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岩溶及油气分布规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岩溶及油气分布规律
  • 顾家裕,周兴熙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3602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岩溶及油气分布规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流程1

二、主要进展3

第二章 轮南潜山奥陶纪地层划分与沉积相6

第一节 潜山奥陶系的划分与对比6

一、古生物、岩电等划分对比标志6

二、3个统、6个组、7个岩性段的划分方案7

第二节 各组的横向展布12

一、各组地层的横向展布12

二、地层的展布特点12

第三节 各组沉积相特征、展布与有利储层相带的分布15

一、沉积相类型及其鉴别标志15

二、沉积相的演变及其展布15

三、与储层相带有关的滩和碳酸盐岩建隆之一的灰泥丘的发育特征23

四、有利储层相带的分布30

第三章 轮南潜山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32

第一节 区域结构发育概况32

一、区域构造位置与总体轮廓32

二、区域构造演化概况33

三、轮南潜山构造演化历史35

第二节 轮南潜山的基本构造特征37

一、非对称的背斜构造38

二、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压性断垒带38

三、基本构造格局41

第三节 中部平台区奥陶系顶部构造特点42

一、挠曲带42

二、鼻状隆起44

三、断层密集带46

四、断层密集带发育的时代53

五、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54

六、岩心裂缝与断层密集带分布的相关性56

第四节 中部平台区开启性断层加权密度分布的分析60

一、侏罗纪—早第三纪开启性断层加权密度分布61

二、新构造阶段开启性断层加权密度分布62

第五节 构造断裂、裂缝的分析方法64

一、构造力学分析64

二、破裂构造的密度和强度分析65

第四章 轮南潜山岩溶特征与演化67

第一节 岩溶的分带性67

一、岩溶的分带67

二、单井岩溶相带发育特征67

三、井间岩溶带对比79

第二节 岩溶古地貌及古水系特征87

一、岩溶古地貌及岩貌单元87

二、岩溶古水系特征91

三、各种岩溶地貌单元的垂向岩溶序列特征94

第三节 岩溶分层厚度分布特征94

一、岩溶分层厚度特征94

二、岩溶层厚度分布特点97

第四节 岩溶系统的发育模式99

一、轮南潜山岩溶发育分析99

二、岩溶系统的后期改造100

第五章 储集体评价与预测104

第一节 储集体的基本特征104

一、储集体的地质特征104

二、储集体的测井响应特征106

三、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138

第二节 储层空间的类型与分析155

一、储层空间地质特征155

二、储层空间类型划分156

三、轮南潜山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分布157

四、轮南潜山储集体的储层类型分布规律163

第三节 优质储集体的控制因素167

一、储集体物性演变167

二、优质储集体的主要控制因素169

第四节 储层评价与预测技术172

一、单井地质观察及孔、洞、缝数据库的建立172

二、测井储层评价方法181

三、地震的储层横向预测技术181

四、储集体地质物性综合分析187

第六章 油气富蒋规律与成藏条件189

第一节 高产稳产井的发现189

一、中部平台区的高产、稳产井——轮南8井区和轮古2井区油气藏189

四、启示190

三、桑(塔木)南斜坡带高产和稳产井——塔河3、4号油田190

二、桑塔木断垒高产、稳产井——垒3潜山油气藏190

第二节 油气类型与分布特征194

第三节 油气的生成和运移198

一、塔北隆起两套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198

二、轮南地区油气来源200

三、油气运移和聚集203

第四节 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208

第五节 油气藏基本类型与网(络)状油气藏模式210

一、“裂缝圈团”与网(络)状油气藏210

二、外区和前人对“裂缝圈团”和网(络)状油气藏的研究217

三、“裂缝圈闭”与网(络)状油气藏的初步认识220

四、网(络)状油气藏的分类位置及其勘探开发特点221

第六节 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223

一、高产、稳产井的测井地质特征223

三、高产、稳产井的地质特征和井位选择228

二、高产、稳产井的地震特征228

第七节 油气富集规律与成藏条件的预测技术方法240

一、储盖组合与油气富集程度相关分析240

二、地震资料模式识别及其与高产、稳产井相关分析245

三、含油气性评价方法247

第七章 轮南潜山含油远景评价249

第一节 含油远景综合评价方法249

一、有利储层沉积相带249

二、有利的岩溶地貌单元249

三、断层裂缝密集带——破裂作用强烈的地带249

四、构造、地貌高部位——地垒或“山梁”250

五、封盖条件250

六、油气显示良好的地带250

二、Ⅱ级区(很有利勘探区)251

一、Ⅰ级区(最有利勘探区)251

第二节 含油远景评价251

三、Ⅲ级区(有利勘探区)255

第三节 轮南潜山油气资源的经济分析256

一、轮南潜山油气资源潜力256

二、轮南潜山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条件257

三、轮南潜山油气资源经济分析257

第四节 勘探建议259

一、建立轮南8井区开发试验区259

二、探讨用直井“培育”高产、稳产井的经验260

三、西部研究区中建议3口意向井的井位261

四、探索轮南潜山西北部地区262

五、中部平台区可供选井位的意见266

结束语267

参考文献2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