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
  • 夏自正,刘福元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4346895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38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7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燕赵文化 中华地域文化大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绪论1

第一章 话说燕赵这一方土19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21

一 燕赵地质的变迁21

二特色显著的地貌23

三 丰富的矿产和水利资源27

四 大气和植被28

第二节 人文历史沿革29

一 远古29

二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31

三 秦、西汉、东汉33

四 三国、西晋35

五 东晋十六国、北朝36

六 隋、唐、五代37

七 辽、宋、金38

八 元、明、清39

第二章 燕赵原始文化4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43

一 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文化44

二周口店“北京人”、新洞人和山顶洞人的旧石器文化49

三 燕赵旧石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5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55

一 磁山文化56

二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62

三 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68

四 细石器文化71

第三章 先秦燕赵地域文化73

第一节 夏、商、周三代部族方国文化75

一 夏代燕赵地域的部落75

二 商代燕赵地域的部族方国77

三 西周、春秋时燕赵地域的方国封国85

第二节 燕、赵、中山国历史经济文化92

一 燕国历史经济文化92

二 赵国历史经济文化98

三 中山国历史经济文化104

第四章 燕赵地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111

第一节 先秦时期华夏族和北方戎狄113

一 燕赵在华夏族形成中的重要地位113

二青铜时代燕赵地域的民族融合115

第二节 秦汉时期匈奴族的兴衰及其与燕赵的关系117

一 匈奴族的崛起及强大117

二 秦王朝时燕赵与匈奴的关系118

三 西汉前期与匈奴的和亲119

四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121

五 王昭君出塞和亲124

六 东汉时南匈奴附汉125

第三节 两汉魏晋时乌桓的兴衰126

一 西汉时乌桓的南迁126

二 东汉建武时乌桓入居10郡塞内127

三 东汉末曹操远征3郡乌桓12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131

一 鲜卑慕容部建立前燕和后燕132

二 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137

三 冉闵灭后赵,前燕灭冉魏140

四 前秦统治燕赵141

五 拓跋鲜卑建立北魏142

第五节 隋唐五代辽宋时期的突厥、契丹、奚和沙陀146

一 隋唐时期燕赵与突厥的关系147

二 契丹的崛起及南下燕赵149

三 奚族在燕赵的活动155

四 沙陀族的兴起及其在燕赵的统治156

第六节 金元时期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对燕赵的统治158

一 女真贵族建立金朝统治燕赵159

二 蒙古贵族建立元朝及其在燕赵的统治164

第七节 明清时期燕赵的民族关系167

一 明朝时的蒙古族和回族167

二 明成祖迁都北京与燕赵的移民171

三 满族的兴起和后金的建立173

四 清朝迁都北京后燕赵的民族关系174

第八节 燕赵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179

第五章 燕赵都城文化183

第一节 气势雄伟的历代都城185

一 燕、赵、中山国都185

二 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古都邺城189

三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192

四 明朝的北京196

五 清朝的北京202

第二节 神功瑰丽的皇家园林206

一 丛台、铜雀台、潭园、莲花池206

二 颐和园209

三 圆明园214

四 香山、北海216

五 承德避暑山庄218

第三节 规模宏大、肃穆庄严的帝王陵223

一 燕、赵、中山国王陵223

二 西汉中山王陵225

三 明十三陵226

四 清朝的东陵、西陵229

第六章 燕赵思想学术界的智慧之光237

第一节 哲学240

一 荀子和战国时期的赵国诸子240

二 西汉儒学的燕赵双星——韩婴和董仲舒244

三 在玄学和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时期的燕赵哲学246

四 清代燕赵哲学的勃兴251

第二节 经学257

一 《韩诗》和《毛诗》257

二 北魏时期燕赵的经学258

三 隋朝经学双璧——刘焯和刘炫261

四 孔颖达及《五经正义》262

五 疑经惑古的经学家啖助263

第三节 史学263

一 先秦时期的燕赵史学263

二 西晋及十六国时期的燕赵史学264

三 北魏史的编撰266

四 李德林、李百药父子及《北齐书》267

五 贾纬及《唐年补录》267

六 元代燕赵史学268

七 有关明代史书的编撰270

八 清代的燕赵史学家272

第四节 地方志275

一 燕赵古方志275

二 明清直隶地区的方志276

第五节 文献编纂278

一 唐代编纂家魏征278

二 宋代文献编纂家李防278

三 宋绶、宋敏求及《唐大诏令集》279

四 纪昀及《四库全书》279

五 徐松及《宋会要辑稿》280

六 王灏及《畿辅丛书》281

第六节 语言文字及目录学281

一 南北朝时期燕赵语言文字学的成就281

二 陆法言及其《切韵》283

三 李舟及其《切韵》284

四 韩孝彦、韩道昭父子及其《四声篇海》和《五音集韵》284

五 樊腾凤及其《五方元音》285

六 张之洞及其《书目答问》286

第七章 辉煌的燕赵自然科学、工艺技术289

第一节 数学和天文、历法291

一 祖冲之父子的数学、历法成就292

二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编制《大衍历》294

三 辽“中外合璧”星象图295

四 郭守敬、王恂的天文历法和数学成就296

五 李冶的天元术著作298

六 集宋元数学之大成的朱世杰298

第二节 地理学300

一 郦道元及其名著《水经注》300

二 贾耽的地图绘制成就301

三 李吉甫及其《元和郡县图志》302

四 郭守敬与海拔高程概念303

第三节 医药学303

一 神医扁鹊304

二 北朝和唐宋时期的燕赵医药学305

三 刘完素和河间学派305

四 张元素、李杲和易水学派307

五 窦默在针灸方面的贡献309

六 王清任及其名著《医林改错》310

第四节 农业科技和水利工程技术311

一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311

二 耕作技术的发展312

三 农作物品种优化、引进和推广313

四 水利工程和农田改造313

五 农学著作和农学试验315

第五节 矿冶铸造技术316

一 铜冶炼工艺技术316

二 铁冶炼工艺技术319

三 金银冶炼工艺技术323

第六节 陶瓷制作工艺技术324

一 制陶技术324

二 青瓷、邢州白瓷的制作技艺326

三 瓷中之冠——定窑瓷328

四 瓷器装饰的杰作——磁州窑瓷器330

五 反映契丹民族生活的辽瓷制品330

第七节 纺织工艺技术331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纺织技术331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技术332

