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https://www.shukui.net/cover/29/34753268.jpg)
- 孙晓芬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3266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人口迁移-历史-研究-江西省-明清时代;人口迁移-历史-研究-湖广-明清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四川的地域、明清版图及历次移民概况1
第一节 四川的政区沿革1
第二节 明清的四川版图3
一、川滇黔陕部分地域的省籍变迁3
二、明、清四川省境之比较4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集散地与四川历史上的移民概况5
一、中国历史上的八处移民发源地、集散地5
二、四川历史上的移民概况7
一、元末尖锐的社会矛盾9
第一节 元末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红巾军农民起义9
第二章 元明交替的战乱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9
二、红巾军起义11
第二节 明玉珍率军入川与大夏国的建立13
一、明玉珍率军入川13
二、明玉珍建立的“大夏”14
第三节 朱明王朝的建立与洪武大移民17
一、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17
二、明初的军事制度与军事移民18
三、明初大力恢复农业经济的移民举措21
四、洪武大移民在全国的规模22
五、笔者对洪武大移民数据和地域的小结25
第三章 明洪武在川的军籍移民与民籍移民26
第一节 元末明初的四川人口26
一、元末明玉珍在川建大夏国时的人口增进26
二、元末明初四川人口在战乱中的骤减27
三、洪武初四川人口及州县的降省27
第二节 洪武年间入蜀的军籍移民30
一、明代的军户世袭制及军屯30
二、洪武年间四川的军事性移民30
第三节 洪武年间在川的民籍移民31
一、明初恢复农业经济措施下的四川民籍移民人口31
二、洪武移民进川的时间划分川东、川西有别32
三、洪武时期官方组织入川移民的次数33
四、洪武时期移民入川原因34
五、洪武年间入川的民籍移民省籍来源36
第四章 江西省的区位特点与庐陵的农业文明38
第一节 江西省的区位特点38
第二节 庐陵文化——中原农业文明的集萃39
一、庐陵的区位优势39
二、北民南迁与庐陵文化40
第三节 庐陵自古人才辈出,当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祖籍皆在庐陵42
一、庐陵自古人才辈出42
二、毛泽东、邓小平祖籍皆在庐陵43
一、从赣南水路上川45
二、从赣南经湖北入川45
三、从赣北上川经商45
四、商贾从赣中上川45
第四节 江西移民上川、商家走蜀的路线45
五、“酉州通道”——昆腔、弋阳腔入川、商贸入川、移民上川46
第五章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与以“麻城孝感现象”为代表的祖籍记忆47
第一节析“江西填湖广”47
第二节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的记载48
一、“江西填湖广”之说在湖广地方文献中的记载48
一、洪武大移民湖广省的湖北地区移民特点49
二、关于“湖广填四川”的两种见解49
二、清前期“湖广填四川”在四川地方文献中的记载49
第三节 “湖广填四川”之源头49
第四节 “麻城孝感”是一个祖籍记忆的人文地理概念50
一、祖先来自何方与祖籍记忆50
二、关于麻城孝感祖籍记忆的人文地理概念51
