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论 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刑法总论 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
  • 黄常仁著 著
  • 出版社: 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57416020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总论 逻辑分析与体系论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壹、引言1

贰、刑罚行为三段论3

一、法益侵害/行为构成要件相当性/不法行为构成要件3

二、违法性4

三、有责性5

叄、个人阻却刑罚事由/个人免除刑罚事由/个人减轻刑罚事由6

肆、追诉条件与追诉障碍8

一、追诉条件8

二、追诉障碍8

第二章 故意作为犯11

第一节 行为论11

壹、刑法上的「行为概念」11

一、原因行为论11

二、目的行为论12

三、社会行为论12

四、小结13

贰、行为能力16

第二节 不法行为构成要件19

壹、意义与功用19

贰、客观不法行为构成要件之个别要素20

一、描述性要素20

二、规范性要素20

三、不成文要素21

四、「无故」、「不法」、「非法」、「不依法令」……等之要素21

五、因果关系22

1.「条件说」或称「等价说」23

2.条件说之修正见解25

3.相当因果关系说27

4.重要性说29

5.客观归责说29

叄、「主观不法行为构成要件」—「故意」及其「特别主观要素」—「意图」31

一、概说31

二、「故意」态样34

(一)一般形态34

1.直接故意34

2.间接故意35

(二)特别形态36

1.择一故意36

2.累积故意37

三、不法行为构成要件之错误38

(一)概说38

(二)类型39

1.就「不法行为」本身而言40

2.就「行为客体」而言41

3.就「因果过程」而言42

第三节 违法性47

壹、概说47

贰、阻却违法事由48

一、法定阻却违法事由49

(一)正当防卫49

(二)紧急避难61

(三)依法令之行为67

1.父母惩戒权68

2.现行犯逮捕权69

3.准现行犯逮捕权71

(四)依上级公务员命令之职务行为71

(五)业务上之正当行为73

二、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75

(一)同意75

(二)可推测同意80

(三)义务冲突82

(四)教师惩戒权83

(五)可容许危险84

第四节 刑事责任86

壹、概说86

贰、复合责任概念88

一、责任能力88

1.无责任能力人88

2.限制责任能力人90

二、责任能力与原因自由行为90

1.故意原因自由行为92

2.过失原因自由行为94

三、欠缺免除责任事由98

(一)防卫过当与避难过当98

(二)误想防卫与误想紧急避难100

四、不法意识可能性:规范错误103

(一)直接禁止错误105

(二)间接禁止错误106

五、特别责任要素109

六、责任形态——故意责任!110

第五节 客观处罚条件112

壹、概念与意义112

贰、个别规定112

一、「致婚姻无效之裁判或撤销婚姻之裁判确定」113

二、「所诽谤之事,能证明其为真实」113

三、「致人于死或致重伤」114

四、「公务员或仲裁人条件成就时」115

五、其他115

叄、「客观处罚条件」与「个人阻却或免除刑罚事由」116

肆、「客观处罚条件」与「追诉条件」或「追诉障碍」116

第三章 过失作为犯117

壹、意义与形态117

1.无认识过失117

2.有认识过失118

3.「有认识过失」与「间接故意」之界限118

贰、体系结构121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122

1.结果之肇因122

2.客观必要注意义务之违反123

3.结果之发生,在客观系可预见且可避免124

4.「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特殊关联性124

二、违法性126

三、有责性128

第四章 加重结果犯131

壹、概念与意义131

贰、规范目的132

叄、实害犯体系结构与成立要件132

一、体系结构133

二、成立要件134

1.故意基本犯之成立134

2.加重结果之发生与因果关系135

3.能预见136

4.特别问题138

肆、危险犯之体系结构与成立要件138

一、体系结构139

二、成立要件140

1.具体危险犯140

2.抽象危险犯140

第五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纯正不作为犯141

第一节 概说141

第二节 不纯正不作为犯143

壹、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144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144

