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原理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吴性良,孔继烈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8569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12页
- 文件大小:238MB
- 文件页数:735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原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1
1.2 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1
1.3 分析化学的分类2
1.3.1 分析化学方法的类型2
1.3.2 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4
1.4 分析过程是获取物质化学信息的过程4
1.4.1 获取物质信息的过程5
1.4.2 分析过程的实际步骤5
1.4.3 分析仪器的一般概念6
1.5 分析化学的机遇与挑战7
参考书目9
第2章 定量分析引论10
2.1 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10
2.2 分析测量中的误差理论11
2.2.1 测量误差11
2.2.2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11
2.2.3 测量结果的分散性13
2.2.4 有效数字15
2.3 测量数据的表示和处理16
2.3.1 测量数据的分布16
2.3.2 测量数据的表示17
2.3.3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18
2.4 定量分析的校准21
2.4.1 物质的量与信号的函数关系21
2.4.2 定量分析校准模式23
2.5 定量分析方法的评价25
2.5.1 准确度和精密度25
2.5.2 灵敏度、检出限和测定限25
2.5.3 选择性26
问题与习题27
参考书目28
第1篇 化学分析法30
第3章 化学分析法导论30
3.1 溶液的浓度30
3.1.1 活度与浓度30
3.1.2 总浓度与平衡浓度31
3.1.3 溶液浓度的表示32
3.2 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平衡33
3.2.1 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反应33
3.2.2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35
3.3 化学分析中平衡处理及浓度计算的一般方法35
3.3.1 分布系数36
3.3.2 酸碱平衡与质子条件39
3.3.3 副反应系数42
3.4 滴定分析法45
3.4.1 概述45
3.4.2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46
3.4.3 滴定方法的分类46
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47
3.5.1 计算的基本关系式47
3.5.2 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48
3.5.3 计算示例49
3.6 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动力学分析50
3.6.1 化学反应速率50
3.6.2 动力学分析法51
问题与习题52
第4章 酸碱滴定法55
4.1 酸碱平衡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55
4.1.1 强酸或强碱溶液55
4.1.2 一元弱酸或弱碱溶液56
4.1.3 多元酸或碱溶液58
4.1.4 混合酸溶液59
4.1.5 两性物质的溶液60
4.1.6 弱酸及其共轭碱的溶液63
4.2 酸碱滴定曲线及滴定终点的检测64
4.2.1 酸碱指示剂64
4.2.2 典型酸碱体系的滴定曲线67
4.2.3 终点误差75
4.3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77
4.3.1 酸碱标准溶液77
4.3.2 应用示例78
4.4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81
4.4.1 溶剂的分类81
4.4.2 溶剂的性质81
4.4.3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83
问题与习题84
第5章 络合滴定法86
5.1 氨羧络合剂86
5.2 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87
5.2.1 络合滴定曲线及终点误差87
5.2.2 酸效应曲线和滴定的最高酸度92
5.2.3 络合滴定的终点检测93
5.3 络合滴定的选择性97
5.3.1 问题的提出97
5.3.2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98
5.3.3 常用掩蔽剂100
5.4 络合滴定的应用101
5.4.1 直接滴定法的应用101
5.4.2 返滴定法的应用102
5.4.3 置换滴定法的应用102
5.4.4 间接滴定法的应用103
问题与习题103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06
6.1 氧化还原反应106
6.1.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106
6.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完全程度110
6.1.3 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111
