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人集 第2集 可持续发展论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龚胜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1265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09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历史地理学-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人集 第2集 可持续发展论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曾菊新1
第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3
第一篇 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4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3
第二篇 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质27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8
二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36
三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43
第三篇 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52
一 关于人类主体的原则53
二 关于资源利用的原则56
三 关于环境生态的原则59
四 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则62
五 关于社会进步的原则64
第四篇 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66
一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67
二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76
三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81
第五篇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关系89
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地关系90
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区际关系95
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代际关系99
四 结论103
第六篇 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104
一 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105
二 区域性是可持续发展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108
三 区域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11
第七篇 论人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116
一 生态文明观117
二 绿色消费观119
三 清洁生产观121
四 环境伦理观122
第八篇论社会意识与可持续发展125
一 环境意识的建设126
二 生态意识的建设129
三 行星意识的建设133
第九篇 论民生保障与可持续发展138
一 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139
二 贫困与健康的辩证关系143
三 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147
第二部分 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153
第十篇 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153
一 健康概念与健康风险154
二 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57
三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性161
第十一篇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素与功能、需求与限制164
一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165
二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169
第十二篇 论西部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173
一 西部地区的公众健康状况174
二 西部公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风险177
三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实现西部公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80
第十三篇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长寿水平的时空变化183
一 安徽省百岁人口的时空变化185
二 安徽省高龄水平的时空变化192
三 安徽省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195
四 安徽省长寿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分析199
第十四篇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202
一 历史时期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203
二 野生人参产地不断萎缩的原因218
三 结论221
第十五篇 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222
一 概念、数据与方法224
二 结果与分析228
三 结论236
第三部分 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241
第十六篇 旅游犯罪学:它的定义、领域、方法与意义241
一 旅游犯罪学与旅游犯罪243
二 旅游犯罪学的主要研究领域245
三 旅游犯罪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53
四 旅游犯罪学研究的意义254
第十七篇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257
一 中国古代游记中环境伦理学思想的内容259
二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的特点262
三 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的价值264
第十八篇 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267
一 文化区和旅游地的时空关系268
二 旅游活动与文化扩散的互动关系271
三 旅游地的文化变迁与整合273
第十九篇 论校园旅游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280
一 校园旅游研究现状281
二 校园旅游的特性及其教育功能283
三 校园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288
四 结语291
第二十篇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292
一 引言293
二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要素分析295
三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305
四 结论306
第四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索309
第二十一篇 中国先秦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309
一 自然资源财富观与可持续利用310
二 自然系统和谐观与人与自然和谐314
三 生态系统持续观与生物多样性318
第二十二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历程322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323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重要里程碑324
第二十三篇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330
一 人地关系动力机制331
二 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与框架333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规范与对策335
第二十四篇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343
一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区际关系模式344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348
第二十五篇 中国区域人口流动能力测度及其应用研究354
一 区域人口流动能力的概念诠释与测度模型构建357
二 中国各省区域人口流动能力的测度361
三 中国省级区域人口流动能力特征分析364
四 省域人口流动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369
五 结论与讨论373
第二十六篇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化研究376
一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间演变特征379
二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388
三 结论395
第二十七篇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397
一 国内外典型区域合作机制的启示399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现状400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403
四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构建思路与框架407
五 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的对策建议409
第二十八篇 非政府组织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若干思考414
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合作现状415
二 非政府组织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作用分析419
三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421
四 关于非政府组织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对策建议422
第二十九篇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425
一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选择427
二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435
三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意象分析438
四 结论441
第三十篇1982—2010年间湖北省人口分布格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443
一 湖北省人口分布差异及其变化446
二 湖北省人口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452
三 结论与讨论455
主要参考文献457
一 古史类457
二 地志类460
三 著作类462
四 论文类466
五 译著类483
六 外文类484
地名索引493
后记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