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0395726.jpg)
- 宋志明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748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1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近代哲学-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哲学四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中国哲学新形态3
第一章 在近代中国哲学开始转型3
第一节 特定的语境3
一 千年未有之变局3
二 新式学人的出现5
第二节 资源的扩大7
一 西学东渐7
二 西方哲学东渐8
三 中西哲学会通10
第三节 话题的更新12
一 中国向何处去12
二 客观世界如何解释13
三 知识系统如何更新13
四 人格观念如何更新13
第二章 在现代中国哲学成为独立学科15
第一节 学科意识15
一 现代意识的自觉15
二 对哲学的新认识18
第二节 多种资源24
一 固有的资源25
二 外来的资源26
第三节 基本格局29
一 现代新儒家思潮29
二 中国实证哲学思潮29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30
第四节 主要问题30
一 人生价值观念如何树立30
二 科学知识如何获取31
三 中国社会如何改造32
第五节 理论特色33
一 时间短促,内容丰富33
二 思想交锋,论战频仍34
三 融汇中西,综合创新34
近代专论:中西会通37
第三章 关注进化发展37
第一节 历史观转向37
第二节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39
一 生平与著述39
二 从进化审视历史42
三 从进化展望大同45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47
一 生平与著述47
二 进化的哲学意涵49
三 以天演论醒世51
第四节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53
一 生平与著述53
二 进化与革命兼容54
三 进化的二向度56
第五节 孙中山的“突驾”论57
一 生平与著述58
二 进化与天然力59
三 进化与人为力60
第四章 审视客观世界63
第一节 本体论转向63
第二节 康有为的元学66
一 “元”为万物之本66
二 “元”为价值的依据68
第三节 谭嗣同的“以太—仁”说71
一 生平与著述71
二 “以太—仁”为本体73
三 “仁—通—平等”的诉求76
第四节 严复的“质力相推”说77
一 本体不可思议77
二 非质无以呈力78
三 非力无以呈质80
第五节 章太炎的二重本体论80
一 前期的“阿屯”说81
二 后期的“真如”说84
第六节 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85
一 进化的物质过程86
二 进化的精神层面87
第五章 知行观念更新90
第一节 知行观转向90
第二节 谭嗣同的“贵知”说92
一 贵知不贵行93
二 转业识而成智慧94
第三节 严复的“实测”说95
一 从“夸多识”到“尊新知”95
二 对经验原则的倡导98
三 对逻辑原则的倡导101
第四节 章太炎的“贵行”说104
一 恃革命开民智105
二 先行后知说106
第五节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107
一 知行的新内涵108
二 知行关系新探109
三 知行分任说112
第六章 人格观念更新115
第一节 人性观转向115
第二节 康有为的“大同博爱”说118
一 求乐免苦118
二 博爱之德119
三 大同之道120
第三节 谭嗣同的“冲决网罗”说121
一 仁以通为第一义121
二 冲决伦常之网罗122
第四节 严复的人学思想123
一 自强保种124
二 合群之道125
三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26
第五节 梁启超的新民说128
一 生平与著述128
二 从维新吾民做起131
三 破除心奴132
四 树立公德意识134
五 养成独立自由人格136
六 发扬冒险尚武精神137
第六节 孙中山的国民说139
一 从进化的维度看139
二 从互助的维度看141
三 从大同的维度看143
现代专论:综合创新149
第七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上)149
第一节 概述149
一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起因150
二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发展历程155
三 现代新儒家的类型168
第二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172
一 生平与著述172
二 “理世界”本体论173
三 人生境界说180
第三节 贺麟的新心学186
一 生平与著述186
二 “心理合一”本体论187
三 新式儒者人格论192
第八章 现代新儒家思潮(下)200
第一节 梁漱溟的新孔学200
一 生平与著述200
二 “大生命”的本体论201
三 “三量说”的认识论206
四 “三路向”的文化观209
五 “求诸内”的价值观211
第二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215
一 生平与著述215
二 “体用不二”论216
三 “性体呈露”说223
第三节 唐君毅的超越论227
一 生平与著述227
二 “道德自我”本体论228
三 心灵九境说229
第四节 牟宗三的存有论233
一 生平与著述234
二 道德的形上学235
三 内圣开出新外王241
第九章 中国实证哲学思潮244
第一节 概述244
一 发展历程244
二 学术特色248
三 相关的社会思潮253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258
一 生平与著述258
二 关注工具理性260
三 经验主义的实在论263
四 工具主义的真理论266
五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270
第三节 丁文江的科学主义思想272
一 生平与著述273
二 发动科玄论战274
三 科学万能论276
四 论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279
五 唯觉主义与存疑主义281
第四节 张东荪的多元主义认识论285
一 生平与著述285
二 质疑唯觉主义287
三 非存在的感相与潜在的条理291
四 直观的格式与判断的格式295
五 经验的概念298
六 以心为本位的中间阶段论300
第五节 金岳霖的客观主义知识论302
一 生平与著述302
二 批评主观主义306
三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308
四 纳所与于意念图案310
五 思议原则和归纳原则314
六 真假的定义和标准318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323
第一节 概述323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323
二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性329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331
第二节 李大钊和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与理解334
一 生平与著述334
二 李大钊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底色336
三 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理解340
四 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343
第三节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论的传播与理解346
一 生平与著述346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传播高潮347
三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348
四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绍述350
第四节 李达和艾思奇对新哲学的绍述与推广356
一 生平与著述356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三次传播高潮358
三 李达对新哲学的规范化理解359
四 艾思奇对新哲学的通俗化推广367
第五节 郭沫若和侯外庐对新哲学的学术运用371
一 生平与著述371
二 郭沫若对儒学的同情与批评373
三 侯外庐的儒学新论378
第六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特色382
一 生平与著述382
二 迈入中国化的新阶段383
三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创新384
四 中国哲学的现代变革388
余论:续写新篇395
第十一章 接着讲395
第一节 接着主线讲,坚持正确方向396
第二节 回应中国实证哲学,化理论为方法398
第三节 回应现代新儒家,化理论为德性400
第十二章 讲新意403
第一节 适应现代化,走自己的路403
第二节 适应全球化,拓展发展空间405
主要参考书目408
后记411