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历史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4502522.jpg)
- (突尼斯)伊本·赫勒敦著;陈克礼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文出版社
- ISBN:978750754723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中东-历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史学综论3
第二章 史家评判5
第三章 治史方法13
第四章 新学初探16
第一篇 人类社会概述19
第一章 人类社会之需要21
第二章 文明之地理基础23
第三章 北半球之进步及其原因27
第四章 开化区之划分30
第五章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肤色、生活之影响45
第六章 气候对民族性之作用48
第七章人类体质及文化之物质因素50
第八章 先知之特征及启示之真谛53
第九章 天赋本能与智力锻炼56
第十章 预言及玄理62
第二篇 论牧民、蛮族、部落及乡村社会状况67
第一章 乡村与城市之形成69
第二章 游牧人之习惯与阿拉伯人之天性70
第三章 乡野为文明之基源71
第四章 乡民比市民善良72
第五章 乡民比市民勇敢74
第六章 法制礼教对人性之毒害75
第七章 部落靠团结精神生存77
第八章 血缘关系为团结精神之本79
第九章 血缘关系唯在游牧之阿拉伯人中较为突出80
第十章 血统混乱之原因82
第十一章 霸权归强者所有83
第十二章 不能借他人血统取得领导权84
第十三章 有族党始有宗法门阀86
第十四章 臣仆借职务而成世家88
第十五章 兴亡不定及四代业败说90
第十六章 蛮族能够制胜92
第十七章 政权为党团之目的93
第十八章 奢华享乐为亡国之症结95
第十九章 自卑与屈服乃灭种之主因96
第二十章 竞善比美乃强国之标志98
第二十一章 蛮族版图无限广100
第二十二章 国家命运决定于政党101
第二十三章败者同化于胜者103
第二十四章 治于人者必亡104
第二十五章 阿拉伯游牧人善袭平原106
第二十六章 阿拉伯游牧人破坏性强107
第二十七章 阿拉伯游牧人唯借宗教建国109
第二十八章 阿拉伯游牧人不善于政治110
第二十九章 乡村争不过城市111
第三篇 论国家、政权、哈里发、素丹、官职及行政制度113
第一章 政权、国家借民族及党团而立115
第二章 政权巩固后团结精神即失116
第三章 国家之正统观念118
第四章 国家之宗教因素119
第五章 教化增加活力120
第六章 教义无党团不兴121
第七章 国家必有相应之领土123
第八章 居民决定国土及国龄125
第九章 多民族多党羽之国家不易治理127
第十章 君主之独霸功劳性129
第十一章 人民之享受性130
第十二章 国家之安定性131
第十三章 国家衰亡之征兆132
第十四章 国家之自然寿命134
第十五章 国家由游牧过渡到文明136
第十六章 建国之初富裕能增强国力138
第十七章 国家之发展阶段及其特征139
第十八章 国家建设以其力量为准140
第十九章 元首借幕僚压制党民145
第二十章 臣仆官僚之处境146
第二十一章 世袭专制之为害148
第二十二章 窃权不能篡位149
第二十三章 王之真义及种类150
第二十四章 君赖民存151
第二十五章 哈里发之意义153
第二十六章 哈里发之产生及其资格155
第二十七章 什叶派之伊玛目观159
第二十八章 从哈里发到王朝163
第二十九章 矢忠之盟169
第三十章 传国与袭位170
第三十一章 哈里发之宗教职权175
第三十二章 元首之称号179
第三十三章 犹太教与基督教之教职称谓181
第三十四章 素丹之职官制184
第三十五章 文武官吏之时运192
第三十六章 帝王之表记193
第三十七章 战争与兵法199
第三十八章 税赋及其多寡之原因202
第三十九 国末税必多203
第四十章 官商伤民败国204
第四十一章 君臣之富唯在国中205
第四十二章 俸禄低税收亦低207
第四十三章 暴虐为败坏社会之贼208
第四十四章 侍卫之产生过程211
