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设计方法与实施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设计方法与实施](https://www.shukui.net/cover/9/30358203.jpg)
- 王永炎,杜晓曦,吕爱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374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16页
- 文件大小:398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中成药-评价-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设计方法与实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发展历程1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概念的演变1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发展历史1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2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整体规划4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目的和原则4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范围和方法5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按照评价目的的分类5
四、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系统思考与整体规划6
五、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与中药产业11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定位13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定位的含义13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定位的确定15
第四节 中药Ⅳ期临床试验与上市后临床再评价17
一、中药Ⅳ期临床试验政策法规要求17
二、中药Ⅳ期临床试验与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关系18
第五节 基本药物目录制度与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19
一、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9
二、基本药物制度与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关系20
第六节 药物流行病学与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21
一、药物流行病学常用的研究方法21
二、药物流行病学在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的应用22
第一篇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27
第一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设计方法与实施27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的必要性28
一、国家法规要求28
二、中药上市前安全性研究的局限性29
三、企业及品种自身需求29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的特点29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29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30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30
四、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和特点32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设计及实施33
一、药品上市后的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33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及实例34
第四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试验设计及实施40
一、队列研究40
二、病例对照研究50
三、巢式病例对照研究59
四、病例队列研究62
五、病例交叉设计66
六、病例-时间-对照设计68
七、真实世界研究71
八、横断面研究73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指标75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指标选择常见的问题75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指标的选择76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指标的记录与判断79
四、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指标的分析82
第六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整体评价83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整体评价的内容83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整体评价的方法84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87
第二章 安全性监测信号的数据挖掘及预警92
第一节 国内外药物警戒研究现状93
一、药物警戒概念阐释93
二、药物警戒目的94
三、国内外药物警戒管理规范94
四、药物警戒方法概述97
第二节 中医药学传统“药物警戒”观101
一、误汗及汗法禁忌101
二、误吐及吐法禁忌106
三、误下及下法禁忌109
四、对中药药物警戒的建议115
第三节 基于数据挖掘与信号检测的药物警戒技术方法116
一、基于信号检测技术的不良反应分析116
二、数据挖掘与信号检测结果的解读121
三、数据挖掘与信号检测的研究实例121
第三章 基于人群免疫毒理学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127
第一节 人群免疫毒理学研究概况127
一、人群免疫毒理学的概念127
二、人群免疫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28
三、人群免疫毒理学研究的难点130
四、人群免疫毒理学研究对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的重要性131
第二节 国内外药物免疫毒理学相关指导原则介绍132
一、ICH免疫毒性评价指导原则132
二、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134
第三节 人群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与评价145
一、免疫毒性作用的评价原则145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中人群免疫毒理学评价方法146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中人群免疫毒理学检测方案150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与过敏反应155
一、中药注射剂致重症过敏反应的发生现况155
二、中药注射剂致敏因素分析与致敏原研究进展156
三、重症过敏反应的病理机制及致敏原判断技术研究进展156
四、上市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检测及预防技术158
第五节 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与易感基因研究160
一、概述16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61
三、基因指纹学说在过敏原检测中的应用161
四、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个体差异与HLA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162
第六节 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原的个体化筛选162
一、研究意义162
二、研究方法163
三、结果解读164
第四章 中药上市后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172
第一节 概述172
一、药品风险的概念172
二、药品风险评估的概念172
三、药品风险管理的概念172
第二节 国内外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2
一、美国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2
二、欧盟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4
三、日本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4
四、澳大利亚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5
五、我国的药品风险管理制度175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风险因素分析176
一、药品风险的起因和分类176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风险因素的特点及与化学药品不同之处177
第四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风险管理程序和方法178
一、风险评估178
二、风险控制181
三、风险交流182
四、风险评估后的效果回顾183
第五节 药品风险管理计划183
一、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定义183
二、国外药品风险管理计划介绍183
三、药品风险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184
四、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实例185
第六节 药品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思考189
一、完善科学的药品再评价机制189
二、强化风险意识,促进合理用药189
三、建议加强体系建设,实现审批与再评价的有机结合189
第二篇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193
第五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设计方法与实施193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概况193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存在的问题193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研究目的的确定195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中研究方法的选择195
