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
  • 潘云鹤,唐启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9024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93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837页
  • 主题词:海洋工程-科技发展-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综合研究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3

提要3

第一章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18

一、海洋经济发展现状18

(一)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8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19

(三)各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产业空间布局趋于优化23

(四)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经济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23

二、海洋重要领域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25

(一)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技术取得较大进步25

(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较快28

(三)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有所突破31

(四)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形成较系统的技术体系33

(五)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和科技发展受到重视36

(六)海陆关联工程和科技发展进程加快37

第二章 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差距与问题41

一、国内外海洋工程与科技差距分析41

(一)整体差距分析41

(二)各重要工程领域差距分析43

二、制约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52

(一)海洋强国战略的国家级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滞后,制约着海洋工程与科技的前瞻性战略安排52

(二)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牵引力不足53

(三)全国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工程技术发展速度难以满足海洋强国战略需求53

(四)标准与知识产权工作还未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主动作为,制约了海洋发展的国际竞争力54

(五)绿色发展形势严峻,综合统筹力度不足55

第三章 中国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56

一、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应对国际发展新形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迫切需要56

二、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59

(一)勘探开发深海矿产资源,提高战略金属储备,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科技59

(二)开发利用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需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科技60

三、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推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62

(一)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依靠科技进步62

(二)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大力发展海洋工程62

(三)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发展海陆关联工程63

四、发展海洋工程与科技是服务和保障民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64

(一)海洋生物资源持续、高效、多功能利用,保障海洋食品安全,迫切需要海洋工程和海洋科技的支撑和保障64

(二)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优美洁净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65

第四章 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与启示67

一、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67

二、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重要领域发展的主要特点73

(一)海洋探测工程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73

(二)海洋运载装备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74

(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各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76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77

(五)海洋污染控制和防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82

(六)海陆关联工程与技术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4

三、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85

(一)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开发成为各海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85

(二)海洋开发技术不断创新,人类利用海洋的步伐将全面推进87

(三)海洋环境重要性被高度认识,海洋保护、监测和预警措施明显加强90

(四)海洋管理理念逐渐成熟,但管理的矛盾将会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91

四、发达国家海洋发展对我国的几点启示94

(一)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95

(二)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95

(三)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进程96

(四)健全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96

(五)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97

第五章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和任务100

一、发展原则、定位与思路101

(一)发展原则101

(二)发展定位102

(三)发展思路103

二、战略目标106

(一)总体目标106

(二)阶段目标109

(三)海洋工程与科技各重要领域目标110

三、战略任务与发展重点113

(一)战略任务113

(二)发展重点116

四、发展路线图122

(一)海洋工程与科技总体发展路线图122

(二)海洋工程与科技各重要领域发展路线图122

第六章 推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重大建议132

一、实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项目133

(一)需求分析133

(二)基本思路133

(三)主要任务134

二、实施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推进计划149

(一)必要性149

(二)基本思路150

(三)主要任务150

三、保障措施建议163

(一)制定和实施专项规划,加快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164

(二)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战略地位,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164

(三)建设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驱动发展能力165

(四)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和科技发展的财税支持166

附录:论海洋强国战略168

一、战略理论及对海洋战略的探讨169

(一)战略的一般定义和内涵169

(二)海洋战略的概念及发展171

(三)海洋强国构成要素与指标体系176

(四)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综合实力测评180

二、美、英、日等国海洋战略及启示183

(一)美国的海洋战略183

(二)英国海洋战略的发展185

(三)我周边国家的海洋战略186

(四)世界海洋强国的经验与启示189

三、中国海洋战略研究193

(一)海洋的战略地位193

(二)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194

(三)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97

四、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2

(一)和平建设海洋强国及特点202

(二)确定战略目标与布局204

(三)明确战略领域和任务204

(四)对策措施与建议205

五、结语208

第二部分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领域报告213

重点领域一:中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战略研究213

第一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战略需求213

一、捍卫国家海洋安全214

(一)维护国家领土主权214

(二)提升海洋维权执法能力214

(三)增强海上防御能力215

(四)确保海上航道安全215

二、促进海洋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216

(一)拓展海洋固体矿产资源216

(二)探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219

(三)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220

(四)综合利用海水资源220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221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21

