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然药物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3878637.jpg)
- 赵玉英主编;屠鹏飞,杨秀伟副主编;叶敏,白焱晶,李军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781116716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3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852页
- 主题词:生物药-药物化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然药物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绪论1
第二节 生物合成6
一、概述6
二、生物合成研究的基本方法11
三、基本生源生物合成途径16
第二章 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22
第一节 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方法22
一、溶剂提取法22
二、水蒸气蒸馏法25
三、升华法25
四、提取方法进展25
第二节 天然药物成分分离、纯化方法27
一、一般的分离和纯化方法27
二、色谱法30
第三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41
一、红外光谱42
二、紫外光谱43
三、核磁共振谱44
四、质谱56
五、圆二色谱61
六、单晶X线衍射63
第三章 糖和苷65
第一节 糖的结构及分类65
一、单糖65
二、低聚糖72
三、多糖74
第二节 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82
一、单糖和低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82
二、多糖的提取、纯化和分离83
第三节 糖的结构鉴定86
一、单糖的结构研究86
二、低聚糖和多糖的结构研究93
第四节 苷类105
一、苷的分类106
二、苷的性质114
三、苷的提取、纯化和分离115
第五节 苷的结构鉴定118
一、组成苷的苷元(配基)的结构确定118
二、苷中单糖种类的确定118
三、苷中糖数目的确定120
四、苷元与糖键合位置的确定121
五、苷中糖与糖键合位置的确定123
六、苷中糖与糖连接顺序的确定127
七、苷键立体构型的确定132
第四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136
第一节 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137
一、结构与分类137
二、理化性质142
三、提取分离142
四、结构鉴定143
五、生物活性146
第二节 香豆素147
一、结构与分类149
二、理化性质161
三、香豆素及其苷的提取分离162
四、检识方法165
五、结构鉴定167
六、结构解析实例181
七、定量分析方法187
八、生物活性、用途和毒性187
第三节 木脂素188
一、结构与分类193
二、理化性质206
三、提取和分离207
四、检识方法209
五、结构鉴定209
六、结构研究实例226
七、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230
八、生物活性、用途和毒性231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236
第一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236
一、黄酮苷元的主要结构类型237
二、黄酮苷中常见糖248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248
一、性状248
二、溶解性249
三、酸碱性249
四、荧光250
五、显色反应250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253
一、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活性253
二、抗肝毒性作用253
三、抗炎作用253
四、雌激素样作用253
五、抗骨质疏松作用254
六、抗菌及抗病毒作用254
七、解痉作用254
八、抗糖尿病作用254
九、抗肿瘤作用254
十、抗氧化作用255
十一、抗心律失常作用255
十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55
十三、对消化性溃疡的保护作用255
十四、甜味剂255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255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56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259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269
一、紫外光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269
二、1H-NMR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277
三、13C-NMR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282
四、质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286
五、旋光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295
六、结构研究实例295
第六章 醌类化合物305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305
一、苯醌类305
二、萘醌类307
三、蒽醌类309
四、菲醌类312
第二节 理化性质313
一、物理性质313
二、化学性质314
第三节 提取与分离317
一、提取317
二、分离318
第四节 结构鉴定320
一、化学方法320
二、醌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322
三、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323
四、醌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324
五、醌类化合物的质谱334
六、结构鉴定实例337
第五节 生物活性339
第七章 鞣质345
第一节 概述345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及分类345
一、可水解鞣质345
二、缩合鞣质352
三、复合鞣质356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358
一、性状及溶解度358
二、还原性358
三、颜色及沉淀反应358
四、稳定性358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359
一、样品的预试359
二、鞣质的提取360
三、鞣质的纯化和分离360
第五节 鞣质的结构鉴定362
一、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362
二、质谱363
三、核磁共振氢谱363
四、核磁共振碳谱365
五、二维核磁共振谱366
六、圆二色谱368
第六节 鞣质的生物活性369
一、抑菌和抗病毒作用369
二、抗氧化和延缓衰老作用369
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369
四、抗过敏作用370
五、抗肿瘤和促进免疫作用370
六、对肝、肾的作用370
七、其他作用370
第八章 萜和挥发油372
第一节 概述372
一、萜的定义和分类372
二、萜的生源关系372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布及研究进展373
第二节 单萜374
一、概述374
二、单萜的结构及分类376
三、环烯醚萜类化合物381
四、单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384
五、单萜化合物的提取、分离385
六、单萜化合物的结构鉴定385
七、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387
第三节 倍半萜类388
一、概述388
二、结构及分类388
三、理化性质393
四、提取和分离394
五、结构鉴定395
六、生物活性396
第四节 二萜类及二倍半萜类397
一、概述397
二、结构及分类397
三、理化性质404
四、提取和分离405
五、结构鉴定407
六、生物活性411
七、二倍半萜类412
第五节 挥发油412
一、概述412
二、挥发油的理化性质413