6.2 氧化还原滴定113
6.2.1 滴定曲线113
6.2.2 滴定的终点检测115
6.2.3 滴定前的预处理116
6.3 几种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118
6.3.1 高锰酸钾法118
6.3.2 重铬酸钾法120
6.3.3 碘法121
问题与习题124
第7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126
7.1 沉淀物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26
7.1.1 溶解度与溶度积126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27
7.2 沉淀的形成及纯度130
7.2.1 沉淀的类型130
7.2.2 沉淀的形成131
7.2.3 沉淀的沾污133
7.3 重量分析法134
7.3.1 概述134
7.3.2 沉淀的条件及方法135
7.3.3 沉淀的洗涤和灼烧137
7.3.4 有机沉淀剂138
7.4 沉淀滴定法139
7.4.1 滴定曲线139
7.4.2 采用不同指示剂的银量法140
问题与习题142
第1篇参考书目144
第2篇 电分析化学法146
第8章 电分析化学导论146
8.1 电分析化学方法及分类146
8.2 电化学电池147
8.2.1 概念、术语147
8.2.2 电池电动势与能斯特方程式150
8.2.3 从电极电位计算电池电动势152
8.3 电化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154
8.3.1 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154
8.3.2 电极反应速率155
8.3.3 电极与溶液的界面157
8.3.4 传质过程158
8.4 电化学电池的重要部件158
8.4.1 液接界电位与盐桥158
8.4.2 电极的类型159
问题与习题162
第9章 电位分析法及离子选择性电极164
9.1 电位分析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装置164
9.1.1 基本原理及测量装置164
9.1.2 电位测量用的仪器164
9.2 离子选择性电极166
9.2.1 分类166
9.2.2 晶体膜电极166
9.2.3 刚性基质电极169
9.2.4 流动载体电极171
9.2.5 气敏电极172
9.2.6 生物选择性电极173
9.2.7 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174
9.3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175
9.3.1 能斯特响应、线性范围、检出限175
9.3.2 选择性系数176
9.3.3 响应时间及内阻176
9.4 直接电位法177
9.4.1 直接电位法的测量177
9.4.2 定量校准方法178
9.4.3 直接电位法的准确度180
9.4.4 直读法测量溶液的pH值180
9.5 电位滴定法181
问题与习题184
第10章 电解分析与库仑分析法186
10.1 电解基本原理186
10.1.1 电解186
10.1.2 电解方程式187
10.1.3 超电位188
10.2 电解分析法189
10.2.1 控制电流电解分析法189
10.2.2 控制电位电解分析法190
10.2.3 汞阴极电解法192
10.3 库仑分析法192
10.3.1 基本原理192
10.3.2 恒电位库仑分析法193
10.3.3 库仑滴定法194
10.3.4 微库仑分析法197
问题与习题198
第11章 极谱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200
11.1 直流极谱法的基本原理200
11.1.1 极谱仪器200
11.1.2 极谱波202
11.2 极谱电流与极谱定量分析202
11.2.1 扩散电流方程式202
11.2.2 影响扩散电流的主要因素203
11.2.3 极谱的干扰电流204
11.2.4 极谱定量的基本方法207
11.3 直流极谱波方程式208
11.3.1 极谱波的类型208
11.3.2 简单金属离子的可逆极谱波方程208
11.3.3 络合离子的可逆极谱波方程210
11.4 极谱及伏安分析的其他方法211
11.4.1 单扫描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212
11.4.2 脉冲极谱法214
11.4.3 极谱催化波215
11.4.4 溶出伏安法217
11.5 伏安法的电极进展218
11.5.1 超微电极218
11.5.2 化学修饰电极218
11.5.3 基于氧电极的生物传感器220
问题与习题222
第2篇 参考书目223
第3篇 光学分析法227
第12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227
12.1 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227
12.1.1 电磁辐射的两重性227
12.1.2 电磁波谱228
12.2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229
12.2.1 折射与反射229
12.2.2 干涉与衍射230
12.2.3 散射231
12.2.4 吸收与发射232
12.3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232
12.3.1 类型232
12.3.2 各电磁波谱区的光谱方法232
12.4 光学光谱法的仪器234
12.4.1 光学光谱仪的总体结构234
12.4.2 光源236
12.4.3 波长选择器236
12.4.4 试样装置241
12.4.5 检测器及读出装置241
问题与习题244
第1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46