(二)预防和控制海洋污染221

(三)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222

(四)应对和评估海洋气候变化222

四、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进步224

(一)实现海洋观测内容和能力的提升224

(二)促进深海环境与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224

(三)推动重大海洋观测计划和海洋研究计划的实施225

第二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226

一、海洋探测传感器取得长足发展226

(一)海洋动力环境参数获取与生态监测的传感器226

(二)海底环境调查与资源探测传感器227

二、海洋观测平台取得进展并呈现多样化227

(一)卫星和航空遥感227

(二)浮标与潜标228

(三)拖曳式观测装备228

(四)遥控潜水器228

(五)自治潜水器229

(六)载人潜水器229

(七)水下滑翔机230

三、深海通用技术刚刚起步231

(一)作业工具231

(二)深海动力源231

(三)水下电缆和连接器232

四、海洋观测网开始小型示范试验研究232

(一)近岸立体示范系统232

(二)近海区域立体观测示范系统233

(三)海底观测网络建设233

五、固体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初步实现系统体系化233

(一)以船舶为平台的探测技术体系233

(二)多类型固体矿产体系的探测能力234

(三)建立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235

六、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已经起步236

(一)深海微生物与基因资源调查进展236

(二)中国大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基地建设236

(三)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237

七、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237

(一)潮汐能237

(二)波浪能237

(三)潮流能238

(四)海洋温差和盐差能238

(五)海洋生物质能238

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已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239

(一)海水淡化239

(二)海水直接利用240

(三)海水化学资源利用241

九、深海采矿装备尚处在试验研究阶段242

(一)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研究242

(二)富钴结壳开采技术研究242

(三)多金属硫化物开采技术研究242

(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244

第三章 世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245

一、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245

(一)海洋探测传感器及深海通用技术已实现了产品化与商业化245

(二)海洋观测平台已实现系列化与产品化246

(三)海底观测网朝着深远海、多平台、实时与综合性等方面发展250

(四)海底固体矿产资源探测以国家需求为主导255

(五)深海生物探测与研究方兴未艾257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初露端倪259

(七)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已产业化且发展迅速261

(八)深海采矿装备与系统已初步具备商业开发能力262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趋势265

(一)国家需求导向更加突出265

(二)深海探测仪器与装备朝着实用化发展,功能日益完善265

(三)无人潜水器产业雏形出现,新技术不断涌现266

(四)立体化、持续化的实时海洋观测将成为常态化266

(五)深海海底战略资源勘查技术趋于成熟,已进入商业化开采前预研阶段267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将成为未来焦点之一268

(七)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未来国际市场潜力巨大268

第四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269

一、国内外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现状比较269

二、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当前面临的问题270

(一)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基础研究薄弱270

(二)海洋传感器与通用技术相对落后271

(三)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缺乏核心技术271

(四)海洋探测装备工程化程度和利用率低272

(五)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求272

第五章 我国海洋探测与装备工程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274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274

(一)满足捍卫国家海洋安全的战略需求274

(二)满足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274

(三)满足促进海洋科学进步的战略需求274

二、战略目标275

(一)总体目标275

(二)分阶段目标275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276

(一)总体任务276

(二)近期重点任务277

四、发展线路图278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280

一、经费保障280

(一)加大投入,重点支持海洋观测网建设与海洋探测技术发展280

(二)财政扶持,鼓励海洋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280

(三)成立国家层面海洋开发与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海洋仪器设备研发280

二、条件保障281

(一)建立海上仪器装备国家公共试验平台281

(二)建立海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281

(三)成立国家级海洋装备工程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心281

(四)建立国家深海生物资源中心281

三、机制保障282

(一)制定海洋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系统发展的国家规划282

(二)扶持深海高技术中小企业,健全海洋装备产业链条282

四、人才保障282

(一)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队伍建设282

(二)完善海洋领域人才梯队建设282

(三)健全海洋领域人才机制建设283

第七章 重大海洋探测装备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284

一、国家海洋水下观测系统工程284

(一)需求分析284

(二)总体目标285

(三)主要任务285

二、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公共支撑平台工程287

(一)需求分析287

(二)总体目标288

(三)主要任务288

三、海洋可再生资源与国际海底开发工程290

(一)需求分析290

(二)总体目标291

(三)主要任务292

重点领域二: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98

第一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298

一、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我国提升海洋空间拓展能力的基础298

二、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299

三、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的保证299

四、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299

五、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300

第二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的发展现状301

一、中国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301

(一)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301

(二)日益增强的开发能力304

(三)不断完善的产品谱系305

二、中国渔船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306

(一)近海渔船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306

(二)近海渔船装备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306

(三)远洋渔船装备设计建造能力不断增强308

(四)高端渔船装备研制刚刚起步308

三、中国海上执法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309

(一)小吨位执法船数量众多,大吨位远洋执法船数量有限309

(二)海上特种执法装备正在开展研究309

四、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309

(一)海洋调查船经历了建造高峰和平稳期,正进入新的建造时期309

(二)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取得突破,深海空间站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310

