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减排关系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减排关系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4613878.jpg)
- 蔡嗣经,陈海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5306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5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165页
- 主题词:能源消耗-关系-二氧化碳-排气-研究-北京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减排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1
1.1 全球变暖1
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
1.2.1 京都议定书4
1.2.2 哥本哈根协议6
1.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7
1.4 减排问题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问题9
1.5 北京市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10
参考文献11
2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13
2.1 国内外能源消费理论研究13
2.2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4
2.2.1 协整理论15
2.2.2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9
2.3 北京市能源强度分解分析22
2.3.1 自适应加权迪维西亚(AWD)分解方法23
2.3.2 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分析结果25
2.4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预测32
2.4.1 北京市经济增长预测32
2.4.2 北京市能源消费预测32
附表 ADF分布临界值表33
参考文献34
3 北京市三大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分解研究36
3.1 北京市三大产业终端能源消费概况36
3.2 指数分解理论37
3.2.1 概述37
3.2.2 指数分解方法38
3.2.3 LMDI分解方法39
3.3 北京市三大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分解分析39
3.3.1 数据来源39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40
3.4 工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变化的分解分析44
3.4.1 数据来源44
3.4.2 结果分析与讨论46
3.5 经济发展水平与终端能源消费的比较52
3.5.1 终端能源消费的比较52
3.5.2 产业结构的比较52
3.5.3 终端能源强度的比较53
3.5.4 结论54
参考文献54
4 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的分析研究56
4.1 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现状56
4.2 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方法57
4.3 北京市居民生活用电分析60
4.3.1 数据来源60
4.3.2 结果分析与讨论61
4.3.3 结论63
参考文献64
5 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66
5.1 北京市能源资源概况66
5.2 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67
5.2.1 人均能源消费70
5.2.2 单位GDP能源消费71
5.2.3 终端能源强度71
5.2.4 人均生活用能72
5.2.5 煤炭、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72
5.2.6 能源自给率72
5.2.7 二氧化碳排放73
5.3 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方法73
5.4 北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76
5.4.1 评价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76
5.4.2 主要参数确定78
5.4.3 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构造78
5.4.4 评价结果分析79
5.5 北京市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问题80
参考文献81
6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减排的关系研究83
6.1 二氧化碳减排途径83
6.2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84
6.2.1 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方法84
6.2.2 数据来源85
6.2.3 计算结果87
6.3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分析87
6.3.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87
6.3.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88
6.3.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89
6.3.4 能源消费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90
参考文献92
附录93
附录1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93
附录2 The Copenhagen Accord118
附录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22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