13.1 选择吸收及吸收光谱的获得246
13.1.1 选择吸收246
13.1.2 吸收光谱247
13.1.3 分光光度计248
1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49
13.2.1 基本概念249
1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类型250
13.2.3 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252
13.3 光的吸收定律及定量分析方法255
13.3.1 吸收定律255
13.3.2 偏离吸收定律的因素257
13.3.3 定量分析方法260
13.4 显色反应与光度测量262
13.4.1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62
13.4.2 光度测量264
13.4.3 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264
13.5 分光光度法的其他分析技术266
13.5.1 光度滴定法266
13.5.2 示差分光光度法267
13.5.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269
13.5.4 导数分光光度法271
13.6 分光光度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272
13.6.1 离子平衡研究272
13.6.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274
13.6.3 吸收光谱电化学276
问题与习题277
第14章 红外光谱法280
14.1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的必要条件280
14.2 分子的转动光谱及振动光谱281
14.2.1 分子转动光谱281
14.2.2 分子振动方程式及其位能曲线282
14.2.3 分子的振动模式及其类型283
14.3 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及其影响因素284
14.3.1 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284
14.3.2 影响基团频率和吸收带形状的因素286
14.4 红外分光光度计288
14.4.1 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288
14.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289
14.5 红外光谱分析291
14.5.1 定性分析291
14.5.2 定量分析方法293
14.6 红外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简介294
14.6.1 若干红外光谱技术294
14.6.2 红外光谱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296
14.7 激光拉曼光谱法简介298
14.7.1 方法及仪器299
14.7.2 特点和应用300
问题与习题301
第15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303
15.1 光致发光及其测量303
15.1.1 激发态及去活化过程303
15.1.2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305
15.1.3 荧光的测量307
15.1.4 磷光的测量310
15.2 荧光发射及其影响因素310
15.2.1 荧光发射与分子结构310
15.2.2 溶液荧光的强度及影响因素312
15.2.3 溶液荧光的猝灭313
15.3 荧光分析法315
15.3.1 荧光的定量分析方法315
15.3.2 荧光测定的近代技术316
15.3.3 应用318
15.4 磷光分析法319
15.4.1 磷光的定量分析方法319
15.4.2 室温磷光法320
15.4.3 应用321
15.5 化学发光分析法321
15.5.1 基本原理321
15.5.2 化学发光反应及应用322
15.6 光化学传感器324
15.6.1 基本结构324
15.6.2 类型、原理及应用326
问题与习题328
第16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330
16.1 核磁共振的基础330
16.1.1 核磁共振的产生330
16.1.2 核磁共振谱333
16.2 核磁共振谱仪335
16.2.1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335
16.2.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336
16.3 化学位移及积分值336
16.3.1 化学位移及其影响因素336
16.3.2 氢核磁共振谱中的化学位移值340
16.3.3 吸收峰的积分值340
16.4 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341
16.4.1 自旋-自旋偶合作用341
16.4.2 化学等价与磁等价341
16.4.3 自旋裂分342
16.4.4 几类常见的偶合及其偶合常数344
16.5 1H核磁共振的辅助手段及谱图的解析345
16.5.1 1H核磁共振的辅助技术345
16.5.2 1H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346
16.6 核磁共振碳谱349
16.6.1 13C核磁共振的化学位移349
16.6.2 13C核磁共振的偶合作用350
16.6.3 13C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举例352
16.7 其他核磁共振技术353
16.7.1 二维核磁共振353
