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653202.jpg)
- 高成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ISBN:978751340121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饮食-文化-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食·味·道 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5
本书观点体系梗概23
上编 饮食的历史31
第一部“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31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31
万物由来:洋人的上帝、华人的吃31
游牧民族低“人”一等33
农夫认为抢粮的无异于野兽35
“粒食者”本是华人的正式自称37
畜牧是“走享其成”华人何以无缘39
牧牛阳关道 种粟独木桥41
答客问:回应怀疑者的论难44
兽肉匮乏 渔压倒猎47
冰河——黄河:泽国之梦47
猎神伏牺不识弓箭?49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51
八卦三划“爻”:稀泥上的鸟爪印53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55
人生常恨水常东56
中国话为什么总是鸟在兽先58
边吃边生的“视肉”:肉食者饥饿的神话58
孔子曰:“鸟”59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61
网开一面鸿荒之世63
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65
龙、凤的由来:鱼、鸟——中国先民的肉食67
中国独无图腾?67
龙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68
凤=鹏=朋:无非大量的鸟肉70
出身于鱼的龙凤为什么都飞上了天72
龙凤呈祥:两部族结合的媒人找到了73
第二部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77
坐吃山空:饥饿文化的形成77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77
茹毛吞草:从人倒退到畜生79
神农并非神医尝草岂为寻药81
“甘”何以成为美味标准82
饥馑:逃荒者的尸体填平“沟壑”84
“菜色”与“鬼火”85
西方:只有近代一国有大饥荒87
生存压力:环境与人文的互动89
洋人纳闷:饿死的伯夷兄弟何不打猎吃肉?89
炎帝焚山一把火尧帝烧窑万年炉91
大粪:中华文化定型的关键93
华人种族生存的“鱼子战略”96
假说:繁生、聚居两大基因的由来98
粟:伟大的中华文化从细小的草籽中生成100
百谷选一:粟(稷)成了粮食的代表100
麦=来:天赐瑞物“不期而来”103
神农为什么弃优取劣104
最庞大的人口 最细小的食物106
禾:文化“恋根”之由107
为什么饿极反有肉吃109
奇妙的循环:粮→粪→猪鸡→农家肥→粮110
饮食歧路造成文化的种种古怪——饥饿文化面面观112
独有三脚鼎 竟无三角形112
社稷:中国人的谷神、土神115
为何中华文化崇尚黄色117
万本位来自谷穗 千本位来自羊群119
医食同源 药膳共功122
筷子由来之谜124
“假谦虚”是饿出来的128
第三部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131
“生米做成熟饭”曾历尽艰难曲折131
中国最早有石碓而无石磨131
“粗糙”一词来源于谷粒133
“粒食”起初只能在石板上烘熟135
