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文明经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廖福森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965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生态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文明经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1
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1
1.1 总体要求1
1.2 战略定位2
1.3 发展目标2
1.4 重点工作2
1.5 优化经济结构3
1.6 产业升级3
1.7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3
1.8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4
1.9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
1.10 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4
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早已有之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探索4
3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6
3.1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6
3.2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6
3.3 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6
3.4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民生工程7
3.5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化解经济危机,成为新的发展机遇8
第二章 科学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及其建设11
1 关于生态文明观的几个概念11
1.1 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对象11
1.2 关于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13
1.3 关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13
2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14
2.1 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容14
2.2 关于发展生态文明生产力问题16
3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8
4 重视非气候因素的生态、资源、环境和健康问题21
第三章 生态文明经济25
1 生态文明经济的内涵25
2 生态文明经济的表现形态26
2.1 生态文明及其创新经济26
2.2 生态文明及其体验经济27
2.3 生态文明及其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28
2.4 生态文明和传统经济的改造和提升36
2.5 生态文明消费型主导的经济36
3 生态文明消费指导型经济37
3.1 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37
3.2 形成生态文明消费市场43
第四章 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经济45
1 生态文明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45
2 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保障46
3 德化县协同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实证分析47
4 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52
4.1 基本特征52
4.2 基本功能54
第五章 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57
1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发展现状57
1.1 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必然性57
1.2 国外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经济58
1.3 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创新经济59
2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主要内容59
2.1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特征及其与工业文明创新经济的区别59
2.2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三大创新内容64
3 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意义66
3.1 增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竞争力66
3.2 促进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系良性互动、有序增长67
3.3 促使产业结构演变——生态产业与体验经济68
4 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途径与措施69
4.1 “推拉”作用——生态化技术推动与绿色、健康市场需求69
4.2 制度创新是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根本性保障70
4.3 和谐竞争是生态文明创新经济持久发展的驱动力71
第六章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体验经济79
1 体验经济的提出及其含义79
2 发展体验经济的基础81
2.1 发展体验经济的心理基础81
2.2 发展体验经济的经济基础82
2.3 发展体验经济的生态环境基础83
2.4 发展体验经济的科学技术基础84
3 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84
3.1 生产力的发展和需求的升级是体验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84
3.2 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是体验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86
3.3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是推动体验经济发展的润滑剂87
3.4 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体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88
3.5 体验经济时代必然到来图析88
4 体验经济发展的中西方比较89
5 体验经济的类型及其演进过程92
6 我国发展体验经济的对策93
6.1 发展生态生产力,夯实体验经济基础94
6.2 树立生态文明观,指引体验经济发展方向94
6.3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增强体验经济发展动力95
6.4 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体验消费群体95
6.5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验经济水平97
第七章 低碳经济的引擎(上)100
1 研究区域概况100
2 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101
2.1 能源安全的需要101
2.2 环境保护的需要102
2.3 低碳经济的引擎102
3 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103
3.1 水能103
3.2 太阳能104
3.3 海洋能104
3.4 生物质能105
3.5 风能105
3.6 地热106
4 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106
4.1 公众关注度不高,认识存在误差107
4.2 成本相对较高,缺乏市场竞争力107
4.3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107
4.4 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融资能力薄弱108
4.5 新技术研发力度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108
5 福建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策及建议109
5.1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109
5.2 推进能源科技进步,构筑技术保障体系109
5.3 制定发展鼓励政策,推进产业化体系建设110
5.4 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113
5.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识114
第八章 低碳经济的引擎(下)116
1 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现状116
1.1 沼气116
1.2 生物燃料乙醇117
1.3 生物柴油117
1.4 生物质发电118
2 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必要性分析119
2.1 需求不断扩大119
2.2 技术不断成熟120
2.3 生物质能利用的生态效益121
2.4 生物质能利用的社会效益121
2.5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经济可行性122
3 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资源潜力分析125
3.1 木材及其加工废弃物供给潜力125
3.2 动物粪便及污水供给能力125
3.3 农作物废弃物供给潜力127
3.4 可开发生物质能的农作物及燃料植物潜力128
4 基于时空分异的福建省生物质能发展战略128
4.1 生物质能发展时间序列129
4.2 生物质能发展区域分析与产业布局133
第九章 发展城市低碳经济156
1 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156
1.1 全球气候问题的发展变化156
1.2 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分析158
1.3 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160
2 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162
2.1 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163
2.2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承诺及主要做法166
3 海西应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战略目标168
3.1 建设低碳城市是海西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168
3.2 海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实践:厦门及广州碳排放估算169
4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174
4.1 发展城市低碳经济175
4.2 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178
4.3 推行节能型材料,发展绿色建筑179