三、以“麻城孝感”为代表的祖籍记忆的三个层次51
四、以麻城孝感乡为代表的祖籍记忆举例53
五、据著名老作家艾芜自传作品自述祖先来自麻城孝感乡析56
一、笔者孙氏的麻城踏访58
第五节 笔者孙氏的麻城踏访及麻城相关部门的突破性进展58
二、笔者对国内学者就孝感乡今在何处的见解举要63
三、笔者调研孝感乡其主体在今麻城市西南部65
四、麻城相关部门的突破性进展66
第六节 来自诸省的“过籍”麻城孝感人66
一、何以称之为“过籍”66
二、麻城孝感乡“过籍”例67
三、从湖广上川路线68
第七节 祖先来自江西——久远的祖籍记忆69
一、成都府汉州王氏69
二、成都府金堂彭氏70
三、永川县松既镇罗氏72
四、潼南县双江镇杨氏72
五、重庆府江北县彭氏72
第八节 “江西—湖广型移民”家族73
一、重庆彭伯通家族明洪武初迁湖广、清康熙末上川73
二、三台县近代桑丝实业巨子陈宛溪家族明初从赣迁楚,清前期从楚迁川达403房74
三、江津孙氏家族万氏家族的江西移湖广、湖广上四川75
四、广汉王氏家族的江西祖籍与江西移湖南再迁四川的历程77
五、达县安仁乡亭子镇夏氏家族的江西祖籍与移民78
六、三台县狮王乡谌氏龙灯世家从江西移湖南再上川79
七、“江西—湖广型移民”辑录例80
第九节 渠县明清移民家族的“湖广麻城孝感”现象81
一、对渠县51个姓氏73支移民家族祖籍析81
二、渠县来自“湖广麻城孝感”等祖籍排比84
第十节 四川高县庆符李氏与重庆市忠县叶氏的湖广麻城祖籍102
一、李硕勋、李鹏祖籍湖广麻城102
二、祖籍麻城孝感乡的重庆市忠县叶氏111
第十一节 湖广籍移民上川轶事115
一、四川成都市新津县方兴乡蓝氏家族115
二、重庆市巴县仁里李氏移民轶事117
三、自流井郑民家族、内江刘氏家族上川祖的插占轶事119
四、蓬溪“文井胡氏”的湖广上川路线及创业120
第六章 四川境内江西人分布与赣方言遗韵123
第一节 四川境内的江西人分布123
一、大邑类型(从一个县境看江西移民分布)123
二、寻邬县何氏家族插迁四川例125
三、江西移民聚落特点127
四、从地名遗迹中得知当年江西籍人聚居及从商置业之地128
第二节 四川境内的赣方言遗韵128
一、重庆市永川县部分移民后裔保留的江西方言语词129
二、开江县严家场严家乡玉河村五组孙氏家族中传承的江西称谓129
四、自贡市荣县胡氏家族中保留的家族语言130
三、达县方言中的江西语词130
五、会东县大桥区“江西街村”现今方言遗存的个别江西称谓132
第七章 四川境内的江西客家人分布与江西客家方言及葬俗133
第一节 “土广东”与“江西广东”133
一、“成都东山”与“土广东”134
二、“江西广东”——江西客家人135
第二节 江西客家人的分布135
一、四川境内客家人的分布135
二、江西客家人的分布137
二、四川成都东郊江西客家话与广东客家话对照百例138
一、江西客家话的现状138
第三节 江西客家话在蜀中138
第四节 江西客家人负骸迁川与二次葬习俗143
一、江西客家人的祖骸迁川二次葬143
二、江西客家安埋合葬孤老遗骸及“捡金葬”146
第八章 “成都东山”的江西客家聚落148
第一节 “成都东山”——川西客家聚居宝地148
一、“成都东山”地理概念之始148
二、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学者对“东山”客家语言、风俗的有关调查和文章149
三、成都“东山五场”及“东山”通川东的陆路交通线151
一、洛带镇简介与西部客家第一镇152
第二节 成都东山洛带镇的江西客家家族(上)——珍贵的“刘家大院”与叶氏家族152
二、洛带镇的首姓刘氏154
三、洛带镇宝胜村的江西刘氏与珍贵的“刘家大院”155
四、洛带镇柏杨村、松林村和莲花村的叶氏161
第三节 “成都东山”洛带镇的江西客家家族(下)——郑氏家族、“杨家大院”166
一、洛带镇松林村的“庐陵郑氏”与“郑半边”166
二、洛带镇大院村的“杨家大院”167
第四节 西河镇董氏,福洪乡赖氏170
