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遗传进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物遗传进化学
  • 赵晓明,宋秀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3560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89页
  • 文件大小:97MB
  • 文件页数:806页
  • 主题词:生物-进化学说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遗传进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1

前 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进化学及其研究对象1

一、生物的多样性及统一性1

(一)生物的多样性1

(二)生物的统一性4

二、进化的概念5

三、进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6

第二节进化学的意义和方法论7

一、进化学的辩证发展7

二、进化学的意义和发展方向9

(一)由形而上学走向辩证唯物主义9

(二)由概率论复归于选择论9

(三)由宏观走向量子14

(四)由定域走向场论17

(五)由绝对时空走向相对时空20

(六)由可逆走向不可逆20

(七)由确定走向不确定21

(八)由部分走向系统22

三、进化学的基本方法论26

(一)进化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26

(二)进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26

(三)进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26

(四)进化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26

(五)进化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27

第一节天文进化28

一、恒星的诞生和进化28

第二章生命起源28

二、星际物质31

三、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32

第二节化学进化35

一、生物元素35

二、原始地球的条件38

(一)自由能38

(二)原始大气39

(三)“原始肉汤”41

三、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形成43

(一)氨基酸43

(三)糖44

(二)嘌呤和嘧啶44

(四)烃和脂肪酸45

(五)卟啉45

(六)菸酰胺45

四、早期生命进化中的环境控制因素45

第三节早期生命的化石48

一、前寒武纪微体化石48

(一)概述48

(二)早期生物化石49

(二)断代法和标记物55

二、前寒武纪化学化石55

(一)分子古生物学的诞生55

(三)化学化石57

三、活化石59

(一)类病毒59

(二)三角形细菌59

(三)深海热泉孔群落60

(四)线粒体RNA质粒60

(一)实验证据62

二、蛋白质的模板性62

第四节生命起源和生命本质62

一、什么是生命62

(二)氨基酸配对模型(AAP原则)63

三、核酸的模板性65

(一)实验证据65

(二)密码子配对模型(CAC原则)66

四、遗传信息流的进化原理67

(一)逆转译67

(二)由AAP原则向CAP原则的转化68

(三)酶核酸71

(二)专职遗传结构DNA的产生72

五、生命的起源和本质72

(一)减化超循环72

六、生命物质系统78

(一)物种超稳定系统78

(二)生命——物质超稳定系统79

(三)结论80

第三章生物界的历史发展81

第一节地质年代81

一、概述81

(四)中生代83

(三)古生代83

(一)太古代83

(二)元古代83

二、相对地质年代的分期83

(五)新生代84

第二节细胞的起源85

一、概述85

二、原核细胞的起源86

(一)高分子聚集体86

(二)团聚体91

(三)微球体93

(四)脂质体95

(五)从病毒到衣原体及立克次氏体97

(六)支原体101

三、真核细胞的起源103

(一)细胞核的起源——渐进说(经典说)103

(二)细胞器的起源——内共生说(捕获说)110

第三节动植物的进化122

一、无丝分裂到减数分裂的发展122

(一)无丝分裂122

(二)有丝分裂124

(三)减数分裂133

二、植物进化的主要阶段155

(一)起源155

(二)原核菌藻阶段155

(三)真核藻类阶段155

(四)蕨类植物阶段155

(五)裸子植物阶段155

(六)被子植物阶段156

三、动物进化的主要阶段156

(一)起源156

(二)无脊椎动物阶段157

(三)脊椎动物阶段158

第四节生物系统167

一、生物系统的研究历史167

二、生物分类的方法论169

(一)传统分类学169

(二)数值分类学169

(三)分支系统学170

(四)进化系统学171

(三)四界说172

(二)三界说172

三、生物的分界172

(一)两界说172

(四)五界说173

第四章生物的进化规律174

第一节生物进化方向的规律174

一、适应方向的进化规律174

(一)复化式进化174

(二)分化式进化175

(三)特化式进化186

(四)简化式进化(退化)186

(一)代谢机制189

二、营养方向的进化规律189

(二)光合作用190

(三)趋避机制193

三、繁殖方向的进化规律195

(一)起源195

(二)无性生殖195

(三)有性生殖195

(四)动物的生殖196

(五)植物的生殖197

一、进化的波浪式规律203

第二节生物进化历程的规律203

二、进化的不可逆规律214

三、进化的兼容性规律219

第三节生物进化速度的规律242

一、进化的加速度规律242

二、进化的不平衡规律245

(一)进化速度极端的种群245

(二)进化速度不同的各种情况246

(三)进化速度的理论247

一、遗传的定义250

二、遗传的相对性和绝对性250

第一节遗传是生物进化的起点250

第五章生物进化的因素250

三、变异的定义252

四、变异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52

五、遗传和变异的关系252

六、遗传是生物进化的起点253

第二节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256

一、变异的分类256

二、重组257

(一)突变的定义和分类259

(二)突变产生的原因259

三、突变259

(三)突变的遗传——进化效应262

(四)突变产生的变异范围278

第三节获得性遗传的进化意义279

一、引言279

二、定义279

三、获得性遗传的实验依据280

(一)定向突变280

