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白山森林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长白山森林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8/34402278.jpg)
- 郑小贤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7583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长白山-森林-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白山森林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1
1.1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
1.1.1研究地区概况1
1.1.2研究方法6
1.2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结构13
1.2.1树种组成结构13
1.2.2直径结构15
1.2.3立木空间结构22
1.2.4天然更新及其评价30
1.2.5林分收获过程32
1.2.6单木生长过程33
1.2.7小结37
1.3过伐林区划与调查38
1.3.1过伐林区划指标与方法38
1.3.2过伐林调查体系与调查方法41
1.4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目标44
1.4.1经营目标确定的意义45
1.4.2经营目标确定的依据45
1.4.3经营目标确定50
1.5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目标结构的构建52
1.5.1目标结构制定原则52
1.5.2树种组成的确定53
1.5.3径阶结构目标53
1.5.4收获目标55
1.5.5空间结构目标56
1.5.6更新目标57
1.5.7林分目标结构可视化57
1.5.8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目标结构小结59
1.6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结构调整研究59
1.6.1结构调整因子的确定60
1.6.2结构调整的阶段性分析60
1.6.3树种组成调整措施61
1.6.4采伐模式研究62
1.7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68
1.7.1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原则68
1.7.2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的构建69
2长白山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经营模式77
2.1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结构特征77
2.1.1树种组成77
2.1.2直径结构78
2.1.3空间结构90
2.1.4林冠大小98
2.1.5生长收获98
2.1.6稳定值99
2.1.7林下植被特征101
2.1.8小结105
2.2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经营目标106
2.2.1确定经营目标的意义106
2.2.2主导功能的确定106
2.2.3确定经营目标108
2.3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目标结构110
2.3.1建立目标结构的原则110
2.3.2建立目标结构110
2.4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结构调整113
2.4.1树种组成调整113
2.4.2直径结构调整113
2.4.3空间结构调整115
2.4.4天然更新117
2.4.5采伐技术117
2.5云冷杉针叶混交林经营模式119
2.5.1经营模式119
2.5.2结构调整技术120
3云冷杉林健康评价123
3.1森林健康经营研究思路123
3.2数据124
3.3云冷杉林健康耦合关系126
3.3.1林分结构与森林健康的耦合关系126
3.3.2耦合关系模型128
3.4云冷杉林结构特征分析130
3.4.1云冷杉林生长阶段的划分130
3.4.2云冷杉林林分结构特征131
3.4.3云冷杉林景观结构特征146
3.4.4小结150
3.5云冷杉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51
3.5.1构建原则151
3.5.2指标的选取151
3.5.3指标的计算154
3.5.4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156
3.5.5森林健康综合指数的计算157
3.5.6健康等级的划分157
3.6云冷杉林健康评价157
3.6.1林分层次森林健康评价157
3.6.2景观层次森林健康评价163
3.7云冷杉林健康经营模式165
3.7.1云冷杉林目标结构体系165
3.7.2云冷杉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166
3.7.3云冷杉林健康经营模式168
3.7.4云冷杉林景观健康经营169
4杨桦次生林健康评价与经营模式171
4.1演替阶段划分方法171
4.1.1数据来源171
4.2次生林健康经营基础研究173
4.2.1次生林健康经营内涵173
4.2.2经营目标174
4.2.3经营原则174
4.2.4次生林演替过程研究176
4.2.5次生林健康经营评价体系181
4.2.6小结183
4.3杨桦次生林结构特征184
4.3.1杨桦次生林演替阶段划分184
4.3.2各演替阶段基本测树因子185
4.3.3各演替阶段林分空间结构189
4.3.4各演替阶段林分径阶分布192
4.3.5各演替阶段林分年龄结构197
4.3.6各演替阶段林分更新198
4.3.7小结200
4.4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评价指标体系200
4.4.1层次结构构建200
4.4.2指标权重201
4.4.3指标阈值确定202
4.4.4演替阶段划分204
4.4.5健康评价204
4.4.6健康评价结果204
4.4.7森林健康与评价指标的耦合关系205