三 唐代燕赵纺织贡品332

四 宋金和辽丝织技艺333

五 元代“纳失失”锦的纺技334

六 明清时期的棉纺技术334

第八章 燕赵地域的教育337

第一节 先秦至北朝的燕赵教育340

一 战国时期的养士教育与荀子的教育思想340

二 董仲舒的教育主张与两汉的官学、私学342

三 魏时社会教育家——田畴344

四 学者私学授业345

五 北方少数民族入主燕赵的汉化教育345

第二节 唐至明清的燕赵官学和书院347

一 燕赵官学347

二 燕赵书院349

第三节 清末的新式学堂和留日运动358

一 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358

二 留日运动377

第九章 从初始辉煌到特色形成的燕赵文学379

第一节 燕赵文学初始的辉煌382

第二节 两汉燕赵籍文学家和诗苑奇葩385

一 韩婴、毛亨等传授《诗经》的大家386

二 董仲舒和同期燕赵籍文学家387

三 安平崔氏、涿县卢氏作家群388

四 张衡在燕赵的文学活动389

五 诗苑奇葩开放在燕赵390

第三节 邺下文人集团和魏晋燕赵文学392

一 邺下文人集团及其核心——“三曹”392

二 “建安七子”和蔡琰等名家396

三 张华和西晋燕赵籍作家397

四 刘琨和两晋之交、东晋燕赵籍作家399

第四节 郦道元与北朝燕赵文学的成就400

一 郦道元及其全面发展的文化因素401

二 杨衒之和北魏燕赵籍作家403

三 活跃于邺都文坛的东魏、北齐作家404

四 北朝乐府民歌中的燕赵民歌406

第五节 隋唐五代燕赵籍诗文名家和李白、杜甫在燕赵的文学活动408

一 隋和初唐的燕赵籍诗文名家408

二 高适等盛唐边塞诗人411

三 李白、杜甫在燕赵的文学活动413

四 燕赵籍盛唐文名家414

五 “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中的燕赵籍成员415

六 中唐其他燕赵籍诗文名家416

七 晚唐、五代燕赵文学418

第十章 燕赵文学的全盛前后421

第一节 全盛之前的两宋燕赵文学424

一 诗文革新运动前的北宋燕赵籍文学家424

二 “灵寿三韩”和同时的燕赵籍文学家426

三 王令和北宋中、后期燕赵籍文学家427

四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在燕赵的文学活动427

五 文天祥等人在燕赵的文学活动428

第二节 辽金燕赵文学的趋于全盛429

一 初具规模的辽诗文创作群体429

二 真定作家群和金代燕赵籍文学家431

三 蔡松年、党怀英与初、中期中都文坛434

四 赵秉文、元好问与晚期中都文坛435

五 王若虚及《滹南诗话》436

六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437

七 金院本438

第三节 关汉卿与燕赵文学在元代的全盛439

一 大都——初期杂剧活动中心441

二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442

三 王实甫及《西厢记》447

四 真定——大都之外的初期杂剧活动中心449

五 大都、真定籍之外的燕赵籍杂剧作家450

六 马致远、卢挚等前期散曲作家451

七 张养浩、贯云石等后期散曲作家453

八 刘因、虞集、萨都剌等与大都诗坛455

九 燕赵籍元词人群体458

第四节 燕赵文学在明代的徘徊459

一 于谦与永乐至成化年间的京师诗坛459

二 活动于京师的前、后七子中的作家460

三 马中锡及《中山狼传》462

四 冯惟敏和薛论道、赵南星等人的散曲创作463

五 燕赵籍词人和活动于燕赵地域的全明非燕赵籍词人465

六 李贽、袁宏道和活动于燕赵的其他非燕赵籍作家465

第五节 曹雪芹与燕赵文学在清代的重振467

一 康熙年间的京师文坛468

