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
  • 胡振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3020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医用影像设备1

第一章 X线机及X线电视1

第一节 概述1

一、X线的基本知识1

二、诊断用X线机的构造及发展2

三、诊断用X线机的分类3

四、诊断用X线机的应用4

五、X线的防护5

第二节 X线管6

一、诊断用X线管7

二、X线管的规格及特性11

第三节 X线机的基本电路及各电路原理14

一、X线机的基本电路14

二、电源调节电路15

三、高压初级电路16

四、控制电路19

五、灯丝加热电路20

六、高压整流电路及管电流测量电路21

第四节 X线机整机电路分析23

一、小型X线机电路原理分析23

二、中型X线机电路原理分析26

三、大型X线机电路原理介绍29

第五节 医用X线电视31

一、X线源33

二、影像增强器33

三、光学镜头34

四、摄像机34

五、预放器35

六、视频通道36

七、同步机36

八、I.B.S信号的提取36

九、监视器36

第六节 X线机的使用与维护37

第二章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39

第一节 概述39

第二节 CT成像的基本原理40

一、CT机的数据采集方式40

二、X线的衰减系数μ41

第三节 CT机的发展42

一、第一代CT机42

二、第二代CT机42

三、第三代CT机43

四、第四代CT机44

五、第五代CT机44

六、滑环和螺旋CT45

第四节 CT图像的重建技术46

一、傅里叶变换法46

二、反投影重建法48

三、卷积反投影法51

第五节 X射线的硬化效应及误差校正53

第六节 CT值及窗口技术54

第七节 CT机的基本结构54

一、扫描架55

二、扫描床59

三、高压发生器59

四、中央控制台60

五、辅助设备60

六、计算机及软件61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63

第一节 概述63

第二节 原子核的特性64

第三节 MRI信号的产生66

一、射频场(RF)66

二、自由感应衰减(FID)66

三、弛豫(Relexation)68

第四节 MRI的采集方式——脉冲序列70

一、自旋回波序列70

二、反转恢复序列72

三、快速成像序列73

四、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75

五、电影序列76

第五节 成像技术77

第六节 磁共振机的基本组成79

一、扫描架80

二、梯度磁场系统81

三、射频磁场系统81

四、检查床81

五、操作控制台81

六、致冷系统81

第四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83

第一节 概述83

第二节 数字减影技术原理83

一、数字减影的原理84

二、数字减影的方法86

第三节 数字减影系统构成88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成像90

第一节 同位素闪烁扫描机90

第二节 γ闪烁照相机92

第三节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93

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断层成像93

二、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94

第六章 超声成像设备96

第一节 超声波的基本知识96

一、超声波的产生96

二、超声波的波长、周期和频率、波速96

三、超声波的声阻、声压及声强96

四、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97

五、超声波衰减97

第二节 超声诊断仪98

一、超声诊断仪的分类98

二、B型超声诊断仪99

第三节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7

第七章 影像设备的新进展111

第一节 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进展111

一、概述111

二、中频X射线机111

三、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113

第二节 CT的进展115

一、亚秒级螺旋CT采用的新技术115

二、CT软件功能的发展状况117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118

一、MRI硬件的进展与采用的新技术118

二、MRI软件和功能方面的进展120

第四节 DSA的发展121

一、近代DSA的技术特点121

二、影响DSA图像质量的因素123

第五节 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123

一、PACS的基本概念124

二、PACS的基本构成124

三、PACS的发展策略125

第二篇 医学用影像技术126

第一章 X线摄影理论126

第一节 X线对比度126

一、概述126

二、X线对比度的观察法126

第二节 X线照片影像127

一、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127

二、X线照片的光学对比度129

第三节 X线的几何投影132

一、X线管焦点132

二、X线束133

三、焦点、肢体和胶片之间的投影关系134

第四节 散射线136

一、散射线引起的照片对比度损失136

二、散射线的抑制和排除137

第五节 X线照片模糊分析140

一、产生照片模糊的原因140

二、照片的锐利度和分辨率141

第六节 X线摄影条件142

一、X线摄影效果143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143

三、X线摄影条件145

四、自控曝光146

第七节 X线照片质量147

一、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147

二、X线照片质量的评价149

三、影像技术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54

