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哥达纲领批判 中的公平分配理论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明桂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0728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哥达纲领批判-公平分配-马克思著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哥达纲领批判 中的公平分配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
二 相关研究综述5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11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3
第一章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当代价值17
第一节 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拉萨尔分配思想的错误实质18
一 《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18
二 拉萨尔分配思想的错误实质21
第二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公平”分配思想的批判31
一 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33
二 批判“分配决定论”35
三 批判“铁的工资规律”38
四 批判拉萨尔提高分配公平度的错误路径41
第三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44
一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理论价值45
二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现实意义51
第二章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者分配不公的经济根源64
第一节 劳动创造财富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65
一 劳动创造财富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条件65
二 劳动创造财富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67
第二节 离开所有制空谈劳动创造财富是“资产阶级的说法”69
一 对一切人都是“有益的劳动”或有害的劳动是不存在的69
二 空谈劳动无益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70
第三节 破除劳动者分配不公和贫困化经济根源的对策73
一 社会主义经济命运的掌控75
二 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私有化倾向85
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89
第三章 马克思公平分配观与拉萨尔公平分配观的根本分歧93
第一节 “公平”或“平等”的分配只不过是一种法权概念94
一 抽象的“公平”或“平等”的分配是不存在的94
二 在生产和分配关系问题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100
三 初次分配、再分配均应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03
第二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10
一 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112
二 按劳分配确立的依据和主要内容115
第四章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在我国分配实践中遭遇的现实困境126
第一节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与现实问题126
一 经济层面存在“资本贫困”和“按级分配”倾向127
二 社会层面存在“收入崇拜论”“分配性努力”倾向130
三 政治层面存在分配“权力中心论”“审批红利”倾向131
第二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公平分配的境遇132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变迁134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38
第三节 按劳分配“资产阶级权利”事实上的不公149
一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弊病”149
二 资本主义“按劳分配”的虚伪性153
三 发展生产力超越“资产阶级权利”158
四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差异159
第四节 贫困固化的资本成因与居民收入倍增难题171
一 资本“钟罩”加剧贫困固化的趋势171
二 资本正外部性弱化加大居民收入倍增难度177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以践行马克思公平分配理念183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公平观的中国化诉求183
一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维的多重逻辑与现实改革的契合184
二 工会理论视野下的劳动者公平诉求190
三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两种异化的分配观199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增强劳动者在雇佣劳动中的分配权203
五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206
第二节 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与促进分配公平210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公共产权收益为全民共享212
二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222
三 重视对资源的调节,实现资源分配相对公平237
第三节 打破资本“钟罩”与增强资本正外部性240
一 贫困固化鸿沟的逾越240
二 增强资本正外部性促进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实现243
第四节 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传承与嬗变250
一 新时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要求250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历史局限性的弥补260
三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动摇264
结束语282
参考文献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