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运动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实用运动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4328103.jpg)
- 曲绵域,于长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781071454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34页
- 文件大小:224MB
- 文件页数:1162页
- 主题词:运动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运动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运动医学的概念及发展史1
第一章运动医学的任务、内容和范围1
第一节运动医学工作的任务1
一、运动医学的目的与任务1
二、运动医学的服务对象1
三、运动医学的主要学科及其任务分工1
第二节运动医学的工作内容和组织1
一、对参加体育锻炼者进行体格检查1
目录1
七、比赛时的兴奋剂检测2
十一、运动医学的学术团体2
十、运动医学工作的组织2
九、进行运动医学的科学研究工作2
八、组织并指导医院、疗养院及疗养地的医疗体育工作2
五、卫生宣传工作2
六、组织比赛时的医学服务工作2
四、对运动场地进行卫生监督2
三、防治运动伤病及一般疾病2
二、体育教学或训练课的医学检查2
第二章运动医学发展史3
第一节中国古代医疗体育史3
第二节中国现代运动医学史4
第三节国际运动医学史4
三、肌肉收缩与作功6
二、动力性工作与静力性工作6
一、转动与平动6
第一章身体运动的基本特征6
第二篇体育运动的生物学基础6
第一节动作的基本型与肌肉工作6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完成7
一、运动单位7
二、兴奋-收缩耦联7
三、双丝滑行8
第三节肌纤维组成8
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8
二、肌肉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组成9
三、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组成的影响9
第二节能量供应的无氧和有氧过程11
二、有氧供能与线粒体内的氧化反应11
一、无氧供能与肌浆内的糖酵解11
一、肌丝滑行的机械能11
二、ATP的供能途径11
第一节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11
第二章身体运动的能量来源11
三、能源物质的容量和功率12
第三章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与运动能力13
第一节有氧代谢、无氧代谢和运动能力13
一、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大小13
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功率14
三、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量利用效率14
第二节用血乳酸值掌握运动时不同代谢能力14
一、安静时血乳酸水平15
二、运动后血乳酸水平15
第三节不同运动项目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的需求17
一、血乳酸指标在耐力训练中的应用18
第四节用血乳酸为指标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18
二、血乳酸指标在无氧代谢能力训练中的应用24
第五节最大强度运动中能量系统的相互影响和相对变化27
一、测定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方法的进步27
二、用整体和动力学的观点分析运动时能量系统的相互关系28
第六节总结29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31
第一节运动训练的原理和原则31
一、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31
二、训练是促使适应产生的手段31
三、超负荷原则和长期重复性原则31
二、运动时的不同反应特点32
一、安静时形态、机能的良性改变32
第二节训练水平提高的生理学标志32
第五章不同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33
第一节田径运动33
一、短距离跑33
二、中距离跑33
三、长距离跑33
四、超长距离跑33
五、跳跃和投掷33
第二节体操运动34
第三节球类运动34
第四节游泳运动34
第五节举重运动34
二、运动性疲劳的部位与变化36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36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36
第一节运动性疲劳36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39
四、不同时间和不同代谢类型运动项目的疲劳特点39
第二节恢复过程41
一、超量恢复学说41
二、应激学说的应用42
三、超量恢复学说和应激学说对训练的指导意义44
第三节总结44
第三篇高原训练的生理和医学问题45
第一章高原训练的历史与现状45
第一节国际高原训练进展概况45
第二节我国高原训练简况45
一、重力46
第二节高度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46
四、高度对气流的影响46
二、风阻力46
三、氧气压力46
第一节高原气候影响人体的因素46
三、高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46
二、高原对气温、湿度的影响46
一、高原对大气压、氧分压的影响46
第二章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6
第三章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基础48
第一节呼吸系统48
一、肺通气量与肺活量48
二、血气48
三、最大摄氧量(VO2max)48
四、肺动脉压49
三、血压49
五、心搏量和心输出量49
四、缺氧性通气反应(Hypoxic ventilatoryresponse,HVR)49
一、心率49
第二节心血管系统49
二、运动心率49
六、超声心动图50
七、心脏面积50
八、心电图50
九、PWC17050
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50
十一、心肌β-MHC影响的基因表达50
二、红细胞总量(RCV)51
五、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51
四、2,3-DPG和氧至组织的释放51
三、血细胞比容(Hct)51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51
第三节血液成分51
十二、心脏应激蛋白和心钠素51
六、红细胞变形能力52
七、总水分、血浆容量、总蛋白浓度52
第四节血液生化52
一、血乳酸52
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54
三、血尿素54
四、高原训练时的氧化物反应55
七、骨骼肌蛋白质和糖原含量56
六、骨骼肌α-actin基因表达56
五、肌肉中的蛋白质氧化56
四、肌肉缓冲能力56
三、骨骼肌的肌红蛋白浓度56
一、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变化56
第五节骨骼肌56
二、骨骼肌酶56
八、体重、肌肉和肌力57
第六节神经系统57
一、对大脑能量代谢的影响57
二、对视敏度、听敏度的影响57
