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傅建明,李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1028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76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教育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3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0
三、教育的功能与效益16
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23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8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29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32
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34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41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42
一、教育万能论42
二、教育独立论44
三、人力资本论48
四、筛选假设理论49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51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53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54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62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69
一、全球化与教育69
二、知识经济与教育72
三、信息社会与教育74
四、多元文化与教育76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81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82
一、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83
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83
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89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94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95
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97
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0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3
一、学校教育的内涵104
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105
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108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15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16
一、教育目的及其结构和意义117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121
三、教育目的的制定124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27
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128
二、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132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134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135
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140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155
第五章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61
第一节 学校的产生163
一、学校的概念163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166
三、学校的出现169
第二节 学校的发展176
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177
二、学制192
第三节 学校的变革203
一、学校阶段的变革204
二、学校类型的变革205
第六章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212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历史演进214
一、教师职业的萌芽214
二、独立职能教师的产生215
三、专门化教师的产生216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17
第二节 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219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219
二、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221
三、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222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224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226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227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230
三、教师的专业情意231
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与方法232
一、教师专业发展取向233
二、教师专业发展方法236
第五节 教师的专业地位242
一、教师专业地位的现状242
二、教师专业地位现状的原因分析246
三、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措施247
第七章 学生及其成长251
第一节 学生与学生发展观253
一、学生概述253
二、学生发展概述258
第二节 学生群体的类别及作用262
一、学生群体概述263
二、学生群体的作用264
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及义务269
一、学生的权利269
二、学生的义务272
第四节 师生关系273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273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27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279
第八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284
第一节 课程概论286
一、课程概念的多维理解286
二、课程理论的类型291
第二节 课程设计的模式296
一、目标模式297
二、过程模式301
三、情境模式303
第三节 国内外的课程改革305
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06
二、国外的课程改革312
第九章 教学理论与模式319
第一节 教学的基本概念320
一、教学的词源含义321
二、教学含义的当代发展323
第二节 教学理论的流派326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328
二、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330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333
第三节 教学模式337
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338
二、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340
三、社会型教学模式342
四、个人型教学模式345
第十章 德育理论与实践353
第一节 德育概述354
一、德育的概念354
二、德育的意义356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358
第二节 德育的过程与原则361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361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362
三、德育原则364
第三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373
一、德育的途径373
二、德育的方法377
第四节 当代德育模式383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384
二、体谅模式388
三、价值澄清模式390
四、社会学习模式393
五、集体教育模式396
后记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