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告别宏微观架构的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告别宏微观架构的经济学
  • 廖博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960203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告别宏微观架构的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经济的基础规律1

第一章 自然与人类3

一、大自然3

二、自然资源及其可用性、差异性3

三、自然资源与人的生存、享受3

四、人类的智慧与智慧化劳动及其差异性3

五、生产资源及其差异性4

六、自然资源、生产资源与人类可享用的财富及其差异性4

七、资源的差异性:质量分级与优良资源的有限性5

本章小结5

第二章 人类与人6

一、人类及人的特点6

二、人类的需求:层次及差异性6

三、人类争夺占有优良资源倾向的定理7

四、人类个体之间的禀赋差异性8

五、理性经济人、理性与有限理性8

(一)理性经济人概念及非假设的客观存在8

(二)理性、有限理性与理性经济人的联系与区别9

六、人类可享用财富与货币、收入10

第三章 人类的智慧化劳动与资源的结合、增长的财富12

第四章 经济基础的四个规律13

第一节 为什么是经济的基础规律而不是假设?13

第二节 第一至第四经济基础规律综述14

第二至四章小结15

第二篇 增长的财富创造过程17

第一章 财富增长过程的基础概念及观点19

第一节 人的劳动19

一、劳动的定义19

二、劳动的分类,社会有效劳动与社会无效劳动19

三、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劳动复杂度20

四、劳动与运动的区别20

第二节 效用与商品的效用21

一、效用与商品效用的概念21

二、商品效用的计量方式: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21

三、基数效用论中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21

四、效用的计量是客观存在的22

第三节 产品、待销售商品与商品的概念与区分22

第四节 商品价值与价格22

一、关于商品价值与价格的探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22

二、劳动价值论的观点23

1.劳动价值论是第四经济基础规律自然形成的一种观点23

2.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观点23

3.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观点23

三、效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24

1.效用价值论是第四经济基础规律需满足人的需求而自然形成的一种观点24

2.效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24

3.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25

四、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分歧辨析26

五、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29

六、为什么没有“资源价值论”?29

第五节 货币30

一、货币曾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30

二、货币的发展演变史30

1.物物交换时代:以双方都能接受的物品促成交换30

2.金属货币时代30

3.金银货币时代31

(1)银本位31

(2)金银复本位制31

(3)金币本位制31

(4)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32

4.纸币时代32

(1)与黄金自由兑换的纸币流通时代32

(2)不兑现本位及纸币本位制时代32

5.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时代33

三、货币的职能作用34

1.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34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职能34

3.货币贮藏职能与纸币的储存职能34

4.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35

5.世界货币职能35

第六节 资源占有的结构、判断标准与阶级性的恒在36

一、资源占有的结构化表现及制度强化36

二、阶级的定义与划分、阶级性的恒在37

三、判断真实地占有资源的两个标准37

第七节 产权清晰界定与资源、财富的占有38

一、产权清晰界定的制度是财富增长的坚实平台38

二、科学与完善的产权制度可以发挥的作用39

三、明晰产权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基础40

四、产权的概念分类40

第八节 劳动分工:四大规律作用的必然产物41

一、四大经济基础规律作用下,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效用机制是促进社会分工的内在机制41