三、对脑组织S0D的影响57
四、对脑功能的影响57
五、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57
第七节内分泌系统57
第八节尿液生化59
第十节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60
第九节免疫功能60
第四章高原训练的利与弊61
第五章高原训练的医务监督62
第一节预防疾病62
第二节消除疲劳的措施62
第三节营养问题62
一、合理均匀的饮食62
二、注重对铁的补充62
三、对维生素的补充63
四、对水的补充63
第六章高原训练中常用的机能测试指标64
第五节高原训练效果的保持时间65
第六节高原训练前后的负荷结构65
第四节间隔65
三、密度65
第七节如何提高再次高原训练的效果65
第八节高原训练中的辅助训练65
第一节高度65
二、强度65
一、训练量65
第三节负荷65
第二节时间65
第七章 高原训练实施中的有关因素65
第八章模拟高原训练66
一、低压舱技术66
二、配制低氧混合气的方法66
五、运动卫生68
四、病后的运动训练安排68
三、运动性疾病的防治68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评定68
一、运动实践中的生理和病理问题68
第一章运动医务监督概论68
第四篇运动能力的测试和评定68
六、运动员选材问题69
七、消除疲劳方法的研究69
八、运动医疗保健工作的组织方法69
第二章运动员的体格检查70
第一节体格检查的内容70
一、一般史和运动史70
二、体表和肌肉骨骼系统的检查70
三、人体测量72
五、各年龄组体格检查的重点73
四、内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检查73
第三章心肺功能试验75
第一节心功能试验75
一、列杜诺夫联合机能试验75
二、哈佛(Harvard)台阶试验75
三、自行车运动试验76
四、活动平板(跑台)运动试验77
五、RPE78
六、运动强度评定法78
第二节肺功能和气体代谢78
一、肺通气功能检查79
二、气体代谢检查82
三、少年运动员气体代谢的特点87
四、运动员不同训练状态时气体代谢指标的变化88
第三节屏息试验89
一、屏息试验的方法89
二、运动员屏息试验的数值89
三、屏息时心电图的变化90
第四节最大摄氧量90
一、VO2max的测定方法及其标准90
二、VO2max数值与各种影响因素92
三、VO2max的应用95
第五节无氧阈96
一、含义和原理96
三、测定方法及标准96
三、影响AT的各种因素99
五、AT的实际应用100
四、AT与VO2max的关系100
第六节Wingate无氧试验102
一、测定方法及其演变102
二、WAT的可靠性103
三、WAT与其他无氧试验结果比较103
三、尿蛋白的成分和身体机能的关系105
一、评定反应时指标的生理意义105
第二节反应时105
二、仪器的要求与操作常规105
一、尿蛋白和运动量的关系105
第一节尿蛋白105
第四章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指标105
二、尿蛋白和身体机能的关系105
三、反应时测试方法106
四、评定方法106
五、注意事项106
第三节血尿素106
三、运动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107
第五节肌力107
第四节血液流变学107
二、血液流变学的应用107
一、血液流变学概述107
一、等长测力法108
二、等张测力法108
三、等速测力法108
一、脑电图的频率、波幅和波形109
第七节脑电图109
一、评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状态)109
二、测定运动员神经-肌肉的疲劳109
第六节肌电图109
二、正常成人脑电图110
三、异常脑电图110
四、运动员脑电图的特点110
第五章各运动项目的机能评定111
第一节中长跑与马拉松111
一、中长跑与马拉松跑的特点111
二、机能评定的主要内容111
第二节自行车112
一、自行车运动的生理特点112
二、自行车运动员的形态、机能特征112
四、主要指标的评价113
三、自行车运动员机能评定的指标和方法113
第三节花样游泳114
一、形态114
二、柔韧素质的优劣与造型美和专项技术关系114
三、心肺机能指标114
第四节跳水114
一、一般体检115
二、形态特点115
三、眼科检查115
四、力量锻炼115
五、心理素质115
第五节潜水115
一、体格检查115
第六节冰雪116
二、常用几项生理指标检查116
三、潜水特殊疾病的防治116
一、机能评定内容117
二、各种项目所要求的机能特点117
三、主要机能指标的评定方法117
第七节摔跤与柔道119
一、摔跤、柔道的专项特点119
二、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应用119
三、机能评定内容119
第八节摩托车120
一、摩托车越野赛的专项特点及其对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素质要求120
二、机能评定内容120
一、足球运动的生理特点121
第九节足球121
二、机能评定的内容和特点122
三、优秀足球运动员机能评定的参考标准122
第十节篮球122
一、篮球运动的特点122
二、机能评定内容122
第十一节排球123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123
二、机能评定123
第十二节羽毛球124
一、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对生理机能的影响124
二、机能评定内容124
一、乒乓球运动的生理特点125
二、评定内容125
第十三节乒乓球125
第十四节手球126
第十五节棒、垒球127
一、棒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127
二、机能评定内容和特点127
第五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妇女的体育锻炼129
第一章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129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129
一、中枢神经系统129
二、心脏血管系统129
三、呼吸系统129
四、运动器官131
一、学龄期儿童锻炼特点133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特点133
二、青春期少年的锻炼134
三、运动塑造健美134
四、锻炼有助长高139
五、形体美的调整140
第三节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问题148
一、开始专项训练和比赛的年龄148
二、早期专项训练的目的148
三、少年运动员的运动量安排148
第四节儿童、青少年医务监督问题148
一、对少年运动员必须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148
二、少年运动员的体检149
三、加强现场观察及检查149
四、负荷后的检查149
第二节运动是老年人通向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150
第三节运动锻炼对老年人的好处150
四、运动器官150
一、增强老年人心肺功能150
第二章老年人的体育锻炼150
二、心脏血管系统150
一、中枢神经系统150
第一节老年人的解剖生理特点150
三、呼吸系统150
二、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能力151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良好作用151
四、对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的良好作用151
第四节老年人运动的方式152
一、太极拳152
二、健身跑152
第五节老年人运动锻炼的注意事项153
三、步行153
第六节运动处方154
