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1/34247734.jpg)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山西卷)编委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1672X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3
(一)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形势仍很严竣3
(二)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市镇人口发展迅速4
(三)流动人口增多,流入多于流出8
(四)人口性别构成向正常方向发展,年龄构成完全进入成年型9
(五)人口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文盲、半文盲比重显著下降11
(六)家庭户规模明显缩小,婚姻关系更加稳定12
(七)生育水平相对稳定,但一胎生育比重下降,早婚早育仍很突出13
(八)在业人口比重较为稳定,但女性人口在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5
(一)人口总量变化及其特点17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17
(二)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两个因素22
(三)人口总量变化的地区差异25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28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理论2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总的情况30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阶段的特点31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速度快的原因34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36
一、人口性别构成36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与特点36
(二)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40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43
二、人口年龄构成43
(二)特殊年龄组人口构成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47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50
三、人口老龄化55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55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家庭62
(三)老年人口的再就业63
(四)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65
第三章 人口文化素质67
一、人口文化构成状况67
(一)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构成及其变化67
(二)分年龄人口文化构成状况68
(三)分性别人口文化程度状况69
(四)分地、市人口文化程度状况70
(五)分行业、职业人口文化程度状况71
(六)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75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事业发展76
(一)初等教育基本得到普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76
(二)中等教育在调整中发展,职业教育步伐加快78
(三)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成人高教进一步加强78
(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有所增强80
三、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80
(一)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生育状况81
(二)不同职业妇女的生育状况82
(三)不同地区妇女文化素质与生育率的差异83
(四)城乡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差异84
四、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85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85
(二)山西人才资源状况86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92
一、婚姻状况及其特点92
(一)未婚人口状况92
(二)有偶人口状况95
(三)丧偶人口状况99
(四)离婚人口状况101
(五)夫妻年龄差状况103
(六)各种婚姻状况人口的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104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107
(一)家庭户户数增长快于家庭户人数增长108
(二)家庭户规模108
(三)家庭户类型111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114
(一)婚姻与生育114
(二)家庭与生育115
四、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116
(一)婚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16
(二)家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17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119
一、生育水平119
(一)生育水平的现状与变化趋势120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133
二、人口控制139
(一)人口控制的效果140
(二)人口控制的重点与难点145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149
一、人口死亡水平149
(一)死亡率的变化150
(二)死亡率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156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161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67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67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168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171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172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179
一、人口分布179
(一)人口分布状况与特点179
(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183
(三)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异196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97
二、人口城镇化198
(一)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特点199
(二)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因素204
(三)人口城镇化与乡镇经济发展205
(四)城乡人口与农业、非农业人口205
(五)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208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09
一、人口迁移状况209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209
(二)1982年以来山西人口迁移的基本特点216
(三)人口迁移原因225
二、人口流动状况229
(一)流动人口总量的变动230
(二)人口流动的基本格局232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235
(一)人口迁移流动调整了人口布局236
(三)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237
(二)人口迁移流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37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23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23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239
(二)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242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45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构成245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247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25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在业程度250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251
(二)少数民族人口文盲率低于汉族254
(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高于汉族254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254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255
(一)未婚人口状况256
(二)有偶人口状况257
(三)丧偶人口状况259
(四)离婚人口状况259
六、少数民族自然变动状况259
(一)少数民族生育状况260
(二)少数民族死亡人口状况260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262
(一)劳动力资源的构成262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与配置262
(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265
(三)劳动力资源与劳动力就业前景展望266
二、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267
(一)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267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68
(三)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270
(四)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272
(五)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273
(六)行业人口与职业人口的交叉275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275
(一)城镇待业人口状况275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280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286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86
(二)山西劳动产业结构在全国所处位置287
(三)各地市产业结构发展的重点288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90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290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290
(二)人口与水资源291
(三)人口与森林资源292
(四)人口与矿产资源293
二、人口与粮食294
(一)粮食生产状况294
(二)粮食消费量状况295
三、人口与能源297
四、人口与环境298
(一)人口与环境的现状298
(二)确立环保战略,尽快改善环境污染301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305
一、人口与国民收入305
(一)国民收入总额及其部门构成的发展变化305
(二)国民收入总额及其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308
(三)国民收入使用额中消费和积累比重的发展变化309
(四)人口快速增长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311
二、人口与消费312
(一)消费额及其构成的发展变化313
(二)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增长速度314
(三)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状况316
(四)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状况319
(五)城乡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与恩格尔系数320
(六)人口快速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322
三、人口与积累323
(一)积累总额及其构成的发展变化324
(二)积累总额及其构成的增长速度325
(三)积累率与积累效果的变动326
四、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329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29
(二)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小康目标330
(三)人均耕地面积331
(四)人均粮食产量332
第十三章 人口前景展望334
一、未来总人口发展预测334
(一)出生人口预测334
(二)死亡人口预测337
(三)迁移人口预测338
(四)人口总量预测339
二、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341
(一)人口性别构成341
(二)人口年龄构成342
(三)劳动力资源构成346
(四)育龄妇女状况347
(五)人口负担系数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