二、劳动分工的好处42

三、劳动分工的分类及知识分工、社会分工42

四、批判与反对劳动分工的理论观点43

五、劳动分工理论的最新发展:劳动分工带来规模报酬递增44

本章小结45

第二章 人类需求的扩展、商品效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分析46

第一节 效用、偏好与需求的扩展46

一、效用与偏好46

二、人类需求的扩展46

三、弹性概念与人类需求扩展的弹性47

第二节 商品的效用价值与货币的效用价值运行机制47

一、产品、商品、单个商品的效用价值、商品总的效用价值47

二、货币的效用价值与边际效用价值48

三、获得货币收入数量的函数表达式50

四、效用价值论的个体基础与商品价值绝对统一的无解50

第三节 基数效用论51

一、基数效用论中的总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需求定理51

二、基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及需求曲线52

三、消费者剩余及其根源分析53

第四节 序数效用论54

一、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54

二、序数效用论的边际替代率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55

1.边际替代率55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55

三、序数效用论中的预算线56

四、序数效用论中的消费者均衡56

五、序数效用论中收入或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57

1.收入消费曲线57

2.需求收入弹性58

3.正常商品、低档商品与恩格尔定理58

4.价格消费曲线59

5.商品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总效应含义59

6.需求的交叉弹性60

7.需求的价格弹性60

第五节 市场需求曲线61

本章小结62

第三章 商品的创造、生产与财富的增长历程63

第一节 产品创造与生产的前提条件63

第二节 货币边际效用为正必然形成商品供给定理及供给曲线64

第三节 供给价格弹性65

第四节 供求曲线66

一、供求曲线及成交点66

二、供求曲线的移动66

第五节 参与财富创造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67

一、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67

二、劳动力供给并不存在供给曲线悖论68

本章小结68

第四章 企业、商品供给与财富增长过程:成本、收入、效益分析69

第一节 工厂企业出现及其根源分析69

一、简单商品供给的家庭作坊手工工场69

二、工厂企业出现的根源分析69

第二节 工厂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70

一、构成产品的成本概述70

二、短期成本的一些概念及其关系: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71

三、长期成本的概念及其关系: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73

四、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沉没成本76

第三节 工厂企业产品的产量分析77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概念77

二、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的关系78

第四节 工厂企业生产商品的收入分析79

一、总收入、平均收入与边际收入含义79

二、常规行业与知识经济的总收入、平均收入与边际效入79

第五节 工厂企业的成本收益优化决策80

一、等成本线(成本既定条件下产量最大)81

二、等产量曲线(产量既定条件下成本最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82

三、等产量曲线的类型83

四、成本极小化条件84

五、盈亏收支平衡与收入最大化条件85

六、利润最大化条件85

七、成本极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关系86

八、利用成本收入利润分析来进行项目决策86

1.贡献分析法87

2.盈亏平衡分析87

3.实现目标利润的本量利分析87

九、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88

1.规模报酬含义88

2.企业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89

3.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分析89

4.用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来解释规模报酬的变动原因89

5.确定规模大小,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90

十、企业规模报酬与长期成本曲线的关系91

1.企业的长期扩展径91

2.规模报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92

十一、学习效应与长期平均成本下降、规模报酬93

十二、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94

本章小结95

第五章 企业所处的市场类型及财富增长的市场策略96

第一节 垄断的必然与商品时代垄断和竞争的并存96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97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与特点97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98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99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及特点99

二、垄断竞争的优劣点100

三、技术创新在垄断竞争市场中起决定胜败的核心作用101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102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义及特点102

二、博弈论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定价定量的运用103

三、寡头垄断企业的优势103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104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定义与特点104

二、完全垄断的需求曲线与无规律供给曲线的原因104

三、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104

四、完全垄断市场的弊端105

第六节 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综合比较107

第七节 可竞争市场及其理论107

一、可竞争市场的定义与特点108

二、单一产品的完全可竞争市场109

三、多产品完全可竞争市场109

四、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优点110

本章小结111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之辩:财富增长的效率与垄断112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含义112

第二节 财富增长的效率与垄断之辨112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113

第四节 哈佛结构主义学派产业组织理论观点114

第五节 芝加哥效率学派产业组织理论116

第六节 新产业组织理论117

本章小结120

第七章 产业结构理论与财富增长的产业选择121

第一节 概述:产业结构定义及研究的问题121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21

一、产业结构思想渊源121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过程122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具体分类123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123

二、产品生产部门分类法124

三、生产要素分类法124

四、战略关联方式分类法124

五、立体产业分类125

六、标准产业分类法126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特征:趋势性变化126

第五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27

第六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129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129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129

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129

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129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129

第七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模式130

一、平衡增长模式和非平衡增长模式130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131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和出口导向发展模式132

第八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32

一、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32

二、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33

三、对外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33

四、社会制度、政策与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33

五、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34

第九节 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134

一、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134

二、产业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34

第十节 测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度与高度135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内容及测度方法135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定义、内容及测度方法136

第十一节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137

一、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37

二、可参考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138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138