(三)具有自主设计建造自主无人潜水器等深海作业装备的能力311

第三章 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312

一、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312

(一)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现状312

(二)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315

(三)各类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现状318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328

(一)绿色化328

(二)集成化330

(三)智能化331

(四)深远化333

三、国外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334

(一)欧洲:欧盟提出“LeaderSHIP2015”和LeaderSHIP2020”欧盟造船计划334

(二)日本:40年三阶段科研计划(2008—2020年,2021—2040年,2041—2050年)335

(三)韩国:提出“绿色增长计划”336

(四)美国:“综合深水技术”337

第四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340

一、中国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差距340

(一)缺乏核心关键技术340

(二)关键配套能力薄弱340

(三)高端产品总体设计能力偏低340

(四)系统集成能力较差341

(五)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341

二、中国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341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341

(二)前瞻性的技术开发欠缺341

(三)标准建立和品牌建设重视不够342

(四)产业链发展不均衡342

(五)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大联盟342

(六)没有充分发挥军民融合的国家优势343

三、各类海洋运载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43

(一)我国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43

(二)我国渔船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46

(三)我国海洋执法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54

(四)我国海洋科考装备与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356

第五章 中国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360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360

(一)战略定位360

(二)战略原则360

(三)发展思路360

二、战略目标361

(一)2020年361

(二)2030年362

(三)2050年363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364

(一)总体任务364

(二)近期重点任务365

四、发展路线图365

(一)海洋运输装备与科技发展路线图367

(二)我国渔船装备发展路线图368

(三)我国海洋执法装备发展路线图369

(四)我国海洋科研运载装备发展路线图369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372

一、做好战略统筹,启动重大工程372

二、自主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372

三、以南海开发为契机,实现陆海统筹发展372

四、搭建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373

五、加大海洋运载装备基础科技的投入力度373

六、加强标准研究和品牌能力建设374

第七章 重大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375

一、深海空间站工程375

(一)深海空间站工程的必要性与意义375

(二)深海空间站工程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技术376

(三)预期目标377

二、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378

(一)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必要性378

(二)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技术379

(三)海洋绿色运载装备科技专项的预期目标380

重点领域三:中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382

第一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战略需求382

一、国家安全的需要382

(一)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受侵犯,保护国家利益迫在眉睫382

(二)我国海上生命线面临巨大的安全挑战383

(三)南海周边国家资源争夺态势日趋严峻384

二、能源安全的需要389

(一)人均资源量不足389

(二)能源供需矛盾突出390

(三)海洋石油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主要增长点391

三、海洋能源自主开发迫切需要创新技术391

(一)深水是未来世界石油主要增长点,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大391

(二)近海边际油气田和稠油油田需要高效、低成本创新技术392

(三)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为世界前沿技术领域393

(四)海上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体系394

第二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395

一、我国海洋能源资源分布特征395

(一)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395

(二)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397

二、海上油气资源勘探技术研究现状399

(一)“三低”油气藏399

(二)深层油气勘探技术尚有差距399

(三)高温高压天然气勘探技术现状400

(四)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400

(五)勘探井筒作业技术现状400

三、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402

(一)初步形成了“十大技术系列”402

(二)用6年时间实现由对外合作向自主经营的转变403

(三)具备国际先进的海上大型FPSO设计和建造能力403

(四)形成了近海稠油高效开发技术体系403

(五)形成了以“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为主的近海边际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体系409

(六)深水油气田开发已迈出可喜的一步409

(七)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取得初步进展411

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现状422

五、我国海洋能源工程装备发展现状424

(一)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和海上勘探装备的发展现状424

(二)海上施工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426

(三)海上油气田生产装备的发展现状439

六、海上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现状449

(一)载人潜水器449

(二)单人常压潜水服450

(三)遥控水下机器人450

(四)智能作业机器人451

(五)应急救援装备以及生命维持系统454

第三章 世界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456

一、世界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456

(一)深水是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油气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接替区456

