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张佰成,谭伟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358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城市-应急系统-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1篇 建设篇3
第1章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概述3
1.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基础3
1.1.1 强化城市灾害管理势在必行3
1.1.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基本概念9
1.1.3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地位和作用11
1.1.4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外的发展情况13
1.1.5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国内的发展情况15
1.1.6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特点16
1.2.1 组织体系与应急联动模式的关系17
1.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17
1.2.2 应急联动的组织结构20
1.2.3 应急业务系统的层次结构21
1.2.4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五类用户22
1.2.5 应急联动的业务流程23
1.2.6 业务流程的典型场景案例23
1.3 城市应急联动的法规体系简介25
1.3.1 国际代表性应急救援法规体系简介25
1.3.2 我国的应急救援法规体系建设情况27
1.3.3 南宁市应急救援法规体系29
2.1.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任务31
2.1.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31
2.1 总体目标、任务和职能31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31
2.1.3 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主要职能32
2.2 系统设计的原则、依据和遵循的标准32
2.2.1 系统设计的原则32
2.2.2 系统设计的依据及遵循的主要标准33
2.3 系统运作要求建立的技术支撑体系36
2.3.1 建立有效的应急联动支撑体系36
2.3.2 建立有力的集成通信调度支撑体系37
2.4 应用系统规划及系统结构38
2.3.6 建立应急联动系统的安全体系38
2.3.5 建立应急联动基础信息数据库38
2.3.4 建立应急联动系统共享平台38
2.3.3 建立支持决策的地理信息系统38
2.4.1 应用软件系统39
2.4.2 数据及数据库的构想40
2.4.3 系统框架的构想42
2.5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关键技术44
2.5.1 集群通信技术45
2.5.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46
2.5.3 智能电话路由排队(ACD)技术47
2.6 系统运作要求具有的基本功能48
2.5.4 计算机电话集成(CTI)技术48
2.7 功能子系统的设置51
2.8 保证系统性能采取的基本技术措施53
2.8.1 可靠性技术措施53
2.8.2 安全性技术措施53
2.8.3 可扩充性和兼容性技术措施53
2.8.4 保护投资与资源共享的技术措施54
2.9 系统总体架构54
2.9.1 硬件系统结构55
2.9.2 软件系统结构55
2.10.2 接处警席位设计58
2.10.1 接处警席位数确定的依据58
2.10 接处警席位的配置58
2.10.3 接处警席位数的确定59
2.11 城市应急联动与非应急综合服务的关系及互联59
2.11.1 问题的提出背景59
2.11.2 对非紧急来电的四种处理模式60
2.11.3 对非紧急来电处理模式的比较分析60
2.11.4 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系统在非应急系统中的应用62
2.1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要处理的若干问题64
2.12.1 与电子政务网统一规划的问题64
2.12.2 可靠性问题64
2.12.5 专业化、信息化及知识化问题65
2.12.3 运行监控和责任追究问题65
2.12.4 平台化问题65
2.12.6 标准化问题66
第3章 接处警业务系统设计68
3.1 接处警系统业务及工作流程68
3.1.1 接处警基本业务组成68
3.1.2 接处警业务坐席划分68
3.1.3 应急联动中心接处警席位数的几项指标69
3.1.4 接处警业务处理模式70
3.1.5 基本工作流程70
3.2.2 电话主叫信息 ..75
3.2.3 电话排队75
3.2.1 报警接入75
3.2 具体业务设置75
3.2.4 接警席位76
3.2.5 处警席位78
3.2.6 其他处警席位80
3.3 接处警席位装备配置80
3.3.1 接警席装备配置80
3.3.2 处警席装备配置81
3.3.3 远程处警终端与移动车载指挥设备配置82
3.3.4 接警席位的四分式操作工作台82
3.3.5 处警席位和值班领导的操作工作台83
3.3.6 坐席状态指示灯84
3.3.7 接处警区的工作台的照度84
3.4 应急联动中心功能分区84
第4章 系统基础平台设计90
4.1 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90
4.1.1 建设目标90
4.1.2 建设内容90
4.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计算机网络设计92
4.2.1 应急联动系统城域网设计92
4.2.2 应急联动中心局域网设计99
4.2.3 网络安全设计110
4.2.4 应急联动网络管理系统111
4.3 数据中心设计118
4.3.1 数据中心的定位118
4.3.2 数据中心系统架构119
4.3.3 计算机系统平台设计124
4.3.4 数据中心的应急响应126
4.4 集群通信系统130
4.4.1 国际国内主流的数字集群的标准介绍131
4.4.2 数字集群系统功能137
4.4.3 数字集群系统设备组成141
4.4.4 对350MHz常规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改造146
4.5 程控交换通信系统148
4.5.1 交换系统结构148
4.5.2 程控交换系统主要功能149
4.5.3 程控交换系统的可靠性指标154
4.5.4 计算机电话集成(CTI)系统154
4.5.5 交互式语音应答(IVR)系统158
4.5.6 智能电话路由排队(ACD)系统160
4.6 语音录音系统162
4.6.1 有线电话录音记录163