一、什么是运动处方154
二、运动处方一般包括的内容154
三、运动锻炼的监控154
四、有氧运动155
第三章妇女的体育锻炼157
第一节女子生长发育和各系统功能的特点157
第二节女子月经与运动的关系157
一、运动员初潮年龄157
二、月经失调与运动157
第三节女运动员的妊娠和生育158
第四节运动造成乳腺、生殖器官的损伤159
第六篇运动医疗保健160
第一章运动医疗保健工作内容160
第一节体格检查和机能评定160
第二节卫生安全指导和宣传教育160
第三节 常见伤病及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160
一、肠道传染病160
二、应激性腹泻161
三、呼吸道传染病161
四、虫媒传染病161
六、其他162
五、蠕虫病162
第四节竞赛医学服务163
第五节现场急救技术164
第二章队医的工作方法165
第三章运动卫生166
第一节运动训练卫生166
一、循序渐进166
二、系统性166
三、全面性166
一、场馆建设应符合运动项目要求167
二、照明167
三、空气167
第三节运动场地卫生167
五、辅助建筑167
六、服装167
四、体育器械及其放置要符合卫生要求167
三、皮肤和牙齿卫生167
二、饮食卫生167
一、生活制度167
第二节运动员个人卫生167
四、个别对待167
四、睡眠167
七、锻炼168
第四节运动员自我身体检查168
第四章慢性病和体育运动170
第一节运动的禁忌证170
第二节心血管疾病170
一、安排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体育活动时的注意事项170
二、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安排170
一、哮喘175
三、慢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体育运动时的注意事项175
第三节呼吸系统疾病175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6
三、肺结核176
四、胸膜炎176
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176
一、溃疡病和胃炎176
二、慢性肝炎176
第五节代谢疾病176
一、肥胖症176
二、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177
三、糖尿病177
第六节其他177
一、运动员心脏增大的原因179
第一节运动员心脏179
第五章运动心脏学179
二、运动员心脏的主要表现181
三、女运动员心脏增大181
第二节运动心脏基础研究182
一、运动心脏重塑细胞表型变化特征182
二、运动心脏重塑心肌初级和次级应答基因表达特征183
三、运动心脏形成的自分泌和旁分泌机制183
四、运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184
五、急性运动致心脏损伤的保护机制184
第三节运动员心脏X线检查185
第四节运动员心电图189
二、窦性心动过速190
三、窦性心律不齐190
一、窦性心动过缓190
四、游走性节律点191
五、右房心律192
六、左房心律193
七、房室交界性逸搏193
八、房室交界性心律193
九、室性逸搏193
十、室性心律193
十一、过早搏动193
十二、阵发性心动过速194
十三、心房颤动196
十四、心房扑动196
十五、窦房阻滞196
十六、房室传导阻滞196
十七、右束支传导阻滞198
十九、预激综合征200
十八、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00
二十、QRS高电压201
二十一、心脏早复极201
二十二、心室复极异常202
第五节动态心电图203
一、仪器及使用方法203
二、运动员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与常规心电图的比较203
三、动态心电图与运动试验比较204
四、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动态心电图的特点204
五、动态心电图对有症状运动员的诊断价值204
六、性别和不同运动项目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204
第六节超声心动图205
二、超声心动图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206
一、运动心脏学常用的超声心动技术206
第七节心缩间期209
第八节运动员心脏猝死210
第七篇运动员的合理营养215
第一章运动员合理营养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内容215
第一节合理营养在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健康方面的作用215
一、与运动能力下降有关的营养因素215
二、合理营养有助于提高运动能力215
三、营养措施加速运动后恢复216
第二节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216
一、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应满足需要216
二、食物应当是营养平衡和多样化的216
第三节运动员合理营养的工作和研究内容217
五、运动员的进食时间应考虑消化机能和运动员的饮食习惯217
四、一日三餐食物能量的分配应根据运动训练或比赛的任务安排217
三、食物应当是浓缩的、体积重量小217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219
第一节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219
第二节运动能量和总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219
一、直接测热法219
二、间接量热法219
三、采用心率间接测定法220
四、双标水测定能量消耗法220
第三节运动能量的来源220
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备221
一、运动员的能量需要量221
第五节运动员能量的需要量及其评定221
五、膳食221
三、训练水平221
二、肌纤维类型221
一、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221
第四节运动时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221
二、运动员能量营养的评定222
第六节能量营养与运动能力222
一、控制体重222
二、指导训练222
三、运动疲劳的预防和延迟222
四、能量摄入不当222
第七节不同运动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222
第二节运动中糖营养的特殊生理功能226
第一节糖的概念226
第三章运动与糖(碳水化合物)226
第三节糖的代谢227
一、运动中糖的氧化供能分为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两个过程227
二、血糖的调节227
三、低血糖的表现及其防治227
第四节补糖的意义、方法和作用227
一、补糖的目的和意义227
二、与糖代谢有关的疲劳机制228
三、补糖的方法与措施228
四、外源性糖氧化的限制因素228
第五节运动员的糖需要量228
二、食物中糖的主要来源229
一、糖血指数229
第六节糖的食物来源229
第四章运动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231
第一节概论231
第二节运动对蛋白质代谢及需要量的影响231
一、影响运动员蛋白质需要量的因素231
二、运动员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及其对需要量的影响231
三、运动员蛋白质的需要量232
第三节蛋白质和氨基酸补充剂的强力作用232
