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行政诉讼法问题专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行政诉讼法问题专论
  • 林莉红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228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行政诉讼法-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行政诉讼法问题专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行政救济范畴论1

一、行政救济范畴界说1

(一)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观点1

(二)行政救济范畴含义分析2

(三)行政救济范畴研究的意义3

二、行政救济的概念界定5

(一)行政救济词源考察5

(二)行政救济法学的含义6

(三)行政救济的特征9

(四)行政救济权11

(五)行政救济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2

三、行政救济对象14

(一)权利状况15

(二)行政行为状况16

(三)合法行政行为、失当行政行为的救济研究17

四、行政救济途径19

(一)救济途径的含义和分类19

(二)对我国现有行政救济途径的分析20

(三)对其他救济途径的探讨23

五、行政救济方式24

(一)程序上的救济方式25

(二)实体上的救济方式25

六、救济对象与途径、方式之间的应然关系25

(一)救济途径与救济对象相适应26

(二)救济方式与救济对象相适应27

第二章 行政救济构造论29

一、行政救济构造之界定29

(一)行政救济构造的含义29

(二)行政救济构造的内容31

(三)行政救济构造的功能35

二、影响行政救济构造之因素36

(一)权力之间的关系36

(二)争议行为的属性39

(三)救济主体的性质41

(四)救济程序的定位45

三、建构行政救济构造之原则46

(一)救济途径与救济对象相适应原则46

(二)救济及时、有效、完整与可接近原则48

(三)公共利益优先原则49

(四)司法救济最终原则54

四、我国行政救济构造之径路56

(一)审查对象的类型化56

(二)救济目的的定位57

(三)救济程序的系统化57

第三章 行政诉讼的性质与目的59

一、行政诉讼的性质透视59

(一)行政诉讼的性质概述60

(二)行政诉讼之外部现象与内部矛盾63

(三)行政诉讼的性质之全面透视66

二、行政诉讼的性质与立法目的之选择70

(一)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概述70

(二)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目的之重构73

第四章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76

一、行政诉讼类型的概念界说76

(一)诉种说76

(二)整体分类与综合标准说77

(三)裁判(救济)方法说78

(四)小结78

二、行政诉讼类型的历史演变81

(一)德国行政诉讼类型的历史演变81

(二)日本行政诉讼类型的历史演变84

三、行政诉讼类型系统化的制度功能85

(一)提供完整、有效权利救济的功能85

(二)适当处理司法与行政关系的功能86

(三)诉讼程序经济的功能87

四、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现状88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88

(二)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存在的问题89

五、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初步建构96

(一)我国应确立的基本诉讼类型96

(二)撤销诉讼及其适法性要件99

(三)课予义务诉讼及其适法性要件104

(四)一般的给付诉讼及其适法性要件107

(五)确认诉讼109

第五章 行政诉讼标的研究112

引言112

一、行政诉讼标的之含义及功能113

(一)行政诉讼标的与诉之构成113

(二)行政诉讼程序标的与行政诉讼标的之区别114

(三)行政诉讼标的之功能115

二、行政诉讼标的学说简介116

(一)实体法说117

(二)诉讼法说120

三、行政诉讼标的与相关诉讼理论122

(一)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122

(二)诉讼标的与诉的要素123

(三)诉讼标的与诉讼理由124

四、我国行政诉讼标的理论与评价124

(一)理论观点124

(二)评析126

五、借鉴与探讨——关于我国行政诉讼标的的理论范畴129

(一)本章观点——权利主张说130

(二)行政诉讼标的之相关制度功能探讨131

结束语135

第六章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研究136

一、强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原因136

(一)行政诉讼处理对象的特殊性136

(二)行政诉讼目的的特定性138

(三)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殊性139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39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概念140

(二)原告资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42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法律体现144

(一)对现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规定之评析144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立法建议149

四、人民法院对原告资格审查时应注意的问题157

(一)人民法院对原告资格审查应持的态度157

(二)人民法院认定原告资格的内容及步骤158

第七章 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160

一、问题的提出160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之认定标准161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认定标准之不同规定161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认定应遵循之标准163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之界定164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164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164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分类165

四、行政诉讼第三人与相关概念之辨析167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168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与民事诉讼第三人171

五、行政诉讼第三人之地位176

(一)必要第三人之地位176

(二)普通“独立”第三人之地位180

(三)辅助第三人之地位185

结束语188

第八章 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研究189

一、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之由来190

(一)诉讼证据属性之一190

(二)行政诉讼中行政法治之延续194

(三)行政程序法律性之继承194

二、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之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195

(一)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内涵195

(二)三大诉讼制度比较语境下的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196

(三)行政诉讼类型化语境下的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197

(四)相关概念辨析198

三、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之证据规则要求201

(一)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之特殊证据规则201

(二)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之一般证据规则203

四、实在法视角下行政诉讼证据的合法性210

(一)域外立法考察210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中的证据合法性214

五、立法建议217

(一)立法步骤及重点217

(二)建议条文内容218

第九章 行政诉判关系研究220

一、行政诉判关系的一般观点及理论基础220

(一)行政诉判关系的内涵220

(二)“依诉择判”:行政诉判关系的一般观点221

(三)“依诉择判”原则的理论基础223

(四)本章对行政诉判关系一般观点的态度225

二、行政诉判关系逻辑的新认识226

(一)主观公权利救济:行政诉判关系的逻辑推演226

(二)客观法秩序维护:行政诉判关系的逻辑推演234

(三)行政诉讼的特殊性:行政诉判关系的逻辑推演244

三、结论:行政诉判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统一248

(一)行政诉判关系的一致性248

(二)行政诉判关系的非一致性249

第十章 行政判决的既判力研究251

引言251

一、行政判决既判力的基础理论252

(一)行政判决既判力的界定252

(二)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本质255

(三)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根据258

(四)行政判决既判力的作用260

二、行政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261

(一)民事判决既判力扩张的主要表现262

(二)行政判决既判力扩张的主要表现263

三、行政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265

(一)行政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及其扩张267

(二)行政判决理由既判力之设置270

四、行政判决既判力的时间范围274

(一)行政判决既判力的基准时275

(二)行政判决既判力之时间范围的相对性282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情况判决284

一、情况判决制度概述284

(一)日本之情况判决制度284

(二)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之梳理287

二、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之检视290

(一)我国情况判决制度存在之必要性探讨290

(二)我国情况判决制度适用原则之探讨292

(三)我国情况判决制度安排疏漏之检讨294

三、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之完善296

(一)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之修缮296

(二)我国情况判决配套制度之设计299

(三)我国情况判决制度之理想图景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