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需求工程 基础、原理和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需求工程 基础、原理和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3827832.jpg)
- (德)波尔著;彭鑫,沈立炜,赵文耘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38231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157MB
- 文件页数:537页
- 主题词:软件工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需求工程 基础、原理和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与框架3
第1章 动机3
1.1软件密集型系统3
1.1.1实例:嵌入式系统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性3
1.1.2开发软件密集型系统的挑战3
1.2需求工程的重要性4
1.2.1对于项目成功的影响4
1.2.2需求中的缺陷:一个实例5
1.2.3需求缺陷导致高成本6
1.3组织上下文中的需求工程6
1.3.1与其他组织过程的相互关系7
1.3.2与其他开发活动的相互关系8
第2章 需求9
2.1术语“需求”9
2.2需求类型10
2.2.1功能性需求10
2.2.2质量需求10
2.2.3约束12
2.3问题vs.解决方案14
2.3.1开发过程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14
2.3.2需求工程中的“做什么”与“怎么做”15
2.3.3“做什么”和“怎么做”之间的交互16
第3章 持续的需求工程17
3.1传统系统分析17
3.2本质系统分析18
3.2.1本质vs.对应物18
3.2.2方法19
3.2.3本质系统分析的优点20
3.3作为早期开发阶段的需求工程20
3.4系统分析及面向阶段需求工程的缺点21
3.5需求工程是一个持续过程22
第4章 需求工程框架25
4.1需求工程的目标:在上下文中建立愿景25
4.2框架概览25
4.3 4个上下文刻面26
4.3.1 4个上下文刻面间的关系27
4.3.2 4个上下文刻面的使用28
4.4 3个核心活动28
4.4.1需求工程的3个维度28
4.4.2核心活动29
4.5两个横切活动30
4.6 3种需求制品31
4.6.1目标31
4.6.2场景32
4.6.3面向方案的需求33
4.6.4 3种需求制品的使用33
4.6.5本文中的“需求”33
4.7全书概览34
第二部分 系统上下文37
第5章 系统和上下文边界37
5.1术语“上下文”37
5.2系统边界38
5.3上下文边界39
5.4描述上下文方面的必要性41
第6章 系统上下文的结构化组织43
6.1结构化原则43
6.2 4个上下文刻面和3类上下文方面44
6.2.1需求来源44
6.2.2上下文对象46
6.2.3上下文对象的属性和关系46
6.3 4个上下文刻面中的相关上下文方面47
6.3.1主体刻面47
6.3.2使用刻面49
6.3.3 IT系统刻面51
6.3.4开发刻面52
6.4上下文方面的不同角色54
第二部分推荐文献55
第三部分 需求制品59
第三部分a目标59
第7章 目标导向基础60
7.1动机60
7.2术语“目标”61
7.3 AND/OR目标分解61
7.4目标依赖61
7.4.1目标之间的“需要”依赖62
7.4.2目标之间的“支持”依赖62
7.4.3目标之间的“阻碍”依赖62
7.4.4目标之间的“冲突”依赖63
7.4.5目标等价63
7.5识别目标依赖64
第8章 描述目标65
8.1目标描述模板65
8.2目标描述的7个规则67
8.3目标建模语言及方法69
8.4使用AND/OR树和AND/OR图进行目标描述70
8.4.1使用AND/OR树进行目标建模70
8.4.2使用AND/OR图进行目标建模71
8.4.3 AND/OR图中附加的目标依赖72
8.5 i 72
8.5.1 i框架中的建模元素73
8.5.2策略依赖模型75
8.5.3策略原理模型75
8.6 KAOS76
8.6.1 KAOS框架中的目标建模元素77
8.6.2 KAOS框架中的目标建模78
8.6.3 KAOS框架中的责任分配建模78
8.7决定使用何种目标建模语言79
第三部分a推荐文献80
第三部分b场景81
第9章 场景基础82
9.1场景作为中间层抽象82
9.2场景作为一种将需求置于上下文中的手段83
9.3为每个上下文刻面开发场景84
第10章 场景类型85
10.1当前状态场景和期望状态场景86
10.2正面和负面场景86
10.3不当使用场景87
10.4描述性、探索性和解释性场景88
10.5实例和类型化场景89
10.6系统内场景、交互场景和上下文场景90