一、西河镇“江西董氏”170
二、福洪乡“江西赖氏”173
一、新都区简介176
第五节 新都区木兰镇“江西村”黄氏家族与泰兴镇王氏家族176
二、新都区木兰镇黄氏177
三、泰兴镇的“江西王氏”与民国“陆军上将”王铭章181
四、洛带江西会馆捐款名录中的“江西王氏”183
第九章 广安姚平邓氏家族的播迁(上篇)——邓氏明清入川祖与明清世系185
第一节 邓姓在全国的分布及人口比例185
第二节 广安的区位及历史沿革186
一、广安市——大广安的区域位置186
二、历史上的广安沿革187
三、清代的广安场市与现今的“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188
一、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189
第三节 协兴镇牌坊村“邓家老院子”邓小平纪念馆与“邓小平故居保护区”189
二、以小平故居为核心的邓小平纪念馆及相关人文建筑景点191
三、邓小平故居保护区193
第四节 明清的广安移民与广安氏族及邓氏193
一、《广安州新志·氏族志》中的姓氏及其来源析193
二、广安的邓氏与姚平邓氏198
三、关于“姚平邓氏”的来历199
第五节 广安姚平明代开基祖邓鹤轩与邓氏明代世系199
一、邓氏谱牒与志书中关于邓鹤轩的记载200
二、姚平邓氏的明代世系201
三、入蜀开基祖邓鹤轩第四代后裔分支(部分)对照203
第六节 邓鹤轩、邓敬轩同于明初入居广安同为始祖考205
一、邓鹤轩、邓敬轩明初入川同为“嫡祖”的文字记载205
二、邓敬轩与邓鹤轩是什么亲属关系206
第七节 姚平邓氏的清代入蜀祖与清代世系207
一、小平家族的清代一世祖邓嗣祖207
二、小平家族的清代世系208
三、姚平邓氏16字班辈和64字班辈210
四、邓鹤轩后裔二房邦奇衍派字辈211
第八节 广安邓氏清代极盛祭祀与邓氏宗祠“大廷尉”212
一、邓时敏与邓氏家族的极盛时期212
三、邓氏宗祠——“大廷尉”214
二、邓家湾大坟坝的邓氏祖墓214
四、邓氏族人集股办会举例及该宗祠与省垣总祠的联系216
第十章 广安姚平邓氏家族的播迁(下篇)——江西庐陵祖籍溯源218
第一节 吉安与庐陵的历史沿革218
第二节 吉安市客家人的分布、姓氏、方言及迁徙219
一、“大吉安”——吉安市客家人的分布219
二、吉安市的客家姓氏与香港新界邓氏220
第三节 吉安市委党史办及相关县关于邓小平祖籍地查访情况223
一、第一次调查访问(1993年12月—1994年5月)223
二、第二次调查访问(1996年1月—8月)226
三、吉安党史办的两次查访尚无新线索231
第四节 笔者孙氏的“庐陵行”(上)——访吉安县永阳镇邓家、安福县枫田镇邓氏231
一、访吉安县永阳镇邓家232
二、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及其邓氏的播迁235
第五节 笔者孙氏的“庐陵行”(中)——访泰和县“南阳西昌邓氏”、吉水县八都镇邓氏237
一、泰和县“南阳西昌邓氏”及其播迁237
二、吉水县八都镇邓家村邓氏246
第六节 笔者孙氏的“庐陵行”(下)——访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大菱塘邓氏249
一、河东镇概况249
二、河东镇邓家坪村大菱塘邓氏250
三、吉安河东大菱塘邓氏与四川的关系253
一、新线索来自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254
二、新线索的主要内容254
第七节 来自古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邓家坪的最新线索254
三、笔者孙氏的见解255
第十一章 广安姚平邓氏谱牒与重庆江北《邓氏族谱》、广东连州《邓氏族谱》之比较258
第一节 广安姚平《邓氏分谱》、《邓氏宗谱》258
一、广安姚平《邓氏分谱》258
