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24413.jpg)
-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6页
- 文件大小:126MB
- 文件页数:599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医药事业的历史回顾1
二 新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过程6
三 新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5
第一编 中药36
第一章 伟大的宝库36
第一节 悠久的历史36
一、中药的起源36
二、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6
第二节 浩瀚的文献37
一、早期的重要文献37
二、第一部药物学专著38
三、古代重要的中药著作39
第三节 中药的运用特点与理论体系40
一、运用特点40
二、理论体系41
三、传统的制备和鉴别方法43
第四节 中药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43
一、古代的传播43
二、现代的影响44
第五节 民族药45
一、民族药的特点45
二、重要地位46
三、主要民族药47
第二章 新中国中药事业的发展50
第一节 发展的历程50
一、由分散经营到集中统一管理(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年)50
二、放开、搞活、调整、提高(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年)55
第二节 主要成就57
一、中药材生产57
二、中药工业57
三、中药的购销58
四、中药科学研究与专业教育59
第三章 中药材的生产和收购60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历史变革60
一、从采集到种植的发展60
二、产需结合,计划指导60
三、积极扶持药材生产62
四、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工作63
第二节 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64
一、地道药材生产的巩固与发展64
二、开展易地引种,扩大新产区65
三、进口南药的引种试种67
四、野生植物药材变家种家管68
五、野生药用动物的饲养繁殖69
第三节 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70
一、大规模的资源普查70
二、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71
三、发动群众采集野生药材71
四、资源的保护管理72
第四节 改进药材收购工作74
一、加强计划收购和质量管理74
二、执行各项政策,改进收购方法75
三、组织力量,扩大收购77
第四章 中药饮片79
第一节 饮片的形成和加工炮制79
一、饮片形成的历史过程79
二、饮片的加工炮制方法79
三、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80
第二节 新中国的饮片生产81
一、适当集中和饮片厂的建立82
二、传统炮制工艺的继承与改进83
三、逐步进行技术改造84
第三节 提高饮片质量85
一、饮片质量的历史回顾85
二、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86
第五章 中成药生产89
第一节 中成药的历史89
一、中成药的产生89
二、新中国建立前的中成药90
第二节 中成药工业的形成91
一、五十年代初期中成药生产的基本情况91
二、中成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92
三、工业体系形成,生产上升93
第三节 中成药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93
一、技术改造促进了中成药工业的发展94
二、机械化提高了中成药生产能力96
三、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97
第四节 新品种、新剂型98
一、传统方剂的继承和改进99
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新品种100
三、从民间草药和民族药中试制新品种101
四、从菌类药材研制新品种101
第六章 经营管理(上)102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药行业102
一、中药行业的形成与经营分工102
二、中药材集散市场103
三、中药的经营情况104
第二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中药市场和对私营中药业的改造105
一、五十年代初期的中药市场105
二、对私营中药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07
第三节 中药材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108
一、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和“差额调拨”办法108
二、统一组织南药进口110
三、对交叉经营品种实行“优先保证药用”的原则111
四、组织召开三类药材交流会111
五、开放自由市场112
第七章 经营管理(下)114
第一节 中药的供应114
一、供应概况114
二、做好城市工矿区的中药供应114
三、面向农村,做好中药供应115
四、保证灾情、疫情、军需用药116
五、内外贸协作,发展中药出口贸易118
六、广开门路,扩大用途118
第二节 物价管理119
一、稳定中药价格,统一中药市场119
二、逐步调整不合理的中药购销价格120
三、价格管理与改革125
第三节 中药的仓储管理126
一、加强仓库建设126
二、健全管理制度128
三、提高商品养护技术129
四、改进仓储机械130
第二编 化学制药工业135
第八章 化学制药工业的兴起135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药品生产135
一、旧中国的药品生产135
二、解放区的药品生产137
第二节 五十年代初期的制药工业139
第三节 进入有计划的发展时期142
第四节 试办“托拉斯”144
第五节 十年动乱时期147