一、补充蛋白质和氨基酸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32
二、过量补充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副作用234
第四节运动员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的保障234
三、脂肪的代谢236
二、脂肪的生理功能236
一、脂肪的概念236
第五章运动与脂肪236
第一节脂肪的概念、生理功能和代谢236
第二节运动中脂肪营养的作用与代谢238
一、运动中脂肪营养的作用238
二、运动中的脂肪代谢239
第三节运动对脂肪需要的影响241
第四节运动员的脂肪需要量241
第五节脂肪的食物来源241
第六章运动与水和电解质243
第一节运动员水和电解质代谢的特点243
一、运动员水代谢的特点243
二、运动员电解质代谢的特点243
第三节运动补液245
二、补液的方法245
一、补液的指征245
第二节运动性脱水和预防245
三、运动性脱水的预防245
二、运动性脱水的表现245
一、运动性脱水的原因245
三、运动饮料246
第七章运动与矿物质249
第一节运动与钙营养代谢和需要249
一、钙的含量和分布249
二、钙的吸收和排泄249
三、钙的生理功能249
第二节运动与铁营养代谢和需要250
六、钙的食物来源250
一、铁的含量和分布250
四、运动员钙代谢的特点250
五、运动员钙的供给量250
二、铁的吸收、转运和排泄251
三、铁的生理功能251
四、运动员铁代谢的特点252
五、运动员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252
六、铁的食物来源252
第三节运动与锌营养代谢和需要252
一、锌的含量和分布252
二、锌的吸收和排泄253
三、锌的生理功能253
四、运动员锌代谢的特点253
一、硒的含量和分布254
三、硒的生理功能254
二、硒的吸收和排泄254
五、运动员锌的需要量和供给量254
第四节运动与硒营养代谢和需要254
六、锌的食物来源254
四、运动员硒代谢的特点255
五、运动员硒的需要量和供给量255
六、硒的食物来源255
第八章运动与维生素258
第一节概论258
第二节运动对维生素代谢和需要量的影响259
一、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259
七、烟酸260
六、维生素B2260
八、维生素B6260
九、维生素C260
四、维生素K260
三、维生素E260
二、维生素D260
五、维生素B1260
三、维生素与肌肉损伤261
六、超大剂量维生素261
五、内分泌261
四、与抗氧化作用有关的维生素261
第四节运动员维生素的营养状况和保障措施261
二、维生素补充与运动员免疫功能改善261
一、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261
第三节维生素营养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61
十一、其他261
十、叶酸和维生素B12261
五、注意预防过量运动263
四、注意铁营养263
三、液体的补充263
二、糖原储备量对运动耐力极为重要263
一、运动员能量消耗大263
第一节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特点263
第九章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263
第二节力量项目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特点264
一、膳食应提供丰富的蛋白质264
二、营养补剂264
第三节灵敏、技巧项目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特点264
四、运动训练中营养建议265
三、训练和比赛前的营养建议265
五、运动后的营养措施265
第五节 自行车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265
一、能量265
第四节球类项目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特点265
二、糖原负荷265
第六节游泳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266
一、能量266
二、碳水化合物(糖)266
三、慢性肌糖原耗损与过度训练266
四、蛋白质266
五、微量营养素266
第七节 冰雪项目运动员的营养需要特点267
一、运动员赛前饮食营养与竞赛能力269
三、比赛期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269
二、赛前预防和推迟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269
第一节运动员在比赛期的膳食营养269
第十章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的营养269
四、比赛前期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270
五、比赛当日赛前一餐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270
六、比赛途中的饮食营养措施271
七、比赛后的饮食营养措施271
第二节运动后营养恢复措施271
一、肌肉能源物质储备271
二、水合状态272
三、肌肉蛋白质合成272
四、肌肉损伤272
五、氧化应激272
六、免疫功能272
一、热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膳食营养273
第三节运动员在特殊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膳食营养273
二、高原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问题和措施275
第四节运动员旅行中的营养问题和措施279
一、食物的可利用性和安全性280
二、体重变化280
三、脱水280
四、时差280
五、腹泻和其他感染性疾病281
六、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281
七、制定进食措施和策略281
二、代谢性过度训练282
四、过度训练的监测和预防措施282
三、过度训练综合征282
一、机械性过度训练282
第五节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时的营养干预措施282
五、过度训练的治疗283
第十一章不同人群运动的膳食营养问题与措施284
第一节妇女运动与营养284
一、能量摄入不足284
二、铁缺乏284
三、钙缺乏285
四、女运动员三重综合征285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286
一、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特点286
二、儿童青少年运动员营养素的需要286
三、我国儿童青少年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及改进措施288
二、老年人运动与宏量营养素290
三、老年人运动与微量营养素营养290
第三节老年运动与营养290
一、老年人运动与能量平衡290
第十二章运动、营养与体重292
第一节如何决定运动员的适宜体重292
第二节身体成分中体脂的评定293
第三节运动员减体重的适宜程度293
第四节运动员快速减轻体重期对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293
一、运动员采用的减体重措施293
二、快速减体重的医学问题293
第五节运动员长期控制体重对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295
第六节神经性厌食和食欲过盛对健康的影响295
一、神经性厌食295
三、对发生致病性控体重行为应采取的措施296
一、合理减体重措施中关键的问题是减体重的速度和安全平衡的营养296