二、广安姚平《邓氏宗谱》262
一、十二册《邓氏族谱》山城露面265
二、上海图书馆馆藏的渝北十二册《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265
第二节 上海图书馆馆藏渝北民国《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与“山城《邓氏族谱》265
第三节 多部邓氏谱牒之比较268
一、上海图书馆馆藏渝北《崇孝堂续修族谱》与“山城露面的邓民族谱”为同一版本268
二、上图馆藏渝北《崇孝堂续修族谱》、“山城露面”的《邓氏族谱》与广东连州《邓氏族谱》中之比较270
三、“上图馆藏谱”、“山城谱”与“广安姚平邓氏宗谱”之比较271
四、郫县民国《邓氏蜀谱》、荣昌光绪《邓氏族谱》272
第十二章 江西籍的商贸金融家族及人物276
第一节 集商仕宦于一族的自贡“江西胡氏——胡慎怡堂”276
一、胡氏入川经商落籍贡井276
二、从创业到极盛277
三、从极盛到走下坡路281
四、回光返照283
五、胡氏源流及宗族284
六、胡慎怡堂庭院豪宅289
第二节 沐川的“江西刘氏”商贾世家289
一、刘氏“江西客”经商入川白手起家289
二、刘氏“继先堂”四房聚沐川成为望族290
三、各房的商号、厂店、田土举例290
四、刘氏宅院家庙等建筑艺术292
五、刘氏源流及宗祠292
六、刘氏谱牒续修295
七、沐川刘氏墓葬举例295
一、盐业运销致富的邓氏教育世家297
第三节 江津白沙望族邓氏致富兴学与重庆江北县富商“淦半城”297
二、邓氏教育世家人才辈出303
三、江北县老城富商“淦半城”308
第四节 重质量、讲信誉的“志古堂”周达三与经营管理上乘的“宝元通”肖则可311
一、重质量、讲信誉的成都出版商周达三311
二、实行产供销网络运转的企业家肖则可314
第五节 江西籍的重庆巨商汤子敬与彭水“生漆大王”肖氏父子320
一、江西临川籍的汤子敬——从学徒到重庆的“汤半城”320
二、重庆彭水“生漆大王”肖芳政、肖鼎三的“肖顺源”商号324
第六节 清末民国年间在重庆的江西籍“三杨”家族“聚兴城”金融财团330
一、杨文光——清末民初江西杨氏家族第一人331
二、杨希仲——江西杨氏家族第二人332
三、杨粲三——“聚兴诚”银行总经理333
第七节 江西陈氏的二百年成都“同仁堂”与江西药业行帮在重庆、樟树药业帮在巫山339
一、连绵二百年的江西陈氏成都同仁堂339
二、重庆的药材业帮会组织348
三、江西樟树药业帮在巫山经营情况350
四、“江西罗”在江津中山镇的药铺354
第十三章 重庆的移民家族及其谱牒355
第一节 谱牒的作用与价值355
一、陈氏源流与“江州义门陈氏”356
第二节 来自麻城孝感的巴县“天赐陈氏”及其谱牒356
二、重庆巴县“天赐陈氏”溯源357
三、重庆巴县“天赐陈氏”由来及字派362
四、“天赐陈氏”的历次修谱364
五、“天赐陈氏”与“川黔边陈氏”联宗365
第三节 明玉珍、明昇与韩国《西蜀明氏大同谱》366
一、明玉珍、明昇与短暂的“大夏”366
二、繁衍高丽的明氏后裔认祖重庆江北县的明玉珍墓368
三、韩国《明氏大同谱》370
第四节 川东豫章堂罗氏及其谱牒373
一、罗氏姓氏与豫章堂的由来373
二、“江津罗”的源流世系375
三、荫公—仕鹏—维涟的迁徙与定居巴县378
四、重庆“江北罗”源流与播迁381
第五节 江西祖籍的成氏、刘氏、何氏和淦氏谱牒383
一、江津的《成氏家乘》383
二、永川的《刘氏族谱》、《何氏家谱》388
三、重庆江北淦氏及《淦氏族谱续编》394
第十四章 会馆文化与瑰丽雄伟的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建筑400
第一节 四川境内的会馆分布与会馆的神祇400
一、全川的会馆分布与江西会馆举例401
二、会馆神祇和会馆的功能与管理409
第二节 会馆文化与会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整合作用411