(一)客观要件144

1.不作为145

2.结果之发生146

3.防止结果发生的可能性147

4.因果关系147

5.保证人地位148

(1)对一定法益具特别保护义务者150

①家属或最近亲属间150

②生命与危险共同体151

③基于事实上承担而为保护与救助者151

④对于一定支配范围具监督与管制义务者153

(2)一定危险状态之导致者153

6.相当条款155

(二)主观要件157

二、违法性157

三、有责性158

(一)等价义务冲突159

(二)规范错误159

贰、过失不纯正不作为犯160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160

二、违法性163

三、有责性163

第三节 纯正不作为犯165

第六章 未遂犯169

壹、概说169

贰、成立要件171

一、主观要件172

(一)行为决意172

(二)除外状况175

1.幻觉犯175

(1)反面禁止错误175

(2)反面许可错误176

(3)反面包摄错误177

2.迷信犯177

二、客观要件178

(一)「著手——实行」178

1.形式客观说179

2.实质客观说179

3.主观说180

4.主、客观混合说180

(二)欠缺既遂状态181

叄、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未遂问题182

肆、不能犯与中止犯183

一、不能犯183

(一)客体不能184

1.客观说186

2.主观说186

3.主、客观混合说186

(二)手段不能(或称「工具不能」)188

(三)主体不能189

(四)「不罚」事由190

二、中止犯191

(一)「未了未遂」与「既了未遂」191

1.未了未遂191

2.既了未遂192

(二)「未了未遂」与「己意中止」193

1.「中止」要素193

2.「己意」要素194

3.结果不发生196

(三)「既了未遂」与「积极防止结果发生」197

(四)第27条第2项199

第七章 预备犯与阴谋犯201

壹、预备犯201

贰、阴谋犯203

第八章 正犯与共犯205

壹、概说206

贰、界定学说208

一、形式客观说208

二、主观说209

三、实质客观说209

叄、正犯211

一、共同正犯211

二、相互正犯215

三、共谋共同正犯216

四、直接正犯218

五、间接正犯219

(一)意义与工具适格219

1.该他人之所为,欠缺构成要件相当性219

2.该他人之所为,欠缺违法性220

3.该他人之所为,欠缺有责性221

4.利用他人之过失行为223

5.犯罪工具人与犯罪被害人具备同一性之特殊状况224

6.利用所谓「对人或对物之错误」或「利用他人之犯罪决意」225

7.利用所谓「组织支配」225

(二)未遂始点226

(三)支配错误228

1.「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具完全责任能力人228

2.「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一欠缺责任能力人229

3.「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善意第三人229

4.「实行者」逾越,「幕后者」的授意范围230

5.「实行者」的「客体错置」230

(四)「不作为」与「间接正犯」231

肆、共犯233

一、教唆犯233

(一)刑法第29条第1项233

1.客观要件235

2.主观要件237

(二)刑法第29条第2项241

(三)所谓「未遂教唆」245

二、帮助犯248

(一)刑法第30条第1项248

1.客观要件248

2.主观要件251

(二)刑法第30条第2项255

伍、共犯/不作为犯256

陆、特别犯258

一、正犯、共犯与纯正特别犯<刑法第31条第1项>259

(一)本条项前段259

(二)本条项后段263

二、正犯、共犯与不纯正特别犯<刑法第31条第2项>263

柒、必要共犯267

捌、亲手犯270

第九章 竞合论273

壹、概说273

贰、「一行为」与「数行为」275

一、「一行为」与「行为单数」275

(一)不纯正竞合279

—法规竞合—279

1.特别关系280

2.补充关系283

3.吸收关系286

4.择一关系?288

(二)纯正竞合290

1.想象竞合犯290

2.删除后的「牵连犯」297

3.删除后的「连续犯」302

二、「数行为」与「行为复数」310

(一)不纯正竞合310

1.「与罚后行为」310

2.「与罚前行为」311

(二)纯正竞合313

—实质竞合犯—313

1.同种实质竞合313

2.异种实质竞合313

叄、吸收犯?315

肆、「结合犯」与「集合犯」319

一、「结合犯」319

二、「集合犯」321

1.常业犯321

2.习惯犯322

3.营利犯322

第十章 「罪疑唯轻」与「选择确定」323

壹、概说324

贰、「罪疑唯轻」原则325

一、「逻辑阶梯关系」325

二、「评价阶梯关系」327

三、「不在场证明」329

叄、「不纯正选择确定」330

一、「行为实施方式同一性」331

二、「行为实施方式择一性」331

肆、「不定后行为」与「不定前行为」332

一、「不定后行为」332

二、「不定前行为」333

伍、「纯正选择确定」333

一、「法律伦理与心理可比较性」334

二、「不法核心同一性」335

陆、结语3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