第八节运动员控制体重和减体重期的饮食营养措施296
第七节致病性的减体重行为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96
二、致病性控体重行为的早期表现和认识296
一、运动员的致病性控体重行为296
二、神经性食欲过盛296
二、减体重期饮食的具体安排和举例297
第九节运动员增体重的营养措施297
第十三章运动、营养与慢性病298
第一节概论298
一、我国慢性病流行情况298
二、运动和营养在慢性病发生中的作用298
三、健身防病的体力活动量298
二、运动与肥胖299
一、膳食营养与肥胖299
第二节运动、营养与肥胖299
四、健身防病的合理膳食营养299
三、减肥饮食处方300
四、减肥运动处方300
第三节运动、营养与心血管病300
一、运动与心血管病300
二、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病301
三、防治心血管病的运动推荐量301
四、防治心血管病的膳食营养策略301
第四节运动、营养与糖尿病302
一、运动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302
二、糖尿病人运动处方302
第五节运动、营养与骨质疏松303
一、运动和营养因素对骨代谢的影响303
三、糖尿病人膳食营养策略303
二、运动在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304
三、营养因素在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304
第十四章运动员营养状况的评定306
第一节营养调查的目的306
第二节营养缺乏的过程及其防治措施306
一、营养缺乏的原因306
二、营养缺乏发展的过程306
三、运动员营养缺乏的特点306
四、营养缺乏的早期表现306
五、营养缺乏的防治措施307
第三节营养调查的方法307
一、膳食调查307
二、体格检查308
三、生化检测309
第一章概论315
第一节竞技体育中药物使用的历史315
第八篇竞技体育中的药物滥用及其控制315
第二节兴奋剂的定义316
第三节竞技体育中使用的药物的分类316
一、国际奥委会禁用的药物名单316
二、实用的药物分类方法319
第二章刺激剂321
第一节局部麻醉药321
第二节拟交感药(苯丙胺)321
第三节黄嘌呤类药322
第四节拟交感胺类药322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323
一、合成类固醇的功能分离324
第三章蛋白同化制剂324
第一节雄性/合成类固醇324
二、雄性/合成类固醇的生理作用325
三、关于雄性/合成类固醇的强力作用的研究326
四、雄性/合成类固醇的副作用327
第二节β2-激动剂332
第四章为特殊目的使用的药物334
第一节利尿剂334
一、运动员使用利尿剂的目的334
二、利尿剂所产生的与运动相关的副作用334
第二节β阻断剂335
一、β阻断剂的作用原理335
四、β阻断剂的副作用336
三、β阻断剂对运动能力的作用336
二、运动员使用β阻断剂的原因336
第五章延续运动时间的药物337
第一节麻醉止痛剂337
一、吗啡(morphine)337
二、可待因(codeine)337
三、半合成麻醉止痛剂338
四、合成麻醉止痛剂338
第二节非麻醉止痛剂338
第六章 内源性药物的使用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339
第一节睾酮和双氢睾酮339
第二节促性腺激素339
第三节人体生长激素339
二、EPO对运动能力的作用340
三、滥用rHuEPO的副作用340
一、EPO的结构及其人工合成340
第四节红细胞生成素340
四、rHuEPO的检测341
第七章结语343
第九篇运动性疾病344
第一章过度训练344
第一节名称和概念344
第二节症状和类型344
第三节检查所见345
第四节原因346
第五节发生机制346
一、大脑皮层紊乱学说346
五、糖原学说347
四、氨基酸色氨酸减少学说347
三、谷酰胺学说347
二、神经内分泌学说347
六、训练单调学说348
七、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学说348
八、心理生物现象学说350
九、细胞因子学说351
第六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54
第七节预防和治疗354
第二章过度紧张355
第一节类型355
一、单纯虚脱型355
二、昏厥型355
三、脑血管痉挛型355
第二节预防356
五、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356
四、急性胃肠道综合征356
第三章运动与非创伤性意外357
第一节运动与心血管意外357
一、运动时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常见疾病357
二、原因358
三、预防359
第二节运动与脑血管意外360
第三节运动与其他非创伤性意外360
第四章运动员高血压361
第一节流行病学调查361
第二节常见原因362
一、运动性高血压362
二、少年性高血压362
第三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63
六、肾炎所致高血压363
三、反应增高者363
四、高动力状态所致高血压363
五、原发性高血压病363
第四节预防和治疗364
第五章运动性哮喘365
第一节定义和发生率365
第二节临床症状和肺功能表现365
第三节病理生理变化和病因机制365
第四节运动训练和EIA367
第五节诊断367
第六节防治措施367
一、药物防治367
二、运动367
第一节病例示例369
第六章运动与自发性气胸369
第二节临床特点370
第三节病理变化370
第四节预防和治疗370
第七章运动员贫血372
第一节诊断标准和检出率372
第二节原因372
一、血浆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372
二、血红蛋白合成减少372
三、运动引起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374
第三节影响因素374
一、运动项目374
四、训练状态对Hb水平的影响375
二、加大运动量训练375
三、营养补充对贫血的影响375
第四节临床症状376
第五节实验室检查376
一、周围血象检查376
二、血液生化检查376
三、有氧代谢检查376
第六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79
一、运动员贫血的诊断379
二、运动员贫血的鉴别诊断379
第七节预防和治疗379
一、预防措施379
二、治疗措施379
一、个体差异381
二、运动项目381
第一节定义和概况381
第二节影响因素381
第八章运动性蛋白尿381
三、负荷量和运动强度382
四、机能状态382
五、年龄383
六、环境383
第三节蛋白尿的成分383
第四节发生机制383
一、外伤383
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383
三、肾血管收缩造成的缺血383
四、肾组织结构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负电荷的变化383
二、直立性蛋白尿384
一、病理性蛋白尿384
第六节追踪观察和预后384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管舒缓素的影响384
六、肾脏的一过性急性损害384
第五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84
第九章运动性血尿385
第一节定义、概况和发生率385
第二节影响因素385
一、运动项目385
二、负荷量和训练强度385
四、特殊原因的肾出血386
三、血尿的病程386
二、血尿的伴随症状386
一、血尿的持续时间386
第四节病程和伴随症状386
二、肾血管收缩造成的缺血386
三、肾脏位置的下移386
一、外伤386
第三节发生原因和机制386
四、外界环境因素386
三、身体适应能力386
四、随诊结果387