16.7.2 固体核磁共振355
16.7.3 核磁共振成像357
问题与习题357
第17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360
17.1 原子光谱360
17.1.1 原子的结构与光谱线360
17.1.2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362
17.2 光谱仪器363
17.2.1 激发光源363
17.2.2 光谱仪366
17.3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370
17.3.1 光谱定性分析370
17.3.2 半定量分析法371
17.4 原子发射谱线的强度与试样浓度的关系371
17.4.1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371
17.4.2 谱线强度与元素浓度的关系式373
17.5 光谱定量分析374
17.5.1 内标法原理374
17.5.2 定量分析校准方法375
17.5.3 谱线测量中的背景问题376
问题与习题376
第18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378
18.1 基本原理378
18.1.1 辐射的原子吸收378
18.1.2 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379
18.1.3 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关系380
18.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382
18.2.1 光路结构382
18.2.2 锐线光源383
18.2.3 原子化器384
18.3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387
18.3.1 定量分析387
18.3.2 原子吸收分析的其他技术389
18.4 干扰及其消除方法390
18.4.1 光谱干扰390
18.4.2 物理干扰392
18.4.3 化学干扰393
18.4.4 电离干扰393
18.5 原子荧光光谱法393
18.5.1 原子荧光的产生及类型394
18.5.2 原子荧光的测量395
18.5.3 定量分析及其应用395
问题与习题396
第19章 X射线荧光光谱法398
19.1 X射线荧光光谱的基本概念398
19.1.1 X射线的本质和定义398
19.1.2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99
19.1.3 特征荧光X射线及俄歇效应401
19.2 X射线荧光光谱仪403
19.2.1 主要部件及其性能403
19.2.2 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其结构特征407
19.3 X射线荧光分析的样品制备408
19.3.1 固体样品的制备408
19.3.2 液体样品的制备409
19.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409
19.4.1 定性分析409
19.4.2 半定量分析411
19.4.3 定量分析412
19.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及应用414
19.5.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414
19.5.2 特点及应用举例417
问题与习题418
第3篇参考书目418
第4篇 分离分析法422
第20章 分离方法422
20.1 分离方法中的一些概念422
20.2 沉淀分离法423
20.2.1 用无机沉淀剂进行分离423
20.2.2 用有机沉淀剂进行分离425
20.2.3 共沉淀分离法426
20.3 溶剂萃取分离法427
20.3.1 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百分率428
20.3.2 溶剂萃取的主要类型430
20.4 离子交换分离法433
20.4.1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性能433
20.4.2 离子的交换分离435
20.5 其他分离方法437
20.5.1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437
20.5.2 膜分离法437
20.5.3 浮选分离法438
问题与习题438
第21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440
21.1 色谱分离440
21.1.1 色谱分离的定义及分类440
21.1.2 平板色谱分离441
21.1.3 柱色谱分离442
21.2 色谱过程热力学444
21.2.1 分配平衡445
21.2.2 保留值445
21.2.3 保留值的热力学性质447
21.3 色谱过程动力学448
21.3.1 塔板理论448
21.3.2 速率理论451
21.4 柱色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452
21.4.1 分离度452
21.4.2 有效塔板数与分离度的关系453
21.4.3 基本分离方程453
21.5 色谱定性及定量分析454
21.5.1 色谱定性分析454
21.5.2 色谱定量关系式及色谱峰的测量455
21.5.3 色谱定量的校准方法456
问题与习题459
第22章 气相色谱法461
22.1 气相色谱仪461
22.2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462
22.2.1 载体462
22.2.2 气液色谱固定液463
22.2.3 气固色谱固定相465
22.3 气相色谱峰展宽的因素466
22.3.1 气相色谱的速率方程466
22.3.2 速率方程的讨论467
22.4 色谱分离条件468
22.4.1 填充色谱柱与固定相469