三、挥发油的组成415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417
五、挥发油的研究实例422
六、挥发油的生物活性426
第九章 皂苷430
第一节 概述430
第二节 甾体皂苷的结构及分类430
一、螺旋甾烷与异螺旋甾烷及其苷431
二、呋甾烷及其苷435
三、变形螺甾烷及其苷436
第三节 四环三萜皂苷结构和分类436
一、达玛烷型437
二、羊毛脂烷型439
三、甘遂烷型441
四、环阿屯烷型442
五、葫芦烷型442
六、楝烷型(四降三萜)444
第四节 五环三萜皂苷的结构和分类445
一、齐墩果烷型445
二、乌苏烷型450
三、羽扇豆烷型451
四、木栓烷型452
五、何伯烷型453
六、结构新颖的三萜类化合物453
第五节 三萜和甾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454
第六节 理化性质458
一、性状及溶解度458
二、颜色反应458
三、表面活性459
四、溶血作用459
五、沉淀反应459
第七节 提取和分离460
一、皂苷元的提取和分离460
二、皂苷的提取和分离460
三、皂苷提取和分离实例461
第八节 结构测定464
一、甾体皂苷元的波谱特征464
二、三萜皂苷元的波谱特征470
第九节 生物活性481
一、免疫和抗炎活性481
二、抗肿瘤活性482
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482
四、防治心血管疾病活性483
五、杀软体动物活性483
六、抗生育作用484
七、其他活性484
第十章 强心苷488
第一节 概述488
一、植物甾醇488
二、C—21甾类化合物489
三、昆虫变态激素489
第二节 强心苷的结构及分类490
第三节 强心苷的性质493
一、性状和溶解度493
二、苷键及酯键的断裂494
三、显色反应495
第四节 强心苷的提取和分离497
一、提取497
二、分离497
三、提取和分离实例497
第五节 强心苷的结构鉴定501
一、色谱方法502
二、紫外光谱502
三、红外光谱502
四、质谱502
五、核磁共振谱503
第六节 强心苷的生理活性及构效关系508
一、苷元508
二、糖部分509
第十一章 生物碱510
第一节 概述510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及分类511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511
二、吡咯烷类生物碱514
三、吡啶和哌啶类生物碱517
四、喹啉类生物碱521
五、异喹啉类生物碱522
六、吲哚类生物碱528
七、肽类生物碱532
八、萜类生物碱533
九、甾体类生物碱534
十、大环生物碱536
十一、海洋生物中的生物碱537
第三节 生物碱的性质538
一、性状及溶解性538
二、鉴别反应538
三、生物碱的碱性539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548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和纯化548
二、生物碱的分离550
第五节 生物碱的结构鉴定554
一、红外光谱554
二、质谱554
三、紫外光谱554
四、核磁共振555
五、结构鉴定方法及实例555
第六节 生物活性573
一、止咳和平喘等活性573
二、抗疟活性574
三、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活性574
四、抗菌、抗炎活性574
五、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活性574
六、抗糖尿病活性575
七、抗癌活性575
八、镇静和镇痛活性576
第十二章 动物药化学577
第一节 概述577
一、动物药应用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577
二、动物药活性成分的特点578
三、动物药化学成分研究现状579
四、动物药活性成分研究趋势582
第二节 氨基酸583
一、结构分类及分布583
二、理化性质587
三、提取与制备589
四、生物活性及应用592
第三节 蛋白质594
一、蛋白质的分类594
二、蛋白质的理化性质596
三、蛋白质的制备及分离纯化598
第四节 脂质605
一、醇类605
二、醛类606
三、脂肪酸607
四、前列腺素608
五、酮类610
六、醌类612
七、其他脂质类成分614
第五节 甾体化合物616
一、蟾毒类甾体化合物617
二、胆汁酸类甾体化合物624
三、甾体激素628
第十三章 海洋天然产物632
第一节 概述632
一、海洋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内容632
二、目前我国重点发展的海洋生物研究技术634
三、海洋生物的分类635
四、海洋中药637
第二节 海洋天然产物结构及其分类642
一、多糖类642
二、聚醚类642
三、大环内酯类643
四、萜类644
五、前列腺素类似物655
六、生物碱类655
七、甾醇类666
八、苷类675
九、其他成分676
第三节 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方法677
一、样品的采集677
二、提取677
三、纯化与分离678
四、结构鉴定682
五、有机合成研究690
第四节 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690
一、药用活性物质691
二、海洋生物毒素692
三、信息素与防御剂694
四、功能性材料694
第十四章 天然产物生物转化697
第一节 概述697
一、生物转化的特点697
二、研究生物转化的意义699
三、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702
四、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研究704
第二节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转化704
一、植物组织培养简介704
二、天然产物的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转化709
第三节 微生物转化710
一、微生物培养基础710
二、微生物转化的一般方法711
三、天然产物的微生物转化实例712
第十五章 天然产物的体内代谢715
第一节 研究药物代谢的意义715
一、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与新药设计715
二、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新种细菌的发现717
三、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新酶的发现717
四、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新酶的发现促进了器官或组织生化特性的研究718
五、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了对肝细胞色素药物代谢酶的认识719
六、中药成分的肠内细菌转化研究加深了对中医“证”的认识719
七、中药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切入点之一719
八、药物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促进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721
九、中药成分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研究与药物原始创新722
十、药物代谢研究与药效结构优化723
十一、新药开发723
第二节 中药成分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和/或代谢723
一、中药成分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和/或代谢的生物学基础723
二、肠内细菌与中药成分结构的生物转化729
第三节 中药成分的肝生物转化和/或代谢742
一、肝药物代谢的生化基础742
二、肝药物代谢酶系统743
三、肝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745
四、药物代谢与细胞色素药物代谢酶747
五、天然化合物肝代谢反应类型和特点753
六、肝药物代谢的结合反应770
七、影响肝药物代谢的因素780
第四节 中药成分体内代谢研究与有效成分的发现786
一、芍药的研究787
二、人参的研究790
三、柴胡的研究792
四、刺楸的研究800
五、大黄和番泻叶的研究804
第十六章 天然创新药物的发现与研发812
第一节 天然创新药物的发现812
一、新药发现的过程812
二、天然创新药物发现的途径814
第二节 天然创新药物的研发818
一、天然创新药物研发的一般程序与主要研究内容818
二、新药申报与审批820
主要参考书目82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