第五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87
一、诊断387
二、鉴别诊断387
第六节典型病例示例388
二、治疗和训练安排389
第七节预防和治疗389
一、运动性血尿的主要预防措施389
第十章运动性血红蛋白尿390
第一节症状和检查所见390
第二节训练因素与血红蛋白尿的关系390
第三节病因和发病机制393
第四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93
一、诊断要点393
二、鉴别诊断394
第五节预防和治疗394
一、预防措施394
二、治疗措施394
一、症状396
二、临床类型396
第一节肌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396
第二节临床特点396
第十一章运动性肌红蛋白尿396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397
第四节组织学和病理学所见397
第五节肌红蛋白尿与训练因素397
第六节病因和发生机制398
第七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99
第八节预防和处理399
第十二章运动性管型尿401
二、Robinson分类402
一、King分类402
第二节分类402
第十三章直立性蛋白尿402
第一节发生率402
第三节诊断403
一、汉氏法403
二、罗氏法403
三、伏氏法403
四、各项肾功能检查403
五、肾脏活检403
第四节原因404
第五节鉴别诊断404
第六节追踪观察和预后404
第七节病例示例404
二、下消化道症状的临床特点406
第二节流行病学调查406
第十四章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406
一、上消化道症状的临床特点406
第一节症状406
一、腹痛部位与肝脏增大的关系408
二、腹痛特点409
第三节影响因素409
一、胃排空409
二、内脏血流409
三、高温与脱水409
四、饮料409
第五节预防和治疗410
三、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机制410
二、治疗措施410
一、预防410
一、运动性腹痛的原因和机制410
第四节原因410
二、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机制410
第十五章运动性头痛412
第一节分类412
一、牵引和炎症性头痛412
二、肌肉收缩性头痛412
三、血管性头痛412
第二节机制413
第三节鉴别诊断414
第四节预防和治疗414
第一节月经时的主要变化415
第二节运动时性激素的急性反应415
第十六章运动性月经失调415
第三节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416
第四节运动性闭经416
第五节运动性月经失调的发病因素417
一、身体成分417
二、运动强度417
三、运动与月经初潮417
四、应激417
五、内分泌改变417
六、饮食因素417
第六节并发症及预防措施418
第七节发生机制418
第八节诊断和处理418
第三节常见原因420
第二节体温诊断标准420
第十七章运动员低热420
第一节运动员的正常体温420
第四节诊断步骤421
第五节预防和治疗421
一、预防421
二、治疗421
第十八章运动员直立性调节障碍422
第一节症状和检查所见422
第二节诊断和鉴别诊断422
第三节病因422
第四节训练安排和防治422
第十九章运动与晕厥424
第一节常见原因424
一、处理425
二、预防425
第三节处理和预防425
第二节诊断和鉴别诊断425
第二十章运动员病毒性疾病426
第一节病毒性感染疾病和免疫机制的特点426
第二节运动员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426
一、病毒性心肌炎426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9
三、其他病毒性疾病429
第三节病毒性感染对运动能力的影响429
第四节艾滋病人的运动和竞技430
一、运动对HIV患者的免疫系统的影响430
二、HIV感染者运动和竞技比赛时的传染性431
三、建议432
第二节停训后的生理反应433
第二十一章停训和减量训练后的医学问题433
第一节运动锻炼的生理适应433
一、心搏量434
二、心肌适应434
三、骨骼肌434
四、体温调节434
第三节减量训练的生理反应435
一、减少训练次数435
二、训练持续时间435
三、训练强度435
第四节停训和减量训练后的医学问题435
第二节特殊试验方法437
第三节运动性过敏症和胆碱性荨麻疹过敏症的异同437
第一节病例示例437
第二十二章活动性变态症437
第四节病因和机制439
第二十三章运动与恶性肿瘤441
第一节运动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作用441
第二节 与运动有关的可能助长恶性肿瘤的因素443
第二十四章运动与神经性厌食症444
第一节发生率和症状444
一、全身症状444
二、心血管症状444
三、肾功能异常444
四、胃肠道症状444
五、血液化验所见444
六、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改变444
第三节治疗445
第二节诊断和鉴别诊断445
七、内分泌变化445
第四节预后446
第五节预防446
一、教育儿童少年树立正确的减肥观念446
二、为儿童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446
三、早发现,早治疗446
第二十五章运动性低钠血症447
第一节发生率447
第二节实验室检查447
第三节原因和机制447
第四节预防和治疗447
三、体外电刺激449
一、运动和疲劳时NH3代谢449
第三节有关EIH的生理和临床问题449
五、训练因素449
四、功率449
第二节运动时影响氨生成的因素449
二、运动强度449
一、肌纤维类型449
第一节氨代谢的一般概念449
第二十六章运动性高氨血症449
二、肌肉内NH3450
三、肝内NH3450
四、脑内NH3450
五、NH3的代谢作用450
六、高氨血症的临床征候450
第二节原因452
第二十七章运动性紫癜452
第一节症状和部位452
第二十八章运动性中暑453
第一节中暑的一般类型453
一、热射病453
二、日射病453
三、热痉挛453
第二节运动性中暑的一些特征453
一、运动性中暑的临床症状453
二、EH的诊断453
三、EH的并发症453
二、治疗措施454
一、主要预防措施454
第四节运动性中暑的预防和治疗454
第三节不耐热的某些特征454
第二十九章运动性冻伤455
第一节冻伤症状及种类455
第二节预防455
第三节治疗455
第十篇运动创伤学457
第一章运动创伤的生物学基础457
第一节关节软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57
一、关节软骨的组织结构457
二、关节软骨的营养458
三、关节软骨的改变与关节运动的关系458
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与再生459
五、关节软骨的损伤病理460
六、关节软骨损伤与自身免疫病理466
七、关节灌洗液对关节软骨的影响468
八、关节软骨缺损修补的方法及生物工程软骨的应用469
第二节半月板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74
一、正常半月板的解剖生物学基础474
二、半月板撕裂不同修复方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77
三、半月板异体移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77
四、人工半月板移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78
第三节骨骺慢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79
一、有关解剖479
二、实验病理480
三、骨骺慢性损伤的病因学480