早期陶器:非盛水之罐 乃烹饪之鼎137
黄帝教民喝粥 孔子之祖吃?139
蒸饭:甑(蒸锅)的伟大发明140
“蒸”的意义涵盖了中华文化142
从汽到“气”:煮、蒸及“饮食哲学”的萌生144
从“水火不容”到“水火相济”144
反自然的“水在火上”:烹饪的卦象145
五千年前的蒸汽装置147
“阴阳”的抽象:日月、雌雄与水火148
“五行”:聚焦于一幅“先民烹饪图”150
揭开“盖子”的秘密152
“空气”的缺失与哲学之“气”的由来154
羹:润滑助咽剂、唾液分泌刺激剂157
老周公为何一饭三吐哺157
吃粟饭离不开助咽剂的羹159
羹:从纯肉一步步变成无肉161
从羹里加“糁”到“菜”里勾芡162
中国美食“滑”倒天下165
羹叫你“垂涎六尺”167
饭菜分野与“两点论”思维模式169
齁咸的酱、咸菜169
洋人哪懂下饭、菜肴?172
主食、副食:饿出来的概念174
饭:从“蒸米”到“日常的一饱”176
菜:从“能吃的野草”到“龙肝凤胆”178
多汤的羹怎么变成了无汤的“菜”180
吃与中国人的“两点论”思维模式182
餐式种种尽成双185
饮食文化的“开天辟地”:食的异化与味的启蒙191
大谬千古无人觉:有味鸡肋变“无味”191
异化:“味”的灵魂背弃了“食”的躯壳192
“民以食为天”新解195
彩画要靠白地衬:甘受和,白受彩198
吃螃蟹为什么必须自己剥199
中餐使洋人“举国若狂”,何不痛快接受?201
中编“味道”的哲学207
第四部 华人“味道”感官功能的调适207
难以捉摸的“味”:中华文化的灵魂207
满纸荒唐言 谁解其中“味”207
“味”与中国文化的“大一统”观念209
饮食之“味”:三物同名的谜团215
知味:困倒古今圣哲的难题211
“味”字蕴涵着远古的奥秘213
“味”谜团的破译(之一):华人嗅觉的退隐217
古人说兰花是“臭”的217
“臭”何时变得臭不可闻219
花草“芬芳”黄米才“香”221
臭→齅→嗅223
洋人“香臭不知”226
香臭对立与中国的伦理文化227
鼻子的感觉迷失在“口”中229
“味”谜团的破译(之二):华人味觉的弥漫231
西汉以前没人知道舌头管尝五味231
洋人不知“苦”味233
科学的“味觉”概念 完成于中西印的协力235
“味觉”上的人格分裂237
老子“五味”太糊涂 食客“味觉”大倒退239
昏话一句:五味调和百味香240
“味”谜团的破译(之三):鼻口之合,良缘天成242
神秘的“人中穴”242
乾坤(男女)、天地:鼻君临于口舌之上244
味蕾的逃逸245
中国调料当“红娘”246
诗人的鼻子能闻出苦味247
吃出来的华人“通感”及“诗性思维”249
华人美学“通感”的超常发达249
“味”的感觉与模糊逻辑251
惊人的考证结论:馄饨=混沌=糊涂=古董=黄帝253
中国人艺术生活、诗性思维的由来254
第五部中餐“味道”审美内涵的形成257
火胄赘华越万里——“香”的由来257
鱼香肉丝香型香水?257
色鬼之“香”?馋鬼之“香”?258
香艳奇案的侦破:编磬是关键260
“香”是中华魂262
椒香与牛芗的“热”恋264
没有“恶臭”哪来肉“香”266
“香”不离热268
火胄西来 入赘中国269
与“油”失之交臂与“香”相见恨晚271
“香”的成熟:元代“香油”是标志274
水妖现体历千年——鲜的由来276
鲜自来就没法捉摸276
肉食文化不知“鲜”味?278
鼎里烹羹 妙味萌生279
隐约水中善匿形 百般描绘长无名281
迟至宋初 芳名始露283
“模特”是鲥鱼 嫩手如春笋285
千年“老味精”就差没提纯287
味の素:日人捷足先登“新鱼精”:神秘谶言证实290
鲜:日人擅改名,洋人终不悟292
道分阴阳 味合鲜香——“味道”在近代的形成294
美食价值标准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94
“甘”的神秘字形预言“味”的一分为二296
从“甘”到“鲜”“香”298
谁想到“味道”是个近代新名词?299
反向合抱“阴阳鱼”:“味”→“味道”的分合过程301
“阴阳鱼”的黑白眼303