4.6.2 无线录音记录164
4.6.3 IP电话录音记录165
4.6.4 系统基本功能166
4.7 地理信息系统(GIS)169
4.7.1 GIS平台选型原则及主要平台介绍169
4.7.2 接处警系统CAD和GIS的信息交互171
4.7.3 主要功能171
4.8 GPS车辆定位系统174
4.8.1 GPS系统概述174
4.8.2 GPS车辆定位系统需求175
4.8.3 GPS车辆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176
4.8.4 GPS车辆定位系统设计要点176
4.8.5 GPS车辆定位系统主要功能176
4.8.7 各类通信平台的比较177
4.8.6 通讯平台的选择177
4.8.8 系统总体结构及监控终端功能179
4.9 视频信息系统183
4.9.1 视频信息系统的构成183
4.9.2 大屏幕显示系统183
4.9.3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192
4.9.4 视频会议系统194
4.10 LED显示系统197
4.10.1 系统结构197
4.10.2 系统功能与特点198
4.11.1 环境控制系统199
4.11 机房与供电辅助系统199
4.11.2 供电系统210
第5章 应用系统设计217
5.1 应用系统软件的设计要点与总体结构217
5.1.1 应用系统软件的设计要点217
5.1.2 应用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219
5.2 指挥调度软件系统223
5.2.1 指挥调度软件总体结构223
5.2.2 接警子系统223
5.2.3 处警子系统227
5.2.5 预案子系统233
5.2.4 首长指挥席子系统233
5.2.6 系统管理子系统239
第6章 系统的安全设计241
6.1 系统安全的分析与安全目标241
6.1.1 对系统安全威胁的分析241
6.1.2 应急联动系统的安全目标243
6.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安全设计的依据、思路和要点244
6.2.1 设计依据244
6.2.2 设计思路245
6.2.3 设计要点246
6.3.1 安全域的安全策略247
6.3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安全整体架构247
6.3.2 构建严格物理隔离的内外网248
6.4 系统网络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设计249
6.4.1 虚拟安全专网(VPN)249
6.4.2 对系统网络边界的保护251
6.4.3 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内外网之间部署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253
6.5 安全集中管理系统256
6.5.1 安全集中管理系统的作用256
6.5.2 安全集中管理系统的配置256
6.6 对计算机环境的保护257
6.6.1 计算机机房物理环境的保护257
6.6.2 系统级安全259
6.6.3 建立病毒检测和防范系统261
6.6.4 应用级的安全263
6.6.5 多级安全审计265
6.6.6 系统安全备份与灾难恢复266
6.6.7 采用防主页篡改系统保护外网的门户网站268
6.7 对系统主要安全产品的功能要求268
6.7.1 对千兆防火墙的要求268
6.7.2 对百兆防火墙的要求270
6.7.3 对千兆入侵检测系统的要求271
6.7.4 对百兆入侵检测系统的要求272
6.7.5 对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的要求273
6.7.6 对漏洞扫描系统的要求273
6.7.8 对安全强审计系统的要求274
6.7.7 对防主页篡改系统的要求274
6.7.9 对安全集中管理系统的要求275
6.7.10 对防病毒系统的要求276
6.7.11 对数据备份系统的要求276
第7章 接口与标准278
7.1 基于XML信息交换标准278
7.1.1 概述278
7.1.2 信封格式规范280
7.1.3 业务数据规范282
7.4 应用接口标准284
7.3.2 业务数据结构标准284
7.4.1 接处警系统与各子系统的接口284
7.3 业务数据标准284
7.3.1 数据元标准284
7.2 业务访问标准284
7.4.2 GIS与各应用子系统接口291
第8章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典型方案与集成商简介295
8.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典型方案295
8.1.1 西门子公司的C CC指挥控制中心295
8.1.2 摩托罗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298
8.1.3 亚奥数码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300
8.2.1 摩托罗拉公司307
8.2 集成商简介307
8.1.4 上海迪爱斯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307
8.2.2 深圳市亚奥数码有限公司308
8.2.3 上海迪爱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310
8.2.4 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311
第9章 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312
9.1 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312
9.1.1 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要点312
9.1.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工程实施的步骤314
9.1.3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315
9.1.4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323
9.1.5 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进度控制325
9.2.1 机构、人事与制度管理332
9.2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运行管理332
9.2.2 技术管理335
9.2.3 场地设施管理342
9.2.4 网络平台的监管与维护343
第2篇 案例篇349
第10章 全国第一家城市应急联动机构——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中心349
10.1 建设概况349
10.1.1 南宁市概况349
10.1.2 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概况350
10.2.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51