2.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139

第十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139

一、区域界定、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增长139

二、确定区域间产业结构异构与同构的方法140

本章小结141

第八章 实现货币财富增长的飞跃——商业贸易142

第一节 商业贸易产生的必然性142

第二节 以古中国为例看市场、货币、商业产生和发展过程142

第三节 商业、贸易的含义及其组织模式:直销和纯商143

第四节 商业贸易的性质特征144

第五节 商业在促进财富增长、社会进步中起着根本性作用145

第六节 商业的职能体现及现代商业的内涵与外延形态147

第七节 商业贸易的供需定理及经济学其他理论运用147

第八节 商业的三种流、承担商业风险及分享生产利益148

第九节 克服货币、制度及文化差异的国际贸易149

第十节 商品期货的产生、发展及其职能149

一、商品期货产生历史149

二、商品期货的含义与商品期货的三大职能150

第十一节 关于商业贸易方面的理论153

一、重商主义的反自由贸易论153

二、自由贸易理论154

1.斯密的自由贸易论及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154

2.李嘉图国际贸易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154

3.约翰·穆勒国际贸易的“相互需求规律”论155

4.马歇尔的贸易相互需求理论156

5.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要素禀赋论157

6.新要素贸易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159

7.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162

8.贸易诸理论的小结:以自由贸易观为基础163

三、贸易壁垒的内容及非关税壁垒之辨析163

本章小结165

第九章 增长财富的扩张运营:货币与金融166

第一节 商业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必然带动货币与金融的发展166

第二节 货币与金融机构发展的中国史例166

第三节 从欧洲银行业发展历程看“金融业发端于商业”171

第四节 中国明清钱庄与欧洲银行的对比看“自由商业推进金融发展”173

第五节 金融的本质是平等主体自由交易的信用175

第六节 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176

一、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媒介融通功能176

1.直接融资176

2.间接融资178

3.融资的其他分类方式179

二、金融机构的结算支付功能179

三、金融机构的分散及转移风险的功能180

四、金融机构的改善信息不对称功能180

五、金融机构的引导产业发展,配置资源的功能以及体现政府政策的倾向性功能180

第七节 产权清晰与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现代特点181

第八节 金融各行业的业务内容及相互关系182

第九节 银行的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其相关理论183

一、银行的负债业务及其理论184

二、银行的资产业务及其理论185

三、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的均衡管理及其理论186

四、银行的中间业务及其理论186

第十节 银行的信用创造:纸币货币的扩张与派生存款187

第十一节 纸币的滥发导致通货膨胀与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189

第十二节 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及货币的利率与利息191

一、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总量及其结构分析191

二、关于货币供需量及物价关系的理论发展历程193

三、利息是人与资源的劳动结合所创造增长的财富一部分197

1.利息是贷款本金的增量货币报酬197

2.利息与利率的经济学理论197

3.从第四经济基础规律中理解利息与利率的本义198

4.利率的不同概念分类199

四、从第四经济基础规律来研究一个国家的货币需求与供给200

1.金属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需求与物价的关系200

2.纸币货币时代的货币供给、需求与物价的关系201

本章小结205

第十章 影响财富增长的多因素论206

第一节 财富增长的内在直接因素与内在间接因素的多因素论206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理论207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论208

二、库兹涅茨的技术、制度、思想影响经济增长论208

三、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六因素论208

四、魁奈、哈罗德和多马经济增长的资本决定论209

五、柯布—道格拉斯新古典劳动、资本、技术决定论210

六、罗默、卢卡斯内生技术进步与规模收益递增促进经济增长论210

七、诺斯制度创新决定经济增长论211

本章小结212

第三篇 财富结构偏态分布下的市场、经济与社会215

第一章 增长财富的流向与分布结构217

第一节 增长财富的流向:企业、行业与市场的角度分析217

一、开办并运营成功企业的货币资金流向分析217

二、不同行业的企业及不同类型市场中货币财富的流向分析219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帕累托曲线图显示财富畸形集中220

第三节 度量财富分布状态的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222

一、洛伦兹曲线222

二、基尼系数224

第四节“马太效应”:一种描述财富分布两极分化的方法225

第五节 欧拉定理的完全竞争市场的约束条件反证财富分配并非各得其所225

第六节 商品经济社会中,资本市场加速财富分化226

本章小结227

第二章 从人类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帕累托效应228

第一节 动物的领域占据及称王称霸倾向的本能228

第二节 早期人类,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首领优先权利229

第三节 帝王、奴隶主、地主掌控资源与财富的时代230

第四节 工业商品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源与财富集中231

第五节“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的否定及欧洲财富偏态分布的依然231

第六节 财富分布帕累托效应极化测度方法的研究233

一、沃尔夫森“极化指数”测量收入分布极化状态234

二、泰尔熵标准或者泰尔指数测量收入不均等状态234

三、ER型指标测量收入分布状态的极化特征234

四、偏离值法测量收入分布状况235

第七节 对应帕累托效应、偏态分布的正态分布236

本章小结237

第三章 财富偏态分布下供需非均衡运行机理238

第一节 财富分布两极分化致经济混乱及危机的疑问238

第二节 供需的非均衡:总需求、实效需求、实效供给与总供给238

第三节 实效需求与实效供给的关系如自行车的齿轮与链条241

第四节 供需失衡下的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242

本章小结244

第四章 非市场出清与市场失灵245

第一节 均衡与市场出清的分析245

第二节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246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246

