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目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徐国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13373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目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上 编1
第一章目录学概说1
第一节目录学释名1
一、目录1
二、目录工作2
三、目录学2
四、普通目录学与专科目录学3
五、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三者的关系3
第二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
一、目录学的研究对象3
二、目录学的内容4
第三节目录学的意义4
一、图书馆工作的指导4
二、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5
三、科学研究的指南5
四、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7
第四节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8
一、目录学与版本学、校雠学的关系8
二、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8
三、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9
四、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9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史10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目录学萌芽10
一、从甲骨文储存看目录工作的意识10
二、周代已有史官专门掌管文献10
三、孔子校定六经肇书序之始,创一书目录10
四、诸子百家变大序为自序11
第二节秦至汉初是目录雏型形成之际11
一、自序的形式更趋完善11
二、一书之目录出现12
第三节群书目录的出现与系统目录的建成12
一、群书目录的出现12
二、系统目录的建成13
第五节私人目录的兴起14
第六节宗教目录的创立14
一、佛经目录14
第四节史书目录的创立14
二、道经目录15
第七节专科目录的发展15
第八节西学书目的兴起16
二、目次17
三、正文17
第一节目录的基本结构17
一、前言17
第三章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17
四、辅助资料22
第二节目录的类型22
一、古代目录的类型22
二、现代目录学家对目录类型的划分26
一、《七略》将图书分为六大类29
第四章目录学的分类方法及沿革29
第一节《七略》分类法及其沿革29
二、《七志》的分类方法31
三、《七录》的分类方法32
第二节四部分类法及其沿革33
一、《晋中经簿》创四部分类法之先河33
二、《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四部内容之次序33
三、《隋书经籍志》定四部类目之名称33
四、《旧唐书经籍志》定四部分类之永制33
五、《四库全书总目》集四部分类法大成34
第三节四部类目简介34
一、经部34
二、史部37
三、子部41
四、集部43
第五节中国近代的图书分类法44
四、《孙氏祠堂书目》的十二分法44
一、《西学书目表》的三分法44
二、《古越藏书楼书目》的两分法44
二、《郑氏书目》的“七录”44
三、《文渊阁书目》的二十分法44
一、《通志艺文略》的十二分法44
第四节古代其他的图书分类法44
三、杜威“十进分类法”衍生出的仿杜威系列45
第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制的图书分类法46
第七节中国现行的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46
第五章综合性书目50
第一节国家目录50
一、《别录》与《七略》50
二、《晋中经簿》54
三、《群书四部录》55
四、《崇文总目》56
五、《文渊阁书目》58
六、《天禄琳琅书目》59
七、《四库全书总目》60
附:与《四库全书总目》有关的几部目录68
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68
一、《四库未收书目提要》69
二、《四库采进书目》69
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与《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补正》69
四、《四库提要辨证》69
七、《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70
八、《贩书偶记》与《贩书偶记续编》70
六、《清代禁毁书目四种》70
五、《郑堂读书记》70
第二节史书目录71
一、正史目录71
二、国史目录91
三、专史目录92
第三节私人藏书目录99
一、《郡斋读书志》99
二、《直斋书录解题》100
五、《澹生堂书目》101
三、《遂初堂书目》101
四、《百川书志》101
六、《绛云楼书目》102
七、《读书敏求记》102
八、《天一阁书目》103
九、《孙氏祠堂书目》103
十、《文瑞楼书目》104
十一、《开有益斋读书志》104
第四节地方文献目录104
一、方志目录(地方志中的艺文志)104
二、普通地方文献目录105
第五节类书中的目录107
一、《玉海·艺文》107
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109