10.2 系统建设的背景与动因351
10.2.2 南宁市紧急救助服务的原有状况352
10.2.3 南宁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动因与历程353
10.3 系统运行的成效354
10.3.1 紧急救助的准确性的提高、及时方便了群众354
10.3.2 大幅度提高了事件处理能力354
10.3.3 综合应急能力全面提高354
10.3.4 有助于提高紧急事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355
10.3.5 公共服务成本的降低355
10.4 系统结构355
10.4.2 系统主要功能356
10.4.1 应急联动系统的子系统356
10.4.3 系统工作流程358
10.5 建立完整的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358
10.5.1 社会综合(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359
10.5.2 重大灾害(难)联动平台360
10.6 改革与创新361
10.6.1 机构创新361
10.6.2 法规创新362
第11章 规模名列亚洲前矛的上海城市应急管理体系364
11.1 概述364
11.1.1 上海灾害事故现状与趋势364
11.1.2 原有应急体系及存在的问题365
11.1.3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设简况366
11.1.4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运行效果368
11.2 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指挥体系368
11.2.1 减灾组织机构368
11.2.2 先期应急处置369
11.2.3 灾害事故紧急处置组织指挥370
11.2.4 指挥场所和基本配置370
11.2.5 灾情信息采集和分析371
11.2.6 紧急救援行动372
11.2.7 紧急指挥决策咨询372
11.2.10 灾情解除373
11.2.9 灾害事故信息发布373
11.2.8 紧急救援现场指挥部373
11.3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结构374
11.3.1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374
11.3.2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处警应用系统375
11.4 减灾基础建设376
11.5 灾害事故紧急处置保障体系377
11.5.1 信息保障377
11.5.2 通信保障378
11.5.3 指挥技术保障378
11.5.4 工程保障378
11.5.6 交通保障379
11.5.5 队伍保障379
11.5.7 医救保障380
11.5.8 治安保障380
11.5.9 物资保障381
11.5.10 资金保障381
11.5.11 科研保障381
11.5.12 立法保障382
11.6 灾害事故紧急处置防范体系382
11.6.1 减灾科研382
11.6.2 减灾教育383
11.6.3 公众防灾信息383
11.7 预案管理384
11.6.4 群众性志愿者队伍384
第12章 位高责重的北京市四级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体系386
12.1 概述386
12.1.1 北京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386
12.1.2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387
12.1.3 事件等级388
12.1.4 北京应急模式的主要特点388
12.2 严密的组织机构与明确的职责389
12.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389
12.2.2 应急联动机制390
12.3.1 抓了三项基础工作391
12.3 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情况391
12.3.2 建成“五大”技术系统393
12.4 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396
12.4.1 蓝、黄、橙、红警示四级威胁396
12.4.2 突发事件分四级处置396
12.4.3 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397
12.5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灾的保障397
12.5.1 指挥系统技术保障397
12.5.2 通信保障398
12.5.3 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398
12.5.4 应急队伍保障398
12.5.6 医疗卫生保障399
12.5.5 交通运输保障399
12.5.7 治安保障400
12.5.8 物资保障400
12.5.9 资金保障401
12.5.10 应急避难场所保障401
12.5.11 技术开发与储备401
12.5.12 法制保障401
12.6 制定完备的各类应急预案402
第13章 协同联动模式——柳州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405
13.1 项目概况405
13.1.1 项目提出 .405
13.1.2 建设的目标与指导思想406
13.1.3 建设任务407
13.1.4 系统的特点407
13.1.5 联动指挥机制408
13.2 系统的结构、安全与职责408
13.2.1 系统总体结构408
13.2.2 系统的安全409
13.3 系统业务模型410
13.3.1 柳州应急联动一期工程业务机构模型410
13.3.2 应急基本业务流程411
13.3.3 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流程412
13.4 系统的组成413
13.3.4 接入方式与指挥手段413
13.4.1 接处警系统414
13.4.2 网络平台415
13.4.3 综合通信指挥平台415
13.4.4 无线调度系统416
13.4.5 电子地理信息系统418
13.4.6 GPS车辆监控系统419
13.4.7 大屏幕图像显示系统421
14.1.1 “三台合一”的优点423
14.1.2 公安部的要求423
14.1 “三台合一”概述423
第14章 威海市公安局“三台合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423
14.1.3 威海市公安系统“三台合一”的概况424
14.2 系统特点424
14.2.1 灵活的架构424
14.2.2 全面优化的分层体系结构425
14.3 系统工作模式及流程426
14.3.1 指挥中心系统工作模式426
14.3.2 “三台合一”系统工作流程426
14.4 系统组成431
14.5 系统交换机设备的配置434
参考文献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