倒流嗅觉:味道的奥秘在于“倒味”305
哥哥是个“瞎鼻子”305
智者林语堂差点闯进“倒味”暗堡307
点破千古难题:人人熟悉的倒味体验309
“七咂汤”气坏洋绅士311
烹字倒立 把戏惊人313
给想得诺贝尔奖的研究者指条明路315
道可道是“味道”317
“道”没法说,只能借“味”来领会317
味无味:无为有处有还无319
禅味:佛教禅宗的由来320
洋国师取字“道味”322
张果老倒骑驴:“倒”与“道”323
下编 调和的艺术329
第六部吃与华人的生活艺术329
中餐的口感:譬如乐器的音色329
洋人纳闷:木耳、竹笋有啥吃头329
鱼翅“滋味”:口中的触觉331
胶牙饧的游戏:“好吃”在“难吃”332
慈禧太后馋臭萝卜334
提琴曲悦耳:旋律、节奏,更有音色336
口感基因来自粒食337
“三”在中华文化中的特殊意义339
颠覆常理的烹饪绝技 水火交战的炒、炸341
煮→蒸→炒:水火调控的三次飞跃341
炒有点像“可控”氢弹爆炸343
炒=吵:水火关系的万年演进345
发明炒的诱因347
炒遍全球 无所不炒349
炸:冰激凌也敢炸350
华人与“水火”(上):烹饪的基础原理352
西方:历来无人喝开水 中国:自古有“汤”常沸腾352
烹饪使华人对“水火”关系独有认识354
“火食之道”始于水煮356
华人与“水火”(下):文化的独特范畴358
为什么食物要分寒凉温热358
解开中国人“上火”的大谜360
饮食能不能改变人体基因?362
水火:烹饪给中国哲学带来独特范畴364
水火范畴涵盖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366
中华的贵水文化368
中华神话解读:水的渴望与火的恐惧370
热吃是中餐的灵魂371
美食家满头大汗371
冷吃?热吃?知味与否的表征373
寒食节的意义:凉吃近于挨饿374
脍何以失传?376
为什么中国话“衣在食先”?378
忘记黄酒热饮 危及中餐生存381
“自助餐”会毁掉中国文化383
时空互动(上):中国烹饪的刀口、火候385
从时空范畴看饮食万象385
空间与时间:刀口、火候没关系吗388
肉食文化“有割无切”390
肉片薄如蝉翼:无限小观念的由来392
怎么样把人“化为齑粉”394
馅的由来:披萨饼的官司397
炼丹和烹茶:火候向时间的两极进军400
主妇为什么不如厨师?403
时空互动(下):中餐之美实现在变化的追求中405
错而不乱:时空变化的追求405
韭黄与粽子:时序的超越和延续407
时空转换:移步换景的动态美410
“盖浇饭”现吃现浇411
四大菜系与仿古菜414
“馋”的研究417
美食家=大肚汉?417
用“馋虫”替换“老饕”419
口刁:美食家不吃黄瓜与香肠422
尖馋与清馋:黛玉爱吃螃蟹吗?424
发动机与制动器427
大馋者寡食428
和>烹调+音乐+伦理+政治+艺术+哲学430
为什么避免用“和”字430
先秦论文NO.1:《论烹羹等同于奏琴》432
中华文化“和”于一鼎434
原汤化原食及平抑百味大“酱”军436
中国古代厨师都是宰相级的438
德国的“和声”中国的“和味”441
烹调出来的“中庸之道”444
渺无际涯的“食德饮和”446
艺术的生活与人生哲学449
第七部 吃与文明:演进的大势453
饮食功用中西异型:营养vs味道;科学vs艺术453
“捣皮拳”与太极拳怎么比赛?453
洋人不明“味道”华人未闻“营养”455
两个相反的苏东坡457
营养学家孙中山帮我说话458
美食家梁实秋有个营养学家女儿460
中餐发展“内在必然性”的认识463
中华茶文化:美食运动进程的反映463
羊→鱼、西北→东南:中华美食大运动465
解读伊尹他娘的怪梦468
人类文明进程的“火盛水亏”471
吃与“和”:文化全球化前景474
饮食在中西文化中地位悬殊474
中西文化:男女文化vs饮食文化477
学科地位:烹饪不比扇子重要?479
学科归属:文化人类学的半壁江山483
知白守黑,为天下式:教主的预言、国父的诠释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