第四节韧带损伤和修复的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基础481
一、韧带的组织学类型481
三、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82
二、韧带断裂的修复与运动的影响482
四、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生物力学与康复基础483
五、侧副韧带止点重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84
六、韧带异体移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84
七、人工韧带在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及病理生理学基础486
第五节骨骼肌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91
一、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492
二、骨骼肌延迟性肌肉酸痛492
三、骨骼肌损伤的病理496
四、骨骼肌的纤维类型与运动497
五、骨骼肌的缺血与再灌注损伤497
第六节末端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00
一、腱及韧带止点的正常结构及解剖分型500
二、腱及韧带止点的功能501
三、临床病理及年龄的影响502
四、末端病的病因学502
第七节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基础503
一、骨组织的生物力学503
二、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504
三、胶原组织的生物力学505
四、膝关节的生物力学507
五、膝的韧带的保护作用和功能性稳定510
第八节运动创伤中细胞分化、反分化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512
一、运动创伤中的细胞分化、反分化现象512
二、基本概念介绍512
三、细胞分化过程和普通软组织创伤愈合的现代概念512
四、关节软骨细胞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分化与反分化513
五、创伤性异位化骨中的化生现象515
六、异体肌腱移植中的细胞分化与反分化516
七、半月板修复、人工半月板和完整异体半月板移植中的细胞分化和反分化现象516
八、细胞分化、反分化理论对运动创伤实践的意义517
第九节骨性关节炎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518
一、关节软骨细胞的反分化是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519
二、血清对培养软骨细胞反分化的影响519
三、创伤性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519
四、端粒酶在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520
五、细胞因子在创伤性骨性关节炎时的作用520
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骨性关节炎时的调控作用521
第十节基因治疗技术在运动创伤学中的应用521
一、目的基因521
二、基因治疗的载体选择523
一、运动创伤的分类527
第二章运动创伤学总论527
第一节运动创伤的防治概论527
二、运动创伤的防治重点529
三、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532
四、运动创伤的直接原因532
五、运动创伤的治疗原则534
六、运动创伤的预防原则535
七、运动创伤的统计535
第二节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运动创伤适应536
一、运动外伤后运动员的适应能力的概况536
二、适应的产生机制初探537
第三节各类运动项目中常见的运动创伤及其防治538
一、体操538
四、如何掌握运动员的适应能力538
三、如何利用机体的适应机制来治疗与预防运动外伤538
二、艺术体操542
三、技巧运动542
四、田径运动543
五、球类运动544
六、水中运动552
七、水上运动552
八、冰雪运动553
九、摔跤和柔道556
十、击剑557
十一、举重558
十二、自行车运动559
十三、射击运动559
十五、摩托车及汽车运动560
十四、射箭560
十六、拳击和散打561
十七、马术运动562
十八、武术562
十九、跳伞563
二十、无线电运动563
二十一、航模及海模运动563
第四节运动创伤的急救工作564
一、概述564
二、常见运动创伤的初步急救处理565
三、休克568
四、脂肪栓塞综合征570
五、复苏术570
一、急性创伤572
第五节运动员肌腱韧带及关节创伤的一般处理572
二、慢性创伤573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治疗运动小创伤中之应用573
四、玻璃酸钠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575
五、运动创伤中口服西药的应用575
第六节保护支持带及支具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576
一、支具使用方法576
二、保护支持带的使用方法578
第七节石膏与小夹板在治疗运动创伤中的应用580
一、石膏绷带固定法580
二、聚氨酯矫形绷带固定法581
三、小夹板固定法581
第八节 中草药在治疗运动创伤中的应用582
一、常用的中草药582
二、中草药的具体应用583
一、传统针刺法585
第九节针刺电针等在治疗运动创伤中的应用585
二、阿是穴斜刺在治疗骨骼肌损伤中的应用587
第十节运动创伤的诊断技术587
一、物理诊断588
二、CT诊断591
三、MRI诊断593
四、核素影像学诊断604
五、超声诊断608
六、膝关节造影术615
七、关节镜诊断技术616
第一节肩部运动创伤620
一、肩部的解剖620
第三章运动创伤各论620
二、锁骨骨折623
三、肱骨上端骨折624
四、运动员肱骨头骨骺分离症625
五、运动员喙突损伤625
六、肩关节前脱位625
七、肩关节复发性脱位626
八、运动员肩关节向前半脱位及肩关节松弛症627
九、运动员的单纯SLAP损伤与盂唇裂伤628
十、肩锁关节扭伤及脱位629
十一、肩锁关节骨关节炎631
十二、胸锁关节前脱位632
十三、肩袖创伤性肌腱炎(肩袖损伤)632
十五、冈上肌腱断裂(肩袖断裂)634
十四、钙化性肌腱炎634
十六、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及脱位635
十七、运动员肱二头肌断裂635
十八、运动员胸大肌断裂637
十九、运动员前锯肌损伤与肩胛下滑囊炎638
二十、肩关节后部的软组织损伤639
二十一、运动员肱骨皮质肥厚与撞击性骨疣639
二十二、肩关节周围炎640
二十三、胸小肌综合征640
二十四、运动员肩胛上神经麻痹640
二十五、运动员胸长神经麻痹640
二十六、运动员肩过度外展综合征640
二十七、射箭运动员臂丛神经麻痹640
二十八、关节镜在肩关节创伤中的应用641
第二节肱骨的投掷骨折645
一、损伤部位645
二、骨折的形状645
三、损伤机制646
四、治疗646
第三节肘部的运动创伤647
一、肘关节解剖647
二、肱骨髁上骨折647
三、肱骨内上髁骨折与骨骺分离649
四、桡骨小头骨折652
五、肘关节脱位652
六、肘关节习惯性脱位653
七、肘关节内侧肌肉韧带装置损伤654
八、肘关节创伤性滑囊炎656
九、肱骨小头软骨和骨软骨损伤657
十、肘滑车关节骨软骨骨折660
十一、肘关节骨关节病661
十二、运动员肱三头肌腱断裂663
十三、网球肘666
十四、肘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与骨化667
十五、鹰嘴部滑囊炎668
十六、肱二头肌远端止点断裂669
十七、关节镜在肘关节创伤中的应用669