10.7主场景、可替换场景和例外场景93
10.8用况:场景的分类95
第11章 描述场景97
11.1叙述性场景97
11.2结构化场景98
11.2.1场景步骤的结构化描述98
11.2.2场景参考模板99
11.3用况描述模板102
11.4场景描述的11条规则105
11.5顺序图109
11.6活动图111
11.7用况图113
11.8需求工程过程中不同场景类型的使用116
第12章 使用目标和场景的优势118
12.1目标导向的优势118
12.1.1对于文档化的帮助118
12.1.2对于抽取的帮助118
12.1.3对于协商的帮助119
12.1.4对于确认的帮助119
12.1.5对于管理的帮助119
12.2使用场景的优势120
12.2.1有助于文档化120
12.2.2有助于需求抽取120
12.2.3有助于协商121
12.2.4有助于确认121
12.2.5有助于管理121
12.3将目标与场景相结合的好处122
12.3.1目标发起对场景的定义122
12.3.2目标对场景进行分类123
12.3.3场景描述对目标的满足情况123
12.3.4场景发起对目标的细化124
第三部分b推荐文献127
第三部分C面向方案的需求128
第13章 面向方案的需求基础129
13.1解决方案的3种视图129
13.2面向方案的需求、目标和场景130
13.2.1主要区别130
13.2.2主要联系132
第14章 面向方案需求的文档化133
14.1数据视图中的需求描述134
14.1.1增强的实体-关系模型134
14.1.2类图139
14.2功能视图中的需求描述143
14.2.1数据流模型143
14.2.2本质模型149
14.3行为视图中的需求描述150
14.3.1行为建模语言151
14.3.2有限自动机151
14.3.3 Mealy和Moore自动机153
14.3.4状态图154
14.3.5状态机图157
14.4在3种视图中描述质量需求159
第15章3种视图的集成161
15.1扩展后的示例161
15.2视图之间的关系166
15.3使用UML2集成169
15.4使用SysML集成170
15.4.1SysML图类型171
15.4.2需求图172
15.4.3使用需求图来关联各视图173
第三部分C推荐文献175
第四部分 核心活动180
第四部分a文档化180
第16章 需求文档基础182
16.1动机与目标182
16.2文档化vs.规约183
16.3需求制品的质量准则184
16.4验收准则186
16.4.1需求制品的验收准则186
16.4.2系统的验收准则187
第17章 自然语言文档189
17.1自然语言需求189
17.2需求文档190
17.2.1需求文档的类型190
17.2.2要求汇总书191
17.2.3责任汇总书192
17.3需求文档的质量准则193
17.4使用自然语言的优点和缺点195
17.4.1使用自然语言的主要优点195
17.4.2使用自然语言的主要缺点195
17.5避免歧义的技术198
17.5.1术语表198
17.5.2语法需求模式200
17.5.3受控语言201
第18章 组织自然语言需求203
18.1需求文档的参考结构203
18.1.1参考结构的优点203
18.1.2 IEEE 830-1998标准的参考结构204
18.2对需求定义属性207
18.3需求属性208
18.3.1标识属性(类型1)209
18.3.2上下文关系(类型2)209
18.3.3文档化方面(类型3)210
18.3.4内容方面(类型4)210
18.3.5协商方面(类型5)211
18.3.6确认方面(类型6)212
18.3.7管理方面(类型7)212
18.4模板和信息模型214
18.4.1基于模板的文档化214
18.4.2基于信息模型的文档化215
18.5建立文本需求视图218
18.5.1在需求库基础上生成视图218
18.5.2生成需求文档220
第19章 概念建模基础221
19.1物理模型vs.概念模型221
19.2模型属性222
19.2.1消除无关细节222
19.2.2定义附加属性224
19.3概念模型的符号学224
19.4概念模型的质量226
19.5建模语言228
19.5.1概念建模语言228
19.5.2元建模228
19.6模型的创建和解释230
19.6.1模型创建230
19.6.2模型解释231
第20章 基于模型的需求与文本化需求之间的关系232
20.1需求模型232
20.2需求模型与文本化需求的相互关系233
20.3可追踪性元模型234
20.4概念模型和文本化需求之间的关系236
20.5技术实现239
第四部分a推荐文献240
第四部分b抽取241
第21章 需求抽取基础243
21.1需求抽取的目标243
21.2需求抽取的定义243
21.3需求抽取中目标和场景的使用244
21.4子活动:识别相关的需求来源245
21.4.1识别潜在的需求来源245
21.4.2选择相关的来源247
21.5子活动:抽取现有的需求248
21.5.1从涉众中抽取现有的需求248
21.5.2从文档中抽取现有的需求249
