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514968.jpg)
- (美)弗兰尼克E.里特,戈登D.巴克斯特,伊丽莎白F.丘吉尔著;田丰,张小龙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57939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计算机-系统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本书的目标、动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简介2
第1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简介2
1.1引言2
1.2开始理解用户3
1.2.1灯和开关的映射关系设计3
1.2.2炉灶灶眼开关控制的映射设计3
1.2.3硬币设计4
1.2.4不适当考虑用户、任务和任务背景的可能后果5
1.3了解用户的收益与成本6
1.3.1收益1:更可用的产品6
1.3.2收益2:节省资金7
1.3.3收益3:更安全的系统8
1.3.4成本1:了解用户也不能保证成功9
1.3.5成本2:知道何时停止分析用户是困难的9
1.4总结设计相关的用户特征:ABCS框架10
1.4.1人体测量学方法11
1.4.2行为方面12
1.4.3认知13
1.4.4社会因素14
1.5模拟用户特征:认知架构15
1.6总结16
1.6.1书中其余部分的结构16
1.6.2未来的工作17
1.7其他资源17
1.8练习18
参考文献19
第2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简史21
2.1引言21
2.2相关的研究领域21
2.2.1人因与工效学22
2.2.2社会技术系统设计26
2.2.3认知建模和可编程用户模型27
2.2.4以用户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28
2.2.5用户体验28
2.2.6人机交互29
2.3标准、原则和指导方针29
2.4总结32
2.5其他资源33
2.6练习34
参考文献34
第二部分 与设计相关的用户特性:ABCS框架38
第3章 人体测量学:用户身体的重要方面38
3.1引言38
3.2交互中的身体因素39
3.2.1姿势40
3.2.2承重40
3.3与触觉设备交互41
3.3.1物理键盘42
3.3.2触摸屏43
3.3.3点击设备44
3.3.4移动电话47
3.3.5电子游戏和虚拟现实系统47
3.3.6其他设备48
3.3.7触觉交互界面的优点和缺点49
3.4对系统设计的启示50
3.5总结50
3.6其他资源50
3.7练习51
参考文献52
第4章 行为:关于用户的基础心理学54
4.1引言54
4.2行为心理学术语55
4.2.1阈值和恰可察觉差55
4.2.2反应弱化55
4.2.3信号检测理论55
4.2.4对系统设计的启示57
4.3视觉生理学57
4.3.1视觉概述57
4.3.2眼睛的基本结构57
4.3.3使用眼动追踪检测眼动58
4.3.4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59
4.3.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61
4.4低层视觉感知61
4.4.1视觉及光线测量61
4.4.2色觉62
4.4.3色盲63
4.4.4颜色系统63
4.4.5闪烁64
4.4.6弹出效应64
4.4.7对系统设计的启示66
4.5高层视觉感知67
4.5.1运动空间知觉67
4.5.2与深度感知相关的视觉信息线索67
4.5.3感数68
4.5.4分组的格式塔原则68
4.5.5其他的高层视觉感知理论69
4.5.6对系统设计的启示70
4.6听觉系统70
4.6.1声音的理论描述71
4.6.2声音的测量72
4.6.3声音的定位73
4.6.4声音的辨别74
4.6.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74
4.7动机75
4.7.1引言75
4.7.2马斯洛的层次理论75
4.7.3外在和内在动机76
4.7.4对系统设计的启示77
4.8总结78
4.9其他资源79
4.10练习80
参考文献80
第5章 认知:记忆、注意力和学习82
5.1引言82
5.2记忆82
5.2.1 记忆的类型83
5.2.2助记符和记忆辅助87
5.2.3 PQ4R:一种提高阅读理解力的方法89
5.2.4记忆偏差89
5.2.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91
5.3注意力92
5.3.1威肯斯的注意资源论93
5.3.2一个关于注意力的信息处理模型94
5.3.3分配性注意94
5.3.4动作失误95
5.3.5中断95
5.3.6自动化的缺陷:让用户参与到系统回路来96
5.3.7对系统设计的启示96
5.4学习和熟练行为97