第六节 发展的新阶段148
第七节 主要成就149
第九章 化学制药工业的建设153
第一节 发展原料药生产153
一、新建重点企业154
二、老企业的改建和扩建156
第二节 加强内地制药工业建设157
第三节 基地和重点地区的发展160
第四节 配套工程建设和施工、安装队伍的建立162
一、制药机械162
二、药品包装163
三、制药原料与中间体164
四、施工、安装队伍的建立165
第五节 医药工程设计与援外165
第十章 品种的发展169
第一节 抗生素类药物170
一、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结晶青霉素的诞生171
二、抗生素品种不断增加171
三、半合成抗生素171
第二节 磺胺类等抗感染药物173
一、磺胺类药物173
二、抗结核药物173
三、其他抗感染药物174
第三节 地方病用药与抗寄生虫药物175
第四节 解热、消炎、镇痛药物177
第五节 维生素类药物178
第六节 甾体激素和计划生育药物179
一、甾体激素179
二、计划生育药物180
第七节 防治心血管病药物和抗肿瘤药物180
一、防治心血管病药物181
二、抗肿瘤药物181
第八节 生化药物182
第九节 药物制剂184
第十一章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187
第一节 原料药生产工艺的革新187
一、抗生素187
二、氯霉素190
三、维生素C191
四、磺胺嘧啶192
五、维生素B1192
六、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乃近193
七、咖啡因194
八、维生素B6195
九、葡萄糖195
十、利用国内资源优势,提高甾体激素生产水平196
第二节 制剂生产水平的提高197
一、不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逐步提高制剂质量197
二、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迈进199
第三节 制药装备的改进200
第四节 技术引进202
一、工艺和设备引进202
二、中外合资、补偿贸易和资助项目203
第五节 环境保护204
第六节 技术交流活动206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208
第一节 加强质量管理208
第二节 整顿药厂212
第三节 开展创优活动213
第四节 推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215
第三编 医疗器械工业220
第十三章 今昔变化220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境况220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兴旺景象221
第十四章 发展历程224
第一节 恢复中兴起(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224
一、接管和改造旧中国遗留的企业224
二、依靠和发展解放区的原有企业225
三、扶助和支持私营企业226
四、加强归口管理,逐步完成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26
第二节 曲折中成长(一九五七——一九六五年)228
一、“二五”计划前期228
二、三年调整时期229
第三节 艰难中前进(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230
一、挫折和教训230
二、转机和进展231
第四节 调整中提高(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232
一、关停并转,截长补短,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232
二、依靠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233
三、整顿企业,改善经营,提高效益234
第十五章 常规装备的普及和发展236
第一节 大量增产消耗性器材237
一、手术器械238
二、注射针241
三、注射器242
四、体温计244
五、卫生材料和齿科材料245
第二节 积极发展设备性器械247
一、中小型医用X线机248
二、心电图机249
三、医用电冰箱250
四、医用车辆251
五、无影灯251
六、口腔科设备252
七、医用消毒设备253
第十六章 新型器械的研制和开发254
第一节 发展新产品,形成系列化254
一、医用电子仪器254
二、医用X线诊断设备256
三、放射治疗设备259
四、体外循环设备260
五、医用生化分析仪器261
第二节 采用新技术,开发新门类262
一、医用超声仪器262
二、医用光导纤维内窥镜264
三、医用激光仪器265
四、人工脏器及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266
五、颅脑CT267
第三节 研制中医临床和科研用医疗仪器267
一、针灸针的新发展267
二、研制配合气功疗法的仪器268
三、中医脉象仪269
第十七章 适应多方面需要,承担专项性任务270
第一节 为抗美援朝战争服务270
第二节 支援抗震救灾271
第三节 提供计划生育器具272
第四节 装备县级以下农村卫生机构274
第五节 兽医器械276
第十八章 工业和企业管理2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的变化277
第二节 老企业的改造和新厂点的建设280
一、老企业的改造280
二、新厂点的建设282
第三节 质量和技术管理285
一、质量管理285
二、技术管理287
第四节 经营和服务289
一、制订部分配产品的供应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289
二、建立维修网点,开展维修服务活动289
三、加强工业产品的价格管理290
四、产品销售和服务工作291
第五节 实行行业管理,开展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合293
第四编 医药商业297
第十九章 医药商业的形成和发展297
第一节 历史沿革297
第二节 新中国医药商业的建立和发展299
一、解放区的医药供应299
二、解放区的医药商业300
三、新中国的医药商业301
第三节 三十多年的巨大变化305
一、经营网点显著增加305
二、队伍扩大,素质提高305
三、经营品种逐渐增多305
四、购销总额明显增长306
五、药价指数大幅度下降306
六、仓容面积有较大扩充307
