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民工创业、要素集聚与农村城镇化后发优势创造 基于集聚经济学框架的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农民工创业、要素集聚与农村城镇化后发优势创造 基于集聚经济学框架的探索](https://www.shukui.net/cover/65/34418375.jpg)
- 李朝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5204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农民-劳动就业-研究-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民工创业、要素集聚与农村城镇化后发优势创造 基于集聚经济学框架的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1
一、研究背景1
(一)农村创业型经济的兴起1
(二)小城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2
(三)农民集聚区正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空间承载点4
二、研究目的5
三、研究意义5
(一)农民工创业集聚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5
(二)研究实践意义6
(三)研究理论价值7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8
一、研究主要内容8
二、研究主体框架10
第三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11
一、研究步骤11
二、研究方法12
第四节 概念体系与数据来源14
一、主要概念界定14
(一)农民工创业14
(二)集聚经济与经济集聚15
(三)农村城镇化17
(四)后发优势18
二、数据取集来源19
第五节 研究创新性探索21
一、研究视角创新21
二、研究思路创新22
三、研究方法创新22
第二章 创业、集聚与城镇化理论前沿研究24
第一节 创业相关前沿研究24
一、创业型经济研究观点24
二、农民创业研究观点27
(一)有关失地农民创业研究27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研究28
(三)有关一般农民创业研究28
第二节 集聚相关前沿研究30
一、经济集聚与集聚经济解释30
二、产业集聚的影响与扩散33
三、集聚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33
第三节 城镇化相关前沿研究35
一、城镇化概念界定及特征描述35
二、城镇化水平实证测度37
三、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39
四、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40
五、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42
六、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43
第四节 后发优势相关前沿研究44
一、区域后发优势产生的原因44
二、后发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45
三、后发优势的主要类型47
第五节 文献述评48
第三章 农民工创业特征描述与成长性研究50
第一节 农民工创业理论基础50
一、创业过程模型50
(一)蒂蒙斯(Timmons)创业过程模型50
(二)威克哈姆(Wickham)创业过程模型52
(三)萨赫尔曼(Sahlman)创业过程模型53
二、创业意识形态模型54
(一)创业意识模型54
(二)创业动机模型55
(三)创业的激励机制模型56
(四)创业机会及其识别模型56
三、创业影响因素模型57
(一)全球创业观察GEM创业概念模型57
(二)农民创业影响因素模型58
第二节 农民工创业现状及特征描述60
一、返乡创业者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且以中年男性农民工为主62
二、创业农民工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其行业选择与年龄相关64
三、农民工创办企业多为个体和私营性质,且创业规模较小65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67
五、创业农民工多选择农村或集镇为创业地和居住地68
第三节 农民工创业能力与环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69
一、样本描述与问卷设计69
二、与农民工创业能力相关联的创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70
三、与区域经济环境相关联的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72
四、与农民工个体素质相关联的创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75
五、模型结论77
第四节 农民工创业成长性实证分析77
一、研究假设78
二、模型选择、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79
(一)模型选择79
(二)变量选取80
(三)数据来源81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82
三、农民工创业成长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83
(一)创业者特征因素对农民工创业成长性有正向影响85
(二)企业内部因素对农民工创业成长性影响显著85
(三)外部因素对农民工创业成长性影响显著,且以正向影响为主86
(四)结论及建议86
第四章 农民工创业城镇集聚机理及路径选择88
第一节 与农民工创业生产效率及交易成本相关联的城镇集聚机理解释90
一、基于生产效率的农民工创业城镇聚集91
(一)基于技术专业化的农民工创业生产聚集91
(二)基于农民工创业运输成本节约的生产联结92
二、基于交易成本优势的农民工创业生产聚集93
(一)创业网络直接渠道下的交易成本节约94
(二)创业组织结构下的交易效率提升95
第二节 与农民工创业地理空间相关联的城镇聚集机理解释97
一、基于运输效率的农民工创业区位选址97
二、基于公共基础设施共享的农民工创业城镇聚集100
三、基于劳动力市场配置优化的农民工创业城镇聚集102
第三节 与农民工创业外部经济相关联的城镇聚集机理解释104
一、农民工创业生产网络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聚集策略博弈104
(一)创业生产网络构建阶段的聚集策略博弈106
(二)创业网络成长阶段的聚集策略博弈107
(三)创业网络成熟阶段的聚集策略博弈107
二、投入与产出外部效应下的农民工创业城镇聚集109
第四节 农民工创业城镇聚集相关路径选择111
一、“产业承接型”农民工创业路径下的城镇集聚111