一、各籍地的会馆是重现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化的平台411
二、会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整合作用412
三、晚清时重庆海关外国官员眼中会馆在重庆诸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415
第三节 重庆市的“八省会馆”与恢弘的湖广会馆417
一、重庆市区的“八省会馆”417
二、恢弘的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及其修复精品工程418
第四节 江西会馆建筑精美之最的佐证——会泽县万寿宫422
一、东川府自明洪武至清雍正初隶属四川三个半世纪422
二、会泽明清时期的江西移民与经济文化423
三、42支翼角的万寿宫424
第五节 成都的江西会馆428
一、成都市区的万寿宫——江西会馆428
二、成都东郊洛带镇的江西会馆430
第十五章 明清的民居与宗祠建筑433
第一节 广安牌坊村“邓家老院子”、广安县城的邓氏宗祠“大廷尉”433
一、广安牌坊村“邓家老院子”——邓小平故居433
二、广安县城清代邓氏宗祠“大廷尉”434
第二节 潼南杨氏民居、杨闇公旧居与江津孙氏“廷重祠”、邓氏“双桂堂”435
一、潼南县双江镇杨氏民居、杨闇公旧居435
二、江津塘河古镇与孙氏廷重祠438
三、江津白沙邓氏“双桂堂”宗祠440
第三节 沐川江西刘氏的“永昌三院”、“刘氏宗祠”家庙万寿宫和永济桥系列建筑441
一、刘氏宗祠442
二、沐川刘氏宅居——“永昌三院”442
三、沐川江西“家庙”——万寿宫444
四、永济桥——古典廊桥446
五、红岩白塔446
第四节 自贡胡慎怡堂盐业世家宅院与重庆江北县富商“淦半城”宅院447
一、胡慎怡堂的园林建筑群与豪宅447
二、重庆江北老城淦氏富商“淦家大院”448
一、大邑县邮江镇三坝的明代民居449
第五节 现今尚存的明代民居、宗祠建筑449
二、江津市石狮子街“江公享堂”450
三、宜宾的明代宗祠451
第十六章 现今蜀中的江西地名文化、江西龙文化、弋阳腔入川与江西风味食品452
第一节 以“江西”得名的地名文化452
一、以“江西”得名的行政乡、村452
二、因“江西”得名的街巷桥湾455
一、刘家龙的来历457
二、洛带镇宝胜村的“江西上川龙”457
第二节 “刘家龙”与江西龙文化457
三、“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的水龙节459
四、三台县狮王乡的“谌家龙”459
五、沐川刘氏爱龙灯460
第三节 江西移民与弋阳腔入川及其与川剧高腔形成的轨迹461
一、泸州川剧以高腔为主和弋阳腔的关系461
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与高腔由辰河进至酉州而入川462
第四节 江西风味豆豉等在四川463
一、潼川豆豉463
二、江西宫廷桃酥465
第一节 古诗、离别诗、祠联、神榜466
一、古体诗466
第十七章 艺文466
二、移民离别诗467
三、祠联468
四、神榜举例469
第二节 楹联470
一、名人故居楹联长联470
二、会馆、书院对联471
第三节 墓碑、墓志473
一、清代赣南移民七人合葬墓473
二、祖墓475
三、墓志477
一、清明祝文、婚配诗赞480
第四节 序文、祝文、碑记480
二、谱序481
三、祠记序483
四、会馆记序489
附录493
附录一 当代移民后裔思乡访祖散文及赣籍中国台湾地区老兵返乡省亲特别报道493
老屋场的眺望493
古今犹存“淦半城”495
江西籍赴台老兵熊光远还乡省亲记第一人497
附录二 元、明、清历史纪年表499
后记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