(二)海洋工程技术和重大装备成为海洋能源开发的必备手段456

(三)边际油田开发新技术出现简易平台和小型FPSO463

(四)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技术逐步成熟463

(五)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已有3个计划465

(六)海上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迅速469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474

(一)深水能源成为世界能源主要增长点474

(二)海上稠油采收率进一步提高,有望建成“海上稠油大庆”474

(三)世界深水工程重大装备作业水深和综合性能不断完善475

(四)建立海洋能源开发工程安全保障与紧急救援技术体系478

(五)探索出经济、安全、有效的水合物开采技术478

(六)海上应急救援与重大事故快速处理技术478

第四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481

一、挑战481

(一)海洋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面临的挑战481

(二)海洋能源开发工程技术面临的挑战48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84

(一)海上勘探技术差距大484

(二)深水油气开发存在的问题:中远程补给486

(三)海上稠油和边际油气田开发面临许多新问题488

(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面临的问题489

(五)海洋能源工程战略装备面临的主要问题490

(六)海洋能源开发应急事故处理技术能力503

(七)我国海洋能源工程战略装备技术与世界总体的差距503

第五章 我国海洋能源工程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505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505

(一)战略定位505

(二)发展思路505

二、战略目标506

(一)海上能源勘探技术战略目标506

(二)海上稠油开发技术战略目标506

(三)深水工程技术战略目标506

(四)深水工程重大装备战略目标507

(五)应急救援装备战略目标507

(六)天然气水合物战略目标508

三、战略任务与发展重点509

(一)深水勘探与评价技术509

(二)近海复杂油气藏勘探技术510

(三)海洋能源工程技术510

(四)深水工程重大装备511

(五)深水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511

(六)天然气水合物目标勘探与试验开采技术511

四、发展路线图511

第六章 海洋能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任务513

一、突破深水能源勘探开发核心技术513

(一)深水环境荷载和风险评估514

(二)深水钻完井设施及技术514

(三)深水平台及系泊技术515

(四)水下生产技术515

(五)深水流动安全保障技术515

(六)深水海底管道和立管技术515

(七)深水施工安装及施工技术516

二、形成经济高效海上边际油田开发工程技术516

(一)推进以“三一模式”和“蜜蜂模式”为主的近海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探索深水边际油气田开发新技术516

