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事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事论
  • 张天波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4975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605页
  • 主题词:工作方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事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事之理2

导论2

一、研究“事”的意义2

二、研究“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

三、研究“事”的现状和方法6

第一章 事14

一、事的概念14

(一)事的定义14

(二)事的结构18

二、事的种类24

(一)生活中的事25

(二)哲学中的事27

三、事的性质28

(一)事的时间性28

(二)事的空间性30

(三)事的目的性30

(四)事的系统性31

(五)事的复杂性32

(六)事的工程性33

(七)事的流变性33

(八)事的可度量性35

(九)事的道德性35

四、办事的基本原则35

五、办事的基本方法40

第二章 事与物43

一、物的概念43

(一)物的定义43

(二)物的有关词条51

(三)意识是一种客观实在吗?53

二、物的种类63

(一)生活中的物和非物63

(二)法律中的物和非物64

(三)科学中的物64

(四)哲学中的物71

(五)信息社会中的物75

三、事与物的关系77

(一)事与物77

(二)物动为事82

(三)事成为物83

第三章 事与人85

一、人的概念85

(一)人的定义85

(二)人的有关词条91

二、人的分类92

(一)生活中的人92

(二)医学中的人92

(三)哲学中的人93

(四)信息社会中的人94

三、人与物、事的关系100

(一)人与物100

(二)人与事102

第四章 哲学之思105

一、哲学的定义105

二、“量子信息哲学”概念及分类107

(一)“量子信息哲学”概念107

(二)“量子信息哲学”3种基本类型107

(三)“量子信息哲学”5层次结构109

三、“量子信息哲学”与以往“哲学学说丛林”的差异或超越110

四、“量子信息哲学”(QIP)的基本特性111

(一)QIP的悖论性112

(二)QIP的量子性112

(三)QIP的信息性113

(四)QIP的全息性113

(五)QIP的分形性113

(六)QIP的生态性114

五、伦理和“伦理理论丛林”分析114

(一)伦理概念114

(二)“伦理理论丛林”115

六、“量子信息生态伦理”概念116

(一)“量子信息生态伦理”(QIEE)的定义116

(二)伦理的基本类型116

七、伦理学与哲学的关系118

八、悖论之源119

(一)“悖论”的定义120

(二)“悖论”的分类122

(三)“悖论”的本质125

(四)“悖论”的根源127

第五章 “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130

一、人性假设的嬗变131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131

(二)西方的“人性假设丛林”132

二、构成“人”的三要素137

三、人的三种基本需要139

四、人体“克莱因瓶”模型140

五、“信息复杂全息人”(ICHP)假设147

六、ICHP的基本特性150

(一)ICHP的量子性150

(二)ICHP的信息性151

(三)ICHP的全息性152

(四)ICHP的悖论性153

(五)ICHP的分形性153

(六)ICHP的生态性154

(七)ICHP的涌现性155

(八)ICHP的超循环性156

七、幸福之事157

(一)幸福的理论是众多的158

(二)幸福涵义的不同观点159

第六章 “意识”是怎样产生的166

一、对“意识”的诸多解释167

二“意识”产生的假设171

三、意识的分类177

四、几个相关概念的分析178

(一)自我和主观经验178

(二)记忆和遗忘179

(三)做梦和灵感180

(四)幻觉肢180

第七章 对几项规律的思考182

一、“熵”之事182

(一)熵是什么?183

(二)熵是状态函数吗?186

二、质能守恒定律189

(一)牛顿第一定律是近似的189

(二)理论建模的思维进路189

(三)质能守恒定律190

三、信息增殖定律191

(一)信息的定义191

(二)信息的功能195

(三)信息的性质195

四、分形定律196

五、互补定律202

(一)波粒二象性202

(二)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203

(三)玻尔互补原理203

(四)观察者效应204

(五)互补定律204

中编 教育系统事之例208

第八章 量子教育之事208

一、“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逻辑起点208

二、教育与国民性的相关概念209

(一)教育的概念209

(二)国民性的概念210

(三)国民性与教育的关系211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构212

(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层次及构成要素213

(二)“研究型教育”概念的形成214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结构图216

(四)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4大要素217

四、“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概念221

(一)“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的定义221

(二)“量子信息生态教育”(QIEE)的分类221

五、“量子信息生态教育”与以往教育理论的差异222

六、“量子信息生态教育”的基本属性224

七、系统育人之事227

(一)育人现象的“百家争鸣”227

(二)与“育人”相关的概念231

(三)构建“系统育人”理论的思考234