21.5.3从现有系统抽取现有的需求250
21.6子活动:开发新的创新性需求250
第22章 抽取技术251
22.1技术评价251
22.2描述技术的模板252
22.3访谈252
22.3.1准备253
22.3.2执行255
22.3.3后续256
22.3.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56
22.3.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57
22.3.6工作量258
22.3.7成功的关键要素258
22.4研讨会259
22.4.1准备259
22.4.2执行261
22.4.3后续263
22.4.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63
22.4.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64
22.4.6工作量265
22.4.7成功的关键要素265
22.5专题小组265
22.5.1准备266
22.5.2执行266
22.5.3后续267
22.5.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67
22.5.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67
22.5.6工作量268
22.5.7成功的关键要素268
22.6观察268
22.6.1准备269
22.6.2执行269
22.6.3后续270
22.6.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70
22.6.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71
22.6.6工作量271
22.6.7成功的关键要素272
22.7调查问卷272
22.7.1准备272
22.7.2执行273
22.7.3后续273
22.7.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73
22.7.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74
22.7.6工作量274
22.7.7成功的关键要素275
22.8基于视角的阅读275
22.8.1准备276
22.8.2执行276
22.8.3后续276
22.8.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76
22.8.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77
22.8.6工作量278
22.8.7成功的关键要素278
第23章 辅助抽取技术279
23.1技术评价279
23.2头脑风暴279
23.2.1准备279
23.2.2执行280
23.2.3后续281
23.2.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81
23.2.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82
23.2.6工作量283
23.2.7成功的关键要素283
23.3原型283
23.3.1准备283
23.3.2执行284
23.3.3后续284
23.3.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85
23.3.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85
23.3.6工作量285
23.3.7成功的关键要素286
23.4 KJ方法286
23.4.1准备286
23.4.2执行287
23.4.3后续288
23.4.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288
23.4.5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89
23.4.6工作量290
23.4.7成功的关键要素290
23.5思维导图290
23.5.1准备291
23.5.2执行291
23.5.3后续292
23.5.4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92
23.5.5工作量292
23.5.6成功的关键要素292
23.6抽取检查表292
23.6.1准备293
23.6.2执行293
23.6.3后续293
23.6.4对于需求抽取的作用293
23.6.5工作量297
23.6.6成功的关键要素298
第四部分b推荐文献299
第四部分C协商300
第24章 需求协商基础301
24.1需求协商的目标301
24.2需求协商:定义302
24.3需求协商中目标和场景的使用302