二 乾隆、嘉庆年间的京师文坛472

三 清代前、中期燕赵籍诗人475

四 曹雪芹及《红楼梦》477

五 纪昀及其文言短篇小说482

六 李汝珍及《镜花缘》483

七 鸦片战争前夕的京师文坛484

第十一章 燕赵艺术家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成就487

第一节 燕赵书法489

一 先秦的汉字和青铜器铭文489

二 两汉燕赵隶书、草书家491

三 遗迹宏富的北朝书法和名家崔、卢493

四 书学鼎盛时的唐代燕赵书法494

五 宋、辽、金著名碑刻497

六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497

七 明清时期的碑刻和燕赵籍书法家499

第二节 燕赵绘画500

一 燕赵壁画艺术500

二 魏晋至北朝时燕赵画家及其作品507

三 展子虔等隋唐五代著名画家及作品和元代名家画作508

四 燕赵名窑瓷器装饰绘画511

第三节 燕赵石雕艺术和金玉雕塑、金铜造像等513

一 燕赵石雕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513

二 燕赵石雕艺术的瑰宝515

三 元代石雕家杨琼518

四 燕赵金玉雕塑、金铜造像等519

第四节 燕赵音乐522

一 先秦燕赵音乐522

二 汉乐府中的燕赵民歌和汉代相和歌523

三 魏晋至北朝时期的燕赵乐人524

四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525

五 元代的杂剧、散曲音乐525

六 近代京剧527

第十二章 燕赵地域的民间艺术529

第一节 民间歌曲、器乐、舞蹈531

一 民间歌曲531

二 民间器乐536

三 民间舞蹈538

第二节 民间戏曲、皮影戏、曲艺542

一 民间戏曲542

二 乐亭皮影戏549

三 民间曲艺551

第三节 民间年画、剪纸556

一 武强年画556

二 天津杨柳青年画559

三 蔚县剪纸562

第四节 民间工艺565

一 曲阳石雕565

二 天津“泥人张”彩塑566

三 普及民间的各类手工艺品566

第五节 吴桥杂技568

一 历史久远569

二 绝艺纷呈569

三 “杂技之乡”571

第十三章 燕赵地域的宗教信仰573

第一节 多元宗教576

一 道教576

二 佛教580

三 伊斯兰教584

四 基督教589

五 民间宗教591

第二节 燕赵宗教的古文化胜迹595

一 舍利塔基595

二 石造像596

三 石窟597

四 碑刻——石经、经幢598

五 佛教名塔601

六 宗教寺院、道观603

第十四章 燕赵民俗609

第一节 经济的民俗611

一 物质生产的民俗611

二 交易流通的民俗614

三 消费生活的民俗618

第二节 社会的民俗626

第三节 信仰的民俗634

第四节 岁时节日的民俗637

第十五章 燕赵的路和桥645

第一节 燕赵古道647

一 燕赵古道的源头648

二 商周时的燕赵古道651

三 秦汉至北朝的燕赵古道655

四 隋唐至明清的燕赵古道658

第二节 燕赵古桥665

一 燕赵梁式桥666

二 燕赵拱式桥670

三 独步千载的赵州安济桥677

四 安济桥之后的燕赵敞肩拱桥685

第十六章 长城在燕赵的绵延691

第一节 战国燕、赵、中山长城696

一 燕长城697

二 赵长城700

三 中山长城704

第二节 秦汉至元代长城706

一 秦长城——第一条万里长城706

二 汉长城——第二条万里长城709

三 西晋至元代的长城714

第三节 雄伟壮观的明代万里长城721

一 明长城的修建及其建筑技术特色722

二 明长城的九镇727

第四节 燕赵雄关甲天下729

后记7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