22.4.2 色谱分离的温度及程序升温469
22.4.3 流动相及其流速471
22.4.4 进样及裂解技术471
22.5 气相色谱的检测器472
22.5.1 浓度型检测器472
22.5.2 质量型检测器474
22.5.3 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476
22.6 气相色谱的其他技术478
22.6.1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478
22.6.2 气相色谱与红外光谱的联用技术480
22.7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举例482
问题与习题484
第23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486
23.1 高效液相色谱仪486
23.1.1 基本结构486
23.1.2 主要部件486
23.2 固定相和流动相488
23.2.1 固定相488
23.2.2 流动相489
23.3 色谱峰扩展及其影响因素489
23.3.1 液相色谱速率理论方程489
23.3.2 柱外效应491
23.4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分离类型491
23.4.1 液液分配色谱491
23.4.2 液固吸附色谱492
23.4.3 键合相色谱法493
23.4.4 离子交换色谱法494
23.4.5 离子对色谱法497
23.4.6 凝胶渗透色谱法497
23.4.7 液相色谱法分离类型的选择498
23.5 超临界流体色谱498
23.5.1 基本概念498
23.5.2 仪器499
23.5.3 流动相与固定相500
23.5.4 应用501
问题与习题502
第24章 毛细管电泳504
24.1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504
24.1.1 装置504
24.1.2 电泳和电渗505
24.1.3 分离效率和分离度506
24.1.4 区带宽度及其展宽因素507
24.2 进样与检测509
24.2.1 进样方法及使用特点509
24.2.2 检测方法510
24.3 分离模式512
24.3.1 毛细管区带电泳512
24.3.2 胶束电动色谱513
24.3.3 毛细管凝胶电泳513
24.3.4 毛细管等速电泳514
24.3.5 毛细管等电聚焦514
24.3.6 毛细管电色谱515
24.4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515
24.4.1 无机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515
24.4.2 氨基酸、肽、蛋白质的分离分析515
24.4.3 核酸的分离分析516
24.4.4 手性分子分离分析517
24.4.5 在药物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517
问题与习题518
第4篇参考书目518
第5篇 质谱法及其他分析法520
第25章 质谱分析法520
25.1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520
25.2 质谱仪521
25.2.1 质谱仪的分类521
25.2.2 质谱仪的主要结构522
25.3 质谱仪的主要部件523
25.3.1 离子源523
25.3.2 质量分析器527
25.3.3 检测与记录531
25.4 无机质谱法532
25.4.1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装置532
25.4.2 元素的定量分析及应用533
25.5 有机质谱法535
25.5.1 有机质谱中的离子峰536
25.5.2 有机化合物的断裂规律537
25.5.3 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方法539
25.6 生物质谱法541
25.6.1 质谱的离子断裂方式541
25.6.2 生物质谱数据解析的一般过程543
问题与习题544
第26章 质谱的联用技术546
26.1 串联质谱法546
26.1.1 串联质谱仪器547
26.1.2 串联质谱的应用549
26.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550
26.2.1 联用系统和实验条件550
26.2.2 联机分析的信息处理552
26.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554
26.3.1 硬件装置554
26.3.2 联机分析实例557
26.4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558
26.4.1 概况558
26.4.2 接口技术及应用举例558
问题与习题560
第27章 光学与其他成像分析561
27.1 光学成像技术561
27.1.1 概况561
27.1.2 几种常用显微镜562
27.2 光学成像标记物565
27.2.1 标记物在光学成像分析中的意义565
27.2.2 标记物的类型及作用原理565
27.3 光学成像分析方法568
27.3.1 近红外化学成像分析方法568
27.3.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成像分析方法569
27.3.3 荧光寿命显微成像分析方法570
27.4 其他成像分析简介571
27.4.1 电子探测成像分析571
27.4.2 离子探测成像分析573
27.4.3 场探测成像分析573
问题与习题576
第28章 热分析577
28.1 热分析概述577
28.1.1 定义与分类577
28.1.2 热分析过程577
28.2 热重分析法578
28.2.1 原理及装置578
28.2.2 影响热重分析的因素580
28.2.3 控制速率热重法581
28.2.4 热重法的应用举例581
28.3 差热分析法582
28.3.1 差热分析仪582
