因素的影响202
三、涉农性政策与体制因素的影响204
突发公共事件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中的恢复重建分析&张永理207
一、恢复与重建的概念及内涵207
二、省级总体预案发布时间与恢复重建字数比及结构分析212
三、省级预案中恢复重建的具体实质内容分析217
四、余论: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的延展性问题228
新安全视野下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王鼎231
一、新安全观理论231
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233
三、新安全范式下的国际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变迁239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及其对社会公共安全的保障功能242
五、小结与讨论245
第三篇 传媒反应机制研究251
危机管理视域中的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孙元明251
一、有关研究综述251
二、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理论252
三、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的实践255
四、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制度保障257
五、建立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技术保障260
六、其他支持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的配套措施261
环境治理网络中的群体性事件&李瑞昌265
一、环境治理网络形成:组织变迁265
二、环境治理网络破裂的动力:群体性事件269
三、环境治理网络的重组:省政府的压力270
第四篇 农村稳定研究275
四分之一世纪的农民上访&赵树凯275
一、信访工作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75
二、研究信访的工作277
三、信访受到高度重视280
四、积累信访工作经验282
现实展现与策略选择:农民组织与农村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基于对广东Z村个案的考察&陈朋 王宏伟286
一、基本概念:农村公共危机与农民组织287
二、事件与过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农民组织289
三、分析与思考:事件背后的机理293
四、结论300
探析当前农民有组织就地对抗性抗争——以福建沿海三起对抗性抗争性集体行动案例为研究对象&甘满堂303
一、既有的研究与解释框架303
二、三起就地抗争案例简介307
三、暴力下乡背景下的社区资源动员机制313
四、讨论与总结319
群体事件不同角色的行为与心理分析———D县“6·11”事件的调查与研究&黄雪松322
一、关于当前社会群体事件的研究状况322
二、“6·11”事件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分析326
三、结论338
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马宝成344
一、当前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344
二、农村非政府组织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346
三、加强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351
土地征用中的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以西南×村为例&马良灿354
引言354
一、“招商引资”涉及的土地征用及其与基层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关系356
二、土地补偿费纠纷中的国家与农民358
三、土地征用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361
当前乡村集体纠纷诸因素分析——基于羊村山林纠纷的经验研究&邱国良 邱新有367
一、背景:羊村的故事368
二、微观动员:集体行动的风力370
三、村庄社会结构、文化网络与族群认同感372
四、不满情绪:法及价值观念的冲突374
五、结论376
群体性冲突的起因与发展:变迁、结构和话语——以Y村为案例&戴利朝379
一、引子:从近亲到仇敌380
二、解释框架和资料来源381
三、村庄冲突的发展过程383
四、变迁—结构—话语:对村庄冲突的三维解释384
五、结语403
缠访现象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以2004年J省R市进京上访者为例&郑传贵 倪伍开405
一、引言405
二、缠访者概况407
三、缠访者心态与行为特征411
四、缠访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415
五、结论420
税费改革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形势的判断——基于结构性视角的探究&尹利民421
一、引言421
二、税费改革前后农村政治稳定的状况423
三、进一步的讨论:农村政治稳定的结构性视角429
四、结语433
第五篇 都市稳定研究437
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认同与社会稳定&冯仕政437
一、阶级分析与社会转型438
二、阶级认同的构成、功能与形成445
三、政治阶级认同449
四、社会分层认同456
五、阶级认同与社会和谐462
六、总结与政策建议467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为例&张紧跟 庄文嘉471
一、问题的提出471
二、文献综述472
三、非正式政治产生的背景477
四、非正式政治的运作478
五、讨论与结论486
沃尔玛中国建立工会:中国的劳动政治、会员社会身份变化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冯同庆491
一、中国劳动政治演进的自然结果491
二、最具实质意义的是会员社会身份的变化495
三、注重培育会员的公民权利应该成为工会的选择499
社会矛盾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困境之分析——以黑龙江省H市“84元”群体事件为例&王郅强 文宏502
一、角色分析:认识地方政府处置社会矛盾的新视角502
二、“84元”群体事件处置过程与地方政府角色变化505
三、“84元”群体事件处置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困境及其原因508
四、如何走出地方政府的角色困境:延伸的结论与思考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