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英汉翻译写作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英汉翻译写作学
  • 杨士焯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750012920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英语-翻译-研究生-教材;英语-写作-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英汉翻译写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翻译写作学的缘起1

0.2翻译写作学的一名之立4

0.2.1国内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4

0.2.2西方对翻译中写作问题的认识和研究8

0.2.2.1纽马克、贝尔、霍克斯等论翻译中的写作问题8

0.2.2.2“论译者为作者”——翻译与写作研究的国外最新进展10

0.3翻译写作学抑或写作翻译学12

0.4绪论小结13

第一章 翻译写作学的术语辨析与厘清14

1.1写作与创作二者定义的比较14

1.1.1写作的定义14

1.1.2创作的定义15

1.1.3写作与创作的对比分析15

1.2“改写”与“重写”的对比分析18

1.3“改写”与“翻译写作”的对比分析19

1.3.1理论的性质不同20

1.3.2理论的基础不同21

1.3.3研究的任务不同22

1.4写作与翻译的异性22

1.4.1写作尚独立、翻译必所依22

1.4.2写作多直接经验、翻译主间接经验23

1.4.3读者对象不同24

1.4.4写作自由驰骋、翻译戴脚镣跳舞25

1.4.5写作即创作、翻译乃重现25

1.5写作与翻译的共性26

1.5.1阅读为先决条件26

1.5.2实践为本质要求26

1.5.3作者与译者皆为主导27

1.5.4过程基本相同27

1.5.5操作层面相似28

1.5.6笔法同源异用29

1.6本章小结29

第二章 翻译写作学的写作学模式借鉴30

2.1翻译写作学的写作学基础30

2.2从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到翻译写作的感知、运思、表述31

2.2.1感知31

2.2.1.1写作的感知31

(1)情感感知31

(2)理性感知32

(3)直接感知32

(4)间接感知33

2.2.1.2翻译写作的感知33

(1)对原文作品体裁和结构的感知34

(2)对原文写作风格的感知35

(3)对原文内容的感知36

(4)目标语文化环境的感知移情36

2.2.2运思37

2.2.2.1写作的运思37

(1)整体运思37

(2)局部运思39

2.2.2.2翻译写作的运思40

(1)形象运思41

(2)抽象运思41

(3)灵感运思42

2.2.3表述45

2.2.3.1写作的表述45

(1)确定并协调视角46

(2)贯通文气46

(3)控制偏好47

(4)力求文采47

2.2.3.2翻译写作的表迷48

2.2.4检视50

2.2.4.1写作的检视50

2.2.4.2翻译写作的检视50

2.3本章小结51

第三章 翻译写作学的西方翻译理论理据53

3.1奈达翻译过程模式53

3.2贝尔翻译过程中的写作论述54

3.2.1贝尔的翻译过程54

3.2.2贝尔的语篇写作过程57

3.3释意派翻译理论模式58

3.3.1塞莱丝柯维奇与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58

3.3.2德利尔的释意派翻译理论观点61

3.3.2.1德利尔的翻译定义61

3.3.2.2德利尔的翻译过程62

(1)理解阶段62

(2)重新表达63

(3)证实63

3.3.2.3德利尔翻译与写作、译者与作者的关系论述65

3.4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的多层面“重写”模式66

3.4.1词语的翻译:译意67

3.4.2短语的翻译:替代67

3.4.3句子的翻译:重构67

3.4.4段落的翻译:重组68

3.4.5篇章的翻译:重写68

3.5本章小结69

第四章 翻译写作学的中国传统译论理据70

4.1中国传统译论对翻译写作学的贡献70

4.2继承中国传统,精通翻译笔法72

4.3英汉语言差异概述75

4.3.1聚集与流散76

4.3.2形合与意合76

4.3.3繁复与简短78

4.4高健的“语性说”79

4.4.1语性的由来79

4.4.2汉英语性对比81

4.4.2.1求雅性83

4.4.2.2对称性84

4.4.2.3四字格85

(1)四字格的汉语语性积淀86

(2)四字结构的篇章表现93

4.4.2.4文白交融95

4.5语性与林语堂“特殊的翻译”98