第二章 X线照片冲洗化学及操作技术155

第一节 暗室设置155

一、概述155

二、暗室设备156

第二节 暗室器材156

一、医用X线胶片156

二、增感屏159

第三节 感光机理161

一、感光原理161

二、潜影的形成161

第四节 显影161

一、显影原理161

二、显影液162

三、显影过程163

第五节 显影的后处理164

一、中间处理164

二、定影165

三、水洗与干燥166

第六节 暗室基本操作与照片缺陷分析167

一、暗室基本操作167

二、照片缺陷分析168

第七节 照片自动冲洗技术169

一、概述169

二、照片自动冲洗技术的管理170

第三章 X线摄影位置172

第一节 X线检查基本知识172

一、X线摄影用术语172

二、X线照片标记173

三、X线摄影的步骤173

第二节 四肢174

上肢174

一、手后前位174

二、手侧位175

三、手掌后前斜位176

四、手掌后斜位176

五、腕部后前位176

六、腕关节侧位178

七、腕部外展位178

八、尺桡骨前后位179

九、尺桡骨侧位179

十、肘关节前后位179

十一、肘关节侧位180

十二、肘关节轴位181

十三、肱骨前后位181

十四、肱骨侧位182

十五、肱骨上段侧位182

十六、肩关节前后位182

十七、肩胛骨前后位(上臂外展)184

十八、肩胛骨前后位185

十九、肩胛骨侧位185

二十、锁骨后前位(单侧)185

二十一、肩锁关节后前位(双侧)186

下肢187

一、足前后位187

二、足侧位188

三、足前后内斜位188

四、足前后外斜位188

五、跟骨侧位189

六、跟骨轴位189

七、踝关节前后位190

八、踝关节侧位190

九、胫腓骨前后位191

十、胫腓骨侧位192

十一、膝关节前后位192

十二、膝关节侧位192

十三、髌骨轴位194

十四、股骨前后位194

十五、股骨侧位195

十六、股骨颈及髋关节前后位195

十七、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水平方向投照)195

十八、股骨颈及髋关节后前斜位(谢志光位)196

第三节 胸廓197

一、胸骨后前位198

二、胸骨侧位198

三、胸锁关节后前斜位199

四、膈上肋骨前后位199

五、膈下肋骨前后位200

六、肋骨斜位200

七、肋骨切线位201

第四节 脊柱201

一、颈椎前后位202

二、第1、2颈椎张口位202

三、颈椎侧位203

四、颈椎后前斜位203

五、胸椎前后位204

六、胸椎侧位205

七、上段胸椎侧位205

八、腰椎前后位205

九、腰椎侧位206

十、腰椎斜位207

十一、腰骶关节前后位208

十二、腰骶关节侧位209

十三、骶椎前后位209

十四、骶椎侧位210

十五、尾椎前后位210

十六、尾椎侧位210

第五节 骨盆211

一、骨盆前后位212

二、髂骨前后斜位212

三、骶髂关节前后位213

四、骶髂关节前后斜位213

五、耻骨后前位213

六、坐骨前后位213

第六节 头颅215

一、头颅后前位215

二、头颅侧位216

三、颅底颏顶位217

四、蝶鞍后前位218

五、蝶鞍侧位219

六、头颅前后方位半轴位(汤氏位)219

七、茎突前后位221

八、茎突侧位221

九、视神经孔位(瑞氏位)222

十、舌下神经孔位222

十一、颈静脉孔位223

十二、鼻骨侧位224

十三、颧骨弓顶颌切线位225

十四、乳突双15°角侧位(劳氏位)226

十五、乳突25°角侧位226

十六、乳突35°角侧位(伦氏位)227

十七、岩乳部双45°角轴位(梅氏位)227

十八、岩乳部斜位(斯氏位)229

十九、副鼻窦后前23°角位(柯氏位)230

二十、副鼻窦后前37°角位(华氏位)230

二十一、副鼻窦侧位231

二十二、下颌骨后前位232

二十三、下颌骨侧位233

二十四、下颌关节侧位233

第七节 胸部235

一、胸部后前位235

二、胸部侧位235

三、胸部右前斜位235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237

五、胸部前凸位(后前方向)237

六、胸部侧卧后前位237

七、胸部仰卧侧位238

第八节 腹部239

一、腹部前后位239

二、上腹部后前位(胆区)239

三、肾区前后位240

四、膀胱区前后位240

五、膀胱右后斜位241

六、膀胱左后斜位242

七、尿道左后斜位243

八、腹部侧位243

九、腹部站立前后位243

十、腹部倒立前后位243

十一、腹部倒立侧位244

第四章 X线造影检查245

第一节 概述245

一、造影剂245

二、药物过敏试验245

三、造影反应及其预防247

第二节 胆系造影247

一、口服法胆系造影247

二、静脉法胆系造影248

第三节 泌尿系造影248

一、排泄性尿路造影248

二、逆行肾盂造影249

第五章 X线特殊检查250

第一节 体层摄影250

一、体层摄影原理250

二、体层摄影技术251

三、常用胸部体层摄影方法252

四、口腔曲面全景体层摄影254

第二节 高千伏摄影254

一、原理254

二、设备255

三、特点255

四、应用255

第三节 软X线摄影256

一、原理256

二、设备256

三、应用256

第四节 X线放大摄影256

一、原理257

二、设备258

三、应用258

第六章 医学影像新技术259

第一节 CT259

一、CT成像原理259

二、CT的特点及临床应用259

三、CT检查技术260

第二节MRI261

一、MRI的成像原理261

二、MRI的特点及临床应用261

三、MRI检查技术262

第三节DSA263

一、DSA的基本原理与类型263

二、DSA的临床应用及特点264

三、DSA检查技术265

第四节数字成像激光打印技术266

一、概述266

二、激光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66

三、激光打印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267

第七章X线防护269

第一节辐射量与单位269

一、照射量269

二、吸收剂量269

三、剂量当量270

四、有效计量当量270

第二节辐射损伤的生物医学基础270

一、辐射损伤机理270

二、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270

第三节医用X线射线防护271

一、X线防护原则271

二、医用X线防护的一般方法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