二、市场失灵的七大表现247

三、市场失灵七个表现的关系分析249

本章小结250

第五章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及其相关理论251

第一节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含义及其演化过程251

第二节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行业与国家传导252

第三节 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一次财富的再分布过程253

第四节 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常规模式253

第五节 经济危机的破坏力254

第六节 对经济状况变化统计调查监测的指标体系255

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分类与测度指数257

第八节 关于经济危机的其他理论解释与评析258

一、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理论258

二、霍布森的经济危机原因论259

三、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经济萧条理论260

四、其他经济危机原因分析的理论260

本章小结263

第六章 社会危机、阶级争斗与斗争264

第一节 前工业社会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危机264

第二节 社会危机的定义、特点及阶级对抗265

第三节 阶级对抗的四种形式266

一、思想观念对抗266

二、经济对抗266

三、政治对抗266

四、暴力战争对抗267

本章小结268

第四篇 财富结构正态分布的市场、经济与社会269

第一章 为什么是正态分布?271

第一节 正态分布的含义、函数、由来及特点271

第二节 自然世界无处不显示正态分布272

第三节 正态分布、正态哲学与正态世界观274

第四节 独立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274

第五节 财富并不呈现正态分布状态的数理及经济第四基础规律的根由分析275

第六节 效用函数确定收入最优的分布函数为偏态,但社会福利函数最优(或最大)要求的收入分布为正态276

第七节 需求与商品的正态分布要求调整财富也成正态分布279

本章小结281

第二章 偏态分布正态化对比的特征指标测算282

第一节 不同财富分布结构运用简易基尼系数法的测算对比282

第二节 偏态分布含义、图形及其特征指标283

第三节 财富偏态分布可容忍特征指标的一种测算方法286

一、构建推导财富偏态分布可容忍特征指标的代数分析模型286

二、设置财富分布不同状态下的数字模拟测试运算288

三、对模拟的不同财富分布状态测试结果列表对比分析299

四、可容忍特征指标“三个1”法较基尼系数法更准确简洁303

五、调整社会财富分布状态的相对最优目标值及政府可容忍不干预的取值区域305

第四节 为什么要求财富的均匀分布是反自然、逆经济规律的?308

第五节 结论:财富的正态分布是大同社会的基础及表现形态310

第三章 财富偏态分布正态化调整渠道:税收、财政312

第一节 税赋的由来:资源拥有者向资源缺乏者征收的租金312

第二节 资源拥有者阶级习惯性扩大税赋范围312

第三节 近代税赋支出功能增加后税赋征收的随意性313

第四节 确保税赋征收的税收制度314

第五节 税赋资金的使用316

第六节 财政资金用于企业投资是为理论误导的结果317

第七节 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分类、作用及原则320

第八节 关于税收的理论322

一、税来自于人民授权的社会契约论322

二、税是国家和公民权利和义务相互交换说及公共需要论323

三、供给学派的最佳税率点理论323

四、凯恩斯主义的“税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重要工具”论324

本章小结326

第四章 财富偏态分布正态化调整渠道之二:金融与中央银行制度327

第一节 中央银行产生的内在必然性327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职能和管理目标的变化328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发展历程328

二、中央银行由政府赋予的新职能330

三、中央银行四个目标的设定与政府的深度介入331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332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332

二、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333

三、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333

第四节 中央银行可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334

第五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338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环节、工具发展及相关理论338

二、货币政策效应含义、分类及其相关理论339

第六节 纸币本位制下币值稳定是央行、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340

第七节 如何发挥中央银行在财富正态化分布的作用342

本章小结343

第五章 财富正态化分布与反垄断344

第六章 政府的有限作用、政府失灵与财富分布正态化346

第一节 政府的含义、形成过程及功能演化346

第二节 政府职能“公共物品提供者”变化结果与政府经济学347

一、财富正态分布建立在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职能定位347

二、政府经济学的产生及与财政学的区分347

三、政府经济学产生的理由根本点在于市场失灵348

四、“政府经济学”对政府外延的扩展及政府职能的扩展349

第三节 政府失灵的含义、表现及原因分析352

本章小结356

第五篇 财富持续稳健增长 民众自由幸福的社会357

第一章 政府职能领域的清晰界定359

第一节 混合经济也得区分市场与政府“混合”的领域边界359

第二节 利用尽可能穷尽排列法来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可作为领域360

第三节 市场会做错事 政府也会做错事365

本章小结366

第二章 价值理念变迁与制度变迁367

第三章 法治与政府组织架构的权力分立制衡形态380

第一节 正式规则变迁、制度变迁与权力分立制衡380

第二节 分权制衡概念、理论及其标准范式实践381

第四章 股份公众公司应用分权制衡原则架构治理组织383

第一节股份公众公司如何应用分权制衡架构组织体系383

第二节 股份公众公司应用分权制衡的成本及其应用理由385

第五章 并不拘泥权力来源的分权制衡核心目标及其可竞争状态387

第一节 分权制衡的核心并不拘泥权力来源的案例分析387

第二节 分权制衡与政权权力的可竞争状态389

本章小结390

结论 权力分立制衡的政府在其领域内作为,确保资源全要素产权明晰的市场持续稳健地增长财富391

参考书目393

附录一:测算合意财富分布状态特征值的数据396

附录二:验证“三个1”法结论可靠性的测算数据402

出版后记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