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革命论 最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林安梧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ISBN:9789571509132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家革命论 最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壹篇:本论3
第一章「当代新儒学」及其相关问题之理解与反省3
一、本文缘起及自我廓清之必要3
二、论知识分子的株连及当代新儒家的自我定位7
三、内在心性修养、道德实践、社会实践9
四、论时代的业惑及其消解之可能12
五、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迷思15
六、「伪启蒙的迷思」及其转进16
七、对于「良知的自我坎陷」之诠释与批评22
八、「生活世界」与「主体际性」25
第二章 牟宗三先生之后:——「护教的新儒学」29
与「批判的新儒学」29
一、前言:牟宗三先生之后的两翼发展29
二、「护教的」与「批判的」对比展开31
三、「道德先验论」与「道德发展论」的对比33
四、良知及其自我坎陷的相关问题35
五、结语:「传统」与「现代」——假问题与真答案38
第三章 咒术、专制、良知与解咒——对「台湾当代新儒学」的批判与前瞻:对于《后新儒家哲学论网》的诠解39
一、前言:儒家实践论的缺失及其相关问题40
二、「心性修养」的「如」与「道德实践」的「如」43
三、「解咒的人文性」:历史社会总体的实践47
四、从阳明学「良知教」到船山学「性日生日成」50
五、革除「虚幻的神圣性」面对「真切的物质性」52
六、摆脱「本质主义」建立「动力论」的思考方式56
七、面对「生活世界」与「历史社会总体」59
八、结语:由「老儒家」、「新儒家」继而「后新儒家」63
第四章 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对于《台湾、中国:迈向世界史》论纲「贰」、「参」的再解释65
一、缘起及问题的点出66
二、关于双重主奴意识的问题(〈论纲「贰」〉的再诠释)67
三、关于「外力性主奴意识」之问题68
四、关于「内力性主奴意识」之问题74
五、关于主体意识的诞生(〈论纲「参」〉的再诠释)80
六、迈向世界史:「连续性」与「断裂性」的对比88
第贰篇:评论97
第五章「党国儒学」的一个侧面思考——以《科学的学庸》为核心的理解与检讨97
一、问题的缘起98
二、蒋氏笔下国民革命化的「大学之道」101
三、格义翻译下的大逆转:「格致学」与「科学」106
四、「主义科学」:科学主义的奇诡变奏111
五、结语:专制伦理中心主义的解消114
第六章「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革命的实践社会的批判与道德的省察117
一、问题的缘起117
二、马克思主义式的革命实践120
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126
四、中国儒家传统的道德省察132
五、结语:迈向「儒家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可能137
第七章「革命」的孔子——熊十力儒学中的「孔子原型」141
一、问题的缘起142
二、熊十力的「原儒」理想及其义理规模144
三、「革命」的孔子形象154
四、诠释方法论及其他相关问题164
五、结语:批判与重建的可能向度170
第参篇:广论175
第八章《论语》与廿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交谈、启示与文明治疗175
一、「交谈性经典」与「启示性经典」的类型对比176
二、现代「合理化」社会的心灵机制和危机178
三、「新世纪运动」的新未来可能性183
四、《论语》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孝道的宗教观」188
五、结语:中国文化的未来——迈向世界史的自觉193
第九章 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儒学、《论语》与交谈199
一、问题的缘起200
二、经典特性之厘清:「交谈、倾听」与「辩论、言说」202
三、经典之为生活世界:「天地人交与为参赞的场域」204
四、诠释方法论的豁显208
五、阅读《论语》的一个例子:公义与私义之分际211
六、结语: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221
第十章「文化中国」的理念与实际——从「单元而统一」到「多元而一统」227
一、问题的缘起:「中国」一词的纷歧228
二、「单元而统一」与「多元而一统」的对比229
三、「经济中国」是一「关系性的功能串结」231
四、「政治中国」是一「拟实体性的对比分别」233
五、「文化中国」是一「本体性的真实存在」237
六、结语:「双元而互济」的崭新可能240
第肆篇:衍论245
第十一章 后新儒家的哲学向度——访林安梧教授论「后新儒学」245
一、「法无定法,道有其道」:「问题—答案」的逻辑246
二、「道器合一」下的人文主义247
三、「境界的真实」与「真实的境界」的对比区分249
四、「道的错置」之克服:「存有的治疗」251
五、从「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256
六、当代最大的「别子为宗」:牟先生的哲学向度258
七、「当代新儒学」与「京都学派」的对比260
八、结语:重返王船山——后新儒学的可能向度264
第十二章「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论纲——后新儒学的「存有学」与「诠释学」267
一、问题的缘起268
二、总纲:「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269
三、「生」:总体的创造性根源271
四、「活」:身心一如的实存活动272
五、「世」:绵延不息的时间历程273
六、「界」:广袤有边的空间区隔274
七、从「纯粹意向」到「意义诠释」276
八、从「意义诠释」到「社会实践」277
附录一 台湾哲学的贫困及其再生281
附录二 关于哲学思想主体性之问题285
附录三「哲学革命及后新儒学」访谈录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