第二十章 为人民医疗保健服务(上)308
第一节 加强城市和工矿区供应308
一、为医疗单位服务308
二、做好门市零售310
三、为工矿区服务311
第二节 开拓农村医药市场313
一、做好农村医药供应313
二、兽用药械供应316
三、为装备公社卫生院提供医疗器材317
第三节 发展医疗器材专业经营318
一、扩大经营品种318
二、改进经营方式320
三、做好修配服务322
第四节 保证急救药械供应323
一、建立健全急救药械供应网络和制度324
二、依靠协作供应急救药械325
三、火急抢救中毒人员325
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326
五、及时配合救援水灾地区人民327
第二十一章 为人民医疗保健服务(下)329
第一节 新药特药329
一、早期的特药经营329
二、从特药经营发展到新药特药经营330
第二节 麻醉药品331
一、麻醉药品的管理332
二、麻醉药品的经营333
第三节 防治地方病用药械335
一、配合开展防治335
二、供应防治药械335
第四节 避孕药具337
一、供应发放工作的简要回顾337
二、扩大发放供应337
第五节 医药商品质量管理339
一、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339
二、严格把住流通领域质量关340
三、质量管理工作的新进展341
第二十二章 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343
第一节 早期经营343
第二节 创建行业344
第三节 发展过程345
一、蓬勃发展345
二、调整中提高347
第四节 为科学技术进步服务348
一、扩大经营门类和品种348
二、采取多种经营服务形式350
三、加强质量管理353
第二十三章 工商协作共同发展355
第一节 工商协作的形式和发展355
第二节 工商协作的做法357
一、工商协同调节生产357
二、协助工业解决具体困难357
三、价格补贴358
四、衔接产销计划358
第二十四章 药价从低造福人民360
第一节 平抑药价稳定市场360
第二节 大幅度降低药价362
第三节 价格管理366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366
二、实行全国统一价367
三、改革的初步探索368
第五编 医药科学研究与医药教育第二十五章 医药科学研究373
第一节 概述373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医药科学研究373
二、新中国建立后医药科研的发展374
第二节 中药研究378
一、中药材研究382
二、中药炮制和中成药的研究386
三、中药理论的研究388
第三节 化学制药的研究391
一、科研为原料药基本自给服务391
二、科研为增加品种和改进工艺服务392
三、科研为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服务396
第四节 新药研究397
一、创新药物的研究397
二、与创新有关的基础研究400
第五节 医疗器械的研究401
一、植入人体内医用器件的研究402
二、大型精密医用设备的研制403
三、应用新技术研制医用仪器404
四、节育器具的研制406
五、中医脉象仪的研制407
六、医疗器械标准化用测试仪器的研制408
第二十六章 药学教育409
第一节 概况409
一、新中国建立前的药学教育409
二、新中国建立后药学教育的发展410
三、药学院校414
四、药学教育管理体制417
第二节 药学教育主要成就417
一、人才培养417
二、师资队伍建设418
三、教学设施的改善420
四、中药教育的发展421
五、研究生教育的振兴422
六、职工教育424
第二十七章 医疗器械教育428
第一节 大专院校的兴建和发展428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和职工教育431
第六编 医药情报、学会等组织第二十八章 医药情报工作435
第一节 两个发展时期435
一、初步发展时期(五十年代到一九七八年)435
二、全面发展时期(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年)437
第二节 情报网络的形成438
一、建立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医药技术情报所438
二、全国医药专业情报中心站及其网络的建立438
三、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医药情报机构和地方情报协作网439
四、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情报机构439
第三节 情报工作的主要成就440
一、情报基础工作有了发展440
二、医药情报报刊和资料大量编辑出版441
三、情报专题调研不断深入开展442
四、情报业务培训工作得到广泛的开展445
五、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增多445
第四节 药学科技图书445
一、药学教材的出版446
二、国家药典、部颁药品标准的出版446
三、中国传统药学著作和现代中药著作的出版446
四、为科研、生产和临床服务的药学科技图书447
第二十九章 中国药学会及其他有关组织449
第一节 中国药学会概况449
第二节 中国药学会的活动451
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451
二、出版学术刊物452
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453
四、培训药学人才,普及药学知识454
五、其他活动455
第三节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及其他组织457
一、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457
二、全国医药包装技术中心站458
三、全国医药商品养护协作组459
四、中国保健食品协会459
五、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460
结束语462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大事年表(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471
附录二 国家医药管理局机构设置489
彩色插图目录490
后记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