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宣朝庆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7291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72页
- 主题词:泰州学派-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与乡村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泰州学派乡村建设的社会条件与时代精神16
第一节 江淮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16
一、商业发展,经济繁荣17
二、社会流动加快,阶级关系趋向紧张19
三、社会有机团结增强,各种“会社”蓬勃兴盛25
第二节 理学反思和自我意识的觉醒28
一、思想界对程朱理学的反思29
二、儒家自我意识的特征33
第二章 儒家乡村建设思想的源与流49
第一节 和谐——中国社会的精神与理想50
一、和谐概念的产生50
二、庶民阶层崛起与和谐理念新诠释53
三、孟子的乡村社会理想57
第二节 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影响62
一、张载的乡村社会观63
二、张载的乡村建设思想65
三、张载思想对两宋理学家的影响70
第三章 王艮与泰州学派73
第一节 作为思想家的王艮73
一、平民儒学:王艮思想的特点74
二、淮南格物:王艮之平民儒学的理论顶峰79
第二节 投身乡村建设的王艮85
一、农村社区领袖的重要性86
二、王艮作为乡村建设领袖的个人素质88
第三节 私人性联系的发展与个人角色转型95
一、灶丁:国家给王艮的身份95
二、贩盐: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98
三、重拾儒学:领悟孔门要旨101
四、求学与传学:王阳明门下的“狂者”105
五、泰州学派:私人性联系的团体化进展112
第四章 泰州学派的精神世界117
第一节 “伤时忧世”的社会批判精神119
一、政治依赖性弱化,疏离感加强119
二、反思科举制度及教育125
三、抨击官僚阶层的劣行129
四、“生逢溺世待急救”130
第二节 “大人造命”的自由发展观133
一、王艮提出“大人造命”134
二、“御天造命”的精神实质135
三、大人造命思想的来源138
第三节 “民间行道”的经世济民理念143
一、放弃阳明学派“得君行道”的经世理念144
二、“不袭时位”服务社会下层的新理念145
三、民间经世——走向乡村建设147
第四节 “人人君子”的小康社会理想150
一、王艮的“君子国”理想151
二、泰州后学对“君子国”理想的完善154
三、“君子国”理想的性质156
第五章 建设孝义文明的邻里社区——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一159
第一节 明代家族发展与研究视角159
一、中国人的家族观159
二、明代的家族162
三、明代家族研究的视角167
第二节 创建义门——“草根性”的家族组织活动169
一、王襞创立王氏“宗会”169
二、何心隐创立“聚和堂”170
三、家族建设活动包含的新因素174
第三节 倡率孝义——重塑家族的精神世界176
一、孝悌与仁义、良知、礼的关系177
二、新孝悌观179
三、提倡运用教化手段提高人们的孝悌之德181
四、义——对孝悌意识的创造性转化182
五、加强富人承担道义的强度187
第六章 开启自由个体化社会之路——泰州学派乡村建设实践之二191
第一节 “师道经世”与平民讲会193
一、师道经世193
二、祖述圣贤与自我认同195
三、讲会的民众秩序对“师道经世”的制约196
第二节 泰州学派的平民讲会活动200
一、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三个阶段200
二、王襞与韩贞的平民讲会活动203
三、罗汝芳的讲会活动204
四、何心隐死于会讲206
五、平民讲会衰微的内在原因209
第三节 泰州学派平民讲会的特点212
一、成员平民化212
二、教育风格简易化214
三、讲会制度化216
第四节 讲会对平民生活的重要影响219
一、平民讲会改变了基层社会精英结构219
二、平民讲会增强民众的社会认同感221
三、平民讲会激发民众的个体性与自主性223
四、以个人为主体的横向社会关系得到发展226
结语231
第一节 创造性转化:泰州学派的历史贡献231
第二节 民众思想的谱系:泰州学派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236
第三节 乡村建设: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240
主要参考文献245
后记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