第四节单杠的前臂卷缠损伤671
二、治疗672
三、预防672
一、单杠卷缠损伤的种类及伤因672
第五节腕和手部的运动创伤673
一、腕和手的解剖生理提要673
二、桡骨远端骨折677
三、腕舟状骨骨折678
四、掌骨骨折681
五、指骨骨折683
六、月骨脱位683
七、月骨周围脱位684
八、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684
九、运动员外伤性舟-月骨分离684
十、双杠运动员的反Bennett脱位685
十一、腕舟状骨复发性脱位686
十三、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断裂688
十四、示指掌指关节脱位688
十二、第二腕掌关节习惯性半脱位688
十五、指间关节扭挫伤及脱位689
十六、指的肌腱断裂689
十七、运动员的创伤性腱鞘炎691
十八、腱鞘囊肿693
十九、单纯尺侧腕伸肌腱背侧脱位693
二十、掌腱膜挛缩症695
二十一、手的职业性痉挛695
二十二、腕关节的创伤性滑膜炎695
二十三、腕凸症696
二十四、腕软骨盘损伤及下尺桡关节损伤696
二十七、关节镜在腕关节创伤中的应用698
二十六、尺桡骨远端骨骺炎698
二十五、舟状骨或月状骨骨软骨炎698
第六节脊柱的运动创伤700
一、脊柱的解剖及生理700
二、颈椎骨折脱位702
三、胸腰椎骨折706
四、运动员的脊椎椎板骨折(或峡部不连)与滑椎症708
五、运动员脊椎下关节突疲劳骨折710
六、椎间盘突出症710
七、运动员的脊椎棘突痛713
八、颈椎病714
九、急性腰扭伤714
十、运动员的腰背部肌肉筋膜炎715
十一、运动员的椎体缘离断症717
一、有关骨盆及髋部的解剖720
第七节骨盆及髋部的运动创伤720
二、髂骨嵴及翼部损伤721
三、运动员的骨盆部位撕脱骨折722
四、股骨小粗隆骨折723
五、运动员骨盆与髋部应力性骨折723
六、骶髂关节损伤723
七、臀部挫伤724
八、运动员慢性股骨头骨骺滑脱症724
九、运动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24
十、髂骨翼骨骺炎724
十一、坐骨结节骨骺损伤724
十二、运动员耻骨联合骨软骨炎725
十四、髂腰肌痉挛726
十五、髂腰肌小粗隆末端病726
十三、髂肌血肿与股四头肌麻痹726
十六、腰大肌下滑囊炎与弹响727
十七、弹响髋(臀肌挛缩症)727
十八、股骨大粗隆滑囊炎728
十九、梨状肌损伤综合征728
二十、髋关节半脱位729
二十一、运动员髋关节骨关节病729
二十二、髋关节单纯性滑膜炎730
二十三、髋臼唇撕裂730
二十四、髋关节镜在运动创伤中的应用730
第八节大腿部的运动创伤731
一、有关大腿部的解剖731
二、大腿后部屈肌损伤732
三、骑士捩伤734
六、运动员股四头肌下血肿735
四、运动员股四头肌挫伤735
五、股四头肌创伤性化骨性肌炎735
七、运动员股四头肌腱断裂736
第九节膝关节部的运动创伤736
一、膝关节的解剖生理736
二、运动员股四头肌腱断裂740
三、运动员的髌骨骨折及疲劳骨折744
四、运动员疼痛性二分髌骨745
五、高位髌骨747
六、运动员髌骨外伤性脱位及半脱位748
七、运动员的髌腱腱围炎与髌尖末端病751
九、Sinding Larsen-Johansson病755
十、运动员髌腱断裂755
八、运动员股四头肌腱止点末端病755
十一、胫骨结节骨软骨炎759
十二、伸膝腱膜纤维炎760
十三、膝关节斜束弹响762
十四、运动员胫骨结节撕脱骨折762
十五、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概述763
十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765
十七、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钙化(Pellegrini-Stieda病)768
十八、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768
十九、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769
二十、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的翻修772
二十一、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776
二十二、膝关节髁间棘撕脱骨折778
二十三、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780
二十四、膝关节旋转不稳781
二十五、膝关节半月板损伤786
二十六、异体半月板移植与人工半月板790
二十七、膝关节半月板囊肿793
二十八、膝半月板损伤与股骨髁软骨病794
二十九、运动员的髌骨软骨病795
三十、运动员单纯股骨滑车部软骨损伤801
三十一、膝关节骨软骨骨折805
三十二、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809
三十三、关节软骨缺损的修补810
三十四、膝损伤中的胫骨高位截骨术810
三十五、髌股关节滑膜嵌入综合征813
三十六、脂肪垫和翼状韧带的损伤与肥厚815
三十七、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815
三十八、膝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816
三十九、膝关节周围滑囊炎818
四十、腘窝囊肿819
四十一、髂胫束摩擦综合征820
四十二、运动员膝外侧疼痛综合征(不包括髂胫束摩擦综合征)820
四十三、鹅足腱弹响症822
四十四、运动员胫骨平台骨折823
四十五、膝关节外伤性全脱位825
四十六、膝关节骨折或脱位合并腘部血管损伤826
四十七、急性上胫腓关节脱位826
四十八、上胫腓关节扭伤827
四十九、膝关节纤维性强直827
五十、膝关节血管瘤829
五十一、关节置换在运动创伤晚期中的应用829
五十二、关节镜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832
一、胫骨前挫伤与血肿839
二、网球腿和小腿三头肌损伤839
第十节小腿部的运动创伤839
三、运动员的创伤性跟腱腱围炎841
四、运动员和演员的跟腱断裂(包括部分断裂)844
五、陈旧性跟腱断裂846
六、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851
七、胫前间隔和小腿外侧间隔综合征855
八、小腿感染与胫前间隔综合征858
九、运动员小腿间歇跛行858
十、肌疝858
十一、关节镜在运动员小腿创伤中的应用858
一、踝足部解剖提要860
第十一节踝及足部的运动创伤860
二、踝关节韧带损伤864
三、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871
四、慢性踝关节内侧不稳871
五、慢性下胫腓关节分离871
六、踝关节骨折872
七、运动员内踝疲劳骨折874
八、运动员踝关节骨关节病874
九、运动员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879
十、距骨骨软骨损伤(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及切线骨软骨骨折)880
十一、腓骨肌腱外伤性脱位882
十四、腓骨长短肌腱断裂884
十五、胫后肌腱断裂884
十三、胫后肌腱外伤性脱位884
十二、腓骨肌腱弹响884
十六、足踝部滑囊炎885
十七、运动员足跗间关节扭伤885
十八、距骨脱位与距骨骨折脱位886
十九、距骨外突骨折888
二十、跖跗关节脱位888
二十一、第五跖骨结节骨折889
二十二、第五跖骨近1/3骨干骨折889
二十三、?内侧种子骨骨折890
二十四、运动员跟骨前上突骨折与第二跟骨损伤890
二十五、跖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892
二十六、足舟骨疲劳性骨折893
二十九、运动员足的副舟骨损伤894
二十八、运动员距骨颈疲劳性骨折894
二十七、运动员副腓骨疲劳性骨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