四、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的设计要点196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常用试验设计类型196
一、随机对照试验196
二、序贯试验设计217
三、适应性试验设计221
四、队列研究225
五、富集试验设计226
六、比较效益研究228
七、实效研究233
八、病例对照研究234
九、真实世界研究235
第六章 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探索性研究243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概述243
一、证候的概念与特征243
二、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存在的问题245
三、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的必要性245
四、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目的246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模式探索246
一、病证结合临床再评价模式247
二、证候中药临床再评价模式247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证候临床再评价方法探索247
一、中医四诊信息量表的研制248
二、证候临床再评价指标的选取250
三、证候临床再评价数据分析的方法250
第七章 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254
第一节 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与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255
一、群体药代动力学的含义255
二、群体药代动力学与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区别256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与中药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257
第二节 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用法用量再评价中的应用257
一、中药用法用量再评价现状257
二、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用法用量再评价中的意义259
三、中药人体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262
第三节 中药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263
一、样本采集方案设计263
二、血液样本分析试验方案设计264
三、数据分析方案设计268
第四节 中药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270
一、血液样本的采集270
二、血液样本的分析271
三、血液样本分析数据的统计279
四、统计软件的选择和数学模型的建立279
第五节 中药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指标选取280
一、Ⅰ类中药新药测定指标选取280
二、Ⅴ类有效部位中药或复方PPK测定指标的方法和原则280
第六节 中药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时曲线的拟合方法281
一、中药/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282
二、中药人体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时曲线的拟合方法283
第三篇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再评价297
第八章 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再评价297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概述298
一、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类型298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制定目的和应用领域299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研究要点302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目的和内容313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核心要素313
一、成本314
二、收益316
三、贴现318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318
一、药物经济学评价设计318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321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分析方法324
四、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步骤325
五、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的外推性326
第五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存在的问题327
一、偏倚及其控制327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具有时效性327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具有地域性327
四、其他问题327
第六节 药物经济学在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的应用328
一、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必要性328
二、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常用的分析方法328
三、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常见的研究模式329
第七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实例分析330
一、基于CURVES研究分析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成本-效果分析330
二、在荷兰婴儿中进行的肺炎球菌疫苗的成本-效果分析333
三、舒马曲坦片治疗偏头痛的成本-效益分析337
四、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的成本-效用分析342
五、6种中药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344
第四篇 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与特殊人群用药评价353
第九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合理用药评价353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概况353
一、临床合理用药概述353
二、临床合理用药发展进程353
三、中药上市后应用现状354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的意义354
一、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的必然趋势354
二、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的现实意义355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遵循原则及WHO干预措施355
一、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遵循原则355
二、WHO提倡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359
第四节 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内容与方法359
一、合理用药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359
二、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的主要内容361
三、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方法364
第十章 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用药评价370
第一节 特殊人群药物动力学特点371
一、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药物动力学特点371
二、儿童的药物动力学特点373
三、老年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374
四、肝病患者的药物动力学特点375
五、肾病患者的药物动力学特点376
第二节 特殊人群用药原则和要点378
一、妊娠期用药原则和要点378
二、哺乳期用药原则和要点380
三、儿童用药原则和要点380
四、老年人群用药原则和要点382
五、肝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和要点383
六、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原则和要点385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用药评价目的及内容386
一、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用药评价目的386
二、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用药评价内容387
第四节 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安全性评价方案设计特点388
一、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388
二、特殊人群中药上市后安全性方案设计特点388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特殊人群有效性评价方案设计特点394
一、试验病例数394
二、病例相关标准的规定395
三、剂量及依从性395
四、给药方案395
五、评价指标及观察指标395
六、有效性评价396
七、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数据要求396
第五篇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共性技术401
第十一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文献研究401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再评价与循证医学401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再评价的意义401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文献研究与循证药学评价402
第二节 中医药文献的特点与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再评价402
第三节 文献评价流程403
一、确定文献评价的目的403
二、制订检索计划404
三、全面查找证据406
四、文献筛选407
