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伦理学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伦理学引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4439785.jpg)
- 钱广荣著 著
- 出版社: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60918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伦理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伦理学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伦理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1
第一节 伦理学的对象2
一、伦理与道德2
二、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6
三、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9
第二节 伦理学的范围11
一、从三大领域研究道德的基本问题,构建宏观伦理学体系12
二、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围内研究道德,构建人生价值观体系16
三、立足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道德运用,构建应用伦理学体系17
第三节 伦理学的方法19
一、哲学的方法20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21
三、阶级分析的方法22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3
五、联系世界的方法25
六、民族分析的方法26
第二章 道德及其结构与特征28
第一节 道德的概念28
一、中国人与西方人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之比较28
二、道德的概念及理解和把握道德概念的方法论原则31
第二节 道德的结构34
一、道德意识34
二、道德活动38
三、道德关系40
第三节 道德的基本特征41
一、阶级性、民族性与全人类因素相统一,民族性最为突出41
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统一的结构关系中两者比较均衡42
三、价值导向与精神强制相统一,精神强制更明显43
四、广泛渗透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统一,独立性因渗透性而存在45
第四节 道德的民族特性与道德国情49
一、道德民族特性的表现49
二、道德民族特性的成因52
三、道德的民族特性使道德成为一种国情54
第三章 道德文明价值及其选择与实现56
第一节 道德文明及其形成与发展57
一、文明及道德文明57
二、道德文明的形成和发展60
第二节 道德文明的价值体现63
一、认识与鉴别的价值64
二、教育与培养的价值65
三、控制与调节的价值66
第三节 道德文明价值的选择与实现67
一、经验主义和德性主义的道德价值实现学说67
二、道德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悖论问题71
三、道德价值实现与道德智慧74
第四章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78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78
一、“天命靡常”与“德”的产生78
二、“孝”的产生和盛行80
第二节 孔子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杰出贡献82
一、孔子是伟大的思想革新家82
二、孔子最杰出的历史贡献:以“仁”改造“礼”84
三、孔子以后的“礼”具有道德、法律和政治三个方面的含义85
第三节 明清之际至清代中叶的伦理思想86
一、提出“人必有私”的自然人性观86
二、鼓吹“夫妇人之始”的男女平等观88
三、整合“饮食男女皆义理”的新理欲观90
四、彰显“不以一人之私害天下之公”的新公私观92
五、“存理灭欲”的价值回流及启蒙思想的曲折前进94
第四节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发展主线及基本特征96
一、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96
二、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98
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101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03
第一节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伦理思想103
一、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伦理思想103
二、太平天国时期的伦理思想105
三、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伦理思想107
四、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伦理思想110
第二节 “五四”之后三种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114
一、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想114
二、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116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118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学伦理思想向国外传播的基本情况121
一、传播的基本途径和方式121
二、传播的主要内容与影响123
第六章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当代传承与创新127
第一节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双重价值结构127
一、公私观念结构:“大一统”的整体观念与小私有观念共存127
二、人际观念结构:注重人际和谐与不讲是非原则共存129
三、人格观念结构:诚实守信与不知变通共存131
四、精神生活观念结构:重视追求理想与空谈理想共存132
五、修身观念结构:严于律己与规避善恶矛盾共存134
第二节 中国革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135
一、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135
二、积极进取、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137
三、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140
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141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传承与创新143
一、当代中国传承与创新传统道德的基本情况143
二、传承与创新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理146
三、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道德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任务150
第七章 中国人新时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152
第一节 义利观念的变化152
一、传统的义利观念152
二、新时期义利观的变化154
三、义利观变化的特点及逻辑走向156
第二节 个人观的变化157
一、传统的个人观念158
二、新时期个人观念的变化159
三、理解和把握个人观念变化的方法论原则162
第三节 职业观念的变化164
一、新时期职业观念发生的变化165
二、职业观念变化的利弊分析167
三、职业观念变化的调整思路169
第四节 性观念的变化170
一、传统的性观念170
二、新时期性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171
三、新时期中国人应有的性观念173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体系1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175
一、什么是集体主义175
二、确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178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1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为人民服务182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182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84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186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规范187
一、公民基本规范187
二、社会公德规范190
三、职业道德规范192
四、婚姻家庭道德规范194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与原则203
第一节 中国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203
一、社会和谐是人类不懈的道德追求203
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6
三、社会和谐目标的层级分析210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212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2
二、促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17
三、促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224
第十章 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231
第一节 道德教育231
一、道德教育及其结构性分析231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其相关性问题234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36
第二节 道德修养238
一、道德修养的实质及其意义239
二、道德修养的内容240
三、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243
第三节 道德评价246
一、道德评价及其领域247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与范畴249
三、道德评价的机制与途径253
后记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