(一)“产业承接型”农民工创业路径选择112
(二)产业承接型农民工创业加速城镇要素集聚112
二、“块状经济型”农民工创业路径下的城镇集聚113
三、“特色经济型”农民工创业路径下的城镇集聚114
第五章 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116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对称均衡下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117
一、基于劳动力工作搜寻成本最小化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118
二、基于报酬收益递增驱动的创业人口集聚解释120
(一)经济预期驱动下的农村劳动力迁移120
(二)创业企业工资水平差异推动人口集中122
(三)农民工创业集聚区福利水平变动125
三、基于农民工创业劳动价值判断的人口空间集聚128
(一)产出收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农民工创业企业集聚128
(二)工资定价博弈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129
四、小结132
第二节 不同区位选择下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模型论证133
一、研究假设134
二、基于发达城市近郊区位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模型论证134
三、基于发展中小城镇区位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模型论证136
四、基于农村腹地区位的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模型论证138
五、结论140
第三节 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的空间均衡决定141
一、农民工创业人口集聚的适度规模边界141
二、创业人口集聚的规模均衡决定143
(一)创业人口集聚规模均衡决定条件144
(二)创业人口集聚中心地边界最优147
三、创业人口集聚空间布局上的帕累托优化149
第四节 结论及启示150
第六章 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及效率检验152
第一节 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测度依据及研究说明155
一、测度依据155
(一)几种城镇化率的统计方法155
(二)产业集聚的国内外测度标准156
(三)创业活动测度标准156
二、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能力评价方法选择及研究说明157
(一)评价方法选择157
(二)研究原理解释158
(三)研究步骤安排159
第二节 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能力评价162
一、农民工创业集聚城镇化支持概述162
(一)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对城镇化支持能力评价的重要意义162
(二)农民工创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内涵163
二、样本数据获取165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66
(一)指标体系设置目标及原则166
(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168
(三)评价对象集无量纲化处理174
四、指标权重体系确定176
五、评价结果分析179
第三节 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下的城镇化支持效率实证检验183
一、样本和数据选取183
二、变量解释与模型设定183
三、模型结果估计与分析186
四、启示及政策建议189
第四节 小结189
第七章 农民工创业技术效率与制度变迁下的城镇后发优势192
第一节 农民工创业集聚后发优势形成及传导机理解释193
一、理论分析框架193
(一)格申克龙“后发利益”假说194
(二)列维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论195
(三)阿伯拉莫维茨的“潜在后发优势”论196
(四)南亮进的“后进利益”论197
二、农民工创业集聚下的后发优势形成197
(一)农民工创业集聚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后发优势形成199
(二)与制度移植相关联的农村后发优势创造201
三、农民工创业集聚下的后发优势可持续发展204
(一)创业技术成本约束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转换206
(二)创业产业承接中的农村区域比较优势升级207
第二节 农民工创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08
一、变量选取、数据说明及模型设定209
(一)变量选取209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211
(三)模型设定213
二、模型估计与分析214
(一)模型设定检验214
(二)计量结果分析215
三、结论及建议217
第三节 基于“Kostova三维度框架”的农民工创业制度环境研究218
一、农民工创业制度与决策、绩效影响相关性219
(一)创业制度环境的内涵219
(二)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决策的影响220
(三)制度环境对农民工创业绩效的影响220
二、基于Kostova规制维度的农民工创业制度均衡221
(一)农民工创业规制性制度变迁需求产生221
(二)农民工创业规制性制度供给不足223
三、基于Kostova认知维度的农民工创业制度均衡224
(一)认知维度下的农民工创业制度需求224
(二)认知维度下的农民工创业制度供给225
四、基于Kostova规范维度的农民工创业制度均衡225
(一)规范维度下的农民工创业制度需求增加226
(二)规范维度下的农民工创业制度供给匮乏226
五、Kostova国家制度框架下的农民工创业制度环境优化227
第四节 小结228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231
第一节 农民工创业产生空间集聚利益231
第二节 农民工创业推动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232
第三节 农民工创业产业集聚强化城镇累积扩散效应233
第四节 农民工创业不同区位选址决定集聚规模与城镇化发展潜力234
第五节 农民工创业集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支持235
参考文献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