4.6语性说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105

4.7一脉相承的现代中国译论传统107

4.7.1张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107

4.7.2翁显良“因汉语之宜,用汉语之长”109

4.7.3劳陇“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110

4.7.4许渊冲“优势论”和“竞赛论”112

4.7.5罗新璋“译而作”117

4.7.6辜正坤“归化还原增色一减色翻译对策”120

4.7.7毛荣贵“翻译美学”论121

4.8语性与归化122

4.9本章小结123

第五章 翻译写作学的笔法梳理——兼论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124

5.1“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125

5.1.1“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定义之辨125

5.1.2对“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的批判整合130

5.1.3“直译、意译、归译”的应用范围133

5.2卡特福德的有限翻译/奈达的异质同构/科勒的形式对等——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术语的互通与归结139

5.2.1谐音翻译141

5.2.2双关语翻译144

5.3本章小结145

第六章 翻译写作学的译文规范147

6.1汉语欧化问题148

6.1.1汉语欧化之因果151

6.1.2英语对汉语的干扰152

6.1.2.1词汇层面153

(1)外来词定义153

(2)借词类型154

6.1.2.2语法层面155

(1)动词欧化155

(2)介词欧化159

(3)名词欧化162

(4)助词欧化165

(5)连词欧化168

(6)被动式170

(7)语序欧化173

6.1.3欧化语句翻译举凡177

6.2伪劣汉语问题——拙劣汉语表达与混乱思想182

6.3文言对肃清恶性欧化和伪劣汉语的作用185

6.3.1文言之语法特征186

6.3.2文言之风格特点188

6.3.3文言章法举凡189

6.3.4文言在翻译中的应用193

6.3.4.1巧用古代诗文典籍词语193

6.3.4.2巧用古文笔法196

6.3.4.3巧用古文篇章198

6.3.4.4冯亦代论四字格——理论与实践批判201

6.4本章小结210

第七章 翻译写作学的教学模式212

7.1西方最新翻译教学模式212

7.2中国特色翻译教学模式214

7.2.1马建忠翻译人才培养构想215

7.2.2读文写白——提高中文水平216

7.2.3译学无疆,译才不器217

7.3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与翻译写作教学法实施218

7.3.1翻译教材编写新思维218

7.3.1.1提出翻译写作学新概念220

7.3.1.2重新界定翻译方法221

7.3.1.3注重翻译中语言基本功训练221

(1)相似句222

(2)修饰结构疑难句222

(3)指代不清疑难句224

7.3.1.4重新编排翻译技巧224

7.3.1.5注重翻译的文采225

(1)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句法、章法225

(2)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226

(3)炼词用字226

(4)巧译英语意美、音美、形美227

7.3.2翻译写作课的实施229

7.3.2.1译前的目标语写作训练229

(1)广泛阅读涉猎230

(2)经常练笔230

7.3.2.2译中的译文词句、语篇写作训练230

7.3.2.3译后的译文词句修改(检视)训练231

(1)推敲语言231

(2)检查文面233

(3)文章修改的符号234

7.3.3翻译写作课的实践创新234

7.3.3.1强调学生课前研习234

7.3.3.2鼓励学生自主讲评234

7.3.3.3拓展课堂空间235

7.3.3.4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235

7.3.3.5改进翻译测试方法235

7.4翻译专业学生的多方面知识培养236

7.4.1语言知识239

7.4.2文学知识239

7.4.3一般知识240

7.4.4专业知识240

7.4.5体裁知识241

7.5本章小结241

第八章 结论242

8.1回顾与总结242

8.2本书的不足和局限及有待深入发展的地方244

参考文献246

后记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