第六节丛书目录110
一、《中国丛书综录》110
三、《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114
二、《中国丛书综录补正》114
第六章特种目录115
第一节推荐书目115
一、《经籍举要》115
二、《书目答问》116
第二节版本目录117
一、《晁氏宝文堂书目》117
二、《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119
三、《士礼居藏书题跋记》120
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121
五、《楹书隅录》123
六、《皕宋楼藏书志》124
七、《善本书室藏书志》125
八、《中国善本书提要》126
第三节地方志目录128
二、《中国地方志综录》129
一、《中国古方志考》129
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30
第四节引用书目录130
一、原著者编撰的引用书目录131
二、后人为前人著作编制的引用书目录131
第七章中医专科目录学常识132
第一节中医专科目录的起源与发展132
一、起源132
二、发展132
第二节历代书目对中医文献的分类及沿革133
一、《七略》将医书分为4类133
二、《旧唐书经籍志》将医书分7类135
三、《通志艺文略》将医书分26类135
四、《国史经籍志》将医书分17类137
五、《医藏目录》将医书分20函13类139
六、《医籍考》将医书分9类139
八、《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旧)将医书分18类140
七、《跻寿馆医籍备考》将医书分17类140
九、《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新)将医书分12类141
三、病源类144
五、明堂经脉类144
四、诊法类144
六、本草类144
二、脏象类144
一、医经类144
第三节中医专科书目类目分析144
七、方书类145
八、伤寒金匮类145
九、综合性医书与医学通论145
十、临症各科145
十一、医学丛书类145
十二、全书类145
十三、养生类145
十九、工具书类146
十八、医话医论类146
二十、法医与兽医类146
十五、外治类146
十七、医案类146
十六、医史类146
十四、祝由类146
第四节中医专科书目介绍147
一、《医藏目录》147
二、《中国医籍考》147
三、《医学读书志》148
四、《四部总录医药编》149
五、《宋以前医籍考》151
六、《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旧)152
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新)153
八、《中国分省医籍考》154
九、《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154
十、《中国医籍通考》155
十三、《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介》156
十二、《中国医史医籍述要》156
十一、《三百种医籍录》156
十四、《中国医籍提要》157
十五、《中国古籍珍本提要》157
附:中医专题书目158
下 编159
第八章类书159
第一节类书概述159
一、类书的名称159
二、类书的特点159
三、类书的编撰目的及作用159
四、类书与百科全书的区别160
五、类书在古代目录中的分类地位161
第二节类书的源流161
二、广义的类书162
一、狭义的类书162
第四节类书的范畴162
二、以韵目编排162
三、以字(词组)编排162
一、以事类编排162
第三节类书的体例162
第五节类书的类型163
一、按内容的取材范围分163
二、按编撰体裁分163
三、按编撰体例分163
四、按编撰用途分163
五、按撰者身份分164
第六节类书的类目简介164
一、类目的设置164
二、类目包含内容简介165
第七节综合性类书简介169
一、《北堂书钞》169
二、《艺文类聚》171
三、《太平御览》173
四、《玉海》176
五、《永乐大典》177
六、《古今图书集成》179
第八节专门性类书181
一、《太平广记》181
二、《文苑英华》181
三、《册府元龟》182
四、《格致镜原》183
五、《骈字类编》184
六、《全芳备祖》184
第九节中医类书185
一、《外台秘要》185
二、《医心方》188
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89
四、《幼幼新书》191
五、《医学纲目》193
六、《普济方》194
七、《医方类聚》195
八、《名医类案》198
附《续名医类案》199
九、《本草纲目》199
十、《东医宝鉴》202
十一、《女科经纶》203
十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204
第十节类书的利用205
一、类书的参考价值205
二、类书的检索方法207
三、使用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208
附:现存重要类书简表209
第九章丛书212
第一节丛书概说212
一、丛书的概念、起源、名称及特点212
二、丛书的种类213
三、丛书的价值和作用214
一、宋元时期的综合生丛书216
第二节综合性丛书216
二、明代的综合性丛书217
三、清代的综合性丛书218
四、民国时期的综合性丛书221
第三节中医专门性丛书223
一、中医丛书概述223
二、历代主要中医丛书简介223
第四节丛书的利用231
一、利用专门的丛书目录231
二、利用大型丛书本身的目录232
三、利用普通目录232
附录233
一、古代书目选读233
二、书名索引243
三、人名索引245
主要参考文献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