五、文献质量评价408
六、资料提取411
七、资料分析411
八、形成文献评价研究报告411
第四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要点411
一、安全性文献评价要点411
二、有效性文献评价要点412
三、经济学文献评价要点413
第五节 文献研究报告撰写框架414
一、文献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414
二、系统评价415
三、证据体评价416
四、传统综述417
第六节 文献评价报告范例418
一、系统评价范例418
二、传统综述范例421
第七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文献数据库的建立422
一、收集文献422
二、文献筛选422
三、质量评价423
四、信息提取423
五、术语规范423
六、数据库的应用424
第十二章 国家基本药物、医疗保险制度与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425
第一节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425
一、基本药物概念的产生和发展426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成功模式427
三、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430
第二节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435
一、国外典型的医疗保障模式436
二、中国医疗保障制度437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政策438
第三节 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的上市后临床再评价439
第十三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伦理学问题441
第一节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必要性442
一、伦理审查的目的及意义442
二、临床医疗与临床科研443
第二节 临床研究伦理原则443
一、临床研究伦理准则443
二、临床研究伦理国际指南和中国法规444
第三节 研究方案的伦理共性问题445
一、研究的科学设计与实施445
二、风险与受益445
三、知情同意447
四、招募受试者448
五、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449
六、隐私和保密450
七、涉及弱势群体的研究450
八、涉及特殊疾病患者群、特定地区人群或族群的研究450
第四节 各类研究设计的伦理学问题451
一、观察性研究的伦理学问题451
二、实验性研究的伦理学问题453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伦理学特点455
一、中药制剂为多成分混合物455
二、中药的长期临床使用经验455
三、对照药尽量不使用安慰剂455
四、中西合药应符合伦理学要求456
五、再评价时应注重患者的风险与受益456
六、遵循国际原则,与国际接轨456
七、知情同意书应客观说明中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456
第十四章 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皮试和0期临床试验458
第一节 皮试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458
一、中药注射剂皮试的意义458
二、中药注射剂皮试方案设计459
三、鱼腥草注射液皮试方案实例461
第二节0期临床试验方法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应用466
一、中药注射剂0期临床试验的意义466
二、0期临床试验方法与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方案设计468
三、0期临床试验方案实例469
第十五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样本含量估算476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样本含量估算的基本要求476
第二节 样本含量估算考虑的基本要素477
一、研究目标477
二、设计类型477
三、统计假设478
四、主要指标478
五、具有临床意义的差异478
六、需考虑的其他因素478
第三节 样本含量估算的原理479
一、精度分析479
二、效度分析479
三、概率评估479
第四节 样本含量估算的流程480
一、明确采用单侧或双侧统计检验480
二、再评价方案的设计480
三、设定检验效能及显著性水平480
四、估计预期作用的大小480
五、计算样本含量大小480
六、样本含量的估算480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再评价样本含量估算方法481
一、指标评价的样本含量估算481
二、证候评价的样本含量估算485
三、横断面调查的样本含量估算485
四、生活质量评价的样本含量估算486
第六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样本含量估算方法487
一、常见安全性评价设计方法的样本含量影响因素487
二、样本含量的估算方法489
第七节 样本含量估算实际操作中的难点问题489
一、组间比例不同489
二、病例脱落或失访样本含量调整490
三、中心间样本例数不同490
四、小概率事件问题490
五、临床界值的确定490
第八节 应用统计软件计算样本含量490
第十六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实施的质量控制与保证492
第一节 质量控制与保证概况492
第二节 质量控制与保证要求493
一、完善标准操作规程与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493
二、制订检查标准与计划,构建质量保证体系494
三、制订伦理委员会审查技术SOP495
四、明确职责与分工495
五、完善相关法规与监管措施496
第三节 影响质量控制与保证的因素497
一、法规和监管因素497
二、申办者因素497
三、研究者/研究机构因素498
四、伦理委员会因素498
第四节 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499
一、健全完善质量控制标准499
二、制订质量保证检查计划499
三、选择优秀的研究团队500
四、重视研究资料的保存与管理502
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管理的质量503
六、完善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法规体系504
七、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505
八、标准化和规范化认证505
九、加强研究人员的培训与管理506
第五节 对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的评价506
一、重要文件的完整性、规范性、先进性506
二、质量保证体系的执行及落实情况507
三、研究文件的管理与保存508
第六节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过程质量控制508
一、概述508
二、研究起始阶段的质量控制509
三、研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510
四、研究总结阶段的质量控制511
第十七章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采集、管理及分析512
第一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数据采集和管理的主要环节513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管理计划513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库的建构与确认514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录入与核查516
四、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疑问与确认517
五、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编码518
六、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质控检查518
七、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数据审核与锁定519
第二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混杂因素及缺失数据的分析方法520
一、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混杂因素的分析方法520
二、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缺失数据的分析方法522
第三节 前瞻性设计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数据分析528
一、生存时间数据的非参数分析方法528
二、广义估计方程531
第四节 回顾性设计的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数据分析537
一、中药适应证数据分析538
二、中药联合用药数据分析543
三、GBM加权倾向评分547
四、中药上市后不良反应分析552
第五节HIS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558
一、关联规则分析559
二、序列模式挖掘560
三、监督学习560
四、无监督学习561
五、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数据挖掘的主要内容561
第十八章 基于临床电子数据库的集成数据仓库建设及应用566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要求567
一、临床电子数据的选择567
二、上市中药相关数据的选择568
三、数据入选原则569
四、数据保密原则569
五、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569
六、数据规范化原则570
七、数据仓库建立的组织与实施571
八、数据提取工具的选择571
第二节 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软件设计571
一、基于HIS的合理用药监测软件设计572
二、基于HIS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574
第三节 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公共服务产品研究576
一、中药上市后信息共享平台576
二、中药上市后文献检索平台577
三、中药上市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平台577
四、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平台577
五、医院HIS数据分析平台577
六、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平台578
附录579
附录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579
附录2: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撰写规范(征求意见稿)590
附录3:药品文献评价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599
附录4: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草案)610
名词索引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