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尊严论 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巴登尼玛,刘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6214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汶川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尊严论 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思路2
一、指导思想2
二、理论基础3
三、理论模型8
第二节 研究方法12
第三节 主要成果、结论及其学术价值14
一、主要成果14
二、主要结论15
三、主要创新点和突破性进展22
第四节 研究效益29
一、现实效益29
二、方法论效益31
三、理论效益33
第五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7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理论基础研究37
二、文化要素的划分与文化结构研究37
三、作为与文化、社会关联的教育的使命研究38
第一章 灾区现状及问题考察39
第一节 灾难应对与临时安置期39
一、应对与救援40
二、出现的问题48
三、总结与反思51
第二节 恢复重建期53
一、现实与需要54
二、问题与现象60
三、角色与行为84
四、总结与反思87
第三节 发展重建期92
一、理念与行为:地方政府灾后重建工作情况考察93
二、现状与问题:发展重建期的居民基本情况98
三、总结与反思:未来的路在何方?118
第四节 重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119
一、以人为本:灾区居民的自主性何去何从?120
二、科学发展:重建如何适应灾区生产生活?122
三、文化重塑:重建如何适应灾区文化、社会特点?123
四、构建和谐:新的社区关系如何发展?124
第二章 灾后文化重塑与社会重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126
第一节 灾后文化重塑与社会重建的国际比较126
一、灾后知识的利用与社会重建126
二、灾后道德重塑与社会重建140
三、灾后宗教信仰与社会重建143
四、灾后习俗变迁与社会重建147
五、灾后艺术创新与社会重建154
六、灾后法律构建与社会重建156
第二节 灾后文化重塑与社会重建的国际经验与借鉴158
一、文化重塑是灾后社会体系和人们精神生活恢复的核心159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灾后文化重塑与社会重建中的作用160
三、社区精神重建是灾后文化重塑与社会重建的基点163
四、建立完备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164
第三章 灾后重建的“文化一社会”基础之分析165
第一节 关于尊严的文化思考168
一、关于尊严的理解168
二、尊严的文化心理源讨论173
三、尊严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与归宿182
第二节 灾区人的尊严的特性195
一、灾难应对与紧急安置阶段的基本情况196
二、恢复重建与发展重建阶段202
三、总结:尊严的平等是灾后各人群建立共同需要的基础212
第三节 灾后人的尊严的文化心理依据214
一、平等身份定位的尊严是灾区居民自强之源215
三、传统文化中的悖逆因素是平等的障碍223
第四节 尊严的平等定位是灾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229
一、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讨论230
二、和谐社会构建的原点与基础讨论233
三、灾后重建的社会行动与文化意义讨论242
第四章 作为国家与人的生命过程的灾后重建思考253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之尊严254
一、“以人为本”是国家尊严的基点254
二、国家尊严的建立是复杂而细致的文化工程255
三、反省传统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尊严类型256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文化建设的目标257
第三节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建构的中轴260
第四节 人生而平等的尊严是灾后重建的基本原则264
第五章 灾难的启示——中国教育之路讨论276
第一节 教育问题的缘起277
第二节 教育究竟是什么279
第三节 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282
第四节 教育的尊严284
第六章 工作建议287
第一节 将人人平等的尊严认同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288
一、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建设文化288
二、转变政府工作职能290
三、用法制手段来遏制等级意识292
第二节 具体建议294
一、“以人为本”作为救灾工作应遵循的原则294
二、灾区居民应该参与到所有与灾后生活相关的救灾工作中295
三、以受灾居民达至平等尊严作为灾后工作的具体目标296
四、发挥媒体功能,保障信息畅通297
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灾后文化重建中的重要作用297
六、建立起健全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300
七、建立国家级灾难救助专门机构,贯彻国家意志,协调救灾工作301
八、灾后文化重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非常重要303
结语304
参考文献306
后记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