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研究
  • 杜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741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文学评论-方法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方法论取代本体论的理论趋势1

二 “新批评”作为一个区分新旧方法的参照系4

三 中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传统方法10

四 本书所介绍的文学批评的新范式22

第一章 作者的维度: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研究24

第一节 理论资源:杰姆逊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24

一 意识形态的历史嬗变24

二 意识形态分析的作用26

三 新旧意识形态的区别28

四 意识形态的性质29

五 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30

第二节 理论资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32

一 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32

二 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37

三 一个实例:基督教意识形态40

第三节 理论资源:异化理论综述42

一 “异化”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和广泛性42

二 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43

三 异化概念基本内涵的界定45

第四节 方法论研究48

一 理论要点强化48

二 方法论意义54

三 论文设计58

第五节 撰写过程演示:《审美文化嬗变中的自然意识》67

一 传统审美文化中“人与自然亲和”的意识69

二 现代主义审美文化中“自然异化”的意识74

三 “自然异化”的生存论解读76

第六节 撰写过程演示:《意识形态与文学镜像》80

一 诗歌意象——异化意识的镜像结构84

二 诗人——被异化意识传唤成的主体88

三 文学实践——异化意识的系统化研究91

第二章 文本的维度:诗歌文本的形式技巧研究98

第一节 理论资源: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98

一 结构主义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98

二 索绪尔的“二元对立”99

三 文化中的“二元对立”100

第二节 理论资源: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102

一 语言运动的两个向度102

二 雅各布森的“隐喻”与“转喻”103

三 运用隐喻和转喻分析诗歌和散文104

第三节 理论资源:罗兰·巴尔特的“诗歌写作”105

一 古典语言的机制是关系性的107

二 现代诗是一种非连续性话语109

三 诗歌语言的机制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110

第四节 理论资源:弗洛伊德的意识领域划分和梦的工作112

一 意识领域的划分114

二 两道“检查机制”114

三 无意识的内容是本能冲动115

四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116

五 “梦的工作”117

第五节 理论资源:荣格的“原型”理论和批评方法118

一 集体无意识119

二 原型120

三 直觉思维121

四 自主情结123

五 原始意象是艺术的本源125

第六节 方法论研究128

一 理论要点强化128

二 方法论意义132

三 论文设计135

第七节 撰写过程演示:《诗歌文本中的通感技巧研究》139

一 通感技巧的结构主义分析140

二 通感技巧的精神分析解读143

第八节 撰写过程演示:《诗歌文本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147

一 内心独白147

二 意象并置152

第三章 读者的维度:接受主体的阅读策略研究156

第一节 理论资源:H.R.姚斯的接受美学156

一 建构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史157

二 “期待视野”是方法论核心159

第二节 理论资源:H.G.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162

一 “效果历史”是理解者和理解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164

二 理解是一种“视野融合”165

三 “应用”是过去与现在的沟通166

四 观者在作品存在中的意义167

第三节 理论资源:日内瓦学派的“经验模式”171

一 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日内瓦学派171

二 日内瓦学派的“经验模式”172

三 日内瓦学派的批评步骤174

第四节 方法论研究178

一 理论要点强化178

二 方法论意义183

三 论文设计186

第五节 撰写过程演示:《感觉、阐释、历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188

一 《雨巷》的“审美感觉阅读”189

二 《雨巷》的“反思性阐释阅读”194

三 《雨巷》的“历史的阅读”202

四 姚斯阅读策略的方法论价值210

第四章 政治的维度:女权主义的抗拒性阅读研究217

第一节 理论资源: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本体论217

一 修正三种“一元决定论”218

二 存在主义的女性本体论222

第二节 理论资源:伊莱恩·肖沃尔特的“女性批评”234

一 女权批评与女性批评234

二 女权批评的演示235

三 女权批评的局限236

四 女性批评——女性亚文化群238

五 女性批评——研究女子写作的批评模式239

第三节 方法论研究250

一 理论要点强化250

二 方法论意义254

三 论文设计260

第四节 撰写过程演示:《抗拒性阅读中的女性意象》265

一 作为异化大众的女性意象266

二 作为性和情爱对象的女性意象269

三 作为叙述意识的女性意象272

第五章 文化的维度:后殖民理论与本土文论的研究277

第一节 理论资源:萨义德的东方学277

一 东方学的界定278

二 东方是西方的“他者”279

三 “他者”体现了一种权力关系280

四 文化霸权281

五 权力话语283

第二节 理论资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285

一 考古学与谱系学286

二 话语的层次和范围288

三 用考古学的“转换”取代传统的“变化”293

第三节 理论资源:霍米·K.巴巴的现代性符号的重新铭刻296

一 西方的现代性话语297

二 重述法侬的“种族”话语300

三 后殖民批评重新铭刻现代性符号303

四 种族主义的主体化功能305

第四节 理论资源:霍米·K.巴巴的文化差异306

一 文化杂交性306

二 文化差异是一个意指过程308

三 文化差异与德里达的“分延”310

四 第三度空间312

第五节 方法论研究317

一 理论要点强化317

二 方法论意义326

三 论文设计332

第六节 撰写过程演示:《文化符号的重新铭刻与梁宗岱的象征主义》343

一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老庄禅宗话语343

二 文化转换的策略与梁宗岱的重新铭刻347

三 梁宗岱重新铭刻的反殖民主义意义353

第七节 撰写过程演示:《第三度空间中的文化差异、认同与重建——后殖民主义文化阐释方法与宗白华的审美空间理论》356

一 第三度空间是发布文化差异的空间359

二 第三度空间是言说主体文化身份杂交的空间368

三 第三度空间是传统叙事时间断裂的空间372

参考文献382

概念索引395

人名索引401

后记4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