八、人的培养之事238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纷争238

(二)“人才”和“培养模式”概念240

(三)人才体系242

第九章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之事245

一、职业、技术、教育概念245

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概念247

(一)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247

(二)职业技术教育249

(三)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3者之间的关系250

(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取代253

三、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成258

四、探析职教的公益性258

(一)教育的参与者是“信息复杂全息人”259

(二)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261

五、高等职业教育类型论和层次论的分野266

(一)层次论和类型论266

(二)高职教育类型论的主要指标267

(三)高职教育为一个层次是不争的事实271

六、高职院校的构成要素272

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式构架273

(一)职业教育的宏观分类273

(二)现代职教体系的层次结构274

(三)现代职教体系的定位277

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280

九、现代职教体系的外部环境282

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性284

(一)人本性284

(二)融合性(校企合作,融合各种资源)285

(三)品牌化(特色化)285

(四)信息网络化286

(五)规模化(巨型化)287

(六)集聚化(集群化)288

(七)全球化(国际化)288

十一、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289

(一)建构广东省现代职教体系要体现地方特色289

(二)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架构290

第十章 高教质量之事295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复杂性295

二、何为“高等教育现代化”?297

(一)高等教育的定义及要素297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概念298

三、“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定义和功能299

(一)“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定义299

(二)“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功能300

四、“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分类300

五、“量子全息生态高等教育”(QHEHE)的基本特性302

六、高等教育质量的纷争304

(一)本质属性论304

(二)满足程度论305

(三)产品服务质量论305

(四)规律体现论305

(五)复杂概念论306

七、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要素307

八、高等教育质量的三种基本类型308

九、高等教育质量的五层次结构310

十、高等教育质量定义的“七个定理”311

(一)否定单一的质量定理311

(二)本质属性量度定理312

(三)复杂系统结构定理312

(四)市场部分失灵定理313

(五)时间滞后质量定理314

(六)空间拓展质量定理314

(七)信息本质质量定理315

十一、高等教育质量的特性315

十二、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316

第十一章 高职院校转型之事318

一、高职院校的要素结构319

二、高职院校转型的定义、种类320

(一)转型的基本定义和种类320

(二)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状况分析321

三、高职院校转型的理论剖析322

(一)学校升格论323

(二)创设稀缺资源论323

(三)产权合理流转论323

(四)调整目标定位论324

(五)核心体系转型论325

(六)指导体系转型论326

(七)目标体系转型论327

(八)保障体系转型论327

(九)支撑体系转型论329

四、高职院校转型的外部驱动因素330

(一)经济驱动330

(二)政策导向331

(三)社会竞争332

(四)科技催化332

五、高职院校转型的内部驱动因素333

(一)目标管理定位333

(二)异质要素建构334

(三)科学技术异化334

(四)教育负债累积335

六、职教体系协同产业体系分析338

(一)现代职教体系协同产业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338

(二)两个体系的内涵要素、结构层次及交集343

(三)协同共生的耦合因子、协同序参量345

(四)序参量函数——校企合作的结构形式346

第十二章 建构实训基地之事349

一、体现工作过程349

二、注重哲学思考350

三、优化教学情境352

四、强化能力培养353

五、规范建设流程354

六、加强资源整合355

(一)资源及实训资源的概念356

(二)整合资源的原则357

(三)整合资源的种类359

七、促进社会服务362

八、探索国际合作363

第十三章 物联网变革教育之事366

一、物联网的定义及特征366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371

三、物联网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关系372

