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9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9册
  • 高明编 著
  • 出版社: 中华文化基金会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91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9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9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语言1

第一节 概说1

壹 语言之起源1

贰 语言之性质4

叁 语言研究之兴起7

肆 语言研究之目的7

伍 现代语言学之范围8

第二节 语音8

壹 语音之物理基础8

一 音波、音长、音色、音强、音高9

二 振动与共鸣14

三 基音与陪音14

四 振幅与频率16

五 周期与相位16

六 乐音与噪音17

贰 语言之生理基础18

一 发音器官图18

二 语音发生之程序19

三 语音发生之生理现象19

叁 语音之分析23

一 辅音23

二 元音35

三 半元音44

四 音素之鼻化44

五 各种音素之结合46

肆 音位48

一 音位之涵义48

二 音位之特性49

三 语音之辨义形态与无义形态52

四 音位之归纳53

五 音位与分音55

六 首音位与次音位57

七 超音质音位59

八 音位学与音位系统61

伍 音变62

一 音变之条件与趋势62

二 音变之过程63

三 音变之规律64

四 音变之现象65

五 音变之结果76

陆 音标77

一 国际音标表77

二 国际音标标音法80

三 标音举例81

柒 外语译词与借词82

第三节 语法82

壹 中国语法学发展鸟瞰82

贰 语言学上有关语法名词汇释104

叁 字、词、语、句113

肆 语之构成114

伍 复词之特性116

陆 复词之种类118

柒 词类126

捌 句子之种类129

玖 简句与繁句138

拾 组合式词语139

拾壹 致动用法与致使繁句141

拾贰 意动用法与意谓繁句146

拾叁 被动式148

拾肆 省略150

拾伍 复句之关系153

拾陆 标点符号186

第四节 中国境内语言群之分布194

壹 汉藏语族195

一 汉语系196

二 洞泰语系196

三 苗傜语系196

四 藏缅语系197

贰 南亚语族198

叁 阿尔泰语族199

一 突厥语199

二 蒙古语200

三 通古斯语200

肆 印欧语族200

伍 南岛语族201

第五节 汉语方言201

壹 古代汉语方言201

贰 有关“方言”之注疏及著述206

叁 现代汉语方言215

一 北方话216

二 吴方言219

三 湘方言225

四 赣方言230

五 客家方言233

六 粤方言236

七 闽南方言240

八 闽北方言245

第二章 文字249

第一节 文字概说249

壹 中国文字之称谓249

贰 中国文字之要素251

叁 中国文字之特性254

肆 字形与文字学258

伍 字音与声韵学259

陆 字义与训诂学260

柒 文字学与小学261

第二节 字形分述262

壹 中国文字之渊源262

贰 中国文字之初造265

叁 中国文字构造之原则268

一 六书之名称与次第268

二 六书之分类272

三 六书之义例273

肆 中国文字演进之原则357

伍 中国文字字体之演变361

一 甲骨文361

二 钟鼎文403

三 籀文408

四 小篆411

五 隶书414

六 楷书417

七 行书420

八 草书421

陆 中国文字学简史425

一 先秦时代425

二 秦汉时代426

三 唐宋元明时代427

四 清代429

五 民国以后431

第三节 字音分述432

壹 中国文字字音之要素432

贰 声434

一 声之名称434

二 辅音与声母435

三 声目之缘起436

四 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438

五 字母之清浊441

六 字母之发送收444

七 声母发音部位异名表448

八 字母与五音、七音、九音之关系451

九 陈澧之反切系联条例453

十 陈澧系联条例之批评455

十一 广韵反切上字与声类458

十二 声纽之音读469

十三 古声之研究474

叁 韵489

一 韵母之结构489

二 阴声、阳声及入声491

三 开合、洪细492

四 等呼493

五 广韵韵目及四声相配表496

六 广韵之韵类501

七 广韵诸家分类异同表502

八 广韵韵类之音读531

九 广韵之同用独用544

十 诗韵544

十一 古韵之研究549

肆 调619

一 声调之意义619

二 声调之起源620

三 国语声调624

四 中古声调627

五 古调之研究629

伍 中国文字注音方法631

一 形声字之音符法631

二 譬况法634

三 借读法636

四 直音法640

五 反切641

六 注音符号652

陆 国语音系666

一 声符之类别667

二 韵符之类别671

三 结合韵符672

四 拼音674

五 儿化韵679

六 声调689

七 国字之音变689

八 轻声699

柒 中国声韵学简史708

一 声韵学之酝酿与源起708

二 韵书之编纂709

三 字母与等韵图729

四 明清以后之古音学与切韵学731

五 现代中国声韵学733

第四节 字义分述734

壹 中国文字字义之种类734

一 本义734

二 引申义735

三 假借义737

贰 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738

一 一词多义739

二 一义多词742

叁 中国文字训诂之方式746

一 互训747

二 推因748

三 义界752

肆 中国文字训诂之次序754

一 求证据754

二 求本字755

三 求语根757

伍 训诂条例758

一 形训条例758

二 声训条例760

三 义训条例766

陆 训诂常用术语773

柒 中国训诂学简史780

一 训诂之萌芽期780

二 训诂之奠基期781

三 训诂之发展期782

四 训诂之全盛期786

五 训诂之展望期788

第五节 文字学家与文字学书789

壹 历代文字学家名录789

贰 历代重要文字学家小传846

一 扬雄846

二 许慎846

三 张揖847

四 郭璞847

五 徐铉848

六 徐锴848

七 郑樵849

八 顾炎武849

九 江永850

十 江声851

十一 戴震852

十二 钱大昕852

十三 段玉裁853

十四 钱塘853

十五 桂馥854

十六 邵晋涵854

十七 钱坫855

十八 钱大昭855

十九 王念孙856

二十 郝懿行857

廿一 姚文田857

廿二 严可均858

廿三 阮元858

廿四 王引之859

廿五 王筠860

廿六 朱骏声860

廿七 俞樾861

廿八 孙诒让861

廿九 罗振玉862

三十 章炳麟863

卅一 王国维863

卅二 刘师培864

卅三 黄侃865

叁 历代文字学要籍提要866

一 文字类866

二 声韵类881

三 训诂类8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