5.4.1学习的过程97
5.4.2学习带来的进步99
5.4.3学习的类型101
5.4.4熟练行为以及复杂环境中的用户102
5.4.5专业知识104
5.4.6学习迁移104
5.4.7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05
5.5总结107
5.6其他资源107
5.7练习108
参考文献109
第6章 认知:心智表征、问题求解和决策112
6.1引言112
6.2心智表征113
6.2.1简单表征113
6.2.2用户的心智模型114
6.2.3知道感和判断置信度116
6.2.4心智模型的刺激:反应相容性116
6.2.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17
6.3问题求解118
6.3.1问题求解的重要性119
6.3.2问题求解示例119
6.3.3影响问题求解的已知因素119
6.3.4结构不良问题123
6.3.5问题求解对于系统设计的启示小结124
6.4决策124
6.4.1决策通常是非理性的125
6.4.2简单决策:Hicks法则和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125
6.4.3决策的刺激:反应相容性126
6.4.4影响决策的已知因素127
6.4.5更大规模决策过程:专业129
知识和认知主导决策129
6.4.6决策对系统设计的启示小结130
6.5总结133
6.6其他资源134
6.7练习134
参考文献135
第7章 认知:人与计算机的交流137
7.1引言137
7.2语言137
7.2.1符号、语法和语义137
7.2.2 Grice会话原则138
7.2.3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39
7.3用户如何阅读139
7.3.1字体的效果141
7.3.2帮助阅读和浏览的平面设计141
7.3.3纸质阅读和屏幕阅读142
7.3.4扫视显示和菜单143
7.3.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43
7.4信息寻找行为144
7.4.1信息144
7.4.2人类信息行为144
7.4.3人类的信息寻找行为145
7.4.4信息气味145
7.4.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45
7.5设计内容146
7.5.1内容策略146
7.5.2信息架构146
7.5.3内容创建147
7.5.4内容组织147
7.5.5内容发布147
7.6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48
7.7总结148
7.8其他资源149
7.9练习149
参考文献150
第8章 社会层面:社会认知和团队合作152
8.1引言152
8.2社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154
8.2.1引言154
8.2.2社会责任的影响154
8.2.3归因及归因风格155
8.2.4多数和少数的影响157
8.2.5小结158
8.3影响团队表现的因素158
8.3.1引言158
8.3.2团队规模160
8.3.3团队能力160
8.3.4团队结构与组成160
8.3.5社会距离161
8.3.6空间距离162
8.3.7相互坚持和相互监督162
8.3.8权威人士163
8.3.9任务吸引力164
8.3.10团队过程与任务164
8.3.11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65
8.3.12小结165
8.4社区环境中影响表现的因素165
8.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66
8.6总结167
8.7其他资源167
8.8练习168
参考文献168
第9章 社会:理论和模型172
9.1引言172
9.2分析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方式172
9.2.1引言172
9.2.2非正式的、针对两人交互的分析173
9.2.3成本与收益的交换174
9.2.4网络177
9.2.5好的个人社交网络能促进工作178
9.2.6小结179
9.3更高的社会层次:组织和文化180
9.3.1组织机构的影响180
9.3.2文化的影响180
9.3.3小结181
9.4社会过程模型181
9.4.1引言181
9.4.2描述性社会模型181
9.4.3软系统方法183
9.4.4丰富图183
9.4.5社会行为的计算模型185
9.4.6小结185
9.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186
9.6总结187
9.7其他资源187
9.8练习188
参考文献188
第10章 差错:人机系统性能中的固有部分191
10.1差错简介191
10.1.1什么是差错191
10.1.2成功与失败只在一线之间193