四、物联网与高等教育内涵要素的关系373

五、物联网催生教育的变革375

(一)物联网引起教育技术的变革376

(二)对教育方式的变革377

(三)对教学模式的影响378

(四)对教学的变革379

(五)对学习的变革380

(六)对师资队伍的影响381

(七)对管理的变革382

(八)对实验实训教学的变革383

(九)对校园的变革384

(十)对教学资源和其他方面的变革385

下编 其他系统事之例388

第十四章 社会之事388

一、社会系统概念388

二、社会系统的三种类型390

三、社会系统的五个层次392

四、“量子信息生态社会系统”概念及其基本属性395

五、“法治行为”之事398

(一)“政治”、“法治”、“人治”、“行为”等概念399

(二)以往“行为理论”浅析402

(三)“法治意识”假设403

(四)“人类行为”的三种类型404

(五)“意识”与“行为”的关系405

(六)个体行为演化的动力分析407

(七)“ICHP”视域中“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408

六、生态之事410

(一)生态和生态文明概念及分类410

(二)生态和生态文明的结构411

(三)“量子全息生态”概念及其的特性413

(四)“量子全息生态”理念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启示414

第十五章 管理之事417

一、“管理理论丛林”中的诸理论417

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31

(一)管理的事理理论定义431

(二)管理的分类441

三、“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概念及特性445

(一)“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概念445

(二)“量子信息生态管理”的特性445

四、“量子信息生态管理”与“管理理论丛林”的差异451

五、“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应遵守的十个原则452

六、GCAIS管理理论的基本规律455

七、管理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458

第十六章 工程之事460

一、工程概念461

(一)工程的定义461

(二)工程界对“工程”内涵的拓展465

(三)中国语境下的“工程”概念466

二、工程的结构和分类467

(一)工程的结构467

(二)工程的分类469

(三)知识工程的定义472

三、工程与管理的“悖论”关系472

(一)工程与管理内涵的融合472

(二)工程管理和管理工程的辨析476

(三)工程与管理概念“悖论”的解蔽476

四、“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QIEME)概念477

(一)“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的原则478

(二)“量子信息生态管理工程”的基本特性480

第十七章 经济之事483

一、人类前途的思考483

二、与“信息复杂全息人”相关的现象484

(一)人的全息性呈现出悖论484

(二)遗传的作用485

(三)人的全息化过程是实时进行着的485

三、“人性假设”是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486

四、经济中的管理概念487

五、创新的定义和分类488

(一)创新的定义不同理解488

(二)创新的分类489

(三)创新的特性490

六、管理创新的概念及种类491

七、经济概念及分类493

(一)经济的分类493

(二)区域经济概念494

八、管理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95

(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95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496

九、“巧实力”之事497

(一)“实力”概念498

(二)“三类需求”和“三种实力”498

(三)“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500

(四)“软实力”概念501

(五)“巧实力”概念502

(六)“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之间的关系503

十、广东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04

十一、构建经济的“珠三角模式”506

第十八章 科技之事510

一、“科学”的定义510

二、“量子信息生态科学”概念和特性512

(一)“量子信息生态科学”的定义512

(二)“量子信息生态科学”的基本特性513

三、科技发展的几点启示515

(一)克隆技术的影响515

(二)中医理论的暗示515

(三)人为自然也具有全息性515

四、相关概念的关系图515

(一)知科技系统516

(二)工管创系统518

(三)政经文系统519

(四)人社生系统520

(五)五维坐标系521

(六)五层次结构523

五、“现代化”之事523

(一)“现代化理论丛林”524

(二)现代化的内涵525

(三)现代化的演化529

(四)意识指导“做事”530

(五)“现代化系统”的分类531

(六)“现代化”的基本特征534

第十九章 文化和诚信之事536

一、文化系统是非线性系统537

(一)线性和非线性概念537

(二)物(能量)、事、信息坐标系539

(三)文化系统内部各种关系的非线性540

二、文化的“是”541

三、文化的“事”544

四、文化的“实”546

五、文化的“势”548

六、文化的“市”549

七、文化的“式”550

八、如何建设文化强省551

九、诚信之事554

(一)诚信的内涵及分类554

(二)社会诚信体系的定义、要素及分类563

(三)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565

(四)构建广东特色社会诚信体系的途径566

结语570

参考文献572

后记5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