第四十五章 国家之分裂212
第四十六章 国家衰老不可救治214
第四十七章 兵财为国家之命脉215
第四十八章 新国之诞生216
第四十九章 侯国推翻王国之要道217
第五十章 盛极必衰219
第五十一章 社会赖政治而制度化220
第五十二章 世界末日与救世者223
第五十三章 人类初始及世界大限226
第四篇 论都市及其建设229
第一章 国家先于都市231
第二章 政权需要城市233
第三章 大城、高宫非一代能建成234
第四章 大工程必须长时间235
第五章 建城应注意之事项236
第六章 世界大寺及圣地238
第七章 北非城市少242
第八章 伊斯兰国家建筑不多243
第九章 阿拉伯人之建筑易于败坏244
第十章 城市破坏之原理245
第十一章 城市之优越在于富裕和文明246
第十二章 论城市物价248
第十三章 乡民不适于住都市250
第十四章 各国贫富相差之原因251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之形成及用途253
第十六章 财主必求爵位以保其资产254
第十七章 文明与政治共兴亡255
第十八章 文明为进化之极限258
第十九章 京都随国家而衰败260
第二十章 城市之特有行业262
第二十一章 城邦之党争263
第二十二章 城市语言265
第五篇 论生活方式、谋生之道及行业种类267
第一章 财富之真义及营谋之价值269
第二章 生计与职业271
第三章 服役非正常之生活门路273
第四章 挖掘宝藏不为正业274
第五章财随势来276
第六章 媚者多福277
第七章 宗教界多清苦279
第八章乡民以农为本280
第九章 商业之概念及目的281
第十章 商贾之伎俩282
第十一章 商人之习性283
第十二章 运销与谋利284
第十三章 囤积与垄断285
第十四章 货贱伤工286
第十五章 业精在于勤学287
第十六章 工艺随进化而完美288
第十七章 工艺因文明而巩固289
第十八章 实业因需要而发达290
第十九章 城市败工艺必败291
第二十章 阿拉伯人短于工艺292
第二十一章 专精者不能兼通293
第二十二章 重要之职业294
第二十三章 农业295
第二十四章 建筑业296
第二十五章 木工业298
第二十六章 纺织业与缝纫业300
第二十七章 助产业301
第二十八章 城市必求医术303
第二十九章 文字为百业之工具305
第三十章 造纸业与编修业307
第三十一章 歌唱业308
第三十二章 实业能长才智310
第六篇 论学术、文教及著述311
第一章 求学为人生之急务313
第二章 教学为高尚之职业314
第三章 学术与社会之关系316
第四章 现代学科之分类317
第五章《古兰经》学319
第六章 圣训学321
第七章 教律学324
第八章 继承学327
第九章 法理学与比较法学329
第十章 信仰学332
第十一章 性理学337
第十二章 圆梦学341
第十三章 理科之分类344
第十四章 数学346
第十五章 几何学348
第十六章 天文学350
第十七章 论理学352
第十八章 物理学354
第十九章 医学355
第二十章 农学357
第二十一章 玄学358
第二十二章 巫术学与星占学359
第二十三章 炼金术与化学362
第二十四章 哲学批判365
第二十五章 驳斥星占术368
第二十六章 方术之妄谬370
第二十七章 著作繁杂有碍于学习372
第二十八章 著作简略不便教授374
第二十九章 正确的讲学方法375
第三十章 次要学科不宜深究377
第三十一章 启蒙教育问题378
第三十二章 暴戾苛斥对学生之摧残380
第三十三章 游学寻师有助学业之完成381
第三十四章 学者多不明政治382
第三十五章 伊斯兰文人多为异族383
第三十六章 阿拉伯语言学384
第三十七章 语言由操练而得388
第三十八章 现代阿语为独立语389
第三十九章 都市语之形成391
第四十章 穆达尔语教习之途径392
第四十一章 语文才能不在于文法成规393
第四十二章 鉴赏力之培养394
第四十三章 市民不宜学习外语396
第四十四章 诗与散文398
第四十五章 诗文兼优者少400
第四十六章 诗艺及习诗之道401
第四十七章 习作在文不在义404
第四十八章 强记必能文405
第四十九章 诗之沿革407
第五十章 现代诗之流派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