(二)加快中深水、深水简易平台、简易水下设施研制和开发力度516

三、建立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体系516

四、建立深水工程作业船队516

(一)目前已建成的重大装备516

(二)目前在建的重大装备517

(三)在研究的重大装备517

五、军民融合建立深远海补给基地518

(一)永兴岛518

(二)美济礁或永暑礁520

(三)黄岩岛520

六、稳步推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目标勘探和试采520

(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探测与资源评价521

(二)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521

(三)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521

七、逐步建立海上应急救援技术装备522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523

一、保障措施523

(一)加大海洋科技投入523

(二)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523

(三)扩大海洋领域的国际合作523

(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524

(五)培育高水平高技术的人才队伍524

(六)发展海洋文化和培育海洋意识524

(七)健全科研管理体制524

二、政策建议524

(一)成立海洋工程战略研究机构524

(二)建立国家级深水开发研究基地524

(三)出台海洋能源开发的优惠政策525

(四)建设有利于我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海洋国际环境525

第八章 重大海洋工程和科技专项526

一、重点领域和科技专项526

(一)海洋能源科技战略将围绕“三大核心技术”领域526

(二)开展“七大科技专项”攻关526

二、重大海洋工程527

(一)“一支深海船队”527

(二)“三个示范工程”527

(三)“三个深远海基地”——深海远程军民共建基地527

重点领域四: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529

第一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529

一、多层面开发海洋水产品,保障国家食物安全530

二、加强蓝色生物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增长532

三、强化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533

四、重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保障海洋生态安全534

五、“渔权即主权”,坚决维护国家权益536

第二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538

一、我国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538

(一)遗传育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分子育种成为技术发展趋势538

(二)生态工程技术成为热点,引领世界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发展540

(三)病害监控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免疫防控技术成为发展重点541

(四)水产营养研究独具特色,水产饲料工业规模世界第一541

(五)海水陆基养殖工程技术发展迅速,装备技术日臻完善542

(六)浅海养殖容量已近饱和,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产业特征543

(七)深海网箱养殖有所发展,蓄势向深远海迈进543

二、我国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发展现状545

(一)渔业监管体系尚待健全,渔业资源监测技术手段已基本具备545

(二)负责任捕捞技术处在评估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示范应用545

(三)增殖放流规模持续扩大,促进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545

(四)人工鱼礁建设已经起步,海洋牧场从概念向实践发展546

(五)近海渔船引起重视,升级改造列入议程547

(六)渔港建设受到关注,渔港经济区快速发展547

三、我国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技术发展现状548

(一)远洋渔业作业遍及“三大洋”,南极磷虾开发进入商业试捕548

(二)远洋渔船主要为国外旧船,渔业捕捞装备研发刚刚起步549

(三)远洋渔船建造取得突破,技术基础初步形成549

四、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工程技术发展现状550

(一)海洋药物研发方兴未艾,产业仍处于孕育期550

(二)海洋生物制品成为开发热点,新产业发展迅猛552

五、我国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技术发展现状554

(一)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技术554

(二)海洋食品加工与流通工程技术557

第三章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560

一、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特点560

(一)世界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560

(二)世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技术563

(三)世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技术566

(四)世界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工程技术568

(五)世界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技术570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生物工程与科技发展趋势572

(一)海水养殖工程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572

(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575

(三)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577

(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工程与科技与发展趋势578

(五)海洋食品质量安全与加工流通工程与技术发展趋势579

三、国外经验:7个典型案例580

(一)新型深远海养殖装备580

(二)挪威南极磷虾渔业的快速发展583

(三)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584

(四)日本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建设585

(五)挪威的鲑鱼疫苗防病586

(六)食品和饲料的快速预警系统586

(七)美国的海洋水产品物流体系588

第四章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590

一、起步晚,投入少,海洋生物资源的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落后590

二、创新成果少,装备系统性差,关键技术装备落后591

三、盲目扩大规模,资源调查与评估不够592

四、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和资源保护不够593

五、产业发展存在隐患,可持续能力不够594

六、政府管理重叠,国家整体规划布局不够595

第五章 我国海洋生物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和任务597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597

(一)战略定位597

(二)发展思路597

二、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598

(一)基本原则598

(二)战略目标598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606

(一)总体战略任务606

(二)近期重点任务607

四、发展路线图609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615

一、制定国家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615

二、加强海洋生物基础研究,突破资源开发关键技术616

三、大力挖掘深海生物资源,加快布局极地远洋生物资源开发616

四、注重基本建设,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整体水平617

五、保护生物资源,做负责任的渔业大国618

六、拓展投资渠道,促进海洋生物新兴产业发展619

第七章 重大海洋生物资源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620

一、蓝色海洋食物保障工程620

(一)海水养殖现代发展工程620

(二)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程622

(三)远洋渔业与南极磷虾资源现代开发工程623

(四)海洋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保障工程624

二、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开发关键技术625

重点领域五:中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630

第一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战略需求630

一、改善近海环境质量,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需求630

二、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631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需求631

第二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633

一、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现状633

(一)水质总体有所改善,但污染形势仍不容乐观633

(二)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污染634

(三)海洋垃圾污染不容忽视636

(四)海岸带生态遭到破坏,渔业资源衰退639

(五)典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639

(六)海洋生物入侵严重642

(七)生态灾害频现且呈加重趋势644

(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日益凸显649

(九)海洋健康指数偏低649

二、海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现状651

(一)实施陆源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缓解海洋环境压力651

(二)开展海洋垃圾污染控制654

(三)积极稳妥地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654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现状655

(一)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建设初显成效655

(二)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治理逐步开展655

四、海洋环境管理与保障工程656

(一)基于功能区划的海域使用管理和环境保护656

(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长足发展657

(三)海洋环境与生态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逐步启动658

第三章 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660

一、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660

(一)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理念660

(二)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660

(三)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665

(四)管理与保障工程发展现状与特点668

(五)重大涉海工程的环境保护工程发展现状及特点674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趋势679

(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海洋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679

(二)海洋经济的绿色增长将成为沿海各国首选之路680

(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信息化趋势681

(四)海洋环境保护全球化趋势682

三、国外经验教训(典型案例分析)682

(一)美国切萨皮克海湾的TMDL方案682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生态环境保护684