第25章 冲突管理303
25.1子活动:识别冲突303
25.2子活动:分析冲突303
25.2.1数据冲突304
25.2.2利益冲突304
25.2.3价值冲突304
25.2.4冲突分析的启发式方法304
25.3子活动:解决冲突305
25.3.1通过协商解决冲突305
25.3.2通过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解决冲突306
25.3.3通过决定解决冲突306
25.3.4冲突解决策略的评价307
25.4子活动:记录冲突解决方案308
第26章 协商技术309
26.1双赢法309
26.1.1双赢法中可能的情形309
26.1.2取得双赢情形309
26.1.3双赢法和冲突解决策略310
26.2交互矩阵310
第四部分C推荐文献312
第五部分 确认316
第27章 需求确认基础316
27.1动机和目标316
27.1.1确认的目标316
27.1.2不充分确认的风险317
27.2确认vs.验证318
27.2.1构造性质量保障和分析性质量保障318
27.2.2确认和验证的定义318
27.2.3本书所使用的术语“确认”319
27.3子活动:确认所创建的需求制品319
27.3.1内容维度的确认320
27.3.2文档化维度的确认321
27.3.3共识维度的确认321
27.4子活动:确认上下文考虑322
27.4.1主体刻面323
27.4.2使用刻面323
27.4.3 IT系统刻面323
27.4.4开发刻面323
27.5子活动:确认活动的执行324
27.6确认3个层次的能力模型325
27.7确认中的目标和场景326
27.7.1考虑目标的好处326
27.7.2考虑场景的好处326
27.8确认的原则327
27.8.1第一个原则:引入正确的涉众327
27.8.2第二个原则:分离缺陷检测和缺陷修正328
27.8.3第三个原则:利用多个独立视角329
27.8.4第四个原则:使用恰当的文档化格式330
27.8.5第五个原则:确认期间开发制品的创建330
27.8.6第六个原则:反复确认330
第28章 确认技术332
28.1审查332
28.1.1准备333
28.1.2执行333
28.1.3后续334
28.1.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34
28.1.5好处335
28.1.6工作量335
28.1.7成功的关键要素336
28.2桌面检查337
28.2.1准备337
28.2.2执行337
28.2.3后续337
28.2.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37
28.2.5好处338
28.2.6工作量338
28.2.7成功的关键要素338
28.3走查339
28.3.1准备339
28.3.2执行339
28.3.3后续339
28.3.4 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39
28.3.5好处340
28.3.6工作量340
28.3.7成功的关键要素340
28.4比较:审查、桌面检查和走查340
28.5使用原型的确认341
28.5.1准备341
28.5.2执行342
28.5.3后续342
28.5.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43
28.5.5好处343
28.5.6工作量343
28.5.7成功的关键要素344
第29章 辅助确认技术345
29.1确认检查表345
29.1.1准备345
29.1.2执行346
29.1.3后续346
29.1.4 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47
29.1.5好处347
29.1.6工作量348
29.1.7成功的关键要素348
29.1.8构建问题和检查表348
29.2基于视角的阅读352
29.2.1准备352
29.2.2执行353
29.2.3后续353
29.2.4应用该技术的检查表353
29.2.5好处353
29.2.6工作量354
29.2.7成功的关键要素354
29.3制品的创建354
29.3.1模型的语言描述355
29.3.2创建场景357
29.3.3创建测试用例359
29.3.4创建用户手册361
第五部分推荐文献363
第六部分 管理367
第30章 需求管理基础367
30.1管理活动的目标367
30.2定义368
30.3管理需求制品368
30.4观察系统上下文369
30.4.1观察上下文的技术369
30.4.2结构化的上下文观察369
30.5管理需求工程活动370
30.5.1面向阶段的方法370
30.5.2情境方法371
30.5.3面向阶段的方法与情境方法的比较373
第31章 需求的可追踪性374
31.1可追踪性的基础374
31.2需求的前可追踪性和后可追踪性375
31.3可追踪性关系类型376
31.3.1条件377
31.3.2内容377