10.1.3事故是由人为差错造成的,对吗194
10.2针对差错的研究196
10.2.1在实验室进行实验196
10.2.2实地观察197
10.2.3档案数据197
10.2.4选择最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198
10.3差错分类198
10.3.1人为差错概率预测手段198
10.3.2通用差错建模系统199
10.3.3认知可靠性和差错分析方法199
10.4差错分析200
10.4.1事件树201
10.4.2故障树201
10.4.3认知可靠性和差错分析法202
10.4.4人为差错评估技术203
10.5对系统设计的启示203
10.6总结204
10.7其他资源205
10.8练习205
参考文献205
第三部分 方法210
第11章 方法Ⅰ:任务分析210
11.1引言210
11.2任务分析模型的使用211
11.2.1任务的分配211
11.2.2绩效的保证211
11.2.3任务和界面的设计212
11.3层次任务分析213
11.3.1层次任务分析的组成213
11.3.2层次任务分析的应用示例213
11.3.3小结215
11.4认知任务分析215
11.4.1认知任务分析的组成215
11.4.2认知任务分析的应用示例216
11.4.3小结216
11.5 GOMS217
11.5.1 GOMS的组成217
11.5.2 GOMS的应用示例217
11.5.3小结219
11.6 KLM219
11.6.1 KLM的基本组成220
11.6.2 KLM的应用示例221
11.6.3小结221
11.7选择任务分析方法时的一些221
考虑因素221
11.8总结222
11.9其他资源224
11.10练习224
参考文献225
第12章 方法Ⅱ:认知维度与鸿沟228
12.1引言228
12.2认知维度228
12.2.1隐含的依赖关系229
12.2.2粘度230
12.2.3功能表达性231
12.2.4过早承诺231
12.2.5困难的脑力活动232
12.3认知维度到方法论232
12.4认知维度的局限性233
12.5诺曼的行为七阶段233
12.5.1评估和执行的鸿沟234
12.5.2实践中的鸿沟235
12.6对设计的启示235
12.7鸿沟的局限性237
12.8总结237
12.9其他资源237
12.10练习238
参考文献238
第13章 方法Ⅲ:实证评估239
13.1引言239
13.1.1为什么需要用户测试239
13.1.2什么时候进行用户测试240
13.2规划评估研究241
13.2.1什么类型的数据:定性还是定量241
13.2.2选择一个假设241
13.2.3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241
13.2.4哪一种评估类型:形成性还是总结性241
13.2.5效度、可靠性和灵敏度242
13.3评估方法244
13.3.1可用性测试244
13.3.2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245
13.3.3(专家)启发式评估246
13.3.4协作评估247
13.3.5 A/B测试247
13.4评估的对象247
13.4.1基于纸笔的原型247
13.4.2基于计算机的原型248
13.4.3最终系统248
13.5对可用性的测量248
13.5.1任务时间249
13.5.2差错249
13.5.3口头报告法249
13.5.4视频分析250
13.5.5眼动跟踪251
13.5.6问卷调查251
13.5.7访谈和小组讨论252
13.5.8工作负荷测量252
13.5.9使用模式253
13.5.10用户体验253
13.6评估研究中的伦理253
13.7总结254
13.8其他资源254
13.9练习255
参考文献255
第四部分 总结258
第14章 总结258
14.1引言258
14.2组织与用户相关的知识258
14.2.1人体测量259
14.2.2行为259
14.2.3认知能力260
14.2.4社会性261
14.2.5任务和环境的作用261
14.2.6小结261
14.3关于用户的若干模型262
14.3.1统一认知理论263
14.3.2用户模型的类型263
14.3.3小结266
14.4风险驱动增量承诺模型267
14.4.1引言267
14.4.2启示1:风险驱动增量承诺模型提供了一种把与用户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269
14.4.3启示2:风险驱动增量承诺模型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规范性的271
14.4.4扩展1:设计人员也是利益相关者272
14.4.5扩展2:在项目间和项目内的学习273
14.4.6小结273
14.5更上一层楼274
14.6其他资源275
14.7练习275
参考文献276
附录 凯格沃思空难(1989年)278
词汇表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