4.4.8小结206
4.5杨桦次生林健康经营模式206
4.5.1健康经营目标206
4.5.2经营原则与调整步骤209
4.5.3经营调整主要技术210
4.5.4健康经营模式212
5金沟岭林场落叶松人工林健康评价与经营213
5.1研究对象和数据213
5.1.1研究对象213
5.1.2数据来源213
5.2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经营分析214
5.2.1各生长阶段基本测树因子分析214
5.2.2各生长阶段空间结构分析215
5.2.3近、成熟林天然更新分析217
5.2.4各生长阶段林分径阶分布分析218
5.3落叶松人工林健康评价219
5.3.1指标体系的构建219
5.3.2指标权重的确定221
5.3.3指标的计算和阈值的划分222
5.3.4评价结果分析223
5.4落叶松人工林健康经营模式225
5.4.1经营模式框架225
5.4.2主要经营技术及经营建议225
5.5结论与讨论228
6长白山主要森林类型空间分布格局与林分更新229
6.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29
6.1.1研究对象229
6.1.2研究方法229
6.1.3倒木对更新的影响的研究方法232
6.2三种森林类型种群动态232
6.2.1不同森林类型概况232
6.2.2各森林类型树种重要值233
6.2.3各森林类型林分结构235
6.2.4林木空间分布格局239
6.2.5主要树种存活曲线241
6.3三种森林类型天然更新研究245
6.3.1三种森林类型的天然更新245
6.3.2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及其结构247
6.3.3幼苗空间分布格局249
6.4倒木对更新的影响251
6.4.1不同森林类型内的倒木特征251
6.4.2倒木上更新苗分布格局252
6.4.3倒木与林地上幼苗大小级结构253
6.4.4倒木对更新的影响254
6.5结论与讨论254
6.5.1结论254
6.5.2讨论255
7检查法20多年实验效果分析258
7.1研究内容与数据258
7.1.1研究内容258
7.1.2研究方法258
7.1.3研究数据258
7.2结果与分析259
7.2.1树种结构动态分析259
7.2.2直径结构动态分析261
7.2.3进界株数动态变化268
7.2.4林分蓄积的动态分析271
7.2.5枯损量动态分析274
7.2.6天然更新评价277
7.2.7检查法实验综合评价279
7.3结论与讨论280
7.3.1主要结论280
7.3.2讨论280
8基于WebGIS的金沟岭林场森林健康评价282
8.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282
8.1.1数据收集282
8.1.2数据处理282
8.2小班尺度森林健康评价287
8.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287
8.2.2指标体系的构成288
8.2.3指标权重的确定291
8.2.4评价结果293
8.3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295
8.3.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295
8.3.2评价指标的计算296
8.3.3指标权重的确定297
8.3.4评价结果298
8.4基于WebGIS的森林健康评价与区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98
8.4.1系统架构思路298
8.4.2系统知识库设计299
8.4.3系统功能设计299
8.4.4系统实现300
9基于GIS的金沟岭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303
9.1数据及其处理303
9.1.1数据的收集303
9.1.2数据的处理303
9.2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307
9.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07
9.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307
9.2.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09
9.2.4道路指标因子分析309
9.2.5山脊线指标因子分析310
9.2.6坡度指标因子分级310
9.2.7自然保护区及母树林因子分析310
9.2.8多功能经营优先级的确定310
9.3多功能评价311
9.3.1评价结果311
9.3.2护路林小班重新区划312
9.3.3结果分析314
9.4组织经营类型314
9.4.1组织经营类型原则314
9.4.2组织经营类型依据316
9.4.3经营类型的划分结果316
9.4.4经营措施类型划分317
10金沟岭林场森林多功能效益评价319
10.1数据与研究方法319
10.1.1数据319
10.1.2研究方法320
10.2森林景观结构变化及空间格局定量分析322
10.2.1森林景观类型的划分322
10.2.2结果与分析323
10.2.3小结329
10.3森林乔木层碳储量与碳汇价值评价330
10.3.1价值评价方法330
10.3.2结果与分析330
10.3.3小结335
10.4森林水源涵养量与价值评价336
10.4.1价值评价方法336
10.4.2结果与分析338
10.4.3小结342
10.5森林保护土壤效益评价343
10.5.1价值评价方法343
10.5.2结果与分析344
10.5.3小结348
10.6森林净化环境效益评价348
10.6.1价值评价方法348
10.6.2结果与分析349
10.6.3小结353
10.7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353
10.7.1价值评价方法353
10.7.2结果与分析354
10.7.3小结360
10.8森林综合效益多功能评价360
10.8.1多功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60
10.8.2评价指标值标准化363
10.8.3指标权重的确定365
10.8.4多功能效益动态评价研究367
10.8.5小结367
10.9结论与讨论367
10.9.1结论367
10.9.2讨论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