31.3.3抽象378
31.3.4演化378
31.3.5杂项378
31.3.6可追踪性关系类型示例379
31.4文档化可追踪性关系379
31.4.1文本引用380
31.4.2超链接380
31.4.3可追踪性模型380
31.5可追踪性信息的表示381
31.6特定项目的可追踪性382
31.6.1特定项目的可追踪性环境383
31.6.2可追踪性信息的使用策略384
31.6.3特定项目的可追踪性模型384
31.6.4可追踪性信息的记录策略385
31.6.5涉众准则386
第32章 需求优先级387
32.1需求优先级排序的基础387
32.2优先级排序的准备活动388
32.2.1确定涉众388
32.2.2选择将要排序的制品388
32.2.3选择优先级排序标准388
32.2.4选择一种优先级排序技术389
32.3需求的优先级排序技术390
32.3.1排名与前十技术390
32.3.2单标准分类390
32.3.3 Kano分类390
32.3.4二维标准的分类392
32.3.5 Wiegers优先级排序矩阵393
32.3.6成本-价值方法395
32.3.7优先级排序技术的组合396
第33章 需求变更管理398
33.1配置管理398
33.1.1配置管理的层次399
33.1.2软件制品的版本399
33.1.3需求制品的配置399
33.1.4需求制品的基线400
33.2需求变更400
33.2.1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00
33.2.2上下文中的改变400
33.3系统化的变更管理402
33.3.1变更控制委员会402
33.3.2文档化变更请求403
33.3.3变更管理活动404
第六部分推荐文献407
第七部分COSMOD-RE:基于目标和场景的需求工程方法411
第34章COSMOD-RE基础411
34.1抽象层411
34.2需求和体系结构制品的协同开发413
34.2.1体系结构对需求的影响413
34.2.2协同设计过程415
第35章COSMOD-RE方法417
35.1 COSMOD-RE的4层抽象层418
35.1.1概览418
35.1.2系统层419
35.1.3功能分解层419
35.1.4硬件/软件分割层421
35.1.5部署层422
35.2 COSMOD-RE的4种制品类型423
35.2.1目标424
35.2.2场景427
35.2.3面向方案的需求429
35.2.4体系结构制品431
35.2.5制品之间的关联432
35.3 COSMOD-RE的协同设计过程433
35.3.1概览433
35.3.2系统级协同设计434
35.3.3功能级协同设计434
35.3.4硬件/软件级协同设计435
35.3.5协同设计过程之间的重叠435
35.4每一个协同设计过程的5个子过程436
35.4.1概览436
35.4.2开发初始目标和场景(SP1)437
35.4.3开发初始体系结构(SP2)439
35.4.4开发构件目标和场景(SP3)439
35.4.5整合需求和体系结构制品(SP4)441
35.4.6详述具体的系统需求(SP5)442
第36章 实施COSMOD-RE方法:一个实例443
36.1开发初始目标和场景(SP1)443
36.2开发初始体系结构(SP2)446
36.3开发构件目标和场景(SP3)448
36.4整合需求和体系结构制品(SP4)449
36.5详述具体的系统需求(SP5)452
36.6总结453
第八部分 软件产品线及基于需求的测试457
第37章 软件产品线的需求工程457
37.1产品线工程的核心概念457
37.1.1领域工程和应用系统工程457
37.1.2可变性458
37.2软件产品线工程中需求工程面临的挑战459
37.3文档化可变性460
37.3.1可变点和变体461
37.3.2可变性依赖462
37.3.3约束依赖462
37.3.4制品依赖463
37.4领域需求工程464
37.4.1需求可变性的抽取464
37.4.2领域需求的文档化465
37.4.3存在可变性时的确认467
37.5应用系统需求工程468
37.5.1绑定可变性468
37.5.2文档化可变性绑定469
37.6总结470
第38章 基于需求的测试:ScenTED方法471
38.1动机471
38.2测试背后的主要概念471
38.2.1测试活动471
38.2.2 测试用例472
38.2.3测试层次472
38.2.4测试用例定义473
38.3测试中场景的角色474
38.3.1实例与类型化场景474
38.3.2测试层次与场景类型474
38.4基于需求的测试用例定义475
38.4.1从需求制品中直接生成测试用例475
38.4.2基于模型的测试用例生成476
38.5 ScenTED方法477
38.5.1在测试模型中对系统行为建模478
38.5.2生成测试用例场景479
38.5.3确定测试数据482
38.6总结482
附录484
词汇表484
参考文献495
索引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