4.4 建设高效节能的交通系统180
4.5 倡导政俯、事业单位以及商业节能180
4.6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180
4.7 建设城市森林,增加碳汇181
4.8 注重碳回收再利用181
4.9 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182
第十章 发展企业生态文明经济(上)186
1 中国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特殊性186
1.1 中国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87
1.2 中国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优势189
2 发展企业生态文明经济的关键是实现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192
3 发展企业生态文明经济需要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变革196
3.1 实现价值观的生态化转向196
3.2 构建满足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197
3.3 培育生态文明新的主体承担者198
第十一章 发展企业生态文明经济(下)200
1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200
2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201
2.1 要处理好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202
2.2 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202
2.3 充分认识企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在时空范围内的差别和矛盾203
3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基础:生态化生产方式204
3.1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要求形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态化生产方式204
3.2 企业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内涵205
3.3 企业生态化生产方式的特征206
3.4 企业生态化生产方式的部分实践模式207
4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支撑力:技术创新的生态化209
4.1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内涵209
4.2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成效分析210
4.3 技术应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11
4.4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途径212
5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保障机制:制度创新的生态化213
5.1 企业制度创新生态化的含义213
5.2 企业外部生态化制度体系创新214
5.3 企业内部生态化制度体系创新215
6 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指导思想:企业生态文化216
6.1 企业文化创新生态化的含义216
6.2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217
6.3 企业文化创新生态化的途径217
第十二章 以生态文明经济思想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222
1 长汀县概况222
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222
1.2 经济社会发展223
2 长汀县生态环境问题223
2.1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特征223
2.2 引发长汀生态环境恶化的人文因素224
3 长汀县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历程225
3.1 萌芽起步阶段(1940~1948年)225
3.2 波动起伏阶段(1949~1982年)226
3.3 重点突破阶段(1983~1999年)227
3.4 全面综合治理阶段(2000年至今)228
4 长汀县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效益分析229
4.1 生态效益229
4.2 经济社会效益231
5 不同利益主体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机制233
5.1 政府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233
5.2 民众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242
5.3 企业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244
5.4 NGO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244
5.5 国际组织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245
6 不同主体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利益博弈245
6.1 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演变245
6.2 不同主体利益博弈过程248
7 结论、讨论与启示250
第十三章 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企业“三大效益”的相统一和最优化255
1 环境相关利益主体的确定255
2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利益动机与约束条件分析256
2.1 居民参与治理的约束条件256
2.2 企业参与治理的动机与约束条件260
2.3 地方政府参与治理的利益动机与约束条件266
3 不同经济体制下环境相关主体利益博弈分析273
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及其环境影响273
3.2 转轨时期的利益格局及其环境影响274
4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经济,达到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目的280
4.1 强化环境维权能力,为生态文明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280
4.2 实施环境公共政策创新,为生态文明经济展提供政策支撑281
4.3 改革政绩评价与财政制度,为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83
第十四章 建设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286
1 生态文化概要286
1.1 生态文化的渊源286
1.2 生态文化的概念287
1.3 生态文化的定位288
1.4 森林文化、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比较分析290
2 生态文明在不同层面的选择291
2.1 精神层面292
2.2 物质层面300
2.3 制度层面312
3 努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318
3.1 生态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318
3.2 生态文化对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作用320
3.3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应注意的问题323
3.4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327
第十五章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333
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333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33
1.2 培养大学生适应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素质334
2 高校促进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334
2.1 创造和谐校园氛围,为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奠定文化基础334
2.2 培养生态化科技素养,为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奠定科技基础335
2.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奠定实践基础337
2.4 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经济行为养成奠定理论基础338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绿色高校339
3.1 “绿色高校”的内涵及其特点340
3.2 国内外“绿色高校”建设实践340
3.3 加强“绿色高校”建设对策342
第十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349
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49
1.1 科学性与客观性350
1.2 典型性与代表性350
1.3 可操作性350
2 指标体系构建351
3 生态文明评价模型构建353
4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评价过程355
5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评价结果分析369
5.1 各子系统评价分析369
5.2 综合评价分析374
6 本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376
6.1 在指标因子方面对以前指标的修正和完善376
6.2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构建指标体系377
6.3 评价指标体系在借鉴现代生态科学理论的前提下获得很多启示378
6.4 吸纳了系统学理论,在整体上建构了更为辨证、科学、可操作性与开放性的指标体系379
第十七章 闽台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382
1 闽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82
1.1 闽台经济发展阶段对比382
1.2 闽台发展方式的转变及特征383
1.3 闽台生态文明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384
2 闽台生态文明消费方式387
3 闽台生态建设388
4 闽台环境治理390
5 生态文化建设391
5.1 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391
5.2 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92
5.3 企业生态文化的建设394
6 闽台生态文明交流合作394
第十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目的398
1 社会实践目的的统一性398
1.1 社会实践的双重目的399
1.2 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优先地位401
1.3 人与自然积极平衡的基础地位402
2 实现社会目的的超越性403
2.1 人类现实自然界的有限性403
2.2 现实自然的整体性405
2.3 代际分享的公平性407
3 生态社会责任408
3.1 政府的生态社会责任408
3.2 企业的生态社会责任409
3.3 公众的生态社会责任410
后记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