28.3.2 差热分析的原理及应用583
28.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法586
28.4.1 测量仪器586
28.4.2 影响测量示差扫描量热曲线的因素587
28.4.3 示差扫描量热法的应用举例588
28.5 热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的联用588
28.5.1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589
28.5.2 热分析-红外光谱联用技术589
28.5.3 热分析-红外光谱-质谱联用技术590
问题与习题591
第29章 流动注射分析和微流控芯片593
29.1 流动注射分析593
29.1.1 原理593
29.1.2 基本装置595
29.1.3 流动注射技术的应用598
29.2 微流控分析技术600
29.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作600
29.2.2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602
29.2.3 微流控芯片通道的表面修饰606
29.2.4 微流控芯片在生命分析中的应用和意义607
问题与习题609
第5篇参考书目609
第6篇 化学计量学初步及分析过程第30章 分析化学数据的统计处理612
30.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布函数612
30.1.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612
30.1.2 离散型分布函数613
30.1.3 连续型分布函数614
30.2 分析测量数据的参数估计617
30.2.1 参数的点估计617
30.2.2 区间估计618
30.3 分析测量数据的统计假设检验621
30.3.1 假设检验的方法621
30.3.2 由单个样本检验总体参数相等的假设检验623
30.3.3 由两个样本检验总体参数相等的假设检验624
30.4 相关分析626
30.4.1 相关关系和相关系数626
30.4.2 回归分析627
30.5 分析测量的质量控制628
30.5.1 分析测试质量控制图628
30.5.2 质量控制图的监控和应用631
30.6 分析测量的不确定度及其表达632
30.6.1 概念、分类和表达632
30.6.2 不确定度的传播及报告635
问题与习题637
第31章 分析试验设计639
31.1 分析试验的方差分析639
31.1.1 单因素方差分析639
31.1.2 双因素方差分析641
31.2 正交试验法646
31.2.1 正交试验法基本原理647
31.2.2 无交互作用的三因素三水平问题的正交设计648
31.2.3 有交互作用的四因素二水平问题的正交设计650
31.3 单纯形试验法651
31.3.1 方法原理651
31.3.2 几个例子654
问题与习题656
第32章 分析化学中的多元校准658
32.1 多元线性回归658
32.1.1 原理658
32.1.2 模拟校准的实例659
32.2 卡尔曼滤波660
32.2.1 原理660
32.2.2 模拟计算的实例661
32.3 K矩阵和P矩阵间接校准法663
32.3.1 K矩阵法663
32.3.2 P矩阵法665
32.4 通用标准加入法665
32.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校准666
32.5.1 主成分分析法666
32.5.2 主成分回归法667
32.5.3 偏最小二乘法668
32.6 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简介669
32.6.1 人工神经网络669
32.6.2 遗传算法672
问题与习题673
第33章 分析过程675
33.1 物质分析的一般思考675
33.1.1 了解分析对象的基本信息675
33.1.2 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675
33.2 试样的制备676
33.2.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676
33.2.2 样品的前处理679
33.3 复杂体系物质的分析684
33.3.1 剖析方法684
33.3.2 分析示例686
33.4 过程分析化学688
33.4.1 概念、意义及特点688
33.4.2 过程分析技术689
33.4.3 过程分析的发展692
问题与习题693
第6篇参考书目694
附录一 附表695
附表一 无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695
附表二 有机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696
附表三 弱碱在水溶液中的离解常数(25℃)696
附表四 金属羟基络合物的稳定常数697
附表五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697
附表六 EDTA滴定中应用的掩蔽剂699
附表七 标准电极电位表(25℃)700
附表八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700
附表九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701
附表十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702
附表十一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表705
附表十二 标准正态分布表(α值)706
附表十三 t检验临界值tα(单侧)及tα/2(双侧)707
附表十四 F检验临界表(单侧)707
附表十五 计算3σ控制限的参数表709
附录二 矩阵的基本运算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