(三)环境的遗传化282

(二)整体突变282

(四)基因组胎教287

(五)转座效应288

(六)兼容效应292

四、获得性遗传的本质293

(一)生物的非平衡热力学与信息论本质293

(二)遗传进化的振荡和涨落特征294

(三)遗传信息增量305

五、获得性遗传在进化中的地位312

(二)自然选择的特点315

(一)自然选择的概念315

一、自然选择概述315

第四节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15

(三)性选择316

二、自然选择的普遍性320

三、自然选择的类型320

(一)稳定性选择320

(二)前进性选择320

(三)适应的主动性和被动性321

(二)适应的普遍性321

(一)适应的概念321

五、自然选择的创造作用321

(二)定向作用321

(一)甄别作用321

四、选择在进化中的意义321

(四)适应的相对性322

(五)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323

(六)适应的起源323

第五节遗传结构与环境333

一、公式的推导333

二、公式的内含334

一、物种的概念341

第六章物种和物种形成341

第一节物种和群落341

二、物种的标准342

(一)物种342

(二)变种343

(三)亚种343

三、物种的结构343

(一)个体343

(二)居群344

(一)概念346

(三)种间互助的关系346

(二)种间斗争的关系346

(四)物种结构346

四、生物群落346

(三)亚种(略)346

第二节性状水平的物种形成机制348

一、达尔文论物种的形成348

(一)概述348

(二)性状分歧348

(三)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349

(二)隔离是物种起源的条件349

二、现代达尔文主义论物种的形成349

(三)中间类型的绝灭349

(一)概述349

(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350

第三节遗传结构水平的物种形成机制358

一、哈德—魏伯格(Hardy-Weinberg)定律358

(一)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358

(二)哈德—魏伯格平衡法则360

二、种群基因库的变迁363

(一)遗传漂移363

(三)选择365

(二)突变365

(四)迁移371

(五)非随机交配371

(六)总结373

三、生殖隔离的遗传机制373

(一)生殖隔离的多基因起源假说373

(二)生殖隔离的染色体理论374

(三)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制374

(四)生殖隔离的建立速度375

(一)染色体组式进化模式376

四、染色体水平的进化模式376

(二)染色体组型式进化模式378

第四节物种形成的方式382

一、物种形成方式的分类382

(一)概述382

(二)渐变式物种形成382

(三)爆发式物种形成384

(二)物种的形成为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387

(四)物种的形成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了条件387

(三)物种形成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87

(一)物种形成是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387

二、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387

第七章分子水平的进化388

第一节DNA的进化变异388

一、DNA的含量变化388

二、DNA含量增长的进化机制390

三、基因进化391

(一)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与内在的同源性391

(二)基因结构的进化391

(三)基因调控的进化396

(四)基因进化过程397

四、重复DNA398

五、无功能DNA399

六、DNA中的核苷酸替换400

(一)自发突变率400

(二)DNA杂交401

第二节蛋白质的进化变异403

一、氨基酸替换率403

二、特定蛋白质氨基酸替换率的恒定性405

三、蛋白质进化407

第三节系统树411

一、血清免疫学的数据411

二、同源蛋白质的数据414

三、DNA杂交的数据415

四、密码子或核苷酸替换的数据417

第四节非达尔文主义进化419

一、概述419

二、中性突变419

(一)中性突变的定义419

(二)中性突变的产生419

(三)中性突变的类型420

三、遗传漂变420

五、分子进化机制421

四、进化的一种相——多态现象421

六、分子进化与形态变异423

七、进化学的三个阶段和三个水平424

第八章人类起源426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过程426

一、引论426

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428

三、人科起源的进化系统429

(一)人科起源的历程429

(二)人科起源进化系统概述432

(一)腊玛古猿434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过程434

一、人类进化的主要阶段434

(二)南方古猿436

(三)早期猿人(能人)438

(四)晚期猿人(直立人)440

(五)早期智人(古人)442

(六)晚期智人(新人)442

(七)现代人444

(一)定义和分类445

(二)人种的起源进化理论445

二、现代人种的产生和分化445

(三)现代人种的形成和发展447

三、人类的未来447

第三节人类产生的原因451

一、人类产生的历史生物地理学原理451

(一)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环境因素451

(二)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生物因素462

(三)人类的伊甸园499

二、人类进化的本质——大脑的特化599

(一)大脑特化的表现形式599

(二)人类性状的兼容性发展625

三、人类产生的种群社会性635

(一)原始群635

(二)母系社会702

(三)父系社会738

第九章生物核反应759

第一节难以解释的实验数据759

第二节生物核反应假说762

第三节生物核反应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770

参考文献777

后记7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