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诉讼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诉讼法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521556.jpg)
- 李交发 著
- 出版社: 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8853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诉讼法-法制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诉讼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制度篇3
第一章 诉讼机关3
一、刑事诉讼机关3
二、民事诉讼机关26
第二章 起诉制度36
一、起诉形式36
(一)自诉36
(二)举告39
(三)自首42
(四)官纠举46
二、起诉原则53
(一)奖励告发 惩处不告54
(二)限制起诉 反对诬告60
(三)禁止匿名信告发76
三、起诉制度的基本特征80
第三章 拘传、逮捕、囚禁制度86
一、拘传86
(一)拘传的法律规定86
(二)拘传的限制88
二、逮捕91
三、囚禁97
(一)囚禁人犯的法律规定97
(二)囚禁人犯所带械具104
(三)配带械具的限制108
第四章 证据和勘验制度110
一、言证110
(一)言证制度110
(二)言证的限制114
二、物证117
三、书证121
四、勘验报告129
第五章 审讯制度142
一、两造到庭法官讯问142
二、证人到庭质对152
三、刑讯逼供辞156
第六章 判决与上诉制度177
一、判决制度178
(一)先议后判制178
(二)先判后议制183
(三)先议后判再议制187
二、上诉制度191
(一)正常上诉制度191
(二)非常上诉制度199
第七章 司法官法律责任211
一、违法不受讼和受讼的法律责任211
(一)违法不受讼的法律责任211
(二)违法受讼的法律责任213
二、违法审讯的法律责任216
(一)违法拷讯的法律责任217
(二)拷囚过数的法律责任218
(三)对不应拷讯者行拷讯的法律责任219
(四)对妇女违法拷讯的法律责任220
(五)不用法定刑具拷讯的法律责任222
三、违法判决的法律责任224
(一)不依律判决的法律责任224
(二)出入人罪的法律责任227
四、违法执行判决的法律责任232
(一)执行死刑不复奏的法律责任232
(二)违时令行刑的法律责任234
(三)违法执行非死刑的法律责任235
下篇:理论篇241
第八章 刑事民事诉讼有分之理论241
一、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刑事、民事诉讼相分离242
(一)历史文献记载242
(二)出土铭文记载244
二、刑事民事诉讼有分的理论基础248
(一)“德”之释义248
(二)“德”——传统诉讼总的理论基础251
(三)“和”——民事诉讼的理论指导255
(四)“中”——刑事诉讼的理论指导257
三、值得指出的几个问题260
(一)古代刑事诉讼盛于民事诉讼260
(二)古代刑事民事诉讼有分处于世界最早发达阶段261
(三)刑民诉讼虽然有分,但又交错发展264
第九章 传统诉讼宽严之理论266
一、法宽与刑严266
二、执法时宽时严269
(一)宽严理论的惯性伸张272
(二)宽严实践的凹型标显274
三、宽严相济280
第十章 传统诉讼轻重之理论287
一、施刑轻重之基本发展态势287
(一)商周之际轻重之态287
(二)儒法轻重之争与汉唐趋轻之态289
(三)宋明清用刑“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特殊之态299
二、轻重理论阐析304
第十一章 传统诉讼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之理论308
一、社会二元组织结构决定国家二元法律治理309
(一)家(族)、国二元社会组织309
(二)家族法、国家法二元法律312
二、国家二元法律治理决定国家二元诉讼机制315
(一)国家法诉讼的空缺乏力315
(二)家族法诉讼符情合理317
三、二元诉讼的三种运态322
(一)正式诉讼制度的正式施用322
(二)正式诉讼制度的非正式施用325
(三)非正式诉讼制度的正式施用334
第十二章 传统家族法诉讼理论343
一、诉讼依据343
(一)存在依据343
(二)法律依据343
二、诉讼主体与客体352
(一)诉讼主体352
(二)诉讼客体355
三、诉讼运行机制358
(一)诉讼程序358
(二)惩处手段360
(三)与国家法诉讼之关系364
四、诉讼价值368
(一)积极价值:有效地调整基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368
(二)负面价值:窒息诉讼意识373
主要参考文献376
后记380
再后记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