(三)荷兰临港石化生态产业园687

(四)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应急响应688

第四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691

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给近海环境与生态带来巨大压力691

(一)我国沿海地区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691

(二)我国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放预测693

二、“陆海统筹”的环境管理仍存在机制障碍和技术难度694

三、海洋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有待提升696

(一)海洋生态保护系统性不强696

(二)工程及技术水平有待提升696

(三)对区域及国家层面的综合考虑不足696

四、涉海工程的技术水平、环境准入、环境监管等方面问题697

(一)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监管不力,溢油管理制度不完善697

(二)沿海重化工产业环境准入门槛不高,环境风险高700

(三)围填海工程缺乏科学规划,监督执法体系不完善703

(四)核电开发工程安全形势不乐观705

五、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环境风险应急能力较差707

(一)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系统尚不健全,监测技术不完善707

(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参照国外研究成果制定,无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支持709

(三)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薄弱710

六、我国海洋环境与工程发展差距分析711

第五章 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和任务712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712

(一)战略定位712

(二)战略原则712

(三)发展思路713

二、战略目标713

(一)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713

(二)到2030年的战略目标714

(三)到2050年的战略目标715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715

(一)总体任务715

(二)发展路线图715

(三)重点任务716

(四)保障措施721

第六章 中国海洋生态与环境工程发展的重大建议723

一、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723

(一)必要性723

(二)主要内容724

二、实施国家河口计划724

(一)必要性724

(二)总体目标725

(三)主要任务725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726

(一)必要性726

(二)发展目标727

(三)重点任务727

四、构建海洋环境质量基准标准体系728

(一)必要性728

(二)主要内容729

重点领域六:中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战略研究733

引言733

第一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的战略需求736

一、增强深海远洋开发能力的需求736

二、有效维护管辖海域权益的需求737

三、科学利用近岸空间资源的需求737

四、优化海陆关联交通体系的需求738

五、强化沿海安全管理与防灾减灾的需求739

第二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的发展现状740

一、工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740

(一)港口建设出现新高潮740

(二)跨海通道建设步伐加快741

(三)沿海重大能源设施建设启动743

二、工程技术总体水平达到新高度743

(一)跨海通道设计施工技术大幅提升743

(二)深水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745

(三)河口深水航道技术进行了新探索746

三、沿岸空间开发成为发展新热点747

(一)围填海工程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形式747

(二)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发展加快749

四、海陆关联工程在沿海经济发展中发挥新作用750

(一)港口建设带动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发展壮大750

(二)港口、桥隧等重大工程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明显影响751

(三)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推动海岛经济结构优化752

第三章 世界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753

一、世界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753

(一)沿海港口工程753

(二)跨海大桥工程755

(三)海底隧道工程756

(四)海岛开发与保护工程757

二、面向2030年的世界海陆关联工程发展趋势759

(一)沿海产业涉海工程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759

(二)现代化沿海港口体系日趋完善760

(三)跨海通道技术发展迅速761

(四)可持续的海岛开发与保护模式逐步确立762

(五)沿海工程防灾减灾体系正在加强763

三、国外经验教训765

(一)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765

(二)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协调机制766

(三)发展海陆关联工程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766

第四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面临的主要问题768

一、海陆关联工程发展的协调性和系统性不强768

二、各层次、各领域工程发展不平衡768

三、支撑陆海统筹的能力不足769

四、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769

五、海陆关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引起重视770

六、防灾减灾和安全管理体系尚需完善771

七、我国海陆关联工程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比较771

第五章 我国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与重点774

一、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774

(一)战略定位774

(二)战略原则774

(三)发展思路775

二、战略目标775

(一)2020年目标775

(二)2030年目标776

三、战略任务与重点776

(一)总体任务776

(二)近期重点任务776

四、发展路线图778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781

一、完善海陆关联工程统筹和协调机制781

二、创新海陆关联工程管理体制781

三、提升国家涉海工程技术水平782

四、启动深海大洋开发综合支撑体系建设783

五、加快海岛基础设施建设783

六、推动沿海港口协调发展784

七、夯实沿海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基础785

第七章 重大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专项建议787

一、面向深海大洋开发的综合性海洋基地工程787

(一)必要性787

(二)重点内容788